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人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2021-02-07 是是瑞瑞

《早發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首詩是安史之亂時,李白被邀請參加永王李璘的幕僚,後來永王事敗,被流放夜郎,行經白帝城,遇赦回江陵途中作此詩。詩的意思大致是這樣的:早晨告別了彩雲繚繞的白帝城,一天的時間,晚上就回到了江陵。船行水上,兩岸的猿叫聲不絕於耳,輕快的小船順風順水早已越過千山萬嶺。

全詩意境優美,感情飽滿輕快,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的喜悅之情。白帝城,故址在今四川省奉節縣白帝山上,作者從白帝城出發,乘舟東返江陵,途經三峽。酈道元《水經注·江水》寫道:「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期間千二百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九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全詩通過朝辭白帝、暮至江陵的概括描寫,表達了遇赦後的歡快心情。詩中三四句,是針對前代的《三峽漁歌》,反其意而用之,來表達歸途的愉悅心情。這次遇赦,使他有重見天日的希望,一心一意地盼望還歸江陵,歡快的心情排除一切,再也不覺得「巴東三峽巫峽長」了,也不再有「猿鳴三聲淚沾裳」的悲愴情緒。雖然「兩岸猿聲啼不住」,但是滿載著歡快的心情,「輕舟已過萬重山」了。

此詩運用多種手法,似在寫景意在抒情。詩的前兩句概括描寫了朝辭白帝、暮至江陵的情形,「朝」有「白帝」的「彩雲」,一路有兩岸的青山,一千裡的路程一天就到了,說明了行船之快,體現了作者遇赦後的歡快心情;第三句「猿聲」的「啼不住」,作者不僅不覺得悽慘,反而覺得猴子的叫聲既悠長又不絕於耳,倒像是專門為他慶賀的歡呼聲。

一個「輕」字,既說明了船的輕快,也襯託出了作者的好心情,心情好了,行程也自然就愉快,小舟輕快,不知不覺已越過千山萬嶺,讓動之小舟和靜之萬山形成對比。後兩句用了烘託的手法,表達了遇赦後的歡快心情。整首詩表面全在寫景,實際是處處抒情,寓情於景,雖無一字說到自己的興奮與歡樂,而喜悅之情滲透於字裡行間。

此詩講究錘鍊字眼,勾勒出一幅寫意山水畫,畫中有山有水、有聲有色、有動有靜,體現了古典詩詞的語言凝練美。本詩語言言簡意賅,一個「辭」一個「還」、一個「千裡」一個「一日」,說明了行船之快,體現了作者遇赦後的歡快心情;「朝」有「白帝」的「彩雲」,千裡之外的「江陵」也仿佛能一眼望盡,白帝的「輕舟」似乎剛剛出發,路途中的「猿聲」還響在耳邊,「江陵」已經近在眼前了。

作者用「千裡」、「兩岸」、「萬重山」將畫面有機地連接在一起,詩句遊龍飛動,讓讀者覺得意馳心動,仿佛見到了地勢高峻的白帝城早晨的美麗景色,長江三峽兩岸鬱鬱蔥蔥的樹木中猿猴躥上躥下,發出悽清悠長的叫聲,但叫聲並不影響人的心情,在清綠的江水中一葉小舟在疾駛,讓人們看到了動之輕舟與靜之萬山,在人們還流連於山水時,小舟已駛過千山萬嶺。

這首詩是李白七絕中膾炙人口的傑作,通過描寫江中船行之輕快,表現詩人流放途中僥倖遇赦,歡快喜悅的心情。全詩意境優美,感情飽滿輕快,語言流暢,音韻和諧,輕靈飛動,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的喜悅之情。

