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劉備大敗,那為什麼曹丕卻選擇攻打大勝的吳國,而不是蜀國!

2020-12-11 騰訊網

劉備這一輩子有幾場敗仗?說起劉備打的敗仗,那是多的數不勝數。但是要說最慘的,還是莫過於和東吳之間的夷陵之戰。這一戰折了劉備數十萬大軍,辛辛苦苦積攢出來的家底子被一天敗光,而且從此之後,蜀漢的實力大打折扣,再無爭奪天下的實力了。那麼在夷陵之戰劉備大敗後,曹丕為什麼不選擇攻打此時疲軟的蜀國,而是選擇攻打氣勢正盛的吳國呢?小編從以下幾點為大家分析原因。

曹操一生太過傳奇,所以對曹丕的影響十分大。曹丕上任後,便也想效仿父親,做出一番大事業。曹丕曾經問過賈詡到底該打誰,賈詡給出的建議是蜀國有諸葛亮治國,整體國家凝聚力很強,很難從外面突破進去,而吳國有長江天險拒守,孫權又有智慧謀略,在加上有陸遜這樣不可多得的將領,此時的魏國並不是他們的對手,應該慢慢發展國力,拉開和吳國蜀國之間的差距,最終再以絕對的優勢滅亡他們。可以說,賈詡給出的計謀十分正確,可是曹丕畢竟沒有曹操聰明,並沒有聽從賈詡的計謀。

那麼為什麼要攻吳,我們先來看軍事力量方面的對比。曹魏的大將曹休、張遼、曹仁等有才華的將領都在青、徐、揚州等地駐守,曹真、徐晃、張郃等人也都駐紮在荊州一帶,所以整體的目標就是奔著伐吳去的。因為攻蜀在地形上難度十分巨大,建安二十四年後曹操退出漢中,漢中一帶無人區根本沒有辦法給軍隊提供補給,再加上秦嶺地勢險峻,不利於大軍的作戰,所以預期結果並不理想。相反攻吳,荊州到淮陽一帶都是平原地勢,有利於展開軍隊的作戰。夷陵之戰在八月結束,曹丕十月份就進攻了,此時正處於冬季長江枯水期,吳軍水軍會相應的大打折扣。

再來看第二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孫權欺騙了曹丕。在襄樊戰爭期間,孫權曾經自己主動上書向曹操示好,所以曹操對東吳表現了很大的誠意,不僅把合肥的軍隊調離,把一片空城池擺在孫權面前,還答應把大勝之後的荊州給孫權。孫權這方面也表示了很大的誠意,不僅上書稱臣,還勸曹操稱帝。但是沒想到,曹操剛死,孫權就打起了歪心思,出兵攻佔了曹魏的襄陽,不過後來被曹丕發覺後又派兵搶佔了回來。試想一下,曹丕正披麻戴孝給曹操辦喪事呢,孫權突然來插一腳,鬧出這麼一回事,能讓曹丕不生氣嗎?

後來劉備為了給二弟關羽報仇,率大軍攻打東吳,這個時候的孫權又開始向曹丕示弱了,主動稱臣。但是此時的魏國已經能看出來孫權這是裝裝樣子,並沒有長期臣服的傾向。但是這個時候的曹丕又開始犯傻了,不僅不幫東吳,也沒有幫西蜀,反而選擇了隔岸觀火,白白錯失了良機。之後孫權大勝之後,曹丕讓孫權把自己的兒子送過來當人質,來表示孫權對曹魏的忠心。但是孫權這次又沒有答應,曹丕這下才真正的惱羞成怒,你欺騙了我一次又一次,我也給予了你那麼多的恩情,我能不派兵打你嗎?

雖然當時有很多的大臣極力勸阻,但是此時的曹丕早就已經惱羞成怒,顧不得那麼多了。再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果吳國趁著夷陵大勝之勢攻打蜀國,搶佔了蜀地,那麼魏吳兩國形成劃江而治的局面,曹丕想再統一可就難了。總的來看,無論是主觀因素還是客觀因素,此時的曹丕攻打東吳時沒有多大錯誤的,雖然結果很不理想。

