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劉備不選擇入蜀,而是好好經營荊州,三國歷史會怎樣發展?

2020-12-22 妖火歷史觀

劉備之所以非要入蜀,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入蜀是當時他能採取的最佳選擇。如果只在荊州一地發展的話,是絕對無法和東吳、曹魏三足鼎立的。

首先,讓我們把視線拉回赤壁之戰剛剛結束的時候。

赤壁之戰,劉備和孫權聯軍雖然打贏了曹操,徹底守住了江南,劉備也終於有了自己的一塊地盤。但是,在赤壁一戰當中傷亡慘重的曹操,其實並沒有徹底失去統一天下的機會。

因為曹魏的實力,實在是太雄厚了。

雖然在演義小說當中,三國時代是三足鼎立的狀態。但實際上,當時曹魏的實力,其實要遠比蜀吳雙方加起來,還要更強。

因為人口。

如果單從地圖上來看,很多人可能會覺得,三國中期尤其是劉備佔據了蜀地之後,魏蜀吳三方的地盤相差並不算多。但在三國時期,北方才是名副其實的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面的中心。曹魏地盤內的人口,是要比蜀吳兩家加起來,還要多上很多的。

這就註定曹操哪怕敗了,也有捲土重來的機會。但是孫劉兩家,只要敗一次,就無可挽回了。

赤壁之戰前,荊州是劉表的地盤,而劉備當時只不過是相當於一個僱傭兵集團的首領。按照史學家們的推測,在劉表去世之前,荊州的總人口數應該在一百五十萬左右,最多相當於整個三國人口的十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就算劉表還活著的時候,劉表也不是佔領了荊州全境。孫權擊敗了江夏太守黃祖之後,幾乎佔領了整個江夏郡。所以劉表臨死之前,僅能控制除江夏郡以外的荊州。

劉表死後,曹操趁機南下,很順利的就拿下了荊州的北方三郡。然後,劉表的兒子劉琮,又以荊南四郡投降了曹操。至此,除江夏之外,整個荊州,都在曹操的控制之下了。而當時的劉備,只擁有江夏郡重鎮夏口,而孫權則擁有江夏郡的大部分。

這就是赤壁之戰前三方的局勢。

而在赤壁一戰以後,曹操雖然戰敗,但之前拿下的荊州北方三郡,還是被曹操牢牢掌控在手裡。而且,江夏郡在長江北部的一部分區域,也被曹操收入囊中。劉備南下取得荊南四郡,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地盤。而東吳,依然只佔有江夏郡。

然後,雙方很快又展開了南郡之戰。最終的結果,是曹魏再次小敗,丟掉了南鄉郡的大部分地區,只保留了襄陽和樊城地區。後來,東吳因為已經佔領的南郡位於前線,會直接和曹魏發生戰爭,所以就將南郡暫時『借』給了劉備,這也就是所謂『借荊州』的由來。

此時的劉備,佔有荊南四郡、南郡的一部分、江夏郡的一部分。完整荊州的其他部分,都不在劉備手裡。

那接下來,該怎麼辦?

如果只憑這點地盤和人口,是絕對擋不住曹魏下次進攻的。這一點,劉備當時肯定是心知肚明。所以,唯一的機會,就是趕在曹魏下一次大軍南下之前,極力擴大自己的地盤,休養生息,增強自己的力量。

但問題是,接下來該朝哪個方向攻略?

如果想要佔領全部的荊州,首先最大的敵人,就是曹操。劉備等於是需要從整個曹魏手裡,搶回荊州的北方三郡,這個難度無疑太大,大到劉備根本就做不到。而且,當時江夏郡的很大一部分,還掌握在孫權手裡。如果劉備想要收復整個荊州,就只能和孫權翻臉。這個代價,顯然也是劉備承受不起的。

往北,往東,都沒有發展的空間。所以接下來,劉備想要擴張,就只有兩個選擇。要麼繼續南下,去攻打交州;要麼西進,取得蜀地。

劉備到底有沒有想過南下去取交州,這事真不好說。不過從當時的局勢來看,劉備南下取交州,是相當不明智的。首先,交州包括今天的廣東、廣西以及越南北部地區。當時這個地區,是由士燮所轄制的。今天的廣東省,是中國所有省份當中經濟最發達的一個。但是在東漢末年,這地方是真正的不毛之地,人口少,攻取難度大。就算劉備費大力氣打下來,對自己也沒有太多好處,除了地盤更大一點之外,無法迅速增加自己的實力。

而且,當時交州北部地區,是由吳巨控制的。吳巨和劉備關係不錯,算是友軍。想要取得交州,就一定要和吳巨翻臉。攻佔難度大,打下來好處下,還得和友軍翻臉。這對於當時根基不深的劉備而言,顯然並不明智。

相比之下,進擊蜀地,就是一個更為明智的選擇了。

蜀地易守難攻,而且相對來說,要比交州富饒很多,人口也要更多一些。最重要的是,就在劉備剛剛拿下荊南四郡後不久,張松來了。原本益州劉璋想要派張松去和曹操溝通一下,準備投降曹操。結果陰差陽錯之下,曹操把張松給得罪了。張松一氣之下,回蜀勸說劉璋和劉備聯合,迎劉備入蜀。

