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大展宏圖——入蜀之戰(中)

2021-02-13 小明的書房

↑喜歡請點上面藍色字體關注哦↑

  上回說到,劉璋決定迎接劉備入蜀對抗張魯,王累將自己倒掛在城門上死諫,勸劉璋不要請劉備入川,劉璋不聽,王累白白失去生命。

法正奉劉璋之命,往荊州結好劉備。劉備佔領南郡後,以關羽為襄陽太守,是北向防曹操;以張飛為宜都太守(分南郡三縣而置),是準備西入川蜀;以諸葛亮都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是以保障後勤;自己坐鎮南郡江陵,是運籌帷幄,伺機而動。根據諸葛亮制定的戰略,劉備本就打算入川攻佔益州,只是找不到藉口和機會。此時劉璋派遣法正前來,正中劉備下懷,劉備極盡地主之誼,盛情款待,與法正把酒言歡,把法正捧上了天。法正回到益州後,先向張松介紹稱劉備極有雄略,願助張松,迎劉備為益州之主,張松大喜;後向劉璋極力稱讚劉備,讚揚劉備是仁德雄主,可以抵抗曹操,劉璋大喜。於是劉璋再派遣法正帶領孟達,率領四千將士成立迎賓隊伍,加上糧草輜重億計,開往荊州,正式迎接劉備入川。臨行,張松將川蜀中人馬數量、防禦布置、兵器府庫、要塞堡壘、山川道路等,盡皆畫圖,交由法正,帶給劉備,劉備以此盡知益州虛實。劉備在荊州養精蓄銳1年多時間,正值兵強馬壯之際,於是由法正帶路,數萬大軍浩浩蕩蕩朔江而上,開往益州。劉備率軍入蜀時,作了周密的部署:以蕩寇將軍、襄陽太守關羽領荊州三萬主力,坐鎮南郡,北防曹操;以徵虜將軍、宜都太守張飛屯駐三峽地區,作為入蜀後援,並保障大軍後勤;牙門將趙雲領留營司馬,總領後方軍事;以軍師中郎將諸葛亮都督長沙、桂陽、零陵三郡,駐守臨烝,調其賦稅,以充軍實,確保大後方穩定。劉備親自率領黃忠、魏延、龐統等一批文臣武將,合兵三萬,進入益州。劉備大軍取水路西入益州,先到江州,再至涪縣。沿途所過益州之地,劉璋皆令其供應劉備軍隊,前後錢糧以億計,劉備大軍入境如歸。到達涪縣時,劉璋親率步騎三萬,車乘帳幔,精光耀日,大擺宴席,擺足了排場,在此迎接劉備。雙方將士在涪城盡情歌舞,一連百十天。在此期間,張松悄悄讓法正告訴劉備,在宴會期間,暗殺劉璋,則益州可得;劉備拒絕道:「此事不可倉猝!」龐統勸道:「今因會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劉備卻說:「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於是放棄暗殺劉璋的計劃。把酒言歡之後,雙方開始商議正事:先是劉璋推舉劉備擔任大司馬、領司隸校尉;劉備也推舉劉璋行鎮西大將軍、領益州牧。 後劉璋派給劉備一些兵力,厚加資給,希望劉備幫忙攻打張魯,又將白水軍交給劉備指揮;劉備軍隊車甲、器械、錢糧無數,即刻率兵北上,劉璋於是回成都。但劉備達到葭萌關之後,並沒有馬上攻打張魯,而是廣樹恩德,以收眾心。時間不覺過了一年,此時已到了漢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期間,龐統向劉備獻上三條攻取益州的計策:「今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劉璋既不武,又素無豫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杖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若沉吟下去,將致大困,不可久矣。」劉備沉吟不決。劉璋見劉備在一年的時間裡,都沒有攻打張魯,也對其起了疑心。漢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再次率領大軍南下,由濡須攻打孫權。孫權以同盟的名義,希望劉備能從襄陽一路出兵,牽制曹軍。