相關焦點

  •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曹丕為何不趁勢攻蜀,卻大舉討伐東吳孫權?
    而此時,夷陵之戰的硝煙還未完全散盡,為何曹丕放著新敗虛弱的劉備不去討伐,而要大舉進攻剛剛取得勝利、士氣正旺的吳國孫權呢?因此,劉曄當即向曹丕建議,孫權肯定遇到來自劉備的攻擊,不如趁此機會攻打東吳。2、如果現在出兵,和劉備一起伐吳,以二攻一,吳國必將迅速滅亡。(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3、吳亡之後,蜀國便沒有了外援,就算佔據了吳國的一半,與我大魏相比仍是勢單力孤,滅蜀並不是難事。
  • 三國時期的夷陵之戰,看看劉備的損失,蜀國為何一蹶不振?
    不過今天所說的夷陵之戰卻是一個讓人議論紛紛的戰鬥。夷陵之戰與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並稱為"三國三大戰役",對三國的走勢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此戰源於公元220年關羽大意失荊州,兵敗身死,劉備一怒之下舉兵討伐東吳,結果在夷陵之戰中遭遇東吳大將陸遜火燒連營,亦兵敗身死白帝城。這一戰劉備可以說一意孤行,也直接改變了蜀漢的命運。
  • 「夷陵之戰」中劉備損失慘重,但孫權為什麼不趁機追擊呢?
    公元219年,持續了兩年之久的「漢中之戰」,終以曹操大敗,劉備大勝而告終。此次戰爭,曹操不僅失去了戰略要地漢中,還損失了大將夏侯淵,軍隊也受到了重創。劉備佔領漢中之後,派大將劉封和孟達,趁機攻取了上庸郡。此時的劉備集團,實力達到了空前的鼎盛時期。同年秋7月,劉備自稱為「漢中王」。
  • 夷陵之戰,劉備近乎全軍覆滅,為何陸遜不趁機滅蜀?
    朝臣皆賀,獨曄曰:「吳絕在江、漢之表,無內臣之心久矣。陛下雖齊德有虞,然醜虜之性,未有所感。因難求臣,必難信也。彼必外迫內困,然後發此使耳。可因其窮,襲而取之。夫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不可不察也。」 劉曄早就看透了孫權,認為孫權這種投降就是權宜之計,現在趁著吳國形勢危急,立即發兵去攻打吳國,這個建議是非常正確的。
  • 夷陵之戰損失5萬兵力,劉備的蜀漢為什麼就一蹶不振呢?
    聽到有人說:夷陵之戰劉備最多死不過5萬人,為啥蜀漢就一蹶不振呢?只能說你真的不了解當時的蜀國。夷陵之戰前奏說起夷陵之戰就不得不提關羽,大家都知道因為關羽被吳國襲取荊州,致使吳蜀兩國結仇,重點是劉備的義弟關羽被東吳所殺,這讓劉備更加氣憤,為義弟關羽報仇也成為了劉備伐吳的理由。
  • 夷陵之戰中,蜀漢真的是「七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劉備到底損失了...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另外兩場是「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 既然位列於「三大戰役」,那麼它的戰爭場面一定是大規模的。在《三國演義》中:蜀漢在此次戰爭中「七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劉備真的損失了那麼多兵馬嗎?
  • 如果打贏夷陵之戰,劉備將面臨滅頂之災,神仙都難救
    在三國時期一共發生過3場大戰,第一場大戰乃是袁紹與曹操在官渡展開的一場大戰,史稱官渡之戰。這場戰爭,以曹操的勝利而告終,同時也是曹操一統北方的得意之戰。第二場大戰就是赤壁之戰,這場戰爭打得最精彩,也是意義非凡,這個戰事成為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案例,最後還被寫進了小學教科書之中。第三場戰事,就是劉備牽頭引發的夷陵之戰。
  • 夷陵之戰之所以失敗,不能全怪劉備,看看他都帶的那些將領
    實際上在夷陵之戰時,蜀國的參戰將領陣容也是大不如前的。歷來大家提到夷陵之戰,都是會認為劉備以怒興師,不聽進諫堅持伐吳,在和吳國僵持過程中被陸遜擊敗的。劉備有責任不假,做為一國之君,一軍之帥,自然要對失敗負責,可是鍋不能讓他一個人背,我們來看一下當時蜀軍的參戰將領陣容就知道了。
  • 夷陵之戰,蜀國武將集體啞火,一個柔弱文官卻用熱血保住蜀國尊嚴
    夷陵之戰,既是吳蜀之間的一次總決戰,也是三國時期與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齊名的三大戰役之一。劉備號稱一代梟雄,精於用兵,曾在漢中之戰中擊敗強大的曹操。但在夷陵之戰中,卻接連犯下重大失誤。第一個失誤,劉備此戰違背了《孫子兵法》的一條重要原則:「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
