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警示不要奪權,還是真的讓賢?劉備死前對諸葛亮說的一段話真相

2021-02-07 吉林文史出版社

關於劉備白帝城託孤一事,《三國志·諸葛亮傳》這樣記載: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圖:電視劇版《三國演義》白帝託孤

劉備這簡簡單單的幾句遺言,算是成就了一段千古公案。有人以為這是劉備果真有心讓賢,而諸葛亮後來沒有「自取」更彰顯了他的竭忠盡義高風亮節;也有不少人以為劉備表面話說得大度,其實起了疑心故意試探諸葛亮,或者逼他不得不表決心。

除去劉備病中胡言的可能性,私以為以上兩種動機解釋,至少都把劉備甚至諸葛亮自己看得不夠高明。

第一,誠心讓賢說。

可能嗎?這裡我們可以把這君臣二人的道德如何都剔除不管,單以天下形勢與蜀漢事業的發展而論,便可知劉備不可能讓,諸葛亮也不可能取。先要明白劉備能憑小小一個益州稱帝的根本是什麼?很確實的一點是,劉備姓「劉」,在那個把血脈正統看得無比重要的時代,這始終是蜀漢政權的一張王牌。曹操終其一生也不曾稱帝,而選擇挾天子以令諸侯同樣是這個道理。而曹丕的稱帝則是建立在曹操一生事業平定長江以北中原地區的基礎之上,哪怕這樣,還是讓劉備在漢獻帝禪位第二年就抓住這個機會自己稱帝了。曹丕的選擇智與不智很難說,但至少他稱帝時該具備的條件是基本具備的。

劉備說諸葛亮的才華是曹丕的十倍,且不說這比例真確與否,可就算諸葛亮才華百倍千倍曹丕,他又怎麼有曹丕那樣的稱帝條件?所謂「益州疲弊」,偏安一隅,蜀漢唯一存在下去並且可以理直氣壯自居正統的理由就在於這是一個劉氏政權,如果諸葛亮也當一次曹丕,把劉氏變成諸葛氏,那豈不是放棄最大的王牌,自己把自己化正為逆?道德上被劃為與曹魏等同甚至更低,而實力更是遠遠不如,安能久乎?這時就算諸葛亮把自己的安國之才發揮到極致,也在益州不過延長几年苟延殘喘,再想南徵北討就是絕對出師無名自取滅亡了。

也只有項羽那樣的一介莽夫,會為了一時痛快給自己找這種麻煩。諸葛亮不必「才十倍曹丕」,他也不會在連曹丕的條件都沒有的情況下硬去做曹丕之事。反觀諸葛亮後來一生行事,一直緊抓著劉氏正統這張王牌不放,北伐時堂而皇之打著「討賊興復」的旗號,連後世人都要忍不住從道義上來同情蜀漢,覺得佔據了中原正統的曹魏反是奸賊。

若劉備果有知事知人之明,他應該早早地就明白這一點了。蜀漢想要存在、想要做大,就必須姓劉。諸葛亮不可能篡位,就算要篡位也得等到他北伐成功平定中原之後。估計劉備兵敗快死的時候,就算說說「終定大事」的大話,總是不至於真去顧慮到萬一發生了這種奇蹟要怎麼辦的……

因此得出結論,讓賢不過空口白話耳,劉氏不可能讓,諸葛也不可能接。

第二,懷疑試探說。

接上面的,諸葛亮假如稍有政治遠見,也不會在這種情況下起篡位之心,那劉備又何必多此一疑?既然疑了,那說明他連諸葛亮基本的政治遠見都懷疑,又說什麼「君才十倍曹丕」,又怎麼能安心把一生事業託付給一個這麼沒遠見的人?

誠然,當局者迷,諸葛亮地位太高才華太大,自來君主沒有不多疑的,況且劉備死都快死了,懷疑一下也是可能的。

可若諸葛亮真有異心,又豈是靠劉備的一場託孤好戲就能堵回去的?有人以為劉備一句「自取」其實是逼得諸葛亮不能「自取」,平心而論,這句話真有那麼大的力量嗎?更不必說劉備話一說出來本身就帶了兩種理解方式,以諸葛亮的智計完全可能反而把這段話為己所用,讓劉備假的也變成真的。

因此,如果劉備真是懷疑諸葛亮,他這話就更是空口白話,唯一的作用就是在臨死的時候跟諸葛亮挑明了我不是真地信任你,在本就嚴峻的形勢之下,把自己辛苦數年建立起來的魚水君臣之情給毀了。就算諸葛亮不至於被他的不信任給逼反,一旦寒心,日後只竭忠不盡智,劉備也是得不償失。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劉備如果真地懷疑了,倒不如不用諸葛亮,甚或殺了他,而不必大為不智地做這種很可能適得其反的試探,更不應該當著那麼多人試探。

說到這裡,那劉備真實的動機可能是什麼?