對於劉璋來說,張松顯然是一個大叛徒,而且是一個徹底改變了三國走向的叛徒。如果不是張松,蜀地本應該是由曹操拿下來的,然後由蜀地攻入荊州,先滅劉備,再滅孫權。但對於劉備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入蜀的天賜良機。

就這樣,劉備拿下荊南四郡後,就開始直接攻略蜀地了。

相關焦點

  • 歷史解密:三國時期如果讓趙雲守荊州,會是怎樣的結局?
    只不過劉備在益州撲街,所以跟著諸葛張飛一起入川救火了,趙雲不能夠震一方,魏延獨領守漢中,劉備魄力亦堪足。其實不是不可以趙雲守,而是他資格不夠。而以趙雲在劉備集團的威望,沒資格鎮守荊州。關羽是跟劉備一起白手起家的元老,與先主情如兄弟、恩猶父子,朝廷封的漢壽亭候、前將軍、假節鉞,劉備集團僅次於諸葛亮的二號人物。趙子龍是什麼職位,四徵四鎮都不夠的翊軍將軍?如果把趙雲派去守荊州,可能確實不會和劉封、糜芳鬧矛盾,畢竟關羽是主動出擊,打了一波威震華夏才有糜芳傅士仁不出兵相救這回事,如果老老實實在荊州待著,也不會出什麼亂子。
  • 讓關羽鎮守荊州,就註定了劉備無法統一三國,諸葛亮也很無語
    不過在歷史上有些人卻死得非常不甘,就像三國時期蜀主劉備一樣。說起劉備,或許很多小夥伴都會對他印象頗深,早期的劉備經過多方周圍,結識英雄,終於發展起來佔據荊州、在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之下,又順利佔據益州。本來是大好的前景,不過最終在漢中之戰過後,鎮守荊州的大將關羽身死,蜀漢實力大損,地盤丟失。
  • 劉備入蜀奪取益州後,為什麼選擇讓關羽留守荊州
    但有人說,丟失荊州的主要責任在於劉備,是他任人唯親,只相信自己的老兄弟,而忽視了其他人的存在,導致了關羽的蠻幹,這才有了後續一系列問題的發生。如果劉備任命黃忠或者趙雲,也許荊州就不會丟失。早在建安十六年(211年),劉璋派遣法正迎接劉備,讓他入川幫助抵禦張魯。
  • 如果關羽不坑大哥,劉備還擁有荊州,那麼蜀漢有機會一統三國嗎?
    三國演義中,由於關羽的高傲加失誤,導致部下叛變,後背遭呂蒙偷襲,荊州陷入東吳之手,劉備集團開始由盛轉衰,失去了問鼎天下的機會。那麼,如果關羽沒有坑大哥,沒有丟失荊州,那麼蜀漢還有機會一統三國嗎?我們先看一下,失去荊州對整個劉備集團意味著什麼?荊州是三國時期的戰略要地,上可以攻曹魏,北伐許昌,下可以沿長江,直取孫吳。劉備只要守住荊州,就有戰爭的主動權。而失去荊州後,劉備集團被壓縮在川蜀一帶,想要北伐只能通過漢中,而想要南下,也需要很長一段路才能攻入東吳的腹地,相當於拉大了東吳與曹魏的戰略縱深,劉備集團失去了取得大勝的可能性。
  • 劉璋邀請劉備入蜀,有三人明確反對,他們最後都是什麼結局?
    益州之戰是東漢末年,劉備為奪取益州與劉璋發生的戰爭。自赤壁之戰後,劉備領有荊州,為實現諸葛亮在《隆中對》跨有荊、益的計劃,已有意圖進攻益州。此時劉璋受制於據守漢中的張魯,又有強大的曹操意圖攻取漢中,對蜀地構成威脅,張松於是勸劉璋歡迎劉備入蜀,以增強實力自保。在張松等人的勸說之下,劉璋於是請劉備入蜀。
  • 【詩文觀止 · 說三國】劉備借荊州 其實借的不是荊州,而是南郡
    二、何為「借荊州」劉備借荊州是三國時赤壁之戰後的歷史事件,赤壁之戰後,兵家必爭的荊州七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曹操佔據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劉備屯兵公安,不利於發展,便向孫權兩次提出借荊州的南郡,東吳魯肅勸說孫權暫時將南郡借給了劉備,於是劉備便有了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北抗曹操,東和孫權,得益州(今四川),建立了蜀漢基業。後來,劉備得到蜀川後並沒有交還南郡,後來在孫權發兵、在關係緊張的情況下交還部分,即只將長沙、桂陽兩郡當作南郡還給了孫權。
  • 劉備為何帶龐統入蜀而留下諸葛亮,這個成語故事揭示真相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龐統傳》注引《九州春秋》,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相關人物為劉備和龐統。原文如下:統說備曰:「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
  • 三國必爭之地,為什麼是荊州?
    荊州,在三國時期有著特殊的意義。這是曾是魏、蜀、吳三方爭奪最激烈的地區,也是許多著名三國故事的發生地。圖源/《中國歷史地圖集》想在這片廣袤無垠的形勝之地站穩腳跟可不容易,有一個人卻在軍閥混戰的局面中統治了荊州近二十年的時間,將該地區發展為一塊戰略要地。他,就是劉表。
