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前動態
荊州是諸葛亮隆中對中重要的戰略基地,當關羽被殺,荊州被孫權所奪時,這就意味著蜀漢集團想要兩路出兵,北取中原的戰略意圖完全落空。對此,劉備開始謀划進攻荊州。
公元220年正月,也就是關羽被殺的一個月後,曹操病逝,曹丕即位,並於同年十月使漢獻帝禪位,代漢建魏。次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依舊為漢,史稱蜀漢。
在劉備準備進攻荊州後,群臣多有阻攔,諸葛亮極力勸阻,劉備不聽。趙雲也對劉備說:「「國賊是曹操並不是孫權,只要我們消滅曹操,孫權自會投降。雖然曹操已死,但其子曹丕篡位,應該利用人心為附之時佔據關中,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該放棄魏而先攻吳,而且戰爭也不是短時間就能結束的。但劉備依舊不聽,最後讓諸葛亮留守成都,趙雲留守江州。事後,諸葛亮感嘆道:「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也。」
221年六月,劉備先派張飛率軍一萬,自閬中先前往江州等待劉備主力大軍會合,但張飛在出發之前被部將張達、範強所殺,並帶著張飛的首級投奔了孫權。
孫權在奪取荊州後,為擔心劉備出兵,就暫時將都城(此時還未稱帝)由建業遷到鄂縣,並改名武昌,以此來掌握荊州局勢。在張達、範強帶著張飛的首級投降後,孫權一方面派諸葛瑾前往蜀中求和,一面準備戰事。命陸遜駐守夷陵,李異、劉阿分別駐守巫縣、秭歸,諸葛瑾守公安。(劉備拒絕求和後)
七月,劉備自率5萬大軍由長江順流而下,以張南為前部,以馮習為大督,趙融、廖惇、傅彤為別督,帶領隨軍文武官員開始順江而下,並在途中拒絕了孫權的求和。於是孫權為避免曹丕趁機南下導致兩線作戰,於八月派出使者帶著于禁向曹丕請降,劉曄猜出了孫權是避免雙線作戰才表面投降,就建議曹丕應該趁機南下,但曹丕並未採納。
作戰經過
公元221年七月,劉備軍先鋒吳班、馮習在巫山大敗吳軍李異、劉阿兩部,隨後佔領秭歸。陸遜採用誘敵深入,疲憊蜀軍的策略,將前線部隊全部後撤至夷道、猇亭一線。與此同時,劉備為了調動武陵地區的蠻夷部落,派馬良帶著財物前往各部落遊說,各部落紛紛起兵以響應劉備。
222年二月,劉備率領主力部隊自秭歸順江東進,前行時,偏將軍黃權認為吳軍善於水戰,一旦大軍順江而下,前進時容易,後退時就很困難,所以他建議劉備任命他為先鋒,劉備率主力在後。但劉備沒有採取黃權的建議,而是任命黃權為鎮北將軍,指揮江北各軍,在防止曹軍偷襲的情況下威脅吳軍側翼。劉備則率領大軍自南岸前進,同時派吳班率水軍進攻夷陵,張南率陸軍進攻夷道(宜都)。吳安東將軍孫桓在夷道以北迎戰張南,被張南擊敗,退守夷道城,張南遂包圍夷道。與此同時,劉備進軍至猇亭,並沿途設營,從巫峽建平至夷陵,共建營寨數十座,與吳軍形成對峙之勢。
