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打贏夷陵之戰,劉備將面臨滅頂之災,神仙都難救

2020-12-18 凡人侃史

在三國時期一共發生過3場大戰,第一場大戰乃是袁紹與曹操在官渡展開的一場大戰,史稱官渡之戰。這場戰爭,以曹操的勝利而告終,同時也是曹操一統北方的得意之戰。第二場大戰就是赤壁之戰,這場戰爭打得最精彩,也是意義非凡,這個戰事成為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案例,最後還被寫進了小學教科書之中。第三場戰事,就是劉備牽頭引發的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的精彩程度完全不亞於官渡、和赤壁之戰。倘若曹操晚死3年,估計也會被劉備的頭腦驚豔到。劉備當時發動夷陵之戰的目的其實主要有兩個,第一個就是掃平東吳,好糾集兩國之力,然後再來討伐曹魏。第二個目的,就是為關、張報仇,再次奪得荊州。

《資治通鑑》中記載:漢主以權為鎮北將軍,使督江北諸軍;自率諸將,自江南緣山截嶺,軍於夷道猇亭。從這段歷史資料顯示,劉備當時是放棄了讓黃權以水路進攻、探敵兵虛實的戰略。而是把黃權留在了江北,其目的就是為了防止曹魏趁機偷襲。然後,劉備親自帶領兵士在夷陵與東吳陸遜對峙。

在相持半年之後,劉備是遭了陸遜的道,被陸遜火燒連營,就連曹丕都不禁冷笑。「豈有連營700裡而拒敵者乎?」,後來,劉備方面損兵折將,傅肜、張南、馮習、摩柯全部戰死、而黃權降魏,最終劉備落得個「僅以身免」而收場的尷尬局面。或許劉備做夢都沒有想到,自己縱橫天下數十年,臨死之前還被一個小青年陸遜給上了一課。倘若曹操泉下有知,估計也會嘲笑劉備。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不但無法為關、張二人報仇雪恨,就連自己掃平江東,佔據荊州的戰略也根本實現不了。這下子劉備算是真正的累了,在白帝城之中,休養數月之後,身體最終倒下,將蜀國大小事情都交給了諸葛亮。

我們在這裡做一個假設,假設劉備在夷陵之戰獲得大勝。那麼,劉備真的能掃平東吳?最終一統天下嗎?這個答案我想是很簡單的,接下來,就來分析一下,假設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勝利,那麼他一統天下的可能性有多大?

首先來看一下,荊州、東吳的位置。

荊州這塊土地非常特殊,它夾魏、蜀、吳,三國中間。位於,曹魏之南,東吳本土以西,蜀漢的東邊。這個地方跟諸葛亮《隆中對》所言一樣,是一個絕佳的戰略要地,交通是四通八達。

孫策當時創立江東,是以長江中下遊地區為基礎,後來東吳大都督周瑜、魯肅先後提出,「佔長江所及」,以此來成就霸業。意思就是要搞定荊州,還有西川,這個戰略是定死了的。因此,孫權一輩子也在想辦法得到荊州。

因此,可以非常簡單的發現一個道理,那就是孫權為了自己的國土,他即使是再次被劉備奪掉了荊州,他孫權也會想辦法和曹魏曹丕聯合,想辦法再次把荊州給取過來。更甚至是與曹魏達成某種協議,就跟之前與劉備「湘水劃界」一般。

如果,東吳孫權與曹丕聯盟之後,那麼東吳北線將是一片廣闊之地。接下來,將是把所有用兵重心都放在荊州上。而且最重要的是,把守荊州需要有精銳水師,在整個三國時期,若論水軍那肯定是東吳最強。

因此,如果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得勝,首先肯定是佔據荊州。他不可能一下子就打到了東吳的首都,再者,即使劉備是佔據了荊州,為關羽出了一口氣。孫權方面也不可能繼續放任劉備不管,肯定會對荊州用兵。上面已經分析,孫權很有可能聯合曹丕對付劉備。

然而,劉備即使是短時間佔據荊州,那麼他的糧草、軍資也不會充裕。如果,一旦被斷了糧道,那麼蜀軍就不戰自亂了。要知道,當時劉備的糧道主要是由益州郡運送而至,說白了劉備的糧食主要來源於四川。

如果,糧道不穩,加之曹丕從北線調遣兵馬威脅劉備,那麼劉備就必須派遣大量的精兵猛將在荊州把守。休說繼續進攻江東,甚至是想要守住荊州恐怕都非常困難。就猶如,當年龐統所言一樣。荊州乃四戰之地,不可長居此。

如果,佔據荊州劉備將不會真正高枕無憂!

