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大敗而歸一病不起,將終生大事託付給諸葛亮 卻引來後世爭議

2021-01-10 下有毛公壇

劉備大敗而歸一病不起,將終身大事託付給諸葛亮,卻不曾想到會引來後世爭議

東吳的新秀陸遜的出場為東吳拿下了絕對是勝利的戰爭——夷陵之戰,那麼同時對於劉備的就是致命的一擊了。雖說陸遜和劉備一個勝利,一個失敗,她們的勝利和失敗都是歸結於人們,而並不是天意。

陸遜的沉著冷靜與劉備的焦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最後我們也就不勝,不勝惋惜。當然劉備也知道這一場戰爭的失敗,就意味著他幾乎沒有了再與孫權和曹操爭奪天下的機會了,可是他前半生一手創立起來的蜀國,不能就這麼白白的交給敵人,他也要選擇他的繼承人,來繼承他的事業,可是他的長子劉禪目前才十七歲,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可以擔任一國之君,所以就意味著也要向他選拔一個人來幫助劉禪繼承他的事業。劉備這樣的想法也就導致了後來歷史上著名的白帝城託孤這件事情發生了。

其實對於託孤這件事情,有人說是體現了劉備的仁義和諸葛亮的忠誠,但是另外也有人反對這樣的意見,說劉備是害怕諸葛亮在他死後專權,於是利用託孤這樣的事情給諸葛亮送上一副精神上面的枷鎖。

其實託孤這段事情發生了之後就意味著蜀國的政權有了一個重大的分水嶺,就是從原先的劉備手中執掌的政權,現在一下子全部轉移到了諸葛亮的手中,如果是這樣的話,蜀國朝中原先劉備手下忠誠的大將,有可能會對諸葛亮的政權統治感到不服氣,這叫需要劉備,非常有能力的讓自己的政權平穩的過度到諸葛亮手中,那麼諸葛亮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劉備又是如何完成這樣有難度的託孤的呢?

這個事情是書上面記載的,是說劉備在夷陵之戰兵敗之後因為非常的憂憤於是病倒了,而且是一病不起,在知道自己不久後將不久於人世就將諸葛亮和另外一個蜀國重要的大臣李嚴叫到了自己的身邊,劉備說諸葛亮的才能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先比較曹丕來說也是更勝一籌的,如果這個國家有你為我處理國家大事的花,必定可以完成我的心願也就是興復漢室,但是兒子劉禪現在還小,也並看不出來他有沒有治國平天下的能力。

所以能全權就交給你,若他以後有能力,可以安定天下,你就去輔佐他,如果他並沒有這個能力,或者說不是做帝王的料,這時候你也可以代替她自己成為一國之君。說完這番話的時候,這本亮也是淚流滿面,對著劉備說此生必當好好的扶做流產,不會讓劉備你失望。同時劉備也罷,他的兒子照到了,她的跟前,跟他說,然後對待丞相要像對待父親一樣,不得有一絲的頂撞冒犯。小說當中對於託孤這個情節發生的地點是寫在白帝城,但是根據現在有一些史學家的考察考證證明了,託孤並不是在白帝城發生的,而是在永安宮發生的。

其實關於這件事情不同的人總是會有不同的看法的。有的人認為劉備託孤給諸葛亮是完全大公無私的做到了極高境界的君臣關係,但是也有的人認為劉備是為了牽制住諸葛亮,怕他因為自己的聰明才智而將劉氏家族的產業私吞。關於第一種說法,三國時期最權威的歷史著作三國志的作者承受就是這一看法的代表。在承受的眼中,諸葛亮和劉備早已超越了君臣關係,而是站在了兄弟關係上面,秦奮已經不能僅僅用君臣來解釋了。

那麼為什麼陳壽會有這樣的看法呢?首先就因為劉備給諸葛亮說了八個字,翻譯過來就是如果他扶持不起,就可以代替他自己立了。就因為這八個字,看來我們知道劉被他脫骨始終的想法就是為了壯大自己的事業,為了完成自己最開始的理想。所以說我們知道了在劉備的眼中,不管是諸葛亮未來成為蜀國的國君,還是他自己的兒子劉禪成為國君他都是可以接受的

而且如果一個國家通過禪讓制的選拔出來下一任尊主,他並不能好好的治理國家的話,那麼讓一個有才能的人,來擔當這個國軍是對這個國家的幸運所在。正因為這一點,所以陳壽才認為劉備的永安託孤完完全全是大公無私的,而且他對諸葛亮的情誼以及諸葛亮對他的情義都是高於君臣關係的!那麼大家認為那些反對這個看法的人有哪樣的一些證據呢?歡迎大家點讚留言!