劉備正找不到攻打劉璋的理由,於是將計就計,寫信給劉璋說道:「孫氏與孤本為唇齒,而關羽兵弱,今不往救,則曹操必取荊州,轉侵州界,其憂甚於張魯。魯自守之賊,不足慮也。」希望以此為藉口,率兵南下,並請劉璋支援一萬兵力及錢糧,支援荊州。劉璋本就有了疑心,又不好撕破臉皮,於是只許給兵四千、其餘給半。張松在成都,不知這是劉備的計謀,於是寫信給劉備與法正:「今大事垂立,如何釋此去乎!」正好被其兄張肅看到,擔心禍及自己,向劉璋告發了張松的謀反之罪,劉璋大怒,下獄處死了張松,並令沿途諸將皆不得讓劉備通關。劉備知道消息後大怒,召白水軍督楊懷、高沛,責以無禮,盡皆斬首,勒兵逕入白水關中,收其軍隊。自此,劉璋與劉備徹底撕破臉皮,正式開戰。劉備依龐統所獻中計,正式從葭萌關向南進軍。僅留中郎將霍峻領數百人守御葭萌關,防止漢中張魯南襲。劉備新收白水軍,擔心降兵忠誠問題,乃收其家人為人質,揮師南下;以黃忠、卓膺為先鋒,開至涪縣,作為根據地。劉璋召集群臣商議禦敵之策,益州從事鄭度向劉璋建議道:「左將軍(劉備)懸軍襲我,兵不滿萬,士眾未附,軍無輜重,野谷是資。其計莫若盡驅巴西、梓潼民內、涪水以西,其倉廩野谷,一皆燒除,高壘深溝,靜以待之。彼至,請戰勿許。久無所資,不過百日,必將自走,走而擊之,此必禽耳。」劉璋卻說:「吾聞拒敵以安民,未聞動民以避敵也。」於是不用鄭度之策。劉璋派遣劉璝、冷苞、張任、鄧賢、吳懿等往涪縣對抗劉備,皆被打敗,只得退保綿竹;蜀大將吳懿卻率軍向劉備投降。

劉璋再遣護軍李嚴、費觀領兵往綿竹督戰,李嚴、費觀卻也率領其兵士降於劉備。劉備軍勢越來越強盛,於是分兵遣將平定周圍各縣。劉備大喜過望,在涪城擺上宴席,置酒作樂,喝高興後對龐統說道:「今日之會,可謂樂矣。」龐統回答:「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劉備聽後怒道:「武王伐紂,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當,宜速起出!」龐統於是引退。過了一會兒,劉備感到後悔,派人將龐統請回席位。龐統回來後,也不稱謝,飲食自若。劉備奇怪地問道:「向者之論,阿誰為失?」龐統聰明地說道:「君臣俱失。」劉備大笑,宴樂恢復如初。蜀將劉璝、張任無法阻擋劉備兵鋒,只得退守雒城。雒城乃成都咽喉,不容有失,劉璋不再信任外姓將領,乃派遣其子劉循出兵,堅守雒城,終於取得一定效果,蜀軍終於止住頹勢,將劉備擋在雒城之外。蜀大將張任見勢,乃勒兵出戰,與劉備軍戰於雁橋,卻被劉備打敗、生擒。劉備感其氣節,想招降張任,張任卻寧死不降,說道:「老臣終不復事二主矣!」劉備無奈只得將其處死。由於劉循在雒城堅定的死守,劉備軍隊無法再進一步,此時大量軍隊也被派出平定附近縣城,劉備頗感兵力不足,乃親自統率軍隊圍攻雒城。戰爭持續了一年,劉備攻城戰打得異常艱苦。由於長期無法攻破雒城,劉備發信往荊州搬取支援。荊州方面收到信後,馬上作出反應:諸葛亮、張飛、趙雲等率領軍隊萬餘人沿水路入川;關羽董督荊州,領軍鎮守南郡,守衛一方。不料,劉備在得知援兵入川、剛剛看到一線希望之時,副軍師中郎將龐統在圍攻雒城的一次戰鬥中親臨前線,被流失射中,不治身亡。劉備大為痛惜,言則流涕。劉備在雒城損失軍師龐統之後,是如何攻破成都、佔領益州的呢?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相關焦點

  • 夷陵之戰失敗的鍋,不能讓劉備一個人背,看看蜀軍參戰的將領!
    其實夷陵之戰時,蜀國的參戰將領陣容也是非常寒酸,甚至連廖化都沒得用。歷來人們提起夷陵之戰,蜀軍之所以慘敗,全是由於劉備以怒興師,不聽勸諫執意伐吳,在和吳國對峙過程中被陸遜擊潰的。劉備作為一國之君,一軍之帥,當然要對失敗負主要責任,但是鍋不能讓他一個人背,我們看看蜀軍的參戰將領陣容就知道了。
  • 劉璋邀請劉備入蜀,有三人明確反對,他們最後都是什麼結局?