竊以為劉備說這番話,不是給諸葛亮聽的,而是給劉氏子孫以及蜀漢大臣聽的。劉備為了蜀漢能存在發展,必須給諸葛亮莫大的權柄,讓他有機會把自己的才能發揮到極致。但是這就等於把諸葛亮放在了權傾蓋主的地位上,劉備死後他憑什麼常保這樣的地位?會不會有人指著他說閒話?周公尚有恐懼流言之日,更不必說諸葛亮一個出身茅廬的外姓人了。說實話,當我讀到諸葛亮的結局是累死的,惋惜之餘,也鬆了一口氣,至少沒被小人害皇帝殺,看多了功臣受戮,覺得在那種暗流洶湧的時代諸葛亮已經算是善終了。

劉備看清了前路的艱難,於是趁著自己還剩一口氣,給了諸葛亮一把尚方寶劍。告訴他「君可自取」,不是真地讓他自取,而是讓別人都聽到了,就算諸葛亮要取而代之都是我允許的,那取而代之以下的事情,誰也別來質疑他的權力。特別叮囑自己的兒子「事之如父」也是為諸葛亮鋪平道路的意思。此外,這話裡對劉禪也有一層告誡,讓他不可能隨隨便便把諸葛亮廢了,也不敢在各種事情上做得太過分。想想看劉備臨死的時候懷疑的就是他「不才」、不「可輔」,如果此言成真,諸葛亮自取當然是不能的,但他是不是可以從劉備其他的兒子裡另立?

在歷史上,劉備的這句話也的確是起到了這樣的作用,終諸葛亮一生,劉禪沒有什麼大的翻騰,「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始終有點戰戰兢兢的意思。蜀中的大臣也都接受諸葛亮有這樣的權力,至少沒有什麼明面上的反對。如果沒有劉備的託孤,諸葛亮是否能輕易取得這樣的地位?

而諸葛亮自己是怎麼想的?從他的反應來看,他應該也理解劉備的意思,對自己應該是信任,而不是不信。「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仔細看這句話,怎麼不像對劉備直接的回答?尤其是「自取」這樣的話,如此敏感,諸葛亮居然連一句「絕無此心」的惶恐之言都沒有。只能理解為他是聽懂了劉備的意思根本就不在自取這個問題上,而是要把蜀漢的未來都壓到自己身上,所以他感動「涕泣」,回答讓劉備放心,自己一定竭忠盡節,死而後已,並沒有多餘的一言一行。而不是像個愚忠的老頑固一樣大驚之下說陛下怎麼能拿我的滿腔忠義去比曹丕那奸賊,然後撞柱子表忠心去。

相比之下,《三國演義》中寫「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大幅加大了諸葛亮的反應,其實反而顯得君臣之間確有嫌隙,把諸葛亮的答言也變成了恐懼的反應,而不是自然流露的肺腑之語。那麼諸葛亮後半生所做的一切又算什麼呢?愚忠主子?還是被劉備將了一軍不得不幹下去?

私以為諸葛亮的境界不止於此。觀其少年時代何其瀟灑,作為一介布衣又是晚輩卻讓劉備三顧茅廬才肯出山。況且沙場之上,智計迭出,豈是冬烘腐儒之輩?若看出劉備對他並非真心信任,自早當飄然遠去,重歸隴畝,不必留在這裡強自逆天而行,至少不必一次又一次地北伐,最終把自己都累死。

而諸葛亮如此一心為了劉氏天下奮鬥,也可以反映他對劉備的作為確實是真心實意的感動,甘願逆天以酬知己。此種拳拳之情豈能被片面的陰謀論一筆抹殺?

但另一方面,權力越大,責任越大,危險越大,劉備說出「自取」的話來哪怕是出於真心的託付,日後也未必不會給諸葛亮招禍。準確地說,如果諸葛亮處理得好,劉備已經給了他最好的條件;處理不好,一句「自取」就成了貽人口實,諸葛亮只怕不做什麼就背上千古罵名。但要以此為據來指責劉備,未免也過分了,畢竟此時他只是一個將死之人,沒有控制今後全局的能力。劍已經給了諸葛亮,諸葛亮能不能披荊斬棘,會不會反被所傷,就看諸葛亮自己了。

