「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這句諺語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句諺語的背景是三國時期,劉備曾在弱勢的時候向孫權暫借過荊州,而孫權也確實借給他了。但只可惜,錢可以亂借而地盤卻不可以,因而當劉備發展起來以後,一直都沒有歸還的意思,甚至於還和孫權打起了「太極」,表示自己根本沒借過。
那麼,三國時期,在還處於絕對劣勢的時候,劉備到底是通過什麼方式借到荊州的,難道真的是通過面對面談判的方式嗎?如果有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接著往下看。往後是筆者總結的一些個人看法,如果有朋友願意提出不同意見,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一,聰明機智的選擇
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親率水陸20萬大軍(號稱八十萬)討伐孫權,而孫權在劉備的幫助下,於長江赤壁一代大破曹軍,這場戰役被後世稱之為赤壁之戰。隨著赤壁之戰的落幕,曹操想要一統天下的願望徹底落空,而孫權劉備等人想要割據一方的願望則逐漸顯現出來。因而赤壁之戰也被稱為,三國時期最為關鍵的戰役之一。
前面之所以要提到這個,是因為赤壁之戰結束後,得知曹操剛剛經歷過一場慘敗的其他諸侯們,已然開始蠢蠢欲動,並試圖在曹操新傷未愈的時候又撒上一把椒鹽。因而,儘管曹操在赤壁之戰以前就已經佔據荊州,但因為要防守後方,所以不得不大舉撤回。而這,顯然是在剛剛佔據的荊州全境,留下了一個短暫的權力真空期。
荊州,在《三國演義》的寫實下共有九個郡,也稱荊襄九郡。但根據正史《三國志》的記載,荊州其實只有七個郡,分別是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隨著曹操大軍退出荊州,這塊肥肉自然而然就被孫權和劉備同時盯上。
因而赤壁之戰才剛剛結束,東吳就在周瑜的帶領下向荊州北面的南郡和南陽郡發起進攻。同時,劉備因為不想和東吳發生衝突,所以就帶兵向荊州南面的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發起進攻。
就在這雙方決定要瓜分荊州的時候,智商與運氣的重要性就自然而然展現出來了。周瑜攻打的南郡和南陽郡是曹魏主力曹仁所鎮守的,因而周瑜儘管拿下了南郡,卻因為損失慘重而不得不放棄南陽郡。
但反觀劉備,因為南面的這四個郡都是曾經劉表的親信在鎮守,所以劉備幾乎沒費什麼力氣就全部佔領了。隨著三方同時停兵,荊州的瓜分也就暫時停了下來。
此時此刻,荊州的南陽郡歸屬曹操,零陵桂陽,武陵長沙歸屬劉備,南郡歸屬東吳。而剩下的江夏郡,則被三方同時佔據(一人一個角落)。
二,兩借荊州
隨著原荊州之主劉表的長子劉琦病逝,劉備終於名正言順地在自己的荊南四郡做起了所謂的荊州牧。但因為荊州牧是名義上的荊州共主,可荊南四郡的地方又都不適合做自己這個荊州牧的治所,因而劉備開始了自己的一借荊州(這裡需要提到,劉備借荊州,借的其實只是荊州的一個郡而已)。
當時劉備憑藉自己與孫權的親家身份,不斷與佔據南郡的周瑜進行商議,想要將南郡暫時劃給自己。但周瑜顯然明白劉備的意思,而且也充分意識到了劉備以後的威脅,所以起初並不願意將南郡借給劉備,而且還試圖上表孫權,由自己親自領兵討伐劉備。
眼看與周瑜協商沒有意義,劉備就又轉頭去與孫權協商。因為當時周瑜並不在孫權身邊,所以很快孫權就在群臣的勸說下,同意將南郡借給劉備。隨著命令的下發,憤怒的周瑜雖然很不情願,但也沒有辦法。於是乎,周瑜玩了一個小心機,那就是只將南郡的南部借給劉備,其他地方以還未交割完畢為由先拖一拖。而劉備自然也不會拒絕,所以就將周瑜劃給自己的油江口改名為公安,並作為自己這個荊州牧的新治所。
借到了南郡的部分土地後,劉備又充分發揮了自己膽子大的特點,沒有兩年就又找上了孫權,而且一開口就是想要之前答應借給自己的整個南郡。
但孫權也不是傻子,在得到了周瑜的分析後,果斷拒絕了劉備的要求。只可惜,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的時候,周瑜因為一場小小的風寒而無奈去世。
隨著周瑜的去世,東吳內部原本對於劉備的抗拒很快就被打散,所以孫權在以魯肅為首的群臣「建議」下,不得不將整個南郡全部借給劉備。好在孫權後面也收回了一點利息,那就是之前江夏郡,那裡的劉備地盤都被劃給了東吳,而且是永久贈送。
最後,關於三國時期,劉備是如何借到荊州的這個問題,筆者個人的看法有兩點。其一是劉備利用自己的聰明機智,在一開始,就給東吳埋下了伏筆,比如假曹仁之手削弱周瑜的勢力,使其在後面沒有辦法拒絕自己的借地盤請求;其二是劉備與東吳當時的三號實權派魯肅搭上了線,並通過魯肅來說服孫權借地盤給自己。
參考資料:《三國志》《後漢書》《三國時期的江夏郡》等。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