    益州之戰是東漢末年,劉備為奪取益州與劉璋發生的戰爭。自赤壁之戰後,劉備領有荊州,為實現諸葛亮在《隆中對》跨有荊、益的計劃,已有意圖進攻益州。此時劉璋受制於據守漢中的張魯,又有強大的曹操意圖攻取漢中,對蜀地構成威脅,張松於是勸劉璋歡迎劉備入蜀,以增強實力自保。在張松等人的勸說之下,劉璋於是請劉備入蜀。
  • 如果劉備不選擇入蜀,而是好好經營荊州,三國歷史會怎樣發展?
    劉備之所以非要入蜀,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入蜀是當時他能採取的最佳選擇。如果只在荊州一地發展的話,是絕對無法和東吳、曹魏三足鼎立的。首先,讓我們把視線拉回赤壁之戰剛剛結束的時候。赤壁之戰,劉備和孫權聯軍雖然打贏了曹操,徹底守住了江南,劉備也終於有了自己的一塊地盤。
  • 劉備為何帶龐統入蜀而留下諸葛亮,這個成語故事揭示真相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龐統傳》注引《九州春秋》,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相關人物為劉備和龐統。原文如下:統說備曰:「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
  • 此人鎮守曹魏邊疆,與劉備有刎頸之交,兒子卻參加滅蜀之戰!
    刎頸之交,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也即在戰國時期,經過負荊請罪之後,廉頗和藺相如成為了刎頸之交。所以,刎頸之交這一成語,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到了漢末三國時期,也有一對刎頸之交,他們就是劉備和牽招。 《孫楚牽招碑》中記載:「君與劉備少長河朔,英雄同契,為刎頸之交。
  •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曹丕為何不趁勢攻蜀,卻大舉討伐東吳孫權?
    而此時,夷陵之戰的硝煙還未完全散盡,為何曹丕放著新敗虛弱的劉備不去討伐,而要大舉進攻剛剛取得勝利、士氣正旺的吳國孫權呢?因為就在上個月,劉備率領傾國之軍,以孫權偷襲關羽為理由,大舉討伐孫權。孫權擔心兩面受敵,這才遣使向曹丕投降,並送還襄樊之戰中被俘的于禁等人。
  • 夷陵之戰中,蜀漢真的是「七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劉備到底損失了...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另外兩場是「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 既然位列於「三大戰役」,那麼它的戰爭場面一定是大規模的。在《三國演義》中:蜀漢在此次戰爭中「七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劉備真的損失了那麼多兵馬嗎?
  • 「夷陵之戰」中劉備損失慘重,但孫權為什麼不趁機追擊呢?
    公元219年,持續了兩年之久的「漢中之戰」,終以曹操大敗,劉備大勝而告終。此次戰爭,曹操不僅失去了戰略要地漢中,還損失了大將夏侯淵,軍隊也受到了重創。劉備佔領漢中之後,派大將劉封和孟達,趁機攻取了上庸郡。此時的劉備集團,實力達到了空前的鼎盛時期。同年秋7月,劉備自稱為「漢中王」。
  • 主義與生意:論蜀地學者、對劉備政權的態度
    《華陽國志》有雲,劉備入川,荊州人便一步登天。 昔豫州入蜀,荊楚人貴。--《華陽國志》 既然高位被荊楚系把持,那川蜀人的權利無疑受到侵奪。
  • 真實的漢中之戰劉備差點亡國滅種?拼盡全力之下的悽涼慘勝
    真實的漢中之戰,拼盡全力之下的慘勝 漢中之戰,是三國時代一場著名的戰役,也是作戰規模僅次於赤壁之戰的大戰。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漢中之戰完全是劉備一方的表演:諸葛亮妙計頻出,半夜擂鼓吵得曹操睡不著覺;黃忠斬了夏侯淵,張飛大敗張郃,趙雲空營迎敵,嚇得曹軍自相踐踏……最後,魏延還一箭射中曹操面門,使得老曹兩顆門牙從此光榮下崗…… 總之,劉備在漢中之戰完全就是順風順水,而且勝得是不費吹灰之力;而曹操卻是一敗再敗,最終只能在「雞肋」的軍令聲中鎩羽而歸……
  • 蜀漢將軍排名變遷史(二),從劉備平定益州到漢中之戰爆發
    從益州平定到漢中之戰爆發(公元214年—217年) 劉備平定益州後,坐擁兩州之地,領土增加了一倍多,手中闊了,自然要封賞群臣。唯一可惜的是軍事中郎將龐統在平定益州時陣亡了,因此從排名中去除。
  • 夷陵之戰,劉備近乎全軍覆滅,為何陸遜不趁機滅蜀?
