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夷陵沿長江而上,到三峽的西大門(夔門),便會看到一座孤島立於江水之中,這就是白帝城。來白帝城,也是因為李白的這首千古名篇《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此詩描寫了李白從白帝城至江陵(荊州)乘舟而下的過程,抒發了作者遇赦後愉快的心情和對白帝城、江陵兩岸秀麗景色的讚美。
唐代安史之亂初期,唐玄宗奔蜀,太子李亨留討安祿山,不久,李亨既位,即唐肅宗。後來唐肅宗以其陰謀叛亂、割據江東名義派兵圍剿李璘(李亨同父異母的弟弟)。李白曾經參加過李璘的幕府,被加上「附逆」罪流放夜郎(今貴州遵義),當他行至巫山(今四川境內)的時候,肅宗宣布大赦,李白也被赦免,他像出籠的鳥一樣,立刻從白帝城東下,返回江陵(摘引)。
白帝城位於重慶市奉節縣,地處瞿塘峽口長江北岸,白帝山上,東望夔門,南與白鹽山隔江相望,西臨奉節縣城,北倚雞公山,地處長江三峽(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南津關)西端入口。
白帝城虎踞夔門西口,利用夔門險要的山形水勢營造城池,依山傍水,憑高控深,是峽江城市類型的典型城址。考古發現,白帝城築造是在歷代築城基礎上增補及修建而成,白帝城存在城套城、城壓城的現象。二零零六年五月,白帝城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帝城原名子陽城,為西漢末年割據蜀地的公孫述所建,並在此屯兵積糧。公孫述有帝王之心,便令其親信先造輿論,於建武元年(公元二十五年)正式稱帝,自號「白帝」,並改子陽城為「白帝城」,改城池所在的這座山為「白帝山」。

白帝城中的核心建築為白帝廟。據記載,公元前三五年,公孫述為劉秀所滅。後人在白帝城中的白帝山上修築廟宇,供奉公孫述像,稱為「白帝廟」。後來廟內改祀劉備、諸葛亮,並塑立雕像。明嘉靖三十六年,巡撫段錦復又在廟內添加關羽、張飛像。

如今,來白帝城的遊人皆知,白帝城最有名的故事為「劉備託孤」。章武二年(公元二二二年)八月,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大敗於東吳,兵退於此。劉備臨終前曾在白帝廟中,將政權和兒子劉禪託付給諸葛亮,該廟因此名揚天下。當然,劉備託孤的地點到底是永安城(古夔州)的永安宮,還是白帝城,無從考證。
白帝城有「詩城」的榮譽,歷代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軾、黃庭堅、陸遊等登臨白帝城留下詩篇。

其中,杜甫晚年寄居夔州,詠白帝城作品頗多,大多反映詩人一生漂泊,激發國恨、鄉愁的悲涼心境。在這些古詩詞中,最為我們所熟知的還是李白的那首《早發白帝城》。
如今的我們,只能望白帝城,去體會詩人那時的心情。經過艱難歲月之後,如出籠之鳥,突然迸發的那種激情,最為深刻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