事實是,諸葛亮很敢用也很會用這把尚方寶劍,幾年之後,諸葛亮北上,臨行上《出師表》,開篇便是大段的諄諄告誡,給劉禪訂立行事準則,可見諸葛亮在當時是什麼樣的地位。其中又說,「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至少在諸葛亮自己看來,劉備的託孤並非害他、壓榨他,而是真地「知」他,相信以他的「謹慎」應對得來。那我們如今也就不必特為武侯不平了吧。

---- 正文結束 | 擴展探討 ----

以上正文是建立在一個假設之上的,也就是:劉備對諸葛亮說「君可自取」,從字面上講就是「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周圍所有人聽到的也都是這個意思。在我個人的觀點中,這個假設應當就是當時的實際情況。

不過近年來的確出現了一些挺有意思的看法,認為這個「取」可能本身就不是這個意思,如果真不是這個意思,那我們上面探討的劉備遺言之謎可能就不存在了,或者至少不是這個謎。

最典型的,易中天先生就提出過,這個「取」其實是「選取」的意思,意思就是:如果劉禪不行,你可以從他兩個弟弟裡另立。

還有人說,其實這個「取」的意思類似於「定奪」,也就是說,如果劉禪不行,你自己把他架空,自己拿主意。

大家從這個問題之下的其他答案和評論裡,應該還能找到一些其他的新穎說法,這裡就不贅述了。

我個人並不排斥這樣的新解,因為我喜歡新鮮有趣的東西,不過硬要說劉備當時說的這話就是某個特別用法,恐怕很難令人信服。

主要是這個語境本身並不含糊,那就沒必要再去做繞遠路的解釋了。而且很多的新解其實都用現代人的思路給這個字賦予了一些文言文中基本不存在的意思和用法(比如「定奪」),或者一些主觀色彩的引申,最後才能達到自己的效果。

原先的答案針對這個字的用法,我也通過一些《三國志》的片段好好統計過一番,不過覺得意義不大,還是決定刪去了。最後決定就整理出幾點來,為什麼我認為這個語境其實很明確。如果你恰恰堅持某種新解,並且全看完了也覺得我說服不了你,那咱們就求同存異吧~

1. 「君可自取」這幾個字的結構,「取」後不帶明確賓語,如果是「選」,那也沒交代「選」什麼啊,這話根本就不完整了。

2. 劉備這句話之前先用「君才十倍曹丕」做了鋪墊,已經把諸葛亮的地位與別國帝王擺在了一個層面上。

3. 如此敏感話題上,劉備作為一個帝王,會說得那麼含糊,以致引起從當時到後代幾千年中大多數人的誤解嗎?

4. 劉禪作為先帝嫡嗣,由太子的身份繼位,有絕對的合法性,是霍光的那個昌邑王所不能比的,如果輕言廢立,對蜀漢政局的穩定性必然為害不淺。諸葛亮會做這麼不合算的事嗎?劉備會希望他做嗎?

5. 劉備當真可能有讓諸葛亮在他的兩個小兒子中另立的動機嗎?假如劉備真認為他還有哪個兒子比劉禪強,為什麼自己不謀立,那不比死後讓諸葛亮立的可能性大;假如他沒有這個認識,又何必生死關頭浪費口舌呢?