    章武二年,孫劉之間爆發的夷陵之戰也分出勝負, 陸遜火燒連營,大破蜀軍主力,劉備後路被斷,他本人差點都被吳軍抓住! 幸好依靠著山勢險要,劉備一路逃回了白帝城。
  • 劉備取西川之戰,劉備是如何度過自己的至暗時刻的
    「曹操討張魯」的消息傳到益州後,劉璋很慌亂,他的「敗家」軍師張松乘機說:「曹公兵強無敵天下,若因張魯之資以取蜀土,誰能御之者乎?」劉璋果然嚇壞了:「吾故憂之而無計!」張松便出了個十分牽強附會的好主意:「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操之深仇也,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
  • 漢中之戰,曹操並未明顯落敗,為何主動退出,將漢中讓給劉備呢?
    東漢末年,劉備與曹操之間,為了爭奪漢中的歸屬,爆發了歷史上名將雲集的漢中之戰。參戰雙方都是名將盡出,劉備方領兵大將有張飛、馬超、趙雲、黃忠等將領,曹操一方的將領有夏侯淵、曹休、曹真、張郃、徐晃、郭淮等將,堪稱歷史的全明星陣容啊!一般認為漢中之戰發生的時間為公元217年,劉備率軍進入漢中,張飛、馬超等將率軍攻打武都開始。
  • 三國不是「魏蜀吳」,劉備的國家不叫「蜀」
    劉備所建立的國家並不是蜀,而是漢。在很多史書中肯定有這樣一段記載:公元211年,劉備成都稱帝,國號為漢。從這一段記載中我們能夠明確劉備建的國家叫漢。而蜀國這個稱呼是從何而來,要就從正史《三國志》說起,三國志中劉備的漢被稱為「蜀漢」,因此蜀國的稱號應該是從這裡流傳出來。
  • 如果劉備伐吳時法正還活著,他能打贏夷陵之戰嗎
    在夷陵之戰中,劉備損失慘重,蜀軍精銳幾乎全軍覆沒,大批人才戰死。此戰也是蜀漢集團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此後蜀漢就基本失去了爭奪天下的可能。而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失敗的主要原因,首先是蜀軍兵力不足,其次則是陸遜應對得當。
  • 三國故事:夷陵之戰,若法正在,劉備能不能贏?
    很高興和大家來聊一聊夷陵之戰。關於夷陵之戰的情況,現在比較普遍的一種觀點是這樣認為的:劉備為了兄弟而報仇心切,不聽勸諫,貿然發動徵吳,又年老糊塗,戰術失當,連營八百裡,結果被小年輕抓住了漏洞,一把火燒了個全軍覆沒。
  • 歷史解說:漢中之戰中,曹操一方夏侯淵陣亡,那麼劉備損失了多
    漢中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戰爭。此戰由劉備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發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結束,戰爭持續近兩年之久。因為戰爭持續時間相對較久,加上爭奪的是漢中這一戰略要地,所以,劉備和曹操都投入了眾多名將。
  • 三國戰爭史:吳蜀夷陵之戰,劉備怒而興師使蜀漢國力衰弱
    此後,吳軍依舊保持堅守不出,而蜀軍也佔不到便宜,有無改變戰局的良機,雙方一直在夷陵僵持到六月末都沒有軍事行動。在僵持過程中,吳軍還好,本就是防守方,而蜀軍就不好受了。蜀軍被阻於虓亭、夷陵一線,欲戰不得,欲退不可,恰逢酷熱季節,士兵疲憊不堪,鬥志也就日漸衰退。
  • 漢中之戰,劉備究竟損失了哪些武將?至少這3人馬革裹屍
    遺憾的是,漢中曹軍敗北,曹操抵達漢中後,被趙雲、黃忠等人擊敗,又遭劉備大舉進攻,不久又敗回關中,徹底拋棄了漢中這個「雞肋」地方。只有知道夏侯淵被殺,曹軍敗北,但誰知劉備為了這場戰役,也同樣損兵折將,下面看看漢中之戰中,劉備損失了哪位武將?蜀軍中最早被殺的是任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