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了報仇不聽勸阻出兵夷陵,最後竟導致慘敗的結果

2020-12-22 郭瑜與黃蓋

要說蜀漢的衰亡,就不得不提夷陵之戰了,正是這場戰役導致了蜀漢從此走向了下坡路。在這場戰役中,蜀漢軍隊全軍覆沒,劉備大敗而逃,不久便病死在了白帝城。對於此歷史上不少人為之惋惜,也確實,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蜀軍就這樣滅亡了,這咋不教人心疼呢?如果仔細分析的話,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劉備出兵夷陵就是一個錯誤,就算勝了也是慘勝。既然如此,劉備為什麼還要攻打夷陵呢?這便和孫吳背信棄義和結義兄弟關羽被殺有關了。

夷陵之戰圖

如果從戰略上來分析的話,劉備攻打夷陵是不理智的,在出兵之前諸葛亮等人也都苦苦勸阻劉備「東和孫權,北拒曹魏」,因為當下蜀漢最大的敵人是曹魏,和吳開戰只會讓曹魏得了漁翁之利,但劉備和張飛根本就不聽,因為孫吳的背信棄義,偷襲奪取了荊州也就罷了,還殺了守城將士關羽,關羽和劉備是拜把兄弟,兄弟被殘害,劉備自然不能放任不管,憤怒之下便舉兵攻打夷陵,這就是戰略上的差距。戰略有差距,出兵打仗自然難以取勝,再者孫吳奪取荊州,對於劉備的反擊自然早有防備,劉備出兵正中下懷。

夷陵之戰

《三國志》: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殺飛,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

諸多因素的制約也是劉備伐吳必敗原因。首先從軍事政治上看,當時北方被曹魏牢牢掌控,人口眾多、經濟發達、軍事力量雄厚,無時無刻不在想著滅孫劉。對於這一點劉備卻一意孤行出兵夷陵,殊不知此時的曹魏虎視眈眈,巴不得孫劉打起來然後自己漁翁得利呢。其次劉備剛建立蜀漢不久,奪取西川和漢中時局勢、人心並不怎麼穩定,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時不時的還在控制區域內作亂,在這樣的情況下劉備出兵伐吳自然勝算不大。

三國局勢圖

也許有人會覺得劉備伐吳的時候如果帶上諸葛亮也許會取得勝利,可當時蜀漢剛建立不久,劉備自己又要出兵夷陵,國內需要有人穩定大局,諸葛亮威望大,可以說是比較合適的人選了。不過從側面來看我們不難看出,劉備出兵夷陵是意氣用事,時機很不成熟,而且孫權集團也不是泛泛之輩,其在江東已歷三代,國力強大,門下更是人才濟濟,劉備要想取勝幾乎很難。

劉備白帝城託孤

總結

雖然說在夷陵開戰的時候劉備勢如破竹取得了一些小勝利,但孫權集團幾乎毫髮無損。其實就算孫權集團不出兵相迎轉而堅守不戰,劉備也是無可奈何的,再加上長途爬涉、糧草消耗、士氣低落,再戰自然不敵孫權集團,最終只能落敗而歸。

參考文獻:

《三國志》

《資治通鑑》

《傅子》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本文系郭瑜與黃蓋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侵權必究!歡迎評論分享轉發關注,您的支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相關焦點

  • 如果劉備伐吳時法正還活著,他能打贏夷陵之戰嗎
    在夷陵之戰中,劉備損失慘重,蜀軍精銳幾乎全軍覆沒,大批人才戰死。此戰也是蜀漢集團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此後蜀漢就基本失去了爭奪天下的可能。而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失敗的主要原因,首先是蜀軍兵力不足,其次則是陸遜應對得當。
  • 若張飛沒死,他在閬中的一萬士兵加入夷陵之戰,劉備有幾分勝算?
    眾所周知的桃園三結義,劉備當了蜀漢的王,關羽一生幾乎沒有敗績,張飛也是一個勇猛之人。可惜的是,關羽正是因為自己戰績卓越,為人過於自負了,最終因為他的自負導致兵敗麥城,最後死在了袁紹的手中。當時,關羽死了的消息傳回了蜀漢,劉備和張飛都想為關羽報仇,劉備被諸葛亮以及趙雲等人勸阻了下來,但是張飛卻是不管如何都要為關羽報仇的。他的二哥死了,他的最親的人沒了,他不管如何都要為他報仇。於是,他對著自己的屬下下達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命令,非得讓範強、張達二人在三天之內打造出十萬支箭。
  • 夷陵之戰劉備大敗,那為什麼曹丕卻選擇攻打大勝的吳國,而不是蜀國!
    劉備這一輩子有幾場敗仗?說起劉備打的敗仗,那是多的數不勝數。但是要說最慘的,還是莫過於和東吳之間的夷陵之戰。這一戰折了劉備數十萬大軍,辛辛苦苦積攢出來的家底子被一天敗光,而且從此之後,蜀漢的實力大打折扣,再無爭奪天下的實力了。那麼在夷陵之戰劉備大敗後,曹丕為什麼不選擇攻打此時疲軟的蜀國,而是選擇攻打氣勢正盛的吳國呢?
  • 「夷陵之戰」中劉備損失慘重,但孫權為什麼不趁機追擊呢?
    關羽劇照 得到關羽死訊後,劉備大怒,想要興兵報仇。公元221年,劉備起兵攻打東吳,史稱「夷陵之戰」。戰爭初期,劉備大軍進展順利,大將吳班、馮習攻破巫縣,擊潰孫權守將李異、劉職,順利進兵秭歸。孫權派人求和,但劉備沒