相關焦點

  • 劉備臨死前給予趙雲一特權,趙雲卻沒聽懂,諸葛亮聽懂了也不敢說
    現在,大家熟知的劉備託孤,就是對諸葛亮的託孤,創造了一段君臣佳話,同時也被搞成了歷史的迷霧。事實上,就在諸葛亮完成託孤之事之後,劉備也將託孤之事交給了趙雲。原稿如下:朕和卿在患難中,相從今日起,不願在此分離。卿可以想念朕的故交,早晚看著我的兒子,不要負我的言。」雲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馬之勞!」
  • 魏延真的「腦有反骨」嗎,諸葛亮為何要殺他?忠心還是暗藏禍心?
    魏延之死真是「腦有反骨」?諸葛亮為何一定要除掉他,有何私心? 或許很多人會說,魏延「士為知己者死」,他忠於劉備之信任與看重,卻不一定會忠於蜀漢江山。
  • 諸葛亮失去主公劉備後,就難以抵抗外敵了嗎?姜維說出了真相
    說到三國的第一謀士,大家肯定會異口同聲地說出諸葛亮三個字,的確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真的太足智多謀,甚至達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這種出神入化的境界。可是正史裡的諸葛亮真的那麼神機妙算嗎?可是他們兩個聯手還是很強的,如今缺少任何一個就如同壯士斷臂似的潦倒不堪。有的人說以諸葛亮的才智留在能力不足的蜀國太屈就了,還有人會說蜀國的軍事能力想和曹魏抵抗,實在是以卵擊石行不通的。難道這些猜測真的就是事實嗎?在公元223年劉備去世後,蜀漢接下來的生死都寄托在諸葛亮的身上。
  • 劉備臨死前說了這麼12個字,諸葛亮沒有採取,結果就是兵敗如山倒
    劉備臨死前說了這麼12個字,諸葛亮沒有採取,結果就是兵敗如山倒提起三國,就離不開諸葛亮,在民間他已經成為了智慧的代言人了,在沒有出山之前,他隱居山林,自稱「臥龍」,就像這個稱號一樣,他就是在山林中一條盤踞起來的龍,有朝一日定會出山做一番大事,諸葛亮居住在茅廬中,靠著自己耕種過活,
  • 三國演義裡面,諸葛亮的身份到底是什麼?
    漢朝最後一位皇帝,自幼聰穎過人,但迫於形勢無奈,一直處於「傀儡」狀態,可以說是有壯志但不能酬。他們兩個的 人生軌跡是不是差不多!如果把諸葛亮解釋稱漢獻帝的話,好多情節也能夠解釋得通。漢獻帝的衣帶詔真的是要誅殺奸臣嗎?也不盡然,誅殺了一個還會有另一個。只有離開這個地方,在展宏圖才是根本。其實本來目的就是要逃跑。
  • 諸葛亮為何誓死效忠劉備?
    諸葛亮死心塌地效忠劉備,對劉備忠心不二是事實,自始自終都沒打算背叛劉備。士為知己者死;劉備禮賢下士,三顧茅廬,把諸葛亮的分量看得極重。無論是在請諸葛亮出山,還是請諸葛亮出謀劃策,都給予了足夠的信任和面子。
  • 劉備臨終前讓諸葛亮取而代之,諸葛亮如果答應會怎樣?
    其實,在當初劉備駕崩前,他曾讓諸葛亮取而代之。書中劉備是這麼說的:「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劉禪縱然不才,終究是劉備之子,這是血脈之親,劉備和劉禪的父子之情,自然要比劉備和諸葛亮的君臣之情重。劉備臨終前讓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就是為了試探諸葛亮,看諸葛亮有沒有異心。如果諸葛亮回答表現的稍微不好一點,那諸葛亮就可能慘了。
  • 劉備仁義世人稱讚,臨終前卻用毒計暗害諸葛亮,諸葛亮臨死才明白
    導語:劉備仁義世人稱讚,臨終前卻用毒計暗害諸葛亮,諸葛亮臨死才明白 劉備出生跟朱元璋一樣慘,能在三國亂世中打下一片基業,讓如此多的人才跟隨他,當然有他過人之處,因為劉備打出的招牌就是仁義,當時被世人所稱讚,很多人也因此投奔了劉備。
  • 死諸葛嚇走活仲達,司馬懿害怕諸葛亮的原因,來自劉備留下的戰術
    在諸葛亮和司馬懿的交手中,留下過一個故事,那就是「死諸葛嚇走活仲達」。人們經常用這個故事來評判諸葛亮與司馬懿的軍事水平高下。那麼,這個事件是怎麼回事呢?一、死諸葛嚇走活仲達。這個故事發生在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北伐中。諸葛亮在他的最後一次北伐中,付出了他最大的努力。在這次戰役前,為了解決糧草不足的問題,諸葛亮專門積攢了三年的糧草,並將這些糧草運往漢中。
  • 在劉備心目中,諸葛亮到底是何地位?臨終託孤,一語道破真相
    劉備能夠成功,得益於其堅忍不拔的性格、能屈能伸的氣度、百折不撓的精神。但最為關鍵的一點,是他得到了諸葛亮這位超級強人的輔佐。劉備「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以結果為導向,可以說諸葛亮的出現,是劉備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機,對劉備的事業具有絕對的裡程碑意義。
  • 白帝城託孤,劉備真的想過殺掉諸葛亮?三國志裡一個字道出真相
    現在充斥著不少說劉備虛偽的言論,匡扶漢室是假,替關羽報仇是假,白帝託孤也是假的,劉備就是不折不扣的偽君子。然而歷史上的劉備真的是偽君子?筆者認為,劉備並非偽君子而是真君子。
