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是場以少勝多的奇戰?劉備和孫權雙方兵力各是多少?

2020-12-23 蒼梧方志

夷陵之戰是劉備為報復無恥的東吳背信棄義,偷襲荊州並殺死關羽的復仇之戰。劉備此戰發益州之精兵,聯蠻夷之友盟,傾全國之力討伐卑鄙的東吳。

但是時事往往就是小人得意,大人喪命。在夷陵,劉備的大軍被陸遜擊敗,帶著殘兵逃到白帝城。不久劉備因氣生病,在白帝城病故,蜀漢進入諸葛亮時代。

一千多年過去,關注夷陵之戰的人不少,各種勝敗因素分析多如牛毛,但是此戰雙方的兵力如何,少有人提及,今天筆者就給大家分析一下蜀漢與東吳各出兵多少。

蜀漢兵力

在《三國志》中沒有記載劉備出兵總數多少,只是在各個傳中略有提及,我就以這些依據來推算一下劉備的兵力。

1.張飛一萬

在《三國志·張飛傳》中明確記載「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雖然不久,張飛就在發兵前被張達、範強殺死,但是張達、範強並沒有能奪取張飛的軍隊,而是割了張飛的首級去投奔孫權。

張飛的一萬兵力尚在,但是不知道後來是誰率領去參戰了。

2.五溪蠻王沙摩柯一萬

五溪蠻王沙摩柯是在荊州之地活躍的勢力首領,他作為一個蠻王,兵力少說也在一萬以上。且五溪蠻向來驍勇善戰,不僅擅長在叢林中作戰,遊水登舟也不在話下,與後來的廣西狼兵近似。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劉備派使者馬良去邀請五溪蠻出兵相助,「遣侍中馬良安慰五谿蠻夷,鹹相率響應。」可見五溪蠻的確出兵了,而且是在荊州之地,直接威脅東吳在荊州的統治。

3.劉備本部三萬人

《三國志》沒有記載劉備的兵力,但是在《魏書》中記載了孫權給曹魏的書表,其中說到「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可見孫吳面對的正面大軍是四萬人。

但是這其中應該包括張飛部的一萬人,所以劉備的本部軍力應該是三萬人。

4.零散部隊一萬人

除了這些大部隊,還有許多太守、校尉率領的幾千幾百的小部隊,加起來應該也將盡一萬人。

史書記載蜀漢紮營五十多營,按照一般一營是一萬人,那麼剩下不到十營應該是這些零散的部隊。

孫吳兵力

1.陸遜五萬

相對於蜀漢因為沒有官方史官導致的資料缺失,孫吳方的兵力有明確記載。

在《三國志·陸遜》傳中記載「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硃然……孫桓等五萬人拒之。」

孫吳方,孫權並沒有自己親率大軍出徵迎敵,可能是幾次合肥之戰,終於認識到自己的實力,便任命了陸遜作為大都督去迎戰。

陸遜是周瑜之後又一個文武雙全的統帥,有著極高的戰爭天賦,被今人戲稱為三國三大縱火犯之一。

這樣看來,夷陵之戰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爭。蜀漢一方發哀兵,氣勢不可抵擋。孫吳理虧,陸遜龜縮防守,瞅準機會來了一場大火,結束了夷陵之戰。

劉備徵戰一世,竟然會犯在林草豐茂處結連營的錯誤,讓人惋惜。英雄大仇不得報,小人孫吳竊荊州,可悲可嘆!

