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曹丕說了一句話 七天後劉備果然兵敗

2021-01-08 書生閒談

最近書生看電視劇《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劇中的曹丕是一名劍術名家,依靠一道劍傷就能判斷出刺客是女子,雖然有點誇張了,但歷史上的曹丕真懂劍術,而且曹丕除了是文學家,還是一名軍事家,三國最後一場大戰「夷陵之戰」劉備兵敗的原因,被曹丕一語道破。

曹丕是不是劍術名家不知道,但是在他的《典論論文》中有這麼一個故事:說是自己與鄧展將軍的比武,鄧展說自己武藝高強,很輕易就能空手奪敵兵刃,曹丕不信,提出以甘蔗當劍,和鄧展比試。鄧展一心想表現,展現出非凡的身法,可惜曹丕的劍更快,一連三下擊中了鄧展的胳膊。鄧展不服決定再比,沒想到曹丕故意示敵以弱,鄧展直取正面,曹丕側身一閃用甘蔗擊中了鄧展額頭,鄧展這才服了自罰三杯。

曹丕是文學家就不用討論了,「三曹」在文學史上留下了無數的痕跡。曹丕是一名軍事家嗎?曹丕和孫權打過很多次,但幾場戰役下來,雙方基本都沒佔到便宜。不過他曾經和群臣討論了一下劉備和東吳的夷陵之戰,討論期間曹丕說了一句話料定劉備必敗。

劉備向東吳發動的「夷陵之戰」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被描述很詳細也很精彩,火燒七百裡連營成了劉備兵敗的主因,但是七百裡就算按照漢朝制的算法,折算下來也有300公裡,如果真有70萬人,這仗估計不會被打敗,因為相隔一公裡就有幾千人,東吳才20萬人。

劉備的兵力是分散的,難道東吳就不要分散兵力了嗎?演義太誇張了當不得真,反正《三國志 吳書 陸遜傳》中東吳這邊兵力只有五萬多人參戰,既然是以少勝多,昭烈皇帝劉備御駕親徵,翻一倍十萬人,如果只有這些人,連營七百裡真的是必敗,兵力太分散了,很容易被擊潰,最後兵敗如山倒,不過劉備真的連營七百裡了嗎?

在《三國志 魏書 文帝紀》中有這麼一段記載:黃初三年五月,以荊、揚江表八郡為荊州,孫權領牧故也;荊州江北諸郡為郢州。閏月,孫權破劉備於夷陵。初,帝聞備兵東下,與權交戰,樹柵連營七百餘裡,謂群臣曰:"備不曉兵,豈有七百裡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後七日,破備書到。

譯文:黃初三年五月,把荊、揚以及長江以南的八郡劃歸荊州,這是因為孫權兼領州牧的緣故;荊州江北各郡歸郢州。閏月,孫權在夷陵打敗了劉備。當初,文帝聽說劉備大軍東下,與孫權交戰,樹立柵欄、連營結寨達七百多裡,就對群臣說:"劉備不懂兵法,難道用七百裡連營就能夠抵抗敵軍嗎?『圍繞廣平低溼地帶駐軍紮營者必將成為敵方的俘虜』,這向來是兵家大忌。孫權的奏書馬上就要到了"。七天後,孫權打敗劉備的信果然到了。

看來昭烈皇帝劉備真的七百裡連營了,被陸遜給燒的兵敗如山倒了,這一點羅貫中沒有胡說,曹丕應該算是一位軍事家,只是沒有曹操那麼著名。幾千裡之外,曹丕一句話就判定了「夷陵之戰」的勝敗,當然劉備真心打仗不怎麼樣,在《三國志 蜀書 先主傳》中也多是「先主敗績」。