在孫桓被圍後,吳軍將領都主張出兵迎戰劉備,陸遜對眾將道:「孫桓深得人心,且夷道城堅糧足,不需要擔心。只要我的計策實施,夷道無需救援自會解圍。」但吳軍將領都認為陸遜這是膽小的象徵,再加上這些將領大多都是孫策舊將,對陸遜這個新人很不服氣,就全都逼問陸遜有什麼計策,陸遜直接站起來按劍說道:「劉備的威名,就連曹操也有所忌憚,這是強大的敵人。諸君深受國恩,應該和睦共處,不顧全大局是絕對不能容忍的。我雖然是書生,但卻是主上任命的,讓你們聽命於我是因為我有可取之處。我的職責是發布命令,你們的職責是服從命令,不然軍法無情。」諸將聽後,畏懼軍法,各自回營堅守不出,只是恨主上用人不當。
此時的吳蜀兩方,自張南圍困夷道後就沒發生過大的軍事行動,劉備為了使吳軍出營決戰,就派吳班帶著數千人馬在平地紮營,想要引誘吳軍。吳軍將領見吳班人少,又在平地紮營,就紛紛想要出擊。陸遜再次對諸將說道:「劉備率領大軍沿江而下,在戰爭初期士氣一定很銳利。尤其是劉備已經佔據了險要之地,發起進攻很難有所突破,就算攻克了一些營地也無法取得全勝。而我們一旦失利,那就會對整個戰局產生影響。我們如今能做的只是獎勵士卒,多思考敵軍的策略,觀察敵軍的動向然後伺機而動。假設我們這裡是平地,早就被劉備大軍所擊敗了,劉備主力是沿山前進,受地形影響兵力無法全面展開,且多日行軍已讓劉備軍士卒產生疲憊。我們只需要慢慢觀察劉備的弱點,然後再出擊。如今敵軍小股部隊在平地設立營地,一定有詭計,不可輕舉妄動。」但吳軍將領大多都不理解,都以為是陸遜膽小。
劉備見引誘不成,就讓吳班及埋伏在山谷中的八千精兵向後撤退,陸遜隨即派部將宋謙尾隨其後,趁蜀軍不備攻其五屯(作戰單位)而歸,吳軍將領這才稍稍信服陸遜。在陸遜與劉備僵持時,孫權得到前線密報,得知陸遜毫無動態,就派使者詢問陸遜為何在夷陵按兵不動,陸遜答曰:「夷陵地為要害之地,雖然容易奪取,但也很容易失去,而一旦失去,那麼失去的就不僅僅是夷陵這一個地區,而是整個荊州,我們一定要一舉成功,保證夷陵不再丟失。我本以為劉備會水陸並進,那樣我們就只能分兵防守。沒想到他捨棄水軍只用陸軍,並連營700裡使其兵力分散,我觀察很久,發現劉備不會再做出改變了。所以,您就放心高枕無憂,不必再多慮了。」此後,吳軍依舊保持堅守不出,而蜀軍也佔不到便宜,有無改變戰局的良機,雙方一直在夷陵僵持到六月末都沒有軍事行動。在僵持過程中,吳軍還好,本就是防守方,而蜀軍就不好受了。蜀軍被阻於虓亭、夷陵一線,欲戰不得,欲退不可,恰逢酷熱季節,士兵疲憊不堪,鬥志也就日漸衰退。
閏六月,陸遜認為時機已到,決定開始反攻,但東吳諸將認為,此時劉備已經入境六百餘裡,所有險要之處都有重兵把守,此時進攻一定沒有好結果。陸遜先是派出一部人馬對蜀軍一營發起試探進攻,被蜀軍擊退。眾將都埋怨陸遜這是白白浪費士兵生命,但陸遜卻從進攻過程中發現了制勝的計策。他讓士兵每人都拿一捆茅草,趁夜突入蜀軍大營,順風放火,蜀軍頓時大亂。接著,陸遜命各軍發起進攻,於蜀軍大亂之中斬殺張南、馮習、沙摩柯等將領。同時,朱然、韓當又在涿鄉大敗蜀軍,諸葛瑾、駱統、周胤也率軍向猇亭進軍,再於陸遜會合後又對猇亭發起進攻,大敗蜀軍,連破蜀軍四十餘營。此時,劉備主力部隊均已戰敗,劉備率部退保馬鞍山,組織部隊環山修築工事,陸遜四面包圍,發起猛攻,蜀軍又損失了一萬多人,劉備僅帶著親衛突圍。