相關焦點

  • 夷陵之戰:曹丕說了一句話 七天後劉備果然兵敗
    曹丕和孫權打過很多次,但幾場戰役下來,雙方基本都沒佔到便宜。不過他曾經和群臣討論了一下劉備和東吳的夷陵之戰,討論期間曹丕說了一句話料定劉備必敗。劉備向東吳發動的「夷陵之戰」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被描述很詳細也很精彩,火燒七百裡連營成了劉備兵敗的主因,但是七百裡就算按照漢朝制的算法,折算下來也有300公裡,如果真有70萬人,這仗估計不會被打敗,因為相隔一公裡就有幾千人,東吳才20萬人。劉備的兵力是分散的,難道東吳就不要分散兵力了嗎?
  • 「夷陵之戰」中劉備損失慘重,但孫權為什麼不趁機追擊呢?
    公元219年,持續了兩年之久的「漢中之戰」,終以曹操大敗,劉備大勝而告終。此次戰爭,曹操不僅失去了戰略要地漢中,還損失了大將夏侯淵,軍隊也受到了重創。劉備佔領漢中之後,派大將劉封和孟達,趁機攻取了上庸郡。此時的劉備集團,實力達到了空前的鼎盛時期。同年秋7月,劉備自稱為「漢中王」。
  • 如果打贏夷陵之戰,劉備將面臨滅頂之災,神仙都難救
    在三國時期一共發生過3場大戰,第一場大戰乃是袁紹與曹操在官渡展開的一場大戰,史稱官渡之戰。這場戰爭,以曹操的勝利而告終,同時也是曹操一統北方的得意之戰。第二場大戰就是赤壁之戰,這場戰爭打得最精彩,也是意義非凡,這個戰事成為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案例,最後還被寫進了小學教科書之中。第三場戰事,就是劉備牽頭引發的夷陵之戰。
  • 夷陵之戰中,蜀漢真的是「七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劉備到底損失了...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另外兩場是「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 既然位列於「三大戰役」,那麼它的戰爭場面一定是大規模的。在《三國演義》中:蜀漢在此次戰爭中「七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劉備真的損失了那麼多兵馬嗎?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陸遜篇(下)——夷陵之戰的東吳大都督
    陸遜重大事件之十——夷陵之戰,兵力對比黃武元年(221)七月,劉備親自率領大軍伐吳,誓要為關羽之死、荊州之失復仇。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假節,總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東吳將領,共計五萬人迎戰蜀漢軍。
  • 夷陵之戰損失5萬兵力,劉備的蜀漢為什麼就一蹶不振呢?
    夷陵之戰前奏說起夷陵之戰就不得不提關羽,大家都知道因為關羽被吳國襲取荊州,致使吳蜀兩國結仇,重點是劉備的義弟關羽被東吳所殺,這讓劉備更加氣憤,為義弟關羽報仇也成為了劉備伐吳的理由。夷陵之戰損失說起夷陵之戰損失,大致分為三個層面,一是:兵力損失;二是:人才損失;三是:領袖損失。
  • 如果劉備伐吳時法正還活著,他能打贏夷陵之戰嗎
    在夷陵之戰中,劉備損失慘重,蜀軍精銳幾乎全軍覆沒,大批人才戰死。此戰也是蜀漢集團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此後蜀漢就基本失去了爭奪天下的可能。而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失敗的主要原因,首先是蜀軍兵力不足,其次則是陸遜應對得當。
  • 夷陵之戰劉備一敗塗地,如果打贏又會如何?結局是否會大不相同?
    -----曹丕01在三國事情,大的戰役大概有這三場最令人驚心動魄,一場是官渡之戰,一場是赤壁之戰,剩下一場就是夷陵之戰了,夷陵之戰也非常精彩劉備當時發動這場戰爭,其實有兩個目的,一為報仇,二是為掃平吳國。
  • 夷陵之戰劉備因何失敗?三條妙策或可反敗為勝!
    此時對劉備有利的一面,是曹魏的強大存在固然牽制了他,但更多牽制的其實是孫權。夷陵之戰對峙期間,孫權帶領吳國中軍主力坐鎮武昌,東吳水軍巡弋從江陵到長江入海口的千裡江防。長江下遊更是江東大族根本重地,亦必有大量私兵把守。如果說孫權將三分力用在抵禦劉備,那至少同時將六分力用於防備曹丕。
  • 夷陵之戰並不是意氣用事,劉備一世梟雄,看到了東吳的命門
    夷陵之戰爆發之前,曹操去世,曹丕篡漢曹魏正式建國,在這種情況下劉備需要確認自己的政治地位,政治方向。在人才方面,關羽死的第二年法正去世,黃忠去世,孟達攜三郡叛漢歸魏。