相關焦點

  • 諸葛亮何以「興復漢室」為己任?淺論諸葛亮和劉備的君臣之誼
    即便後世人知劉關張、諸葛亮,似乎這些人強撐起了三國歷史。但若不是《三國演義》,後世人能有幾人知曉這幾人?所以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才會刻意提到劉備三顧茅廬。由此能看出,三顧茅廬對諸葛亮的意義非凡。作為臥龍鳳雛之一,諸葛亮素有大志。但是隱居於南陽的他,懷才不遇,不能得遇明主。
  • 劉備在永安託孤諸葛亮,究竟是試探還是真心託付?
    夷陵之戰後,劉備逃到永安,從此就停下來不走了,也沒有回成都。後來覺得身體撐不住了,於是就召諸葛亮來到永安交代後事,這就是著名的永安託孤。這件事,被許多人大書特書,認為是千古以來君臣相處的模範。但也有觀點認為,劉備在永安託孤諸葛亮,其實是試探諸葛亮,而不是真心託付。
  • 永安託孤時劉備對諸葛亮說「如其不才,君便自取」,話裡啥意思?
    永安託孤是劉備時代的最後一件大事。當時,劉備已經病入膏肓,就把諸葛亮召到永安城,把軍國大事都託付給了諸葛亮。最後還說了一句很重的話「如其不才,君便自取」,這話的前半句是說如果劉禪整不成的話,那麼「君便自取」。
  • 劉表向劉備託付了什麼?權力和責任的對等,是管理事務成功的基礎
    一、劉備對諸葛亮的託孤非常明確三國時期最有名的一次託付,是劉備向諸葛亮的託孤。通過這次託孤,諸葛亮成了蜀漢的首輔和權臣,也成了蜀漢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說白了,除了沒有名義上的皇帝位,諸葛亮實際就是在行使皇帝之權。劉備還有過交代,對兒子阿鬥能輔佐就輔佐,實在認為劉阿鬥扶不起,諸葛亮可以甩開了膀子自己幹。
  • 諸葛亮身上這「三忠」值得我們學習
    後世一直對諸葛亮兩有很高的評價,甚至很多人將其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從諸葛亮去世至今將近兩千年,有關他的著作、對他的評價幾乎從未間斷,他在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中是首屈一指的存在。自然,諸葛亮值得人們學習的地方有很多,但諸葛亮身上這「三忠」最值得我們學習。其一,忠於國家。歷代以來,人們多稱讚諸葛亮是忠君為國,鞠躬盡瘁。
  • 諸葛亮到底得了什麼病?七星陣也難續命,病名讓人脊背發涼!
    公元234年,諸葛亮組織了第五次北伐,同時這次北伐也是他人生中最後一次北伐。諸葛亮駐軍五丈原,卻突然病逝,時年54歲,而這一年正好是他跟隨劉備出道的第27年,縱使諸葛亮有通天徹地之才,擺下七星燈續命,最終還是沒逃過天數。
  • 劉備的仁德和求賢之心,等到了諸葛亮,造就了「隆中對」
    在第一次拜訪的時候,諸葛出外巡遊去了,劉備跑了個空,在第二次拜訪的時候,恰逢天降大雪,依舊撲了個空,兩次都沒有見到人,關張二人都有點不耐煩了,張飛更是氣憤不已,可劉備是如何做的呢?他絲毫沒有不耐煩的姿態,只留了一份呈令交給僕人。從這裡可以看得出來,劉備是真心的想求取大才之人,這裡給後世的我們很多感慨,做大事如果沒有恆心和毅力,一切都是空談。
  • 劉備臨終前讓諸葛亮取而代之,諸葛亮如果答應會怎樣?
    自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隨之出山。諸葛亮確實有能耐,很快就得到了劉備的絕對信任。劉備在諸葛亮等人的幫助下,最終得以成建立蜀漢政權。然而好景不長,沒多久關羽被東吳擒殺,劉備為給其報仇,就興兵伐吳,結果在夷陵之戰中大敗。
  • 為什麼劉備認為馬謖不可重用,諸葛亮堅持要用?
    諸葛亮徵南中,馬謖送諸葛亮數十裡。馬謖認為南中險遠,容易反覆叛亂,讓諸葛亮南徵時,攻心為上,讓南中叛亂心服口服。諸葛亮採納,赦免孟獲,徵服南方。諸葛亮在世之日,南方不敢叛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破格提拔馬謖為先鋒,與張郃戰於街亭,結果大敗,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回到漢中後,馬謖被處死。
  • 為何趙雲終生都不被劉備重用?看看趙雲都做了啥,你就明白了
    其實南安鈺這樣的誇讚之詞,在後世對於趙雲稱讚的評價中非常常見。大多數人都覺得趙雲是三國時期比較著名的優秀將領。既然趙雲這麼優秀,為什麼趙雲一生卻得不到重用呢?即便是劉備去世之後,也依然拉著諸葛亮的手,不願意讓諸葛亮在未來的規劃中重用趙雲,這背後的原因到底又是什麼呢?趙雲有一個名號非常響亮,叫做常勝將軍。
  • 劉備死前對諸葛亮說的一段話真相
    ,終定大事。圖:電視劇版《三國演義》白帝託孤劉備這簡簡單單的幾句遺言,算是成就了一段千古公案。有人以為這是劉備果真有心讓賢,而諸葛亮後來沒有「自取」更彰顯了他的竭忠盡義高風亮節;也有不少人以為劉備表面話說得大度,其實起了疑心故意試探諸葛亮,或者逼他不得不表決心。
