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廟
中國古代是一個信仰多神教的國家,寺廟類型極其豐富,包括先民祠、名宦祠、城隍廟、關帝廟等等。三峽地區也不例外。長江三峽之首瞿塘峽口,有名勝之地白帝廟。西漢末年為祭祀蜀中稱帝的公孫述而建。蘇軾有詩:「共指蒼山路,來朝白帝祠 」。白帝廟規模歷代皆因興廢而不同,明清建築格局保存至今。1883年3月,英國商人立德樂夫婦到訪白帝廟,留下珍貴照片。
白帝廟明良殿
(立德樂攝於1883年)
鎮江王廟
酈道元《水經注》記載:「白帝城西有孤石,冬出水二十餘丈,夏即沒,秋時方出。」蘇軾《灩澦堆賦並序》雲:「世以瞿塘峽口灩澦堆為天下之至險,凡覆舟者,皆歸咎於此石。」
每屆夏秋之交,瞿塘灩澦,傾覆舟船數不勝數,奪去船工生命更是無法統計。瞿塘天下至險,必有神物司之,鬼門關前先拜神,建一座金碧輝煌的王爺廟,供奉鎮江王爺。為保平安過灘,來往的舟子船工都要攜醴上岸去祭奠,求得保護,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
從江面上看灩澦堆與鎮江王廟
白帝城下鎮江王廟
白帝城下瞿塘峽口的鎮江王廟,上扼纖道,下臨長江,地處要害。據記載,此廟為依託人工開鑿的巖洞觀音洞而建(觀音洞本就是供奉神靈祈求路途平安的地方)。洞門前依山崖立有一批碑石,其中一方為清鹹豐六年立《觀音洞善緣碑》:
觀音洞洞口東側,古道北依石壁立有《募建鎮江王廟碑》,立於清宣統二年(1910)楷書豎刻:
「白帝城麓舊有觀音洞,供養大士神像,洞前一樓,祀鎮江王於其上,祈禱均著靈矣。每屆夏秋之交,瞿塘峽下灩澦堆旁,瞿塘峽口,波濤洶湧,奔騰萬狀,舟行至此,靡不動魄驚心。鹹豐初,銀號首士募捐於渝城各幫,鎮江王樓,煥然一新,並修石坎數層以資保障。每晚洞外巨燈高懸,是謂天燈,神光普照,俾水患潛消,由是艤舟而來者,波平浪靜,坦然不驚。即倉促之間,險機忽至,僧眾敲鐘,誦經求神,立見轉危為安,其應如響,良非虛語……」。《募建鎮江王廟碑》
由此碑而知:清時在觀音洞前建鎮江王廟,高數層,此處每晚要上懸巨燈,作為其下長江往來行船之導航標誌,稱為天燈。許多船隻賴此夜間得以安全航行。則此處可稱為一古代夜間導航臺,這一點是頗有意義的。因為宋代的時候,詩人範成大也記載當時在白帝山上白日用旗幟指揮舟船入峽航行之舉。說明這處地方就是一處古代的導航站,日有旗幟,夜有燈火,這在古代交通史上應當是一個有意義的話題。
除上碑外,還有《修觀音洞鎮江閣碑》一通,立於洞旁,風化剝落,僅餘數十字,有「創自元代」數語,觀音洞的歷史或可以由此斷為元代。從碑之文推測,鎮江閣算是觀音洞的附屬建築。還有一碑存於白帝城碑林內,為光緒年下關城(即白帝鎮)碼頭船戶為鎮江王爺誕辰集資碑。
據舊志,觀音洞旁除鎮江王廟外,還有梓潼宮以及西閣。足見當時建築密布,廟宇眾多,上依青峰,下映江流,構成了古代白帝城南大片景區。
速寫《白帝城鎮江王廟俗稱觀音洞》
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 畫家張仃
遠眺白帝廟鎮江王廟及灩澦堆
灩澦堆(亦稱「燕尾石」)
白帝城下的鎮江王廟
川江上另一座不知名的王爺廟
長江一線供奉鎮江王處較多,鎮江王廟祈禱者,除船戶水手外,還有行客商賈,廟宇的興旺,間接反映出川江航運的繁榮與風險。
四川一帶寺廟僧人
80年代在觀音洞原址復建《西閣》
蓄水前的白帝城(氮肥廠)
瞿塘峽口老關廟
說起老關廟,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瞿塘峽口的老關廟信號臺,以及1994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老關廟文化遺址」。一般而言,「老關廟」指敬奉關羽的寺廟,各地鄉野常見。位於瞿塘峽口北岸的老關廟,史料記載全無,僅僅是當地人約定俗成的地名稱謂。九十年代,吉林大學考古系在此地進行發掘,發現的新石器遺存被命名為「老關廟下層文化」、「老關廟文化」。
考古發掘成果命名以及這張外國人拍攝的極為珍貴的老照片,是目前我們能夠找到的老關廟的唯一記憶存在。
風箱峽的西端,就在寺廟的正下方聳立著一塊巨大的巖石
1909年的風箱峽
1909年的風箱峽
1909年的風箱峽
1909年的風箱峽
館藏文物
瞿塘關遺址博物館館藏
國家三級文物
清光緒黑石王爺廟青花瓷香爐
黑石灘,瞿塘峽內第一險灘
如今三峽行船,早已不用木船,拉縴已是傳說中的故事。這些曾經的繁華滄桑,與許多往事舊痕,都漸漸沉入那離我們越來越遠的歷史之中。
【部分文字資料參考及老照片引自網絡】
長按二維碼關注「雲根藝術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