  • 夷陵之戰失敗後,劉備為何不回成都,只待在白帝城直到去世?
    後來就有了關羽敗走麥城,被呂蒙殺害之千古遺恨。關羽被殺,直接促使吳、蜀成為了死敵。220年曹丕代漢稱帝,221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劉備稱帝後,為了奪回荊州同時也為了給關羽報仇,於是集結大軍攻打東吳。孫權聽說劉備來攻,於是趕緊派出使者求和。當時派出的事南郡太守諸葛瑾,諸葛瑾好言相勸,但他畢竟來自東吳。
  • 盤點中國歷史上五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巨鹿之戰項羽威震四方
    然而如果非要列舉幾場以少勝多的大戰役的話,我認為以下幾場戰役值得歷史好愛者閱讀與研究。1、巨鹿之戰(項羽對戰章邯、王離)巨鹿之戰發生於公元前207年12月,是秦朝末年農民起義軍對秦軍主力的一次決定性的戰役。交戰的原因就不做贅述了。
  •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曹丕為何不趁勢攻蜀,卻大舉討伐東吳孫權?
    而此時,夷陵之戰的硝煙還未完全散盡,為何曹丕放著新敗虛弱的劉備不去討伐,而要大舉進攻剛剛取得勝利、士氣正旺的吳國孫權呢?此後,曹操更多次徵討孫權,雙方你來我往,從未見孫權有投降之心。而現在,曹丕安坐洛陽,卻收到了孫權的遣使投降,這不能不令曹丕喜出望外。
  • 以少勝多的三大戰役(兵不在多,有謀則贏)
    官渡之戰,發生於東漢末年,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與袁紹兩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偷襲袁軍的糧倉,進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役持續了一年,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 夷陵之戰劉備完全能打贏,如果他執行這4字方針,陸遜將束手無策
    蜀漢歷史上有過四大戰役,對蜀漢的發展起過至關重要的影響,分別是益州之戰、漢中之戰、荊州之戰、夷陵之戰、前兩次戰役都是大勝仗,劉備憑藉這兩次戰役,成功佔據了益州和漢中兩大根據地,蜀漢從此進入蒸蒸日上的上升通道,有了和魏吳兩國抗衡的資本。
  • 夷陵之戰的歷史意義及幾個問題的研究
    眾所周知,關羽被殺,劉備失去荊州之後,東吳始終面臨著蜀漢興師討伐、以報關羽被殺之仇和奪回荊州的嚴峻威脅。夷陵之戰前,劉備「為曹操所憚」,更是東吳難以匹敵的對手。故在劉備欲興師討伐的嚴峻威脅面前,孫權正處於焦慮和惶恐之中。然而,東吳最終打贏了夷陵之戰。蜀漢在夷陵之戰中,國力、軍力均遭重創,元氣大傷,完全喪失了再次東徵犯吳的能力。致使劉備欲報關羽被殺之仇及其欲奪回荊州之企圖,均成泡影。
  • 淝水之戰之謎:雙方實際交戰兵力是多少?真是以少勝多的戰例嗎?
    雙方在淝水展開決戰。晉軍人人奮勇當先,個個以一當十,終於打垮十倍於己的前秦軍隊,大獲全勝。秦軍潰敗,奪路而逃。他們望見八公山上的草木,也懷疑是東晉的士兵,聽到風聲和鶴叫聲,也認為是晉軍來追擊他們。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逼真地概括出秦兵失敗時的恐慌心態,它留給歷史以笑柄。至於晉軍,他們以寡擊眾,以弱勝強,以輝煌戰績彪炳史冊,於是淝水之戰也成了古代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 夷陵之戰,劉備近乎全軍覆滅,為何陸遜不趁機滅蜀?
    章武二年,孫劉之間爆發的夷陵之戰也分出勝負, 陸遜火燒連營,大破蜀軍主力,劉備後路被斷,他本人差點都被吳軍抓住! 幸好依靠著山勢險要,劉備一路逃回了白帝城。
  • 劉備的巔峰之戰,傾巢而出卻不帶諸葛亮,結局:雖敗猶榮
    公元215年,劉備和孫權之間因為領土的糾紛,籤下了和平協議,在會議中規定了雙方可以和平劃分6個地方的管理權,並且在分割地方歸屬權益之後,決定攜起手來共同抵抗曹軍。這次會議史稱「湘水之盟」,並且雙方籤訂了和平協議,算是有合同的正式協和了。
  • 劉備大敗於夷陵,曹操大敗於赤壁,那孫權一生打過什麼敗仗?
    即便是被視為古代軍事才能最強的成吉思汗,年輕時候也曾有過全軍覆沒的時候:比如十三翼之戰,成吉思汗的旗下只剩下十幾名騎兵。 而對於劉備來說,夷陵之戰是自己的轉折點。因為夷陵之戰導致蜀漢精銳在一場大戰中全軍覆沒,蜀漢在許多年時間裡,只能休養生息,畢竟不論是組織軍隊還是恢復生產,都需要大量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