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蜀漢的衰亡,就不得不提夷陵之戰了,正是這場戰役導致了蜀漢從此走向了下坡路。在這場戰役中,蜀漢軍隊全軍覆沒,劉備大敗而逃,不久便病死在了白帝城。對於此歷史上不少人為之惋惜,也確實,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蜀軍就這樣滅亡了,這咋不教人心疼呢?如果仔細分析的話,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劉備出兵夷陵就是一個錯誤,就算勝了也是慘勝。既然如此,劉備為什麼還要攻打夷陵呢?這便和孫吳背信棄義和結義兄弟關羽被殺有關了。
如果從戰略上來分析的話,劉備攻打夷陵是不理智的,在出兵之前諸葛亮等人也都苦苦勸阻劉備「東和孫權,北拒曹魏」,因為當下蜀漢最大的敵人是曹魏,和吳開戰只會讓曹魏得了漁翁之利,但劉備和張飛根本就不聽,因為孫吳的背信棄義,偷襲奪取了荊州也就罷了,還殺了守城將士關羽,關羽和劉備是拜把兄弟,兄弟被殘害,劉備自然不能放任不管,憤怒之下便舉兵攻打夷陵,這就是戰略上的差距。戰略有差距,出兵打仗自然難以取勝,再者孫吳奪取荊州,對於劉備的反擊自然早有防備,劉備出兵正中下懷。
《三國志》: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殺飛,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
諸多因素的制約也是劉備伐吳必敗原因。首先從軍事政治上看,當時北方被曹魏牢牢掌控,人口眾多、經濟發達、軍事力量雄厚,無時無刻不在想著滅孫劉。對於這一點劉備卻一意孤行出兵夷陵,殊不知此時的曹魏虎視眈眈,巴不得孫劉打起來然後自己漁翁得利呢。其次劉備剛建立蜀漢不久,奪取西川和漢中時局勢、人心並不怎麼穩定,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時不時的還在控制區域內作亂,在這樣的情況下劉備出兵伐吳自然勝算不大。
也許有人會覺得劉備伐吳的時候如果帶上諸葛亮也許會取得勝利,可當時蜀漢剛建立不久,劉備自己又要出兵夷陵,國內需要有人穩定大局,諸葛亮威望大,可以說是比較合適的人選了。不過從側面來看我們不難看出,劉備出兵夷陵是意氣用事,時機很不成熟,而且孫權集團也不是泛泛之輩,其在江東已歷三代,國力強大,門下更是人才濟濟,劉備要想取勝幾乎很難。
總結
雖然說在夷陵開戰的時候劉備勢如破竹取得了一些小勝利,但孫權集團幾乎毫髮無損。其實就算孫權集團不出兵相迎轉而堅守不戰,劉備也是無可奈何的,再加上長途爬涉、糧草消耗、士氣低落,再戰自然不敵孫權集團,最終只能落敗而歸。
參考文獻:
《三國志》
《資治通鑑》
《傅子》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本文系郭瑜與黃蓋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侵權必究!歡迎評論分享轉發關注,您的支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