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夷陵之戰,看看劉備的損失,蜀國為何一蹶不振?

2020-12-14 歷史紀聞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在三國這個勾心鬥角的亂世之中,更多人所被吸引的還是以劉備為中心的群雄之爭。而三國裡也有震驚中外的世界名戰,官服,赤壁,夷陵之戰號稱三國頂級的三大戰鬥,同時也是改變整個三國局勢的戰鬥。

不過今天所說的夷陵之戰卻是一個讓人議論紛紛的戰鬥。夷陵之戰與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並稱為"三國三大戰役",對三國的走勢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此戰源於公元220年關羽大意失荊州,兵敗身死,劉備一怒之下舉兵討伐東吳,結果在夷陵之戰中遭遇東吳大將陸遜火燒連營,亦兵敗身死白帝城。這一戰劉備可以說一意孤行,也直接改變了蜀漢的命運。

關羽之死與荊州官員的倒戈,使得劉備既喪失了一位方面大員,又喪失了一大批軍政人才。如若不予以強硬還擊並取得勝利,那麼不僅會引發元從隊伍的不滿,還容易引發巴蜀土著豪族的趁機反抗。換言之,面對一場"親者痛、仇者快"的危機,劉備必須做足準備,予以強硬還擊,方能穩定得勢最晚的己方人心與新近歸附的巴蜀漢中民心。再考慮到劉備的年齡,已是六十歲的暮年,死之將近,哪裡還有什麼從容整頓、潛心謀略的時間?

稍加整頓便一心東進,因為這已是暮年劉備最後的機會,只能拼盡最後一絲氣力,孤注一擲,方能賭回建安二十四年初的優勢,為劉禪搏一個更好的局面。何況,在戰前,劉備並非沒有勝算,若不是遇上了巔峰時期的陸遜,勝負未可知。

這也是三國最後的一場大戰,也是這場戰鬥徹底定格了三國的最後局勢,雖然戰鬥以劉備的失敗而結尾,但是在歷史上也留下了重重一筆。而更多人之所以對這場戰鬥感興趣無非是好奇為什麼往日不可一世的蜀國,為何在這場戰鬥之後一蹶不振,從此走向沒落呢?

這裡需要說的是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我們所說的是歷史。好比如說黃忠在小說中是戰死在夷陵之戰中的,而正史中的黃忠是壽終正寢,正兒八經的是老死的。演義畢竟是小說怎麼能等同於歷史,其實劉備手下的大將有張南和馮習,他們才是劉備心腹。在劉備集團中這兩人擔任劉備先鋒,在多次戰役中都有重大功勞。不過在夷陵之戰中兩人都死於非命,張南被周泰所殺,而馮習也因為突圍而死,失去這兩位大將的劉備自然可以說一落千丈。

三國中很多人只知道諸葛亮是劉備軍團中的第一大軍師,確實諸葛亮的才能無論是在演義中還是正史中都有著較高的地位。不過很多人不知道,劉備身邊還有一個重要的謀士,這個人不亞於諸葛亮。白眉謀士馬良在政治上的作為甚至超越了諸葛亮。馬良身為五馬之首,其才華讓很多人驚嘆。馬良的口才也可相比諸葛亮的三寸不爛之舌,在夷陵之戰漸入尾聲,蜀軍大敗之時馬良卻成功說服了少數民族蠻族沙摩柯領兵相助,雖然沒能挽留結果,但是這裡並不能否認馬良的軍事政治才能。

而馬良在跟隨大部隊撤退到荊襄這這次地區的時候,被孫權的部隊偷襲,導致壯烈犧牲,馬良的死無異於是又斬斷了蜀國的一條胳膊。而更糟糕的是這次吳國的偷襲甚至也涉及到了蠻族將領沙摩柯,由於突圍不成功,沙摩柯也在這次戰鬥中犧牲,而沙摩柯是劉備的一大助力,沒了沙摩柯劉備又失去了一條胳膊。

