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期間出現了很多文學體裁,其中最讓人神往的莫過於唐詩宋詞,比起其他文學體裁,古典詩詞不僅用詞凝練,讀來也是朗朗上口易於記憶。可以說在唐宋之後,唐詩宋詞滋養了一代代人。而要說站在唐詩巔峰的人物,不管怎麼論都少不了「詩仙」李白。
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作文採飛揚,瀟灑飄逸,飄飄乎不似人間語。而他本人也像是墜入盛唐的謫仙人,雖然身在盛唐,但是卻給人一種浮於盛唐之上俯瞰世間的氣象。歷朝歷代文人對於李白也是推崇備至,各種溢美之辭真的就像網上那句調侃「如同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又猶如黃河泛濫一發而不可收拾」。
那麼李白這麼厲害,他和其他詩人相比高明在哪裡呢?對於這個問題筆者其實一直也在思考,但是總也找不到合適的答案和言辭。不過前段時間馬未都老師在社交平臺上點評了李白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藉此點出了李白比其他詩人高明的地方。當時看他的點評很有意思,本期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我們先一起看看李白這首詩:
《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關於這首詩的創作時間,早期被認為是李白青年時期出蜀遊歷時所作,因為整首詩表現出來的那種喜悅和輕快,很像李白青年時期的風格。不過後來經考證,再加上「千裡江陵一日還」的詩意,這種說法被推翻。
這首詩的實際創作時間是公元759年,當時李白58歲,前一年他因為牽扯到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次年朝廷因為關中大旱而大赦天下,李白當時正在流放路上行至白帝城,突然間被赦免,自然是喜出望外,於是立馬便踏上回鄉的路途,抵達江陵後依舊難抑自己喜悅心情,於是便寫了這首詩。
首句描寫了詩人早晨離開白帝城的情形。「彩雲間」三字,既是寫出了白帝城的高聳入雲,也是寫出了詩人此刻的喜悅之情。太陽初升,霞光陣陣,這既是寫白帝城的早晨,其實寫的也是詩人此刻的狀態,本被牽連流放,現在突然被赦免,他的人生也迎來了轉機,就如同迎來了霞光一樣。
次句「千裡江陵一日還」,即從從空間上說明了白帝城距離江陵之遠,又從時間上說明了詩人所乘行舟之快。在這時間和空間的對比上,突出了詩人一路上的迫切心情。同時「還」之一字也是意味深長,江陵本不是詩人的家鄉,但是詩人卻用了「還」字,想來詩人被流放時也曾路過江陵,現在被赦免又再次回到江陵,可謂是兜兜轉轉。
第三句「兩岸猿聲啼不住」也是歷來被稱頌的名句。李白返回江陵這一路上要經過三峽,兩岸都是重巒疊嶂,其中有很多的猿猴長嘯,猿猴的嘯聲很像人哭泣的聲音,所以一般都被歷代文人墨客拿來寫羈旅之愁。不過李白此刻坐著輕舟,行進很快,步履匆匆,這猿嘯聲絲毫不能阻擋他的步伐,由此反襯出詩人的暢快和興奮。
為了形容輕舟行進之快,除了上句的「兩岸猿聲啼不住」的側面烘託,在最後一句詩人更是直接正面描寫了它的飛快,在猿嘯陣陣中,行舟已然經過了「萬重山」。當然,這裡的「萬重山」是誇張,這也是李白的詩歌的特點,極誇張之能事以此來烘託自己的情感,就像《贈汪倫》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便是如此。
李白這首詩通過快船快意,將被赦免的喜悅心情刻畫得淋漓盡致。全詩意境悠揚輕快,令人回味悠長。而對於這首詩馬未都老師點評說,李白對於技術上的要求沒有其他詩人那麼刻意,而他的這份不刻意,恰恰就是他感動自己、感動別人的地方。在唐詩中,一般提到「猿」,都是悲的意思,就像「風急天高猿嘯哀」、「猿啼三聲淚沾裳」,而唯獨寫猿沒有悲的就是李白,這就是他比別人高明的地方。
其實馬未都先生的這個說法我是比較認可的,很多文人在寫詩填詞的時候,他們都會留意所用意象是否合適,會斟字酌句,就像賈島的「推敲」。但李白不同,他是感覺來了,隨口而出便是詩,他不會去刻意遵循那些所謂的定式或者意象,只是說著自己想說的。這其實就很像武俠小說中提到的「無招勝有招」,這其實恰恰也說明李白的詩歌造詣已趨絕顛,到了返璞歸真的境地。
對於馬未都先生對於李白這首詩的點評,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