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指蒼山路,來朝白帝祠——消失的古蹟:白帝山下鎮江王廟、瞿塘峽口老關廟

2021-02-20 雲根藝術

白帝廟

中國古代是一個信仰多神教的國家,寺廟類型極其豐富,包括先民祠、名宦祠、城隍廟、關帝廟等等。三峽地區也不例外。長江三峽之首瞿塘峽口,有名勝之地白帝廟。西漢末年為祭祀蜀中稱帝的公孫述而建。蘇軾有詩:「共指蒼山路,來朝白帝祠 」。白帝廟規模歷代皆因興廢而不同,明清建築格局保存至今。1883年3月,英國商人立德樂夫婦到訪白帝廟,留下珍貴照片。

白帝廟明良殿

(立德樂攝於1883年)

鎮江王廟

酈道元《水經注》記載:「白帝城西有孤石,冬出水二十餘丈,夏即沒,秋時方出。」蘇軾《灩澦堆賦並序》雲世以瞿塘峽口灩澦堆為天下之至險,凡覆舟者,皆歸咎於此石。」

每屆夏秋之交,瞿塘灩澦,傾覆舟船數不勝數,奪去船工生命更是無法統計。瞿塘天下至險,必有神物司之,鬼門關前先拜神,建一座金碧輝煌的王爺廟,供奉鎮江王爺。為保平安過灘,來往的舟子船工都要攜醴上岸去祭奠,求得保護,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

從江面上看灩澦堆與鎮江王廟

白帝城下鎮江王廟

白帝城下瞿塘峽口的鎮江王廟,上扼纖道,下臨長江,地處要害。據記載,此廟為依託人工開鑿的巖洞觀音洞而建(觀音洞本就是供奉神靈祈求路途平安的地方)。洞門前依山崖立有一批碑石,其中一方為清鹹豐六年立《觀音洞善緣碑》:

「 觀音洞系歷代古剎,瞿塘一大觀也。左有赤甲白鹽,雙峰聳秀,右有西瀼東溪,二水凝香。前瞻灩澦回瀾,浪花飛雪。後有白帝層巒,古木生煙。」

觀音洞洞口東側,古道北依石壁立有《募建鎮江王廟碑》,立於清宣統二年(1910)楷書豎刻:

「白帝城麓舊有觀音洞,供養大士神像,洞前一樓,祀鎮江王於其上,祈禱均著靈矣。每屆夏秋之交,瞿塘峽下灩澦堆旁,瞿塘峽口,波濤洶湧,奔騰萬狀,舟行至此,靡不動魄驚心。鹹豐初,銀號首士募捐於渝城各幫,鎮江王樓,煥然一新,並修石坎數層以資保障。每晚洞外巨燈高懸,是謂天燈,神光普照,俾水患潛消,由是艤舟而來者,波平浪靜,坦然不驚。即倉促之間,險機忽至,僧眾敲鐘,誦經求神,立見轉危為安,其應如響,良非虛語……」。

《募建鎮江王廟碑》

由此碑而知:清時在觀音洞前建鎮江王廟,高數層,此處每晚要上懸巨燈,作為其下長江往來行船之導航標誌,稱為天燈。許多船隻賴此夜間得以安全航行。則此處可稱為一古代夜間導航臺,這一點是頗有意義的。因為宋代的時候,詩人範成大也記載當時在白帝山上白日用旗幟指揮舟船入峽航行之舉。說明這處地方就是一處古代的導航站,日有旗幟,夜有燈火,這在古代交通史上應當是一個有意義的話題。

除上碑外,還有《修觀音洞鎮江閣碑》一通,立於洞旁,風化剝落,僅餘數十字,有「創自元代」數語,觀音洞的歷史或可以由此斷為元代。從碑之文推測,鎮江閣算是觀音洞的附屬建築。還有一碑存於白帝城碑林內,為光緒年下關城(即白帝鎮)碼頭船戶為鎮江王爺誕辰集資碑。

據舊志,觀音洞旁除鎮江王廟外,還有梓潼宮以及西閣。足見當時建築密布,廟宇眾多,上依青峰,下映江流,構成了古代白帝城南大片景區。



速寫《白帝城鎮江王廟俗稱觀音洞》

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 畫家張仃

遠眺白帝廟鎮江王廟及灩澦堆

灩澦堆(亦稱「燕尾石」)

白帝城下的鎮江王廟

川江上另一座不知名的王爺廟

長江一線供奉鎮江王處較多,鎮江王廟祈禱者,除船戶水手外,還有行客商賈,廟宇的興旺,間接反映出川江航運的繁榮與風險。

四川一帶寺廟僧人

80年代在觀音洞原址復建《西閣》

蓄水前的白帝城(氮肥廠)