先前被圍困在夷道的孫桓,見吳軍反攻,也出城迎敵。得知劉備突圍,率軍追擊。劉備逃至石門山後,將軸重等物資堆砌在隘口處焚燒,這才堵住了陸遜的追擊。不過,孫桓早已率輕騎百人急行軍至劉備前方,在夔道堵住了劉備的去路。劉備迫不得已,棄馬翻山,恰逢趙雲從江州率軍支援,這才讓劉備逃脫,退入白帝城。
先前被劉備命為鎮北將軍的黃權,在劉備戰敗後,因無路回蜀又不想降吳,只得率眾降魏。負責招攬蠻夷部落的馬良戰死,為劉備斷後的傅彤在吳軍包圍後不願向吳軍投降,力戰而死。
戰後局勢
在夷陵之戰結束後,吳軍諸多將領認為蜀軍主力喪失,應該抓住機會繼續東進。但陸遜認為,曹丕集結大軍名義上是幫助我們,實際上是想趁吳軍西進後南下,就建議孫權應及時撤軍,避免後方有事。但孫權得知劉備一直在白帝城駐留,並沒有立刻返回成都,擔心劉備會在曹丕南下後趁機進攻,就派鄭泉前往白帝城與劉備議和。而劉備自知己方實力嚴重受損,一旦東吳出事,那麼新興的蜀漢政權也不會存活,就同意了議和。
結語
縱觀夷陵之戰,劉備失敗的原因似乎與官渡之袁紹,赤壁之曹操類似,都是不利用己方的優勢,隨後被敵人抓住機會反攻失敗。雖然在夷陵之戰中,劉備的兵力優勢並不如官渡、赤壁中的袁紹、曹操那般明顯,但劉備出師有名,士氣銳利,對戰爭初期的進展是非常有利的。然而,劉備捨棄優勢,不用水軍,放棄水陸並進而是單純採用陸軍,尤其是連營700裡導致優勢兵力被長江所分化,導致攻不能集中優勢,守又不能形成堅固,最終因無法突破戰局,被陸遜抓準弱點,一舉將蜀漢政權的元氣大傷。
陸遜此戰一舉成名,很多人認為,夷陵之戰吳軍勝利的關鍵點在於陸遜抓住機會,利用劉備不會統兵的弱點,火燒連營而勝。但實際上,在劉備失敗之前,曹丕得知劉備連營700裡後就斷定劉備必敗,因為但凡讀過兵法的人都明白此舉就是送人頭的節奏。陸遜有才,但當時他只是一個無名小卒,僅僅是因為才能當上的統帥,卻沒有威望,這就導致了陸遜在統帥將領方面的難處。所以,與其說陸遜是靠火燒連營,倒不如說陸遜在統御將領上面的成功,畢竟,陸遜能以新人身份約束住一群跟隨孫策打天下的將領是很難得的,因為一旦約束不住,那麼劉備的計策或許就會成功,東吳的歷史也就會因此改寫。
從戰略層面來看,劉備犯了兵家大忌「怒而興師」。雖然關羽戰死,對於蜀漢最重要的戰略基地荊州也失守,但並非是致命一擊。如果劉備能夠聽進群臣的建議,冷靜下來,徐徐圖之,有多種補救的方法。
還有一個層面是致命的,就是從夷陵之戰中我們可以發現,蜀漢集團的人才已經出現了缺失。劉備東徵之時,法正、龐統都已經離世,僅有諸葛亮一人也要留守成都,並且諸葛亮最大的特長是政治而不是軍事(類似蕭何、荀彧),而前後左右四將也只剩下了馬超(歷史上並沒有五虎將,劉備分別封關羽、黃忠、馬超、張飛為前後左右將領),所以導致劉備東徵時沒有可以與陸遜對陣的謀士,這也是失敗的一個因素。
而反觀陸遜,在劉備東徵後迅速收縮防線,在蜀軍士氣正盛時堅守不出,約束老將,最終將蜀軍拖到了士氣下滑、士兵疲憊的地步,可謂是聰明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