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思極恐的白帝城託孤
點擊最上方 「冷熱軍事史」 → 然後點擊右上角「...」 → 點選「設為星標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秋,甫登帝位的劉備先後遭遇關羽被殺、荊州淪陷和張飛被害,盛怒之下親自統領大軍徵伐東吳,聯營七百餘裡,卻在猇亭遭到陸遜火攻而大敗,蜀軍節節敗退,劉備退守白帝城。
-
職場人心:劉備白帝城託孤暗藏殺機,諸葛亮一念之差可能身首異處
職場人心:劉備白帝城託孤暗藏殺機,諸葛亮一念之差可能身首異處 此話一出,在旁作陪的人都聽懂了,不管老張說的是真是假,至少老陳心裡一直想接替老張做領導。 在以後的日子裡,我們發現老陳的工作量增加了,連新人入職手續這種事都要他處理,老張的態度也變了很多。這不像是一個即將調離和即將升職的人應該有的互動。
-
劉備「白帝城託孤」是一場陰謀?
劉備因伐吳失敗,加上戰陣疲勞,於223年6月10日(蜀漢章武三年四月二十四日,距今已1792年)病逝白帝城(今四川奉節縣東北)。正史對劉備白帝城託孤事件營造出了君臣魚水情深的景象,鍛造了一段難得的佳話。劉備將軍政大權和兒子都託付給了諸葛亮,而諸葛亮也立下了鞠躬盡瘁的誓言。然而,這樣的描寫太過簡略了。詳細的歷史是怎麼樣的呢?當年還有沒有其他人在場呢?
-
劉備白帝城託孤實際是一場陰謀
劉備一怒之下,傾全力出兵攻吳。他輕敵冒進,222年吳蜀彝陵之戰中劉備為吳將陸遜打敗,損兵折將,元氣大傷。劉備因伐吳失敗,加上戰陣疲勞,於223年6月10日(蜀漢章武三年四月二十四日,距今已1792年)病逝白帝城(今四川奉節縣東北)。
-
劉備白帝城託孤,給趙雲一個特權,趙雲聽不懂,諸葛亮懂卻不敢說
據《三國志》記載,其為鎮軍將軍,未有重大事跡流傳後世,一生跟隨劉備左右,是為貼身保鏢。然而在《三國演義》中的趙雲可圈可點,比如七進七出長坂坡、兩次在艱險之中救劉禪等。因此,趙雲儼然是除了諸葛亮、關羽、張飛外,是為蜀漢集團權力中心的「老四」,這也可以從劉備在臨終前對趙雲的託孤之詞中看出。劉備臨終前託孤諸葛亮,已經成為歷史上的佳話、君臣間的楷模。
-
在劉備心目中,諸葛亮到底是何地位?臨終託孤,一語道破真相
如果沒有諸葛亮的運籌帷幄、鞠躬盡瘁,只憑劉備在家鄉結識的草莽人物,如關羽、張飛等,劉備和蜀漢在歷史上很難有一席之地,遑論「高位」。然而,通觀三國正史,我們會發現一個非常怪異的現象。諸葛亮的「高光」時刻,首先是「隆中對」,其次是赤壁之戰前出使東吳,最後就是劉備託孤之後,成為蜀漢事業的「男一號」。
-
白帝城託孤:劉備對諸葛亮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赤裸裸的試探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最佳男主角,劉備用他的一生詮釋了一個顛簸不破的真理——「人生如戲,全靠演技」。甚至於,在他臨終之際還要上演一出重頭戲,試探諸葛亮的忠誠度。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
白帝城託孤看似君臣相契,實則綁架人心
夷陵之戰中,劉備將自己多年積攢的家底幾乎賠了個精光,估計是無顏再見益州父老鄉親,直接在白帝城一病不起。人在心理狀態極差的情況下,小毛病會變成大毛病,心病也會要了性命。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劉備感覺自己不太行了,於是緊急召喚諸葛亮前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白帝城託孤」事件。
-
劉備託孤兩人,為何世人只知諸葛亮而不知李嚴?孔明對李嚴做啥了
當然,僅靠諸葛亮一人是不行的,他也需要幫手。李嚴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而從劉備的角度來看,他也並不希望諸葛亮獨掌大權。所以,劉備在臨死前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二人。
-
劉備託孤的八個字「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真正的意思究竟是什麼
從上面兩個段我們可以看到,劉備和諸葛亮之間的對話,字面上的意思完全一致。陳壽和常璩兩人的共同特點主要有幾點。第一,二人作為史學家在學風上都很嚴謹。第二,這二人都是蜀漢人士。第三,二人生活的時期與蜀漢時期較為接近,陳壽是西晉時期的人,常璩是西晉和東晉交替時期的人,陳壽還出任過蜀漢的官員。
-
讀史劉備託孤是一場陰謀?