正如上文所言,如果劉備成功佔據荊州,那麼他很有可能面對、東吳、曹魏的聯合進攻。畢竟,三國鼎足之勢,要保留,曹丕他不可能見劉備一人獨大,而不拉孫權一把。果如此,劉備也會面臨,兵力、糧食方面的困擾。

劉備的後援支撐皆來自於川蜀,但是最尷尬的是,劉備、諸葛亮、趙雲等以荊州派係為主的統治團隊。對於益州派系來說,他們都是外來者。

此前,已經由於定製《蜀科》,給益州內部勢力,造成了不小的約束,現在又需要源源不斷出錢、出力,想必益州內部勢力派也會有話說。更甚至是引起,川地內亂。其中,南中地區、益州郡、雍闓、朱褒、孟獲這些人也都是不太好惹的主兒。

因此,劉備在入主益州之後,先是不得已迎娶了吳氏作為皇后。後來,又花了很多精力來穩定內部勢力。

另外一方面,曹丕會間接幫助孫權。第一個戰略就是曹丕會加大對襄陽的兵力投入。其目的就是為了給荊州方面的蜀軍製造壓力,同時如果孫權真的與曹丕達成某種聯盟,曹丕是會直接下令攻打劉備所佔據的荊州的,如此,也可以報當年老爹曹操在漢中所受的窩囊氣。

其二,曹丕會抓住劉備遠在荊州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戰機,會突然進攻漢中。此前,曹操兵敗漢中之後,也是把大軍轉移至長安等城。其目的,就是等待戰機,意圖劉備的漢中。漢中的地位位置,對於劉備來說大於荊州。

對於這個事情,當時劉備在漢中兵力吃緊,寫信讓諸葛亮增兵。在孔明猶豫不決之時,便問了從事楊洪。楊洪這個人在四川長大,對於益州的地形,可以說是了如指掌。他當時就對諸葛亮說,「漢中,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發兵何疑?」楊洪當時一語驚醒夢中人,諸葛亮火速發兵支援在漢中攻打張郃失利的劉備。

如此來看,漢中的地理位置,相當特殊。如果漢中不保,劉備想要佔蜀為帝都成問題。怎麼辦呢?對於劉備來說,如果事情真的到了如此地步,我想他肯定會放棄荊州。因為此時,他手下再也找不到可以獨守荊州的大將了。而漢中的魏延,不足以對抗整個曹魏陣營。

劉備會怎麼做呢?到了緊要關頭,肯定會撤出荊州,支援漢中。

說白了,劉備這輩子如果能佔據荊州數郡是最好的。如果,實在佔據不到,那麼他只有死守漢中這一條路。因為,對於蜀漢來講,丟荊州數郡,無傷大雅,至少蜀國不會因此而亡國。但是漢中一丟,劉備就有可能直接亡國了。若真到了那個時候,這讓60多歲的劉備情何以堪啊。

因此,綜合來看,劉備如果在夷陵之戰中取勝,而且成功佔據荊州,他也不會因此高枕無憂,坐享成果。相反,他將會隨時面臨著危險的到來…

夷陵之戰,如果劉備取勝,真的可以掃平東吳,一統天下?這個答案就非常簡單了。

上文已經說得非常清楚,劉備即使佔據荊州他也會面臨著數重的危險。一個是來自東吳的猛攻,另外一個就是曹魏的冷手。

其次,還有可能在劉備時期,蜀國就亡國。為何如此說呢?在三國之中曹魏的實力,(兵力、人口、物資、地盤)是最多的。曹魏完全有能力,分兵而戰。一方面,牽制住在荊州的劉備。另外一方面,火速進攻在漢中的魏延。除此之外,還有能力分兵預防東吳。這其實就是真正的實力所然…