瞿塘峽口老關廟


說起老關廟,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瞿塘峽口的老關廟信號臺,以及1994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老關廟文化遺址」。一般而言,「老關廟」指敬奉關羽的寺廟,各地鄉野常見。位於瞿塘峽口北岸的老關廟,史料記載全無,僅僅是當地人約定俗成的地名稱謂。九十年代,吉林大學考古系在此地進行發掘,發現的新石器遺存被命名為「老關廟下層文化」、「老關廟文化」。

考古發掘成果命名以及這張外國人拍攝的極為珍貴的老照片,是目前我們能夠找到的老關廟的唯一記憶存在。

風箱峽的西端,就在寺廟的正下方聳立著一塊巨大的巖石

1909年的風箱峽

1909年的風箱峽

1909年的風箱峽

1909年的風箱峽

 館藏文物

瞿塘關遺址博物館館藏

國家三級文物

清光緒黑石王爺廟青花瓷香爐

黑石灘,瞿塘峽內第一險灘

如今三峽行船,早已不用木船,拉縴已是傳說中的故事。這些曾經的繁華滄桑,與許多往事舊痕,都漸漸沉入那離我們越來越遠的歷史之中。

【部分文字資料參考及老照片引自網絡】

長按二維碼關注「雲根藝術訂閱號」

相關焦點

  • 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
    來白帝城,也是因為李白的這首千古名篇《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此詩描寫了李白從白帝城至江陵(荊州)乘舟而下的過程,抒發了作者遇赦後愉快的心情和對白帝城、江陵兩岸秀麗景色的讚美。唐代安史之亂初期,唐玄宗奔蜀,太子李亨留討安祿山,不久,李亨既位,即唐肅宗。
  • 第四屆「中國·白帝城」國際詩詞大賽獲獎作品公布
    鷓鴣天·過夔門楊懷勝(山西)山峙夔門劍氣橫,天風入峽化雷鳴。波中水繡青螺髻,嶺上霞披白帝城。 詩兩岸,畫千屏。雲間放得一舟輕。敞懷欲納潮頭勢,筆下龍章好點晴!詩城問月吉帥(北京)每笑嫦娥忙不休,城頭夜夜下銀鉤。探來太白輕舟句,釣出少陵寒荻秋。千載騷人江上過,幾多高韻水中投。
  • 路客天下|瞿塘——夔門天下雄
    瞿塘峽,長江三峽之一,西起奉節縣白帝山,東迄巫山縣大溪鎮,紂長八公裡,是三峽中最短的一個,但最為雄偉險峻。郭沫若有詩云:「若言風景異,三峽此為魁」。峽口夔門南北兩岸峭壁千仞,如刀砍斧削一般,江流洶湧於寬僅100餘米的狹窄江道之中,呈現出「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的壯觀景象,所以自古有譽道:「夔門天下雄」。
  • 瞿塘峽口「灩澦堆」,昔日船行「鬼門關」|千古夔州故事
    瞿塘峽口「灩澦堆」舊影夔門天下雄,「灩澦」礁石頑。船工辯其「狀」,避險方過「關」。瞿塘峽:左岸石壁古時鑿有棧道昔日夔門「灩澦堆」凡往來三峽之客貨木船,無論商賈官員,還是船工縴夫,欲過瞿塘峽,最擔憂和畏懼的非激流湧浪,而是橫擋在峽口的一尊碩大巨礁一一「灩澦堆」。
  • 公孫述與白帝城
    白帝是中國五帝之一,他最初建立的的國度在山東省東海之濱的日照地區。白帝城的名稱,最早出現於西漢末年。當王莽篡位時,他手下大將公孫述割據了四川。公孫述在天府之國裡,盤踞川東,勢力漸漸膨脹,野心勃勃,自個兒想當皇帝了。他騎馬來到瞿塘峽口,見地勢險要,難攻易守,便擴修城壘,屯兵嚴防。後來公孫述聽說城中有口白鶴井,井中常冒出一股白色的霧氣,其形狀宛如一條龍,直衝九宵。
  • 白帝城遺址挖出千年鐵雷!
    1月25日,在市文化遺產研究院2019年學術科研與項目工作匯報會上,白帝城大遺址考古發掘工地現場發掘負責人孫治剛表示,通過對白帝城遺址出土兵器遺存的典型遺蹟單位、兵器類型與使用方法等的分析,考古專家們一致認為,南宋白帝城是一處冷熱兵器共用的古戰場遺址
  • 唐詩來了|李白《荊州歌》:白帝城邊足風波,瞿塘五月誰敢過?
    荊州歌李白白帝城邊足風波,瞿塘五月誰敢過?
  •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早發白帝城
    白帝城:故址在今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山上。楊齊賢註:「白帝城,公孫述所築。初,公孫述至魚復,有白龍出井中,自以承漢土運,故稱白帝,改魚復為白帝城。」王琦註:「白帝城,在夔州奉節縣,與巫山相近。所謂彩雲,正指巫山之雲也。」朝:早晨。辭:告別。彩雲間: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勢高聳,從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聳入雲間。白帝:今重慶市奉節縣東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位於長江上遊。
  • 《中華古詩詞100集》第36首:李白《早發白帝城》
    早發白帝城【唐】李 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曠代詩人李太白在流放夜郎途中突然遇赦,頃刻間,艱難險阻的流徙轉為返鄉的坦途,滿腹的陰霾化為白帝城頭的漫天朝霞,淚眼婆娑的詩人遙望白帝城頭那一片霞光時,正值人生磨難的極點。