在這場戰鬥中劉備的損失可以說把整個國家都輸了進去,隨軍參謀程畿,別駕從事李朝、將軍博彤等等一系列開功臣都在這場戰鬥中犧牲。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都說蜀國後期無人可用的領地,也有一句成語叫做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樣一句話。雖然這句話有點貶低廖化,但是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蜀國當時的局勢。

據史料統計,從樊襄之戰到夷陵之戰的這三年時間,劉備敗亡和投降的部隊多達十多萬人。而巴蜀之地當時的總人口也才一百來萬人。更糟糕的不是士卒的損失,是戰將謀臣的失去,在那三年時間,關羽關平在麥城被東吳所殺,糜芳和傅士仁投降了東吳,黃忠和馬超病死,張飛也因醉酒鞭打軍士而被部下所殺,法正也因病去世,孟達和黃權等人也投降了曹魏。原本可以與曹魏相爭天下的劉備在短短三年時間損兵折將無數,這讓他心中的天下霸業再也沒有實現的可能,最終劉備病死白帝城。

縱觀三國歷史上的三場大戰,官渡之戰成全了曹操,赤壁之戰成全了孫權,而唯一的夷陵之戰卻沒能成全劉備。劉備一生在夾縫中生存,好不容易東躲西藏壯大自己的勢力,卻在唯一一場自己主導的戰場中失去了所有。夷陵之戰之後蜀國大勢已去,隨著人才的凋零,蜀國內部矛盾也日益嚴重而無人解決,在內憂外患中迎來了魏國的鐵騎。