  • 夷陵之戰劉備因何失敗?三條妙策或可反敗為勝!
    此時對劉備有利的一面,是曹魏的強大存在固然牽制了他,但更多牽制的其實是孫權。夷陵之戰對峙期間,孫權帶領吳國中軍主力坐鎮武昌,東吳水軍巡弋從江陵到長江入海口的千裡江防。長江下遊更是江東大族根本重地,亦必有大量私兵把守。如果說孫權將三分力用在抵禦劉備,那至少同時將六分力用於防備曹丕。
  • 夷陵之戰中,劉備陣營損失有多大?看犧牲的將領數量就明白了!
    關羽的死使蜀中許多人非常痛苦,包括張飛和劉備。為了厚葬關羽,張飛下令派人鑄造白甲,但由於白甲的鑄造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於是鑄造大師在晚上被殺死。關羽先死,張飛後死。最後,劉備抑制不住情緒,直接發動了對吳的戰爭。夷陵戰役可以說是荊州戰役的延續。
  • 三國故事:夷陵之戰,若法正在,劉備能不能贏?
    很高興和大家來聊一聊夷陵之戰。關於夷陵之戰的情況,現在比較普遍的一種觀點是這樣認為的:劉備為了兄弟而報仇心切,不聽勸諫,貿然發動徵吳,又年老糊塗,戰術失當,連營八百裡,結果被小年輕抓住了漏洞,一把火燒了個全軍覆沒。
  • 夷陵之戰:曹丕說了一句話 七天後劉備果然兵敗
    最近書生看電視劇《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劇中的曹丕是一名劍術名家,依靠一道劍傷就能判斷出刺客是女子,雖然有點誇張了,但歷史上的曹丕真懂劍術,而且曹丕除了是文學家,還是一名軍事家,三國最後一場大戰「夷陵之戰」劉備兵敗的原因,被曹丕一語道破。
  • 夷陵之戰劉備一敗塗地,如果打贏又會如何?結局是否會大不相同?
    -----曹丕01在三國事情,大的戰役大概有這三場最令人驚心動魄,一場是官渡之戰,一場是赤壁之戰,剩下一場就是夷陵之戰了,夷陵之戰也非常精彩劉備當時發動這場戰爭,其實有兩個目的,一為報仇,二是為掃平吳國。
  • 夷陵之戰劉備完全能打贏,如果他執行這4字方針,陸遜將束手無策
    但荊州之戰和夷陵之戰,則是蜀漢發展史上兩次重大挫折。蜀漢軍事實力在這兩次戰役中遭受重創,損失了關羽、張飛、張南、馮習、馬良等一批名將謀臣,荊州軍團全軍覆沒,益州軍團元氣大傷,蜀漢軍隊遭受到傷筋動骨的嚴重損失,多年積累的軍事人才精英和身經百戰的部隊,幾乎損失殆盡。而夷陵之戰對蜀國的打擊尤為慘痛。
  • 夷陵之戰,蜀國喪失隆中對基礎,再無一統天下之勢,只能偏安一隅
    ,也許劉備的蜀漢集團也許真能一統天下,但是關羽的「大意失荊州」,兵敗身亡後,引發的劉備與孫權大戰,一場夷陵大戰讓蜀國傷筋動骨,再也無一統天下之勢,即使後來諸葛亮七次北伐,也僅僅是小打小鬧,苦於蜀國國力不支,不北伐極有可能被曹魏國力甩得更遠的局面,一場夷陵之戰過後,蜀國最終只能偏安一隅。
  • 兩個原因,導致孫權熬倒了曹操劉備司馬懿和諸葛亮卻仍難一統天下
    在演義中,以孫權為代表的吳國戲份並不是很多。說到孫權他可不簡單,他爸孫堅和魏國曹操、蜀國劉備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對,沒錯就是年輕,年輕就是資本,無論三國怎麼爭鬥,年輕優勢孫權可以慢慢熬,熬到曹操和劉備都掛了,他的機會就來了。不過事實往往並不如人意,曹操、劉備以及最強'鰲拜'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掛了,孫權還是沒辦法一統天下。那這是為啥呢?
  • 夷陵之戰失敗的鍋,不能讓劉備一個人背,看看蜀軍參戰的將領!
    其實夷陵之戰時,蜀國的參戰將領陣容也是非常寒酸,甚至連廖化都沒得用。歷來人們提起夷陵之戰,蜀軍之所以慘敗,全是由於劉備以怒興師,不聽勸諫執意伐吳,在和吳國對峙過程中被陸遜擊潰的。劉備作為一國之君,一軍之帥,當然要對失敗負主要責任,但是鍋不能讓他一個人背,我們看看蜀軍的參戰將領陣容就知道了。
  • 夷陵之戰並不是意氣用事,劉備一世梟雄,看到了東吳的命門
    夷陵之戰爆發之前,曹操去世,曹丕篡漢曹魏正式建國,在這種情況下劉備需要確認自己的政治地位,政治方向。在人才方面,關羽死的第二年法正去世,黃忠去世,孟達攜三郡叛漢歸魏。
  • 荊州還是雍涼,夷陵之戰並不是簡單的意氣用事,劉備是很有想法的
    三國初年的夷陵之敗可以說提前宣告了蜀漢政權逐鹿中原的失敗。蜀主劉備一意孤行,為了奪回荊州,非要和曾經的盟友孫權一決雌雄,而不是選擇攻打篡漢的曹魏政權的雍州、涼州。劉備到底是怎麼盤算的呢? 作為亂世梟雄,劉備是很有能力的,並不像演義說的那樣,只會哭哭啼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