劉備因伐吳失敗,加上戰陣疲勞,於223年6月10日(蜀漢章武三年四月二十四日,距今已1792年)病逝白帝城(今四川奉節縣東北)。劉備託孤諸葛亮其實是一場陰謀?正史對劉備白帝城託孤事件營造出了君臣魚水情深的景象,鍛造了一段難得的佳話。劉備將軍政大權和兒子都託付給了諸葛亮,而諸葛亮也立下了鞠躬盡瘁的誓言。然而,這樣的描寫太過簡略了。詳細的歷史是怎麼樣的呢?當年還有沒有其他人在場呢?
-
劉備大敗而歸一病不起,將終生大事託付給諸葛亮 卻引來後世爭議
劉備這樣的想法也就導致了後來歷史上著名的白帝城託孤這件事情發生了。其實對於託孤這件事情,有人說是體現了劉備的仁義和諸葛亮的忠誠,但是另外也有人反對這樣的意見,說劉備是害怕諸葛亮在他死後專權,於是利用託孤這樣的事情給諸葛亮送上一副精神上面的枷鎖。
-
是警示不要奪權,還是真的讓賢?劉備死前對諸葛亮說的一段話真相
關於劉備白帝城託孤一事,《三國志·諸葛亮傳》這樣記載: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
-
劉備臨死前說了這麼12個字,諸葛亮沒有採取,結果就是兵敗如山倒
劉備臨死前說了這麼12個字,諸葛亮沒有採取,結果就是兵敗如山倒提起三國,就離不開諸葛亮,在民間他已經成為了智慧的代言人了,在沒有出山之前,他隱居山林,自稱「臥龍」,就像這個稱號一樣,他就是在山林中一條盤踞起來的龍,有朝一日定會出山做一番大事,諸葛亮居住在茅廬中,靠著自己耕種過活,
-
劉關張殞命都與東吳有關,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為何目標始終是魏國
那麼為什麼承擔白帝城託孤之重的諸葛亮的目標一直指向曹魏呢?肯定有比私恨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自身弱小的蜀漢朝局的穩定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更高級的政治訴求。劉關張的兄弟情是千秋忠義還是其他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我們也不對張飛被殺後劉備淡然的表態「噫!飛死矣」來深究劉備當時真正的心態。
-
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
來白帝城,也是因為李白的這首千古名篇《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此詩描寫了李白從白帝城至江陵(荊州)乘舟而下的過程,抒發了作者遇赦後愉快的心情和對白帝城、江陵兩岸秀麗景色的讚美。唐代安史之亂初期,唐玄宗奔蜀,太子李亨留討安祿山,不久,李亨既位,即唐肅宗。
-
為何劉備死後,諸葛亮打仗就少有全勝?姜維臨死前道出緣由
三國後期,劉備託孤於諸葛亮,諸葛亮為了不負劉備重託,數次北伐以圖恢復漢室,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總觀諸葛亮出山之後直到五丈原殞命這段歷程,劉備的死似乎成了諸葛亮人生的轉折點,其後除了南徵孟獲,諸葛亮在北伐上竟然很難取得全勝,這是為什麼呢? 諸葛亮無論是在正史中,還是在演義裡都是十分有名的人物,相比正史,演義裡強化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之能,不過總體來講,對諸葛亮的功績並有過多的誇大。
-
永安託孤時劉備對諸葛亮說「如其不才,君便自取」,話裡啥意思?
後世對於這句話的意思有著不同的理解,大多是認為諸葛亮在試探諸葛亮的忠心,倘若諸葛亮的回答稍有不妥,劉備可能就會殺掉諸葛亮。事實上,這很容易理解。因為「君便自取」這句話,的確太讓人忘乎所以。要是按照最極端的情況去設想,劉備這意思就是告訴諸葛亮,如果劉禪是個愚鈍的話,你自己可以當皇帝。這樣一來,諸葛亮就一下子從大臣變為皇帝了。
-
諸葛亮為何誓死效忠劉備?
諸葛亮死心塌地效忠劉備,對劉備忠心不二是事實,自始自終都沒打算背叛劉備。士為知己者死;劉備禮賢下士,三顧茅廬,把諸葛亮的分量看得極重。無論是在請諸葛亮出山,還是請諸葛亮出謀劃策,都給予了足夠的信任和面子。
-
諸葛亮的軍事水平究竟如何?劉備坦言:我從不敢讓他獨自領兵打仗
陳壽在《三國志》中這樣評價諸葛亮:「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陳壽很清楚地指出了諸葛亮的缺陷,處理內政的一把好手,領兵打仗就不是他所擅長的。如果從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出山,再到劉備白帝城託孤這段時間來看,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並不能得到劉備的承認。換句話來說,劉備並不看好諸葛亮的軍事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