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發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首詩是安史之亂時,李白被邀請參加永王李璘的幕僚,後來永王事敗,被流放夜郎,行經白帝城,遇赦回江陵途中作此詩。詩的意思大致是這樣的:早晨告別了彩雲繚繞的白帝城,一天的時間,晚上就回到了江陵。船行水上,兩岸的猿叫聲不絕於耳,輕快的小船順風順水早已越過千山萬嶺。
全詩意境優美,感情飽滿輕快,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的喜悅之情。白帝城,故址在今四川省奉節縣白帝山上,作者從白帝城出發,乘舟東返江陵,途經三峽。酈道元《水經注·江水》寫道:「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期間千二百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九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全詩通過朝辭白帝、暮至江陵的概括描寫,表達了遇赦後的歡快心情。詩中三四句,是針對前代的《三峽漁歌》,反其意而用之,來表達歸途的愉悅心情。這次遇赦,使他有重見天日的希望,一心一意地盼望還歸江陵,歡快的心情排除一切,再也不覺得「巴東三峽巫峽長」了,也不再有「猿鳴三聲淚沾裳」的悲愴情緒。雖然「兩岸猿聲啼不住」,但是滿載著歡快的心情,「輕舟已過萬重山」了。
此詩運用多種手法,似在寫景意在抒情。詩的前兩句概括描寫了朝辭白帝、暮至江陵的情形,「朝」有「白帝」的「彩雲」,一路有兩岸的青山,一千裡的路程一天就到了,說明了行船之快,體現了作者遇赦後的歡快心情;第三句「猿聲」的「啼不住」,作者不僅不覺得悽慘,反而覺得猴子的叫聲既悠長又不絕於耳,倒像是專門為他慶賀的歡呼聲。
一個「輕」字,既說明了船的輕快,也襯託出了作者的好心情,心情好了,行程也自然就愉快,小舟輕快,不知不覺已越過千山萬嶺,讓動之小舟和靜之萬山形成對比。後兩句用了烘託的手法,表達了遇赦後的歡快心情。整首詩表面全在寫景,實際是處處抒情,寓情於景,雖無一字說到自己的興奮與歡樂,而喜悅之情滲透於字裡行間。
此詩講究錘鍊字眼,勾勒出一幅寫意山水畫,畫中有山有水、有聲有色、有動有靜,體現了古典詩詞的語言凝練美。本詩語言言簡意賅,一個「辭」一個「還」、一個「千裡」一個「一日」,說明了行船之快,體現了作者遇赦後的歡快心情;「朝」有「白帝」的「彩雲」,千裡之外的「江陵」也仿佛能一眼望盡,白帝的「輕舟」似乎剛剛出發,路途中的「猿聲」還響在耳邊,「江陵」已經近在眼前了。
作者用「千裡」、「兩岸」、「萬重山」將畫面有機地連接在一起,詩句遊龍飛動,讓讀者覺得意馳心動,仿佛見到了地勢高峻的白帝城早晨的美麗景色,長江三峽兩岸鬱鬱蔥蔥的樹木中猿猴躥上躥下,發出悽清悠長的叫聲,但叫聲並不影響人的心情,在清綠的江水中一葉小舟在疾駛,讓人們看到了動之輕舟與靜之萬山,在人們還流連於山水時,小舟已駛過千山萬嶺。
這首詩是李白七絕中膾炙人口的傑作,通過描寫江中船行之輕快,表現詩人流放途中僥倖遇赦,歡快喜悅的心情。全詩意境優美,感情飽滿輕快,語言流暢,音韻和諧,輕靈飛動,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的喜悅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