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失敗後,劉備為何不回成都,只待在白帝城直到去世?

2020-12-11 貓爺歷史觀

劉備身體裡雖然有一些漢朝皇室的血脈,但其實他的一生很不容易,前半生更是困難重重。不過雖然創業之路總是遇到挫折,但是劉備從不言敗,一直是愈挫愈勇。這才有了後來是蜀漢,這才能三分天下。

219年孫權襲取荊州,當時關羽正在攻打曹魏控制的襄、樊二城。眼看就要成功了,誰知大本營被東吳攻擊。關羽只好鎩羽而歸回救荊州,可是已經為時已晚。後來就有了關羽敗走麥城,被呂蒙殺害之千古遺恨。關羽被殺,直接促使吳、蜀成為了死敵。

220年曹丕代漢稱帝,221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劉備稱帝後,為了奪回荊州同時也為了給關羽報仇,於是集結大軍攻打東吳。孫權聽說劉備來攻,於是趕緊派出使者求和。當時派出的事南郡太守諸葛瑾,諸葛瑾好言相勸,但他畢竟來自東吳。

儘管諸葛瑾說的都是實話都是肺腑之言,但起到了反效果。孫權求和不成,只好積極防禦了。他一面向曹魏稱臣,一面派出陸遜為總指揮應戰。吳蜀雙方相持了七八個月,最終在夷陵這個地方蜀郡慘敗。夷陵之敗是蜀漢繼失荊州後,遭到的又一次重大打擊,可謂元氣大傷。

劉備當時的兵力雖然強勁,但準備不足,況且又是因為憤怒而興兵。所以最後的失敗也並非偶然。劉備兵敗後一路西逃,走到益州(成都)東部的永安便不走了。永安就是白帝城,因成都以前的主人公孫述自稱白帝而得名。劉備稱雄蜀地後,改為永安。

永安距離東吳邊境很近,孫權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還是比較忌憚劉備的,所以在此派遣使者求和。劉備因長期作戰也累了,所以這一次答應坐下來議和。到了第二年四月份劉備就病逝了,此後蜀漢大權託付給了諸葛亮,吳、蜀雙方又一次擯棄前嫌,聯合起來對抗曹魏。

夷陵之戰後,三國鼎立的局面方才保持了四十年。因此這一戰也被認為是三國混戰和三國鼎立的分界點,是三國三大戰役,即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後的最後一戰。

至於劉備為何走到永安就不走了,我覺得有多方面原因。第一個可能就是劉備為了震懾東吳,夷陵失敗後,蜀漢兵力、國力嚴重受損,如果他徑直逃回成都,恐怕會給孫吳放出示弱信號。若是此時孫吳大軍壓境,蜀漢或許就沒有後來了。畢竟夷陵之戰蜀漢損兵折將,劉備去世後諸葛亮花了五年時間,才又將軍隊建設起來並讓國力足以對外用兵。

除了震懾孫吳,第二個我覺得就跟劉備自己的身體條件有關了。可能劉備太勞累了,實在走不動了,因為第二年四月他就病逝了。當然這只是次要方面,主要還是為了震懾孫吳。不過身體條件也是劉備止步永安的原因之一,雖然比例不大,但也是不可忽略的方面。

除了身體原因,第三個就是永安的地理位置原因。四川是個盆地,而永安則是這個盆地最後的一處戰略要地。畢竟荊州已經丟失,如果永安再保不住,蜀漢真就成了別人口中的肥肉了。

劉備之所以到了永安就不走了,肯定也是考慮到了永安的戰略意義。況且當時劉備勞累過度,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所以要留住最後一口氣把好蜀漢大門,為託孤等做好充足準備。所以綜合這三點原因,劉備最終止步永安。當然,應該還有別的因素,不過這三點應該是主要的。