相關焦點

  • 夷陵之戰損失5萬兵力,劉備的蜀漢為什麼就一蹶不振呢?
    聽到有人說:夷陵之戰劉備最多死不過5萬人,為啥蜀漢就一蹶不振呢?只能說你真的不了解當時的蜀國。夷陵之戰損失說起夷陵之戰損失,大致分為三個層面,一是:兵力損失;二是:人才損失;三是:領袖損失。兵力損失:夷陵之戰蜀軍參戰人數大致在4萬,再加上1萬的五奚蠻夷士兵,可以說蜀國參戰人數已經高達5萬人,要知道蜀漢兵力頂峰時期也不過13萬人兵力,如果按照《傅子》中記載,劉備僅以身免。
  • 夷陵之戰,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就一蹶不振呢?
    而在整個三國時期,因為夷陵之戰帶來的重創,蜀漢不僅是魏蜀吳三國中最弱小的一方,也因此在公元263年就被曹魏消滅了。對於夷陵之戰來說,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在夷陵之戰中,劉備率領的5萬兵馬損失殆盡。
  • 夷陵之戰中,蜀漢真的是「七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劉備到底損失了...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另外兩場是「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 既然位列於「三大戰役」,那麼它的戰爭場面一定是大規模的。在《三國演義》中:蜀漢在此次戰爭中「七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劉備真的損失了那麼多兵馬嗎?
  • 夷陵之戰,蜀國武將集體啞火,一個柔弱文官卻用熱血保住蜀國尊嚴
    夷陵之戰,既是吳蜀之間的一次總決戰,也是三國時期與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齊名的三大戰役之一。劉備號稱一代梟雄,精於用兵,曾在漢中之戰中擊敗強大的曹操。但在夷陵之戰中,卻接連犯下重大失誤。第一個失誤,劉備此戰違背了《孫子兵法》的一條重要原則:「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
  • 夷陵之戰之所以失敗,不能全怪劉備,看看他都帶的那些將領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非常著名的戰役,它和官渡之戰、赤壁大戰是影響三國歷史走向的經典戰役。有人說劉備的失敗是註定了的,因為他「犯規」了,三國之間本是相互制肘,劉備、孫權相對弱小,聯合起來抵抗曹操,達到了一種很微妙的平衡,但是在劉備取得漢中後,這種平衡被打破了,劉備的實力連曹操都要避其鋒芒。
  • 夷陵之戰失敗的鍋,不能讓劉備一個人背,看看蜀軍參戰的將領!
    其實夷陵之戰時,蜀國的參戰將領陣容也是非常寒酸,甚至連廖化都沒得用。歷來人們提起夷陵之戰,蜀軍之所以慘敗,全是由於劉備以怒興師,不聽勸諫執意伐吳,在和吳國對峙過程中被陸遜擊潰的。劉備作為一國之君,一軍之帥,當然要對失敗負主要責任,但是鍋不能讓他一個人背,我們看看蜀軍的參戰將領陣容就知道了。
  • 夷陵之戰,蜀國喪失隆中對基礎,再無一統天下之勢,只能偏安一隅
    導讀:劉備,自稱漢氏後代的劉皇叔,帶著自己的關、張二弟,在東漢末年,十八路討董大旗陣營下,憑藉自己多年跑業務的經驗,終於在公元219年漢中擊敗曹操,迎來人生的巔峰,晉位「漢中王」,這也是蜀漢集團在整個三國時期,為數不多在魏蜀吳三方當中屬於最強一方的時候,「隆中對」的戰略提出,其實是為劉備最好的爭奪天下的戰略,如果漢中之戰結束以後,按照諸葛亮提出的策略,先曹魏後東吳
  • 夷陵之戰中,劉備陣營損失有多大?看犧牲的將領數量就明白了!
    關羽的死使蜀中許多人非常痛苦,包括張飛和劉備。為了厚葬關羽,張飛下令派人鑄造白甲,但由於白甲的鑄造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於是鑄造大師在晚上被殺死。關羽先死,張飛後死。最後,劉備抑制不住情緒,直接發動了對吳的戰爭。夷陵戰役可以說是荊州戰役的延續。
  • 夷陵之戰劉備完全能打贏,如果他執行這4字方針,陸遜將束手無策
    蜀漢歷史上有過四大戰役,對蜀漢的發展起過至關重要的影響,分別是益州之戰、漢中之戰、荊州之戰、夷陵之戰、前兩次戰役都是大勝仗,劉備憑藉這兩次戰役,成功佔據了益州和漢中兩大根據地,蜀漢從此進入蒸蒸日上的上升通道,有了和魏吳兩國抗衡的資本。
  • 如果打贏夷陵之戰,劉備將面臨滅頂之災,神仙都難救
    在三國時期一共發生過3場大戰,第一場大戰乃是袁紹與曹操在官渡展開的一場大戰,史稱官渡之戰。這場戰爭,以曹操的勝利而告終,同時也是曹操一統北方的得意之戰。第二場大戰就是赤壁之戰,這場戰爭打得最精彩,也是意義非凡,這個戰事成為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案例,最後還被寫進了小學教科書之中。第三場戰事,就是劉備牽頭引發的夷陵之戰。
