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大敗而歸一病不起,將終身大事託付給諸葛亮,卻不曾想到會引來後世爭議
東吳的新秀陸遜的出場為東吳拿下了絕對是勝利的戰爭——夷陵之戰,那麼同時對於劉備的就是致命的一擊了。雖說陸遜和劉備一個勝利,一個失敗,她們的勝利和失敗都是歸結於人們,而並不是天意。
陸遜的沉著冷靜與劉備的焦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最後我們也就不勝,不勝惋惜。當然劉備也知道這一場戰爭的失敗,就意味著他幾乎沒有了再與孫權和曹操爭奪天下的機會了,可是他前半生一手創立起來的蜀國,不能就這麼白白的交給敵人,他也要選擇他的繼承人,來繼承他的事業,可是他的長子劉禪目前才十七歲,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可以擔任一國之君,所以就意味著也要向他選拔一個人來幫助劉禪繼承他的事業。劉備這樣的想法也就導致了後來歷史上著名的白帝城託孤這件事情發生了。
其實對於託孤這件事情,有人說是體現了劉備的仁義和諸葛亮的忠誠,但是另外也有人反對這樣的意見,說劉備是害怕諸葛亮在他死後專權,於是利用託孤這樣的事情給諸葛亮送上一副精神上面的枷鎖。
其實託孤這段事情發生了之後就意味著蜀國的政權有了一個重大的分水嶺,就是從原先的劉備手中執掌的政權,現在一下子全部轉移到了諸葛亮的手中,如果是這樣的話,蜀國朝中原先劉備手下忠誠的大將,有可能會對諸葛亮的政權統治感到不服氣,這叫需要劉備,非常有能力的讓自己的政權平穩的過度到諸葛亮手中,那麼諸葛亮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劉備又是如何完成這樣有難度的託孤的呢?
這個事情是書上面記載的,是說劉備在夷陵之戰兵敗之後因為非常的憂憤於是病倒了,而且是一病不起,在知道自己不久後將不久於人世就將諸葛亮和另外一個蜀國重要的大臣李嚴叫到了自己的身邊,劉備說諸葛亮的才能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先比較曹丕來說也是更勝一籌的,如果這個國家有你為我處理國家大事的花,必定可以完成我的心願也就是興復漢室,但是兒子劉禪現在還小,也並看不出來他有沒有治國平天下的能力。
所以能全權就交給你,若他以後有能力,可以安定天下,你就去輔佐他,如果他並沒有這個能力,或者說不是做帝王的料,這時候你也可以代替她自己成為一國之君。說完這番話的時候,這本亮也是淚流滿面,對著劉備說此生必當好好的扶做流產,不會讓劉備你失望。同時劉備也罷,他的兒子照到了,她的跟前,跟他說,然後對待丞相要像對待父親一樣,不得有一絲的頂撞冒犯。小說當中對於託孤這個情節發生的地點是寫在白帝城,但是根據現在有一些史學家的考察考證證明了,託孤並不是在白帝城發生的,而是在永安宮發生的。
其實關於這件事情不同的人總是會有不同的看法的。有的人認為劉備託孤給諸葛亮是完全大公無私的做到了極高境界的君臣關係,但是也有的人認為劉備是為了牽制住諸葛亮,怕他因為自己的聰明才智而將劉氏家族的產業私吞。關於第一種說法,三國時期最權威的歷史著作三國志的作者承受就是這一看法的代表。在承受的眼中,諸葛亮和劉備早已超越了君臣關係,而是站在了兄弟關係上面,秦奮已經不能僅僅用君臣來解釋了。
那麼為什麼陳壽會有這樣的看法呢?首先就因為劉備給諸葛亮說了八個字,翻譯過來就是如果他扶持不起,就可以代替他自己立了。就因為這八個字,看來我們知道劉被他脫骨始終的想法就是為了壯大自己的事業,為了完成自己最開始的理想。所以說我們知道了在劉備的眼中,不管是諸葛亮未來成為蜀國的國君,還是他自己的兒子劉禪成為國君他都是可以接受的
而且如果一個國家通過禪讓制的選拔出來下一任尊主,他並不能好好的治理國家的話,那麼讓一個有才能的人,來擔當這個國軍是對這個國家的幸運所在。正因為這一點,所以陳壽才認為劉備的永安託孤完完全全是大公無私的,而且他對諸葛亮的情誼以及諸葛亮對他的情義都是高於君臣關係的!那麼大家認為那些反對這個看法的人有哪樣的一些證據呢?歡迎大家點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