對於劉備,曹魏分兵而戰。即使不能全勝,也會佔據蜀國的漢中。哪怕是魏延再會打仗,面對數十萬的曹魏兵馬,我想他也只有敗的份。當年,諸葛亮讓魏延猛攻陳倉小城,亦沒有佔到郝昭的便宜。何況是,面對曹魏大軍來襲擊。

因此,對於劉備來說,佔據了荊州未必是一件好事。對於這一點,諸葛亮他是看得明明白白,同樣的一向忠義無雙的趙雲,亦是建議劉備直接攻打曹魏。如此,便能解決問題的根源所在。只可惜,劉備當時被仇恨衝昏頭腦,竟然不聽諸葛亮、趙雲的勸阻。

從整個大局勢,還有兵力、國土面積、經濟上來看,劉備當年東徵完全是意氣用事。即使是僥倖佔據荊州,也會面臨巨大風險。更別想一下子打到孫權的老家去,這完全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至於一統天下,就更加希望寥寥了。畢竟,實力最為強大的曹魏,還巍然不動。劉備他不可能把九州一下子都給說進了口袋吧…

綜上來看,執意東徵打孫權。實乃是意氣用事,對於劉備的口號「王業不偏安,漢賊不兩立」,是一點促進作用都沒有。

最重要的是,劉備還需要接受孫吳的聯盟請求,否則,他不可能頂得住曹魏的軍事壓力。因此,劉備出兵伐吳,真乃是一個得不償失之舉!假如你是劉備,你會執意伐吳嗎?