  • 要是關羽沒有敗走麥城,而是打贏了荊州之戰,三國會變成什麼樣?
    柳上惠執筆第五篇文章——主寫歷史,次寫文化,三寫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今天老柳選的文章主題相對來說比較新鮮,這是一個大膽的假設,一般我們寫到荊州之戰也只是分析其敗因,或者怎麼去規避這些戰敗因素,那我們今天不妨換一個角度來看看,要是荊州之戰打贏了會變成什麼樣?天下局勢如何?二爺個人又會怎麼樣子?
  • 三國時期的劉備借荊州,到底借了些什麼?
    帶你認識不一樣的三國ID:shuosanguo
  • 歷史過往:劉備如果派趙雲鎮守荊州,結果會如何?易中天:天下
    琒蔤堚娏鉵儦嚨罝榪鼥莣簗錞苜鵟鐔膮橩敳滄蹛鯜犳稵漻覍矏綨圪揆溮妅峜渼樂獁搳飂陫補襾壯屗鋓盫紼噝醈蚧傘三國時期,針對荊州這個地方,諸葛亮如此描述: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 如果法正不早逝,三國的歷史將會改寫!
    張松遂勸劉璋迎接劉備入蜀,讓他討伐張魯,法正於是再次被任命為使者,與孟達各率兩千人出使劉備,迎請劉備入蜀。法正向劉備獻策:"閣下命世英才,劉璋無明主之能,以張松為內應,奪取益州,以益州的富庶為根本,憑藉天府之國的險阻來成就大業,易如反掌。"諸葛亮的隆中對認為想要奪取天下就必須佔據荊州和益州,法正、張松的倒戈實乃天賜良機,於是劉備應允,隨即率軍入蜀。
  • 劉備大展宏圖——入蜀之戰(中)
    ↑喜歡請點上面藍色字體關注哦↑  上回說到,劉璋決定迎接劉備入蜀對抗張魯,王累將自己倒掛在城門上死諫,勸劉璋不要請劉備入川,劉璋不聽
  • 魏蜀吳三國必爭之地,荊州到底有多重要?
    有人說:一部荊州史,半部三國史。圍繞著荊州,三國魏蜀吳發生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悲壯故事。荊州在東漢十三州中,是唯一被魏蜀吳分別統治過的州。先是曹操佔據荊州,赤壁戰後劉備得之,呂蒙白衣渡江,孫權得之。荊州為何在三國歷史上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 都說「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歷史上的劉備真的借過荊州嗎?
    相信看過三國的朋友都聽過這麼一句話,"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 歷史過往:劉備如果派趙雲鎮守荊州,結果會如何?易中天:天下歸劉
    婭裋汚軬漉霏礆襣煩垨奝乭鯍柑輅擹醺鯠悻漲昢蘭給肒癲茬瓉盎尳嵅瞜煬腮漢訪溗婆詼斱襤洶駊涇囬惣謠睩紝溌粚三國時期,針對荊州這個地方,諸葛亮如此描述: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 劉備入西川!不帶諸葛亮而選龐統相隨 實是因為二人定位相左
    三國時諸葛亮對於劉備陣營的意義重大是旁人都替代不了的,諸葛亮不僅在劉備尚處顛沛流離時期時,就幫助其確立了如何立足天下的方針,還在劉備死後竭力輔助劉禪治理蜀國,並且多次北上完成既定的北伐中原匡扶漢室的理想
  • 三國時,為什麼魏蜀吳拼命爭奪荊州?
    圖-東漢時期荊州範圍示意圖 魏蜀吳三國之間的相互角力,三家的發力點恰好集中在荊州,這不是巧合,是因為荊州地理位置實在太重要了。諸葛亮的意思很明顯,讓劉備想辦法先把荊州搞到手。後來劉備借荊州,在有了益州地盤後,還是不願把荊州還給東吳的。 但凡有能力的謀士都能看到荊州重要性,東吳的魯肅雖然看起來有些忠厚老實,能力還是非常強的。他曾告訴孫權,荊州是東吳的西面門戶,一定要好好守住,才能保證東吳的安全。陸遜也曾這樣說過荊州:「如其有虞,當傾國爭之。」司馬懿也說過東關、夏口敵之心喉之類的話。
  •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真實情況是這樣的
    歷史上是怎麼回事,有沒有過借荊州這回事嗎?是值得探討的。首先歷史上,東漢時期荊州並不是三國小說之中常說的荊襄九郡、東漢時期荊州原下轄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至於人們認為是荊襄九郡是元明時期雜劇、小說等文學作品中臆造出的歷史地理概念,不見於正史,公元208年,曹操南徵荊州,佔據南陽郡、南郡、江夏郡北部。
  • 劉備借荊州了嗎?
    荊州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在三國時期,因其所處的戰略地位,更為顯著。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曾這樣描述荊州的戰略地位:「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