相關焦點

  • 劉備夷陵之敗後為何不敢回成都,而是躲在白帝城直到去世
    公元222年春天,蜀漢水陸兩軍進攻先勝一場,雙方相持在夷陵至七月酷暑,陸遜一把火燒連營七百裡,蜀漢潰不成軍,劉備逃亡白帝城途中幾番險些被擒。御駕親徵卻無功而返,功敗垂成斷送多年積累的家業,劉備因此一病不起,次年四月病故。從兵敗直至病故,長達半年的時間劉備一直呆在白帝城,為何不回成都呢?
  • 三國時期的夷陵之戰,看看劉備的損失,蜀國為何一蹶不振?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在三國這個勾心鬥角的亂世之中,更多人所被吸引的還是以劉備為中心的群雄之爭。而三國裡也有震驚中外的世界名戰,官服,赤壁,夷陵之戰號稱三國頂級的三大戰鬥,同時也是改變整個三國局勢的戰鬥。
  • 夷陵之戰損失5萬兵力,劉備的蜀漢為什麼就一蹶不振呢?
    聽到有人說:夷陵之戰劉備最多死不過5萬人,為啥蜀漢就一蹶不振呢?只能說你真的不了解當時的蜀國。夷陵之戰前奏說起夷陵之戰就不得不提關羽,大家都知道因為關羽被吳國襲取荊州,致使吳蜀兩國結仇,重點是劉備的義弟關羽被東吳所殺,這讓劉備更加氣憤,為義弟關羽報仇也成為了劉備伐吳的理由。
  • 夷陵之戰,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就一蹶不振呢?
    《出師表》出自於《三國志·諸葛亮傳》卷三十五,是三國時期(227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在決定北上伐魏、奪取長安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出師表》的開篇,諸葛亮就表示:「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也即因為夷陵之戰的失敗,以及先帝劉備的去世,導致益州疲弊,甚至可以說蜀漢到了最危險的地步了。
  • 「夷陵之戰」中劉備損失慘重,但孫權為什麼不趁機追擊呢?
    只可惜關羽的勝利像流星一樣,既燦爛又短暫。正當關羽得志之時,一個針對荊州的陰謀在吳魏兩國之間悄然形成。關羽看似大勝的背後,實際上籠罩著失敗的陰影。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曹魏以割地之利,引誘東吳孫權趁機攻取荊州。在吳魏的聯合攻擊之下,關羽敗走麥城,為孫權所殺。
  • 夷陵之戰失敗的鍋,不能讓劉備一個人背,看看蜀軍參戰的將領!
    其實夷陵之戰時,蜀國的參戰將領陣容也是非常寒酸,甚至連廖化都沒得用。歷來人們提起夷陵之戰,蜀軍之所以慘敗,全是由於劉備以怒興師,不聽勸諫執意伐吳,在和吳國對峙過程中被陸遜擊潰的。劉備作為一國之君,一軍之帥,當然要對失敗負主要責任,但是鍋不能讓他一個人背,我們看看蜀軍的參戰將領陣容就知道了。
  • 夷陵之戰之所以失敗,不能全怪劉備,看看他都帶的那些將領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非常著名的戰役,它和官渡之戰、赤壁大戰是影響三國歷史走向的經典戰役。有人說劉備的失敗是註定了的,因為他「犯規」了,三國之間本是相互制肘,劉備、孫權相對弱小,聯合起來抵抗曹操,達到了一種很微妙的平衡,但是在劉備取得漢中後,這種平衡被打破了,劉備的實力連曹操都要避其鋒芒。
  • 夷陵之戰,劉備近乎全軍覆滅,為何陸遜不趁機滅蜀?
    章武二年,孫劉之間爆發的夷陵之戰也分出勝負, 陸遜火燒連營,大破蜀軍主力,劉備後路被斷,他本人差點都被吳軍抓住! 幸好依靠著山勢險要,劉備一路逃回了白帝城。
  • 三國戰爭史:吳蜀夷陵之戰,劉備怒而興師使蜀漢國力衰弱
    雖然曹操已死,但其子曹丕篡位,應該利用人心為附之時佔據關中,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該放棄魏而先攻吳,而且戰爭也不是短時間就能結束的。但劉備依舊不聽,最後讓諸葛亮留守成都,趙雲留守江州。事後,諸葛亮感嘆道:「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也。」
  • 夷陵之戰中,蜀漢真的是「七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劉備到底損失了...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另外兩場是「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 既然位列於「三大戰役」,那麼它的戰爭場面一定是大規模的。在《三國演義》中:蜀漢在此次戰爭中「七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劉備真的損失了那麼多兵馬嗎?