相關焦點

  • 夷陵之戰劉備一敗塗地,如果打贏又會如何?結局是否會大不相同?
    -----曹丕01在三國事情,大的戰役大概有這三場最令人驚心動魄,一場是官渡之戰,一場是赤壁之戰,剩下一場就是夷陵之戰了,夷陵之戰也非常精彩如果當時曹操還在的話,這怕是要笑掉大牙了,這場戰役是劉備戰敗了,不僅不能報仇,劉備之前的目標也沒有實現,倒下之時,將國事交給了諸葛亮管理。如果說這夷陵之戰打勝了會怎樣呢?劉備會不會因此統一天下呢?很多人看了表示,這不可能,甚至到時候劉備還會面臨著滅頂之災,到時候連神仙都救不了劉備了,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吧。
  • 夷陵之戰劉備完全能打贏,如果他執行這4字方針,陸遜將束手無策
    蜀漢歷史上有過四大戰役,對蜀漢的發展起過至關重要的影響,分別是益州之戰、漢中之戰、荊州之戰、夷陵之戰、前兩次戰役都是大勝仗,劉備憑藉這兩次戰役,成功佔據了益州和漢中兩大根據地,蜀漢從此進入蒸蒸日上的上升通道,有了和魏吳兩國抗衡的資本。
  • 如果劉備伐吳時法正還活著,他能打贏夷陵之戰嗎
    在夷陵之戰中,劉備損失慘重,蜀軍精銳幾乎全軍覆沒,大批人才戰死。此戰也是蜀漢集團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此後蜀漢就基本失去了爭奪天下的可能。而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失敗的主要原因,首先是蜀軍兵力不足,其次則是陸遜應對得當。
  • 如果夷陵之戰劉備贏了,佔盡東吳,能夠擊敗曹魏統一天下嗎?
    1.劉備不僅年老,而且缺乏軍事能力。劉備發動夷陵戰爭時已經60多歲,這在三國生活的時代已經是屬於高齡了。不管是野心和勇氣也都不能再堅持多久。可以說,雖然有光復漢室的志氣,卻也是有心無力了。此外,儘管劉備也是一代亂世梟雄,但他的個人能力顯然不足以支持他完成統一。無論在戰術上還是治國上,他都不如曹操。
  • 劉備伐吳打到夷陵,收複數百裡土地,為何不能見好就收呢?
    同年,蜀漢猛將張飛率兵萬人,從閬中至於江州,與劉備會師,但在出發前,被部下張達、範強(史書中為「範強」,羅貫中《三國演義》將其寫成了「範疆」)所殺,這更加堅定了劉備討伐東吳的決心。那麼,問題來了,劉備伐吳打到夷陵,收複數百裡土地,為何不能見好就收呢?
  • 夷陵之戰並不是意氣用事,劉備一世梟雄,看到了東吳的命門
    至於劉備伐吳,曹操那時候已經死了,如果曹丕去搞一下東吳,其實三國這個時候就結束了。劉備打夷陵之戰一半時間處於僵持狀態,這裡面肯定想看曹丕態度的。曹丕最後也出兵了,問題太晚了。至於曹操本人的戰略眼光,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偪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有一句話很好叫有取天下之志,無取天下之量。
  • 關羽敗走麥城,諸葛亮為何不去救?後來的夷陵之戰也沒有參加?
    關羽的死,對於整個三國歷史,都是一個重大的轉折點。正是因為關羽的死,使得劉備不顧一切徹底和東吳翻臉,帶兵攻打東吳。結果在夷陵之戰當中,蜀漢損失慘重,徹底元氣大傷。劉備也因此一病不起,不久之後就撒手人寰。因為在夷陵之戰當中,損失過於慘重。
  • 劉備真不該發動夷陵之戰?按兵不動的話,蜀漢會輸得更慘
    比如官渡之戰,這是袁紹和曹操的大決戰,最後曹操作為獲勝方也擁有了統一天下的實力。比如赤壁之戰,曹操因為輸掉了這場戰爭,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還有夷陵之戰,有很多朋友認為因為這場戰爭讓蜀漢輸掉了家底,導致成為第一個被吞併的國家,而且責任人都要歸咎於劉備。但很多朋友不理解,不論是劉備還是誰掌權,這場仗都是必須要發動的,而且結果只會更差,不會更好。
  • 「夷陵之戰」中劉備損失慘重,但孫權為什麼不趁機追擊呢?
    關羽劇照 得到關羽死訊後,劉備大怒,想要興兵報仇。公元221年,劉備起兵攻打東吳,史稱「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 (一)劉備雖然損失慘重,但是劉備本人還在。
  • 夷陵之戰之所以失敗,不能全怪劉備,看看他都帶的那些將領
    前言:三國這個紛爭的年代,不光出了很多的能臣武將,還有很多的精彩戰役被後人津津樂道,三大戰役想必大家都是聽過的,官渡之戰不用說,曹操擊敗袁紹統一北方,成為最大諸侯,赤壁之戰,周瑜擊敗曹操,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礎,夷陵之戰,劉備舉國之力伐東吳,最後戰敗身死!