可參考文獻:《三國志 魏書 文帝紀》、《典論 論文》、《三國志 吳書 陸遜傳》、《三國志 蜀書 先主傳》、《三國演義》

相關焦點

  • 「夷陵之戰」中劉備損失慘重,但孫權為什麼不趁機追擊呢?
    關羽劇照 得到關羽死訊後,劉備大怒,想要興兵報仇。公元221年,劉備起兵攻打東吳,史稱「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 劉備的攻勢猛烈,陸遜卻堅壁清野,固守不出,漢軍只得在秭歸設立四五十座大營駐紮。雙方對峙七、八個月之後,漢軍銳氣漸消。
  • 夷陵之戰劉備大敗,那為什麼曹丕卻選擇攻打大勝的吳國,而不是蜀國!
    劉備這一輩子有幾場敗仗?說起劉備打的敗仗,那是多的數不勝數。但是要說最慘的,還是莫過於和東吳之間的夷陵之戰。這一戰折了劉備數十萬大軍,辛辛苦苦積攢出來的家底子被一天敗光,而且從此之後,蜀漢的實力大打折扣,再無爭奪天下的實力了。那麼在夷陵之戰劉備大敗後,曹丕為什麼不選擇攻打此時疲軟的蜀國,而是選擇攻打氣勢正盛的吳國呢?
  •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曹丕為何不趁勢攻蜀,卻大舉討伐東吳孫權?
    而此時,夷陵之戰的硝煙還未完全散盡,為何曹丕放著新敗虛弱的劉備不去討伐,而要大舉進攻剛剛取得勝利、士氣正旺的吳國孫權呢?因為就在上個月,劉備率領傾國之軍,以孫權偷襲關羽為理由,大舉討伐孫權。孫權擔心兩面受敵,這才遣使向曹丕投降,並送還襄樊之戰中被俘的于禁等人。
  • 夷陵之戰劉備因何失敗?三條妙策或可反敗為勝!
    此時對劉備有利的一面,是曹魏的強大存在固然牽制了他,但更多牽制的其實是孫權。夷陵之戰對峙期間,孫權帶領吳國中軍主力坐鎮武昌,東吳水軍巡弋從江陵到長江入海口的千裡江防。長江下遊更是江東大族根本重地,亦必有大量私兵把守。如果說孫權將三分力用在抵禦劉備,那至少同時將六分力用於防備曹丕。
  • 夷陵之戰並不是意氣用事,劉備一世梟雄,看到了東吳的命門
    夷陵之戰爆發之前,曹操去世,曹丕篡漢曹魏正式建國,在這種情況下劉備需要確認自己的政治地位,政治方向。在人才方面,關羽死的第二年法正去世,黃忠去世,孟達攜三郡叛漢歸魏。
  • 三國時期的夷陵之戰,看看劉備的損失,蜀國為何一蹶不振?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在三國這個勾心鬥角的亂世之中,更多人所被吸引的還是以劉備為中心的群雄之爭。而三國裡也有震驚中外的世界名戰,官服,赤壁,夷陵之戰號稱三國頂級的三大戰鬥,同時也是改變整個三國局勢的戰鬥。
  • 夷陵之戰劉備一敗塗地,如果打贏又會如何?結局是否會大不相同?
    -----曹丕01在三國事情,大的戰役大概有這三場最令人驚心動魄,一場是官渡之戰,一場是赤壁之戰,剩下一場就是夷陵之戰了,夷陵之戰也非常精彩如果當時曹操還在的話,這怕是要笑掉大牙了,這場戰役是劉備戰敗了,不僅不能報仇,劉備之前的目標也沒有實現,倒下之時,將國事交給了諸葛亮管理。如果說這夷陵之戰打勝了會怎樣呢?劉備會不會因此統一天下呢?很多人看了表示,這不可能,甚至到時候劉備還會面臨著滅頂之災,到時候連神仙都救不了劉備了,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吧。
  • 如果打贏夷陵之戰,劉備將面臨滅頂之災,神仙都難救
    在三國時期一共發生過3場大戰,第一場大戰乃是袁紹與曹操在官渡展開的一場大戰,史稱官渡之戰。這場戰爭,以曹操的勝利而告終,同時也是曹操一統北方的得意之戰。第二場大戰就是赤壁之戰,這場戰爭打得最精彩,也是意義非凡,這個戰事成為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案例,最後還被寫進了小學教科書之中。第三場戰事,就是劉備牽頭引發的夷陵之戰。
  • 劉備伐吳打到夷陵,收複數百裡土地,為何不能見好就收呢?
    公元219年,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雖然在襄樊之戰中,關羽水淹七軍,俘獲于禁,斬殺龐德,但是,因為呂蒙偷襲荊州,關羽最終兵敗被殺。
  • 夷陵之戰失敗後,劉備為何不回成都,只待在白帝城直到去世?
    後來就有了關羽敗走麥城,被呂蒙殺害之千古遺恨。關羽被殺,直接促使吳、蜀成為了死敵。220年曹丕代漢稱帝,221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劉備稱帝後,為了奪回荊州同時也為了給關羽報仇,於是集結大軍攻打東吳。孫權聽說劉備來攻,於是趕緊派出使者求和。當時派出的事南郡太守諸葛瑾,諸葛瑾好言相勸,但他畢竟來自東吳。