  • 《早發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丨中小學生必背古詩詞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裡江陵一日還。
  • 【重慶風景名勝】 奉節縣白帝城·瞿塘峽景區
    白帝城·瞿塘峽景區總面積4.7平方公裡,地處川鄂湘黔隆褶帶、南大巴山拗褶帶和川東褶皺帶三大構造交匯處,地質構造以褶皺為主。受水文作用、地質構造等影響,地貌複雜多樣,山巒起伏、溪河眾多、溝壑縱橫,有溪河縱橫切割,山大坡陡等特點。白帝城原名子陽城,為西漢末年割據蜀地的公孫述所建。
  •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李白《早發白帝城》鑑賞
    白帝城:故址在今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山上。楊齊賢註:「白帝城,公孫述所築。初,公孫述至魚復,有白龍出井中,自以承漢土運,故稱白帝,改魚復為白帝城。」王琦註:「白帝城,在夔州奉節縣,與巫山相近。所謂彩雲,正指巫山之雲也。」⑵朝:早晨。辭:告別。彩雲間: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勢高聳,從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聳入雲間。白帝:今重慶市奉節縣東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位於長江上遊。
  • 讀詩人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早發白帝城》唐·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首詩是安史之亂時,李白被邀請參加永王李璘的幕僚,後來永王事敗,被流放夜郎,行經白帝城,遇赦回江陵途中作此詩。酈道元《水經注·江水》寫道:「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期間千二百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九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全詩通過朝辭白帝、暮至江陵的概括描寫,表達了遇赦後的歡快心情。詩中三四句,是針對前代的《三峽漁歌》,反其意而用之,來表達歸途的愉悅心情。
  • 登臨白帝嘆天工,自古瞿塘蓋世雄,三峽旅遊好過癮
    當三峽的蓄水達到 175 米高程時,白帝城就完全變成一座孤島,只能靠即將建設的風雨橋與外界聯繫了。登上白帝城,任憑我怎樣想像,都無法把眼前的白帝城與古代險峻的軍事要塞聯繫在一起。只有建立在山頂上的白帝廟,才有幸見證古今兩樣不同的壯麗。告別白帝城進入瞿塘峽。
  • 白帝城被譽為千古「詩城」,蒙曼老師說,這三個人功不可沒
    白帝城,今稱奉節,因為夔門雄峙,瞿塘幽深,風景秀麗,古蹟頗多,歷代文人騷客無不喜歡來此一遊。笑迎八方客的白帝城,送走一批又一批遊目騁懷,流連忘返的來客,收穫的是無數流光溢彩的絕美詩篇。這些詩篇為白帝城增色之時,也為白帝城贏得了「詩城」的美譽。
  • 古城——白帝城
    1、白帝城白帝城(原名子陽城)位於重慶奉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景區、三峽的著名遊覽勝地、觀「夔門天下雄
  •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朝代:唐代作者: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從江上往高處看,可以看見白帝城彩雲繚繞,如在雲間,景色絢麗!千裡之遙的江陵,一天之間就已經到達。兩岸猿猴的啼聲不斷,迴蕩不絕。猿猴的啼聲還迴蕩在耳邊時,輕快的小船已駛過連綿不絕的萬重山巒。
  • 白帝與赤帝千年的糾纏
    通過這個故事來號召人心。但是漢朝建立之後,一開始並沒有沿用劉邦自己的故事。西漢初根據五德終始說,定正朔為水德,但是到漢武帝時,又改正朔為土德。後來王莽篡漢建立新朝,方才採用劉向、劉歆父子的說法,認為漢屬於火德。漢光武帝光復漢室之後,正式承認這一說法,從此確立東漢正朔為火德,東漢及以後的史書如《漢書》《三國志》等皆採用這種說法,因此漢代亦被稱為「炎漢」。
  • 消失的三峽古城鎮,那些年的奉節!
    上南門曰薰德,下南門曰時阜,東門曰賓暘,西門曰來恩,北門曰肅威,俱吳公立額命名。」有人說這「九宮十八廟」是虛指,只是形容寺廟多。屈指算來,不算城東郊的社稷壇、山川壇,當時的寺廟還真不少:府聖廟、縣聖廟、府城隍廟、縣城隍廟、武廟、文廟、馬王廟,藥王廟、火神廟、龍神祠、文昌宮、純陽觀、白衣庵、開元寺、鎮江寺、水府廟、楊泗將軍廟、清靜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