  • 劉備死前留下一條錦囊妙計,即使諸葛亮有野心也翻不了天
    《孫子兵法》中的名言發生了作用:「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狂怒中的劉備被東吳陸遜抓住破綻,再度遭遇慘敗。 年邁的劉備再也承受不了這接二連三的打擊,身染重病,百般調治不見好轉,眼看到了油盡燈枯之時。而此時他的兒子劉禪,還是個16歲的懵懂少年。為了讓劉禪順利繼位,保住劉家蜀漢江山,劉備必須在死前對後事做出安排。
  • 劉備死後,為何諸葛亮一直吃敗仗?姜維死前終於說出了實情!
    】劉備死後,為何諸葛亮一直吃敗仗?姜維死前終於說出了實情!關於三國時期歷史與演義中爭論最多的英雄人物,諸葛亮一定能算一位。以劉備的駕崩為界限,我們把諸葛亮的一生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劉備生前,第二部分是劉備死後。這樣區分,你會驚奇的發現,諸葛亮的前半生,戰績很好看,屢戰屢勝。但是到了後半段以蜀為據點的很多戰役都是無功而返甚至敗績連連,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諸葛亮在劉備走了以後的數次失敗。
  • 劉備死前給趙雲一個特權,趙雲聽了一臉懵逼,諸葛亮聽了大驚失色
    故此,劉備期望通過戰爭來緩和心情,一方面,平衡與曹魏之間的差距,另一方面,也有點為兄弟報仇的意思吧。不久,劉備果真率領兵將攻打東吳。然而,此次進攻劉備身邊是沒帶諸葛亮、趙雲、馬超、黃忠等人的,他由於輕敵,大軍又被陸遜燒死大半,這可劉皇叔給氣得,一病不起了,躺在床上,奄奄一息。這便發生了著名的「白帝城託孤」。
  • 諸葛亮為什麼勸劉備賜死劉封?諸葛亮心裡的想法,沒說出來
    諸葛亮隨即命劉封討伐孟達,孟達卻來信勸降劉封,劉封怒撕孟達的勸降信:「此賊誤吾叔侄之義,又間吾父子之親,使吾為不忠不孝之人!」隨後親自披掛上陣奮勇討賊,終因寡不敵眾敗回成都,被劉備和諸葛亮推上了斷頭臺,結束了他短暫而悲劇的一生。 如此看來,對關羽的見死不救,成了劉封被賜死的主要原因。 那麼,劉封之死,真的是他對關羽見死不救嗎?
  • 諸葛亮為何要勸劉備賜死劉封?14年後,他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但是,劉備這個時候就真的想直接除掉劉封嗎?答案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這麼簡單,其實,作為一國之主的劉備他深深明白,一個武將的重要性。西蜀目前已經失去了關羽,那麼劉備此時絕對不希望再失去劉封。那麼,劉備為何又突然下令讓劉封自盡呢?其真實目的又是什麼呢?其實在劉備下定決心要斬殺劉封之前,他是聽信了諸葛亮的勸告的。
  • 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還是諸葛亮主動北上投靠劉備?
    當時劉備帶領關羽和張飛先後三次到南陽拜見諸葛亮,而在見到諸葛亮後,書中並沒有記載劉備到底有沒有邀請諸葛亮出山,只是諸葛亮向劉備說出了一番話,為劉備規劃好了將來的戰略方向,而劉備則只說了一個「善」字,在此之後,只提及諸葛亮與劉備之間的關係日益交好,而沒有其他的記載。
  • 你覺得諸葛亮是忠於漢室還是忠於劉備,為什麼?
    他要是真的忠於漢室,絕對不會蟄伏在臥龍崗大門不出 二門不邁,他會出仕為官,為漢室復興而力挽狂瀾。三顧茅廬後,諸葛亮跟隨劉備開始了實現自己抱負的實踐。至於劉備,也就成了諸葛亮實現自己抱負和載體。如果諸葛亮僅僅忠於劉備,那麼在劉備病亡白帝城後,諸葛亮就該收場了,而他偏偏又開始了出祁山、攻曹操,還給後主劉禪上書著名的《出師表》。
  • 劉備在永安託孤諸葛亮,究竟是試探還是真心託付?
    應該說,劉備作為帝王,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完全相信手下的文臣武將。即便是對關羽和張飛,劉備也只能做到重用,而不是完全信任。所以,劉備怕的是自己死了之後,諸葛亮因為沒有什麼像樣的功勞,沒辦法鎮住這些人。也就是說,永安託孤真的就是劉備在絕望的情況下,擔心自己辛苦一輩子的基業會徹底完蛋。
  • 諸葛亮劉備誰先找的誰?
    三顧茅廬,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然而這又是一段被演義籠罩的歷史。"三顧茅廬"是諸葛亮人生中重要的轉折點,諸葛亮由此成為劉備一生中最重要的謀士。在《三國志》裡,有關"三顧茅廬"的記載只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更有史書記載,是諸葛亮毛遂自薦,而不是劉備三顧茅廬。那麼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三顧茅廬"的故事為什麼會一再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