  • 文言文思維訓練:劉備託孤
    注釋:章武:三國時漢昭烈帝劉備年號(221年4月- 223年4月)。病:生病。  (《橘逾淮為枳》:寡人反取病焉。病:辱,恥辱)  篤:(病)重。  於:在。  屬:囑咐。  曹丕:曹操之子。  安:安定。  定:平定。  大事:此指魏滅吳,一統中國。
  • 劉備仁義世人稱讚,臨終前卻用毒計暗害諸葛亮,諸葛亮臨死才明白
    當時關羽和張飛相繼死在東吳的手上,劉備興兵欲踏平東吳,然而最後大敗而歸。 劉備的失敗也是對蜀國一次沉重的打擊,這次戰敗後劉備的也已油盡燈枯。在臨死前還不忘用毒計暗害諸葛亮一把,讓諸葛亮能一心一意的輔佐劉禪,直到活活被累死,諸葛亮臨死前才明白。劉備又是用了怎樣的計謀?
  • 白帝城託孤:劉備對諸葛亮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赤裸裸的試探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最佳男主角,劉備用他的一生詮釋了一個顛簸不破的真理——「人生如戲,全靠演技」。甚至於,在他臨終之際還要上演一出重頭戲,試探諸葛亮的忠誠度。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 諸葛亮那麼厲害,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曹操為何不請他出山?
    在演義中,諸葛亮十分聰明,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善於用兵打仗以及各種謀略,可謂是真正的智多星。諸葛亮早年隱居在茅廬之中,自恃其才,十分清高。那時候的諸葛亮自詡管仲樂毅,十分好學,以至於年紀輕輕就有了經世之才。
  • 荀彧、諸葛亮同為忠臣,為什麼二人後世名聲相距甚遠?
    先主劉備白帝城託孤,此後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為蜀漢立下了不世之功。後世有很多君王都不遺餘力的為其加封,尤其是在唐朝,他被抬進了武廟,後世為其撰寫的詩歌傳記,更是不計其數。大都是誇讚他用兵如神,忠心耿耿。而同樣忠於漢室,荀彧為什麼沒有像諸葛亮那樣流芳百世呢?(一)、同為忠臣,後世名聲相距甚遠荀彧和諸葛亮一樣,二人都是漢末的王佐之才。
  • 劉備之死真相大白:太慘了,難怪正史不敢記載
    鄯善裴注三國志抄本:《虞翻傳》這部殘卷中,有句正史無載的內容涉及劉備之死: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意思明白:劉備如廁出了問題。但劉備隨後說自己因下痢而轉雜他病,並因此致命(殆不自濟:自己不行了),顯然,劉備可能得了某種絕症,進而由腸胃引發全身病變,可能是胃癌或腸道癌類絕症。然而,劉備之死,如此悽慘,生於蜀漢的陳壽,自然不會在正史中詳細描述這些。從劉備之死因,我們還能輻射出另一個問題:劉備死前的日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 職場人心:劉備白帝城託孤暗藏殺機,諸葛亮一念之差可能身首異處
    職場人心:劉備白帝城託孤暗藏殺機,諸葛亮一念之差可能身首異處 天下大事,都是這個道理。每一個光鮮的背後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受盡折磨。職場即是戰場,如何在裡面「挨刀」而不被淘汰,看懂人心顯得相當重要。 《荀子·解蔽篇》就記載著這樣一段話: "故《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後能知之。
  • 諸葛亮到底得了什麼病?連七星陣都不能續命,病名讓人後脊一涼
    要說三國時期的軍師,想必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諸葛亮。眾所周知,劉備三顧茅廬請的就是諸葛亮,對此,諸葛亮很是感動,於是一生都在劉備出謀劃策。公元223年,劉備臨終前將年幼的劉禪和未完成的遠大抱負託付給了諸葛亮,隨後諸葛亮便更加竭心盡力的輔佐蜀國。但是自古以來,無論是皇親貴戚還是平民百姓,在疾病面前,都不得不低頭。
  • 劉備死後,為何諸葛亮一直吃敗仗?姜維死前終於說出了實情!
    關於三國時期歷史與演義中爭論最多的英雄人物,諸葛亮一定能算一位。以劉備的駕崩為界限,我們把諸葛亮的一生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劉備生前,第二部分是劉備死後。這樣區分,你會驚奇的發現,諸葛亮的前半生,戰績很好看,屢戰屢勝。但是到了後半段以蜀為據點的很多戰役都是無功而返甚至敗績連連,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諸葛亮在劉備走了以後的數次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