  • 關羽敗走麥城,諸葛亮為何不去救?後來的夷陵之戰也沒有參加?
    關羽的死,對於整個三國歷史,都是一個重大的轉折點。正是因為關羽的死,使得劉備不顧一切徹底和東吳翻臉,帶兵攻打東吳。結果在夷陵之戰當中,蜀漢損失慘重,徹底元氣大傷。劉備也因此一病不起,不久之後就撒手人寰。因為在夷陵之戰當中,損失過於慘重。
  • 如果夷陵之戰劉備贏了,佔盡東吳,能夠擊敗曹魏統一天下嗎?
    1.劉備不僅年老,而且缺乏軍事能力。劉備發動夷陵戰爭時已經60多歲,這在三國生活的時代已經是屬於高齡了。不管是野心和勇氣也都不能再堅持多久。可以說,雖然有光復漢室的志氣,卻也是有心無力了。此外,儘管劉備也是一代亂世梟雄,但他的個人能力顯然不足以支持他完成統一。無論在戰術上還是治國上,他都不如曹操。
  • 「夷陵之戰」中劉備損失慘重,但孫權為什麼不趁機追擊呢?
    公元219年,持續了兩年之久的「漢中之戰」,終以曹操大敗,劉備大勝而告終。此次戰爭,曹操不僅失去了戰略要地漢中,還損失了大將夏侯淵,軍隊也受到了重創。劉備佔領漢中之後,派大將劉封和孟達,趁機攻取了上庸郡。此時的劉備集團,實力達到了空前的鼎盛時期。同年秋7月,劉備自稱為「漢中王」。
  • 夷陵之戰劉備大敗,那為什麼曹丕卻選擇攻打大勝的吳國,而不是蜀國!
    劉備這一輩子有幾場敗仗?說起劉備打的敗仗,那是多的數不勝數。但是要說最慘的,還是莫過於和東吳之間的夷陵之戰。這一戰折了劉備數十萬大軍,辛辛苦苦積攢出來的家底子被一天敗光,而且從此之後,蜀漢的實力大打折扣,再無爭奪天下的實力了。那麼在夷陵之戰劉備大敗後,曹丕為什麼不選擇攻打此時疲軟的蜀國,而是選擇攻打氣勢正盛的吳國呢?
  • 夷陵之戰有多殘酷?原以為死的都是蝦米,不料被滅的全是蜀漢精銳
    此外,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那場決定蜀國命運的戰爭,同時也是和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齊名,確立天下大勢的三大戰役之一,夷陵之戰。因為孫權襲擊荊州,殺掉守將關羽,這也讓劉備憤怒異常,率領傾國之兵,在公元221年攻打孫權,不過在東吳將領陸遜的帶領下,相持七八個月後,徹底慘敗。
  •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蜀國出現人才斷層究竟是誰的鍋?
    暫且不說蜀國是三國中人口和地盤最少的國家,也不說蜀國的人才選拔政策不如魏國,這都是次要的,因為當時雖然成三足鼎立局面,但是各國之間相互徵伐,打的就是國力和人才的損耗,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夷陵之戰」。夷陵之戰「夷陵之戰」是劉備為了報復孫權偷襲荊州的軍事行動,劉備為了這次戰爭,準備了很長時間,然後除了留下了必須的防守力量之後,劉備集團幾乎
  • 夷陵之戰,劉備近乎全軍覆滅,為何陸遜不趁機滅蜀?
    章武二年,孫劉之間爆發的夷陵之戰也分出勝負, 陸遜火燒連營,大破蜀軍主力,劉備後路被斷,他本人差點都被吳軍抓住! 幸好依靠著山勢險要,劉備一路逃回了白帝城。
  • 夷陵之戰——劉備損兵折將,若沒有損失武將,孔明北伐能成功嗎?
    夷陵之戰中,劉備損兵折將,蜀漢實力自關羽丟荊州之後,又慘遭夷陵之敗,實力大減。此戰過後,蜀漢的實力可以說已經走開了下坡路,此戰中劉備到底損失了多少猛將呢?若是這些人不死的話,是不是說諸葛亮的北伐就有很大的可能成功?
  • 劉備舉全國之力伐吳慘敗、損失5位武將、4位謀士!
    引言: 三國後期,關羽發動荊襄之戰,被東吳所擊敗並且戰死。劉備為關羽報仇,舉全國之力伐吳。在集結兵力之時,張飛被手下範強、張達殺害,帶著張飛首級投奔東吳。 這兩件事情加起來,劉備對孫權更加怨恨。
  • 夷陵之戰打的有多慘?本以為死的都是小兵,沒想到蜀漢精銳全死完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家都想自己一統天下,所以會時不時的發動戰爭,只要是戰爭就一定會有傷亡。三國裡面描寫了很多經典的戰役,不只有赤壁之戰,還有一場戰役,直接決定了一個國家的走向。那就是夷陵之戰。劉備痛心之餘,怒火燃起。立馬決定攻打孫權,一是為了報仇,而是為了爭奪荊州,但是都知道,憤怒時候做的決定多半會讓你後悔,果然沒錯,這個決定讓劉備輸的十分徹底。夷陵之戰讓蜀國元氣大傷,並不是像有些人說的只是死了一些小兵,這場戰役之後蜀國直接走起了下坡路,只因為蜀國的大部分精銳都死在了這場戰役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