相關焦點

  •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早發白帝城
    白帝城:故址在今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山上。楊齊賢註:「白帝城,公孫述所築。初,公孫述至魚復,有白龍出井中,自以承漢土運,故稱白帝,改魚復為白帝城。」王琦註:「白帝城,在夔州奉節縣,與巫山相近。所謂彩雲,正指巫山之雲也。」朝:早晨。辭:告別。彩雲間: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勢高聳,從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聳入雲間。白帝:今重慶市奉節縣東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位於長江上遊。
  •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李白《早發白帝城》鑑賞
    早發白帝城【唐】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白帝城:故址在今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山上。楊齊賢註:「白帝城,公孫述所築。初,公孫述至魚復,有白龍出井中,自以承漢土運,故稱白帝,改魚復為白帝城。」王琦註:「白帝城,在夔州奉節縣,與巫山相近。所謂彩雲,正指巫山之雲也。」⑵朝:早晨。辭:告別。彩雲間: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勢高聳,從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聳入雲間。白帝:今重慶市奉節縣東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位於長江上遊。
  •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朝代:唐代作者: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從江上往高處看,可以看見白帝城彩雲繚繞,如在雲間,景色絢麗!千裡之遙的江陵,一天之間就已經到達。兩岸猿猴的啼聲不斷,迴蕩不絕。猿猴的啼聲還迴蕩在耳邊時,輕快的小船已駛過連綿不絕的萬重山巒。
  •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裡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早發白帝城唐代: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 每日一首詩 |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早發白帝城》
    首句「彩雲間」三字,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為全篇描寫下水船走得快這一動態蓄勢。「彩雲間」的「間」字當作隔斷之意,詩人回望雲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種種恍如隔世。一說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寫白帝城之高,則無法體現出長江上下遊之間斜度差距之大。
  • 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
    來白帝城,也是因為李白的這首千古名篇《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此詩描寫了李白從白帝城至江陵(荊州)乘舟而下的過程,抒發了作者遇赦後愉快的心情和對白帝城、江陵兩岸秀麗景色的讚美。唐代安史之亂初期,唐玄宗奔蜀,太子李亨留討安祿山,不久,李亨既位,即唐肅宗。
  • 青聽· 清雅國風|國風音樂:朝辭白帝彩雲間,一首歌穿越千裡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國風音樂是《朝辭白帝城》。《早發白帝城》是唐朝詩人李白的經典之作。安史之亂初期,李白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巫山,恰逢大赦,而他正在赦免之列。李白驚喜交加,立刻從白帝城返回江陵,借所見之景即興創作了這首七絕。江陵雖遠,但白帝城高聳入雲,地勢落差極大,舟行水急,順流直下,「一日」便可行「千裡」,猿聲山影渾然一片。
  • 經典新聲丨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裡江陵一日還
    首句「彩雲間」三字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為全篇描寫下水船走得快這一動態蓄勢。「彩雲間」的「間」字當作隔斷之意,詩人回望雲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種種恍如隔世。一說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寫白帝城之高則無法體現出長江上下遊之間斜度差距之大。
  • 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作者:蘅苒半卷詩書一窗月(H-chuyu1)原創清晨的第一束陽光親吻過柔軟的雲彩,停留在了還在沉睡中的白帝城那古老的屋簷上
  • 《中華古詩詞100集》第36首:李白《早發白帝城》
    早發白帝城【唐】李 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曠代詩人李太白在流放夜郎途中突然遇赦,頃刻間,艱難險阻的流徙轉為返鄉的坦途,滿腹的陰霾化為白帝城頭的漫天朝霞,淚眼婆娑的詩人遙望白帝城頭那一片霞光時,正值人生磨難的極點。
  • 早發白帝城(英文版)——許淵衝譯
    早發白帝城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 《早發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丨中小學生必背古詩詞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裡江陵一日還。
  • 閃亮古詩詞 | 早發白帝城
    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白帝城:故址在今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山上。⑵朝:早晨。辭:告別。彩雲間: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勢高聳,從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聳入雲間。⑶江陵:今湖北荊州市。從白帝城到江陵約一千二百裡,其間包括七百裡三峽。⑷猿:猿猴。啼:鳴、叫。住:停息。⑸萬重山:層層疊疊的山,形容有許多。
  • 從《早發白帝城》《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看詩仙詩聖的心情迫切度
    因李白曾經參加過永王李磷的幕府,所以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春天,被加上「附逆」罪流放夜郎(今貴州遵義),當他行至巫山(今四川境內)的時候,肅宗宣布大赦,李白也被赦免,他像出籠的鳥一樣,立刻從白帝城乘舟東下,返回江陵(今湖北荊州)。回舟抵江陵時所作詩一首。即《早發白帝城》,詩云: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 千裡江陵一日還!李白唱響了江陵千餘年,宰相之傑張居正是江陵人
    江陵不是荊州!千裡江陵一日還!李白唱響了江陵千餘年,宰相之傑張居正是江陵人中國行政區劃共分為省、縣、鄉三級。李白下江陵「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打小就必須熟記的這首詩不僅讓李白成就了這首千古絕唱,更讓江陵大放異彩。
  • 為什麼千裡江陵能一日還?
    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有無可能,大概涉及兩件事——第一,當時乘船順流而下到底能有多快;第二,如何讀詩。第二件事可能才是最重要的。安史之亂中,李白入永王李璘幕府,志在平叛報國。因李璘與肅宗李亨爭權,事敗,李白亦受牽連,以「從逆」罪,於乾元二年,即759年長流夜郎,大約是現在貴州桐梓一帶。
  • 馬未都點評「兩岸猿聲啼不住」:李白比其他詩人高明之處就在此
    不過前段時間馬未都老師在社交平臺上點評了李白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藉此點出了李白比其他詩人高明的地方。當時看他的點評很有意思,本期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我們先一起看看李白這首詩: 《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 馬未都點評李白:能寫出「兩岸猿聲啼不住」,他就比別的詩人高明
    首先我們先一起看看李白這首詩:《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關於這首詩的創作時間,早期被認為是李白青年時期出蜀遊歷時所作,因為整首詩表現出來的那種喜悅和輕快,很像李白青年時期的風格。不過後來經考證,再加上「千裡江陵一日還」的詩意,這種說法被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