  • 三國故事:夷陵之戰,若法正在,劉備能不能贏?
    菸灰飛落八百裡,一將功成陸伯言。 很高興和大家來聊一聊夷陵之戰。關於夷陵之戰的情況,現在比較普遍的一種觀點是這樣認為的:劉備為了兄弟而報仇心切,不聽勸諫,貿然發動徵吳,又年老糊塗,戰術失當,連營八百裡,結果被小年輕抓住了漏洞,一把火燒了個全軍覆沒。
  • 夷陵之戰劉備因何失敗?三條妙策或可反敗為勝!
    此時對劉備有利的一面,是曹魏的強大存在固然牽制了他,但更多牽制的其實是孫權。夷陵之戰對峙期間,孫權帶領吳國中軍主力坐鎮武昌,東吳水軍巡弋從江陵到長江入海口的千裡江防。長江下遊更是江東大族根本重地,亦必有大量私兵把守。如果說孫權將三分力用在抵禦劉備,那至少同時將六分力用於防備曹丕。
  • 夷陵之戰損失5萬兵力,劉備的蜀漢為什麼就一蹶不振呢?
    夷陵之戰前奏說起夷陵之戰就不得不提關羽,大家都知道因為關羽被吳國襲取荊州,致使吳蜀兩國結仇,重點是劉備的義弟關羽被東吳所殺,這讓劉備更加氣憤,為義弟關羽報仇也成為了劉備伐吳的理由。兵力損失:夷陵之戰蜀軍參戰人數大致在4萬,再加上1萬的五奚蠻夷士兵,可以說蜀國參戰人數已經高達5萬人,要知道蜀漢兵力頂峰時期也不過13萬人兵力,如果按照《傅子》中記載,劉備僅以身免。
  • 夷陵之戰中,劉備如果把諸葛亮帶上還會輸嗎?陸遜3句話道出答案
    劉備得知自己的二弟死在了呂蒙的手裡,對其無比痛恨。關羽一死,孫劉聯盟也土崩瓦解了。劉備咽不下這口氣,決定要出兵東吳,為關羽報仇雪恨。 公元221年,劉備帶著大軍徵討東吳,這次出兵,趙雲諸葛亮等人都沒有跟在他身邊。諸葛亮是反對劉備出兵東吳的,此前也不止一次地勸說劉備不要意氣用事,趙雲同樣支持諸葛亮的想法。
  • 荊州還是雍涼,夷陵之戰並不是簡單的意氣用事,劉備是很有想法的
    三國初年的夷陵之敗可以說提前宣告了蜀漢政權逐鹿中原的失敗。蜀主劉備一意孤行,為了奪回荊州,非要和曾經的盟友孫權一決雌雄,而不是選擇攻打篡漢的曹魏政權的雍州、涼州。劉備到底是怎麼盤算的呢? 作為亂世梟雄,劉備是很有能力的,並不像演義說的那樣,只會哭哭啼啼。
  • 夷陵之戰的歷史意義及幾個問題的研究
    眾所周知,關羽被殺,劉備失去荊州之後,東吳始終面臨著蜀漢興師討伐、以報關羽被殺之仇和奪回荊州的嚴峻威脅。夷陵之戰前,劉備「為曹操所憚」,更是東吳難以匹敵的對手。故在劉備欲興師討伐的嚴峻威脅面前,孫權正處於焦慮和惶恐之中。然而,東吳最終打贏了夷陵之戰。蜀漢在夷陵之戰中,國力、軍力均遭重創,元氣大傷,完全喪失了再次東徵犯吳的能力。致使劉備欲報關羽被殺之仇及其欲奪回荊州之企圖,均成泡影。
  • 夷陵之戰:曹丕說了一句話 七天後劉備果然兵敗
    最近書生看電視劇《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劇中的曹丕是一名劍術名家,依靠一道劍傷就能判斷出刺客是女子,雖然有點誇張了,但歷史上的曹丕真懂劍術,而且曹丕除了是文學家,還是一名軍事家,三國最後一場大戰「夷陵之戰」劉備兵敗的原因,被曹丕一語道破。
  • 夷陵之戰中,蜀漢真的是「七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劉備到底損失了...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另外兩場是「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 既然位列於「三大戰役」,那麼它的戰爭場面一定是大規模的。在《三國演義》中:蜀漢在此次戰爭中「七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劉備真的損失了那麼多兵馬嗎?
  • 三國時期的夷陵之戰,看看劉備的損失,蜀國為何一蹶不振?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在三國這個勾心鬥角的亂世之中,更多人所被吸引的還是以劉備為中心的群雄之爭。而三國裡也有震驚中外的世界名戰,官服,赤壁,夷陵之戰號稱三國頂級的三大戰鬥,同時也是改變整個三國局勢的戰鬥。
  • 夷陵之戰劉備大敗,那為什麼曹丕卻選擇攻打大勝的吳國,而不是蜀國!
    劉備這一輩子有幾場敗仗?說起劉備打的敗仗,那是多的數不勝數。但是要說最慘的,還是莫過於和東吳之間的夷陵之戰。這一戰折了劉備數十萬大軍,辛辛苦苦積攢出來的家底子被一天敗光,而且從此之後,蜀漢的實力大打折扣,再無爭奪天下的實力了。那麼在夷陵之戰劉備大敗後,曹丕為什麼不選擇攻打此時疲軟的蜀國,而是選擇攻打氣勢正盛的吳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