  • 如果夷陵之戰劉備贏了,佔盡東吳,能夠擊敗曹魏統一天下嗎?
    1.劉備不僅年老,而且缺乏軍事能力。劉備發動夷陵戰爭時已經60多歲,這在三國生活的時代已經是屬於高齡了。不管是野心和勇氣也都不能再堅持多久。可以說,雖然有光復漢室的志氣,卻也是有心無力了。此外,儘管劉備也是一代亂世梟雄,但他的個人能力顯然不足以支持他完成統一。無論在戰術上還是治國上,他都不如曹操。
  • 夷陵之戰之所以失敗,不能全怪劉備,看看他都帶的那些將領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非常著名的戰役,它和官渡之戰、赤壁大戰是影響三國歷史走向的經典戰役。有人說劉備的失敗是註定了的,因為他「犯規」了,三國之間本是相互制肘,劉備、孫權相對弱小,聯合起來抵抗曹操,達到了一種很微妙的平衡,但是在劉備取得漢中後,這種平衡被打破了,劉備的實力連曹操都要避其鋒芒。
  • 荊州還是雍涼,夷陵之戰並不是簡單的意氣用事,劉備是很有想法的
    三國初年的夷陵之敗可以說提前宣告了蜀漢政權逐鹿中原的失敗。蜀主劉備一意孤行,為了奪回荊州,非要和曾經的盟友孫權一決雌雄,而不是選擇攻打篡漢的曹魏政權的雍州、涼州。劉備到底是怎麼盤算的呢? 作為亂世梟雄,劉備是很有能力的,並不像演義說的那樣,只會哭哭啼啼。
  • 夷陵之戰中,蜀漢真的是「七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劉備到底損失了...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另外兩場是「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 既然位列於「三大戰役」,那麼它的戰爭場面一定是大規模的。在《三國演義》中:蜀漢在此次戰爭中「七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劉備真的損失了那麼多兵馬嗎?
  • 三國故事:夷陵之戰,若法正在,劉備能不能贏?
    很高興和大家來聊一聊夷陵之戰。關於夷陵之戰的情況,現在比較普遍的一種觀點是這樣認為的:劉備為了兄弟而報仇心切,不聽勸諫,貿然發動徵吳,又年老糊塗,戰術失當,連營八百裡,結果被小年輕抓住了漏洞,一把火燒了個全軍覆沒。
  • 夷陵之戰,劉備近乎全軍覆滅,為何陸遜不趁機滅蜀?
    章武二年,孫劉之間爆發的夷陵之戰也分出勝負, 陸遜火燒連營,大破蜀軍主力,劉備後路被斷,他本人差點都被吳軍抓住! 幸好依靠著山勢險要,劉備一路逃回了白帝城。
  • 劉備夷陵之敗後為何不敢回成都,而是躲在白帝城直到去世
    公元221年初,劉備登基為帝,舉蜀漢全國之兵力,為報關羽被殺之仇向東吳開戰,儘管蜀漢群臣苦苦相勸,亦無法阻撓這場戰爭。聚攏兵力之時,張飛因醉酒鞭打士卒取禍,被手下張達、範強暗殺,他的首級成為二人奔赴東吳的投名狀。三兄弟已去其二,還都跟東吳扯上關係,劉備心中的憤恨可想而知。
  • 夷陵之戰損失5萬兵力,劉備的蜀漢為什麼就一蹶不振呢?
    聽到有人說:夷陵之戰劉備最多死不過5萬人,為啥蜀漢就一蹶不振呢?只能說你真的不了解當時的蜀國。夷陵之戰前奏說起夷陵之戰就不得不提關羽,大家都知道因為關羽被吳國襲取荊州,致使吳蜀兩國結仇,重點是劉備的義弟關羽被東吳所殺,這讓劉備更加氣憤,為義弟關羽報仇也成為了劉備伐吳的理由。
  • 夷陵之戰,蜀國喪失隆中對基礎,再無一統天下之勢,只能偏安一隅
    ,也許劉備的蜀漢集團也許真能一統天下,但是關羽的「大意失荊州」,兵敗身亡後,引發的劉備與孫權大戰,一場夷陵大戰讓蜀國傷筋動骨,再也無一統天下之勢,即使後來諸葛亮七次北伐,也僅僅是小打小鬧,苦於蜀國國力不支,不北伐極有可能被曹魏國力甩得更遠的局面,一場夷陵之戰過後,蜀國最終只能偏安一隅。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陸遜篇(下)——夷陵之戰的東吳大都督
    陸遜重大事件之十——夷陵之戰,兵力對比黃武元年(221)七月,劉備親自率領大軍伐吳,誓要為關羽之死、荊州之失復仇。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假節,總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東吳將領,共計五萬人迎戰蜀漢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