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身體裡雖然有一些漢朝皇室的血脈,但其實他的一生很不容易,前半生更是困難重重。不過雖然創業之路總是遇到挫折,但是劉備從不言敗,一直是愈挫愈勇。這才有了後來是蜀漢,這才能三分天下。
219年孫權襲取荊州,當時關羽正在攻打曹魏控制的襄、樊二城。眼看就要成功了,誰知大本營被東吳攻擊。關羽只好鎩羽而歸回救荊州,可是已經為時已晚。後來就有了關羽敗走麥城,被呂蒙殺害之千古遺恨。關羽被殺,直接促使吳、蜀成為了死敵。
220年曹丕代漢稱帝,221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劉備稱帝後,為了奪回荊州同時也為了給關羽報仇,於是集結大軍攻打東吳。孫權聽說劉備來攻,於是趕緊派出使者求和。當時派出的事南郡太守諸葛瑾,諸葛瑾好言相勸,但他畢竟來自東吳。
儘管諸葛瑾說的都是實話都是肺腑之言,但起到了反效果。孫權求和不成,只好積極防禦了。他一面向曹魏稱臣,一面派出陸遜為總指揮應戰。吳蜀雙方相持了七八個月,最終在夷陵這個地方蜀郡慘敗。夷陵之敗是蜀漢繼失荊州後,遭到的又一次重大打擊,可謂元氣大傷。
劉備當時的兵力雖然強勁,但準備不足,況且又是因為憤怒而興兵。所以最後的失敗也並非偶然。劉備兵敗後一路西逃,走到益州(成都)東部的永安便不走了。永安就是白帝城,因成都以前的主人公孫述自稱白帝而得名。劉備稱雄蜀地後,改為永安。
永安距離東吳邊境很近,孫權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還是比較忌憚劉備的,所以在此派遣使者求和。劉備因長期作戰也累了,所以這一次答應坐下來議和。到了第二年四月份劉備就病逝了,此後蜀漢大權託付給了諸葛亮,吳、蜀雙方又一次擯棄前嫌,聯合起來對抗曹魏。
夷陵之戰後,三國鼎立的局面方才保持了四十年。因此這一戰也被認為是三國混戰和三國鼎立的分界點,是三國三大戰役,即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後的最後一戰。
至於劉備為何走到永安就不走了,我覺得有多方面原因。第一個可能就是劉備為了震懾東吳,夷陵失敗後,蜀漢兵力、國力嚴重受損,如果他徑直逃回成都,恐怕會給孫吳放出示弱信號。若是此時孫吳大軍壓境,蜀漢或許就沒有後來了。畢竟夷陵之戰蜀漢損兵折將,劉備去世後諸葛亮花了五年時間,才又將軍隊建設起來並讓國力足以對外用兵。
除了震懾孫吳,第二個我覺得就跟劉備自己的身體條件有關了。可能劉備太勞累了,實在走不動了,因為第二年四月他就病逝了。當然這只是次要方面,主要還是為了震懾孫吳。不過身體條件也是劉備止步永安的原因之一,雖然比例不大,但也是不可忽略的方面。
除了身體原因,第三個就是永安的地理位置原因。四川是個盆地,而永安則是這個盆地最後的一處戰略要地。畢竟荊州已經丟失,如果永安再保不住,蜀漢真就成了別人口中的肥肉了。
劉備之所以到了永安就不走了,肯定也是考慮到了永安的戰略意義。況且當時劉備勞累過度,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所以要留住最後一口氣把好蜀漢大門,為託孤等做好充足準備。所以綜合這三點原因,劉備最終止步永安。當然,應該還有別的因素,不過這三點應該是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