  • 劉備「白帝城託孤」是一場陰謀?
    後採用諸葛亮聯孫拒曹的主張,於208年,孫劉聯軍取得赤壁大戰的勝利,佔荊州奪益州和漢中,終成一方霸主,於221年稱帝(蜀漢陽烈布),都成都,國號漢,年號章武。赤壁之戰後,荊州是蜀吳兩國爭奪的焦點。219年,江陵一戰孫吳取得荊州並殺死關羽。劉備一怒之下,傾全力出兵攻吳。他輕敵冒進,222年吳蜀彝陵之戰中劉備為吳將陸遜打敗,損兵折將,元氣大傷。
  • 夷陵之戰是場以少勝多的奇戰?劉備和孫權雙方兵力各是多少?
    夷陵之戰是劉備為報復無恥的東吳背信棄義,偷襲荊州並殺死關羽的復仇之戰。劉備此戰發益州之精兵,聯蠻夷之友盟,傾全國之力討伐卑鄙的東吳。但是時事往往就是小人得意,大人喪命。在夷陵,劉備的大軍被陸遜擊敗,帶著殘兵逃到白帝城。
  • 劉備白帝城託孤實際是一場陰謀
    赤壁之戰後,荊州是蜀吳兩國爭奪的焦點。219年,江陵一戰孫吳取得荊州並殺死關羽。劉備一怒之下,傾全力出兵攻吳。他輕敵冒進,222年吳蜀彝陵之戰中劉備為吳將陸遜打敗,損兵折將,元氣大傷。劉備因伐吳失敗,加上戰陣疲勞,於223年6月10日(蜀漢章武三年四月二十四日,距今已1792年)病逝白帝城(今四川奉節縣東北)。
  • 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
    從夷陵沿長江而上,到三峽的西大門(夔門),便會看到一座孤島立於江水之中,這就是白帝城。來白帝城,也是因為李白的這首千古名篇《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 劉備為了報仇不聽勸阻出兵夷陵,最後竟導致慘敗的結果
    要說蜀漢的衰亡,就不得不提夷陵之戰了,正是這場戰役導致了蜀漢從此走向了下坡路。在這場戰役中,蜀漢軍隊全軍覆沒,劉備大敗而逃,不久便病死在了白帝城。對於此歷史上不少人為之惋惜,也確實,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蜀軍就這樣滅亡了,這咋不教人心疼呢?
  • 四川一招待所地下發現古墓,專家認為是劉備墓?究竟是真的嗎?
    蜀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夏四月,戎馬一生的劉備在白帝城永安宮(今奉節縣二招待所一帶)去世了,享年六十三歲。五月,歸葬成都惠陵。
  • 夷陵之戰並不是意氣用事,劉備一世梟雄,看到了東吳的命門
    夷陵之戰爆發之前,曹操去世,曹丕篡漢曹魏正式建國,在這種情況下劉備需要確認自己的政治地位,政治方向。在人才方面,關羽死的第二年法正去世,黃忠去世,孟達攜三郡叛漢歸魏。221年劉備於成都稱帝,但六月張飛遇害,九月東徵,兩年時間劉備本身已經錯過了東徵的最佳時期,如果是在221年曹操去世時就東徵,曹魏正直權力交替時完全沒法顧及孫劉交戰,而孫權方面剛接手荊州沒多久立足未穩之際更好。
  • 關羽離世後,張飛怒斥劉備的一段話,為劉備的失敗埋下伏筆
    劉備治國水平雖然不高但也算有見識,從諸葛亮的描述裡看到了極大的風險,隨即冷靜不提出兵之事。此前張飛聽到要出徵東吳的消息時應命人打造盔甲、訓練士卒、甚至連作戰計劃都已經擬定了,聽聞劉備竟然不打了,果斷跑去質問劉備。劉備一五一十把諸葛亮的話、蜀漢的危機說給張飛,希望張飛可以理解。張飛一點都聽不下去,只知道劉備不想打、不敢打。
  • 關羽敗走麥城,諸葛亮為何不去救?後來的夷陵之戰也沒有參加?
    正是因為關羽的死,使得劉備不顧一切徹底和東吳翻臉,帶兵攻打東吳。結果在夷陵之戰當中,蜀漢損失慘重,徹底元氣大傷。劉備也因此一病不起,不久之後就撒手人寰。因為在夷陵之戰當中,損失過於慘重。導致整個蜀漢,自此由盛轉衰,也註定了後面諸葛亮幾次北伐,都只能為蜀漢稍稍延命,卻無法真正興復漢室。
  • 白帝城託孤,劉備真的想過殺掉諸葛亮?三國志裡一個字道出真相
    在史書中,也能找到許多證據能夠證明劉備並非偽君子。空口無憑,下面筆者就舉白帝託孤這個典型例子來證明。 關羽、張飛先後身死,夷陵之戰又遭遇慘敗,劉備心力交瘁下,病倒在白帝城,臨終之前託孤於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如果我兒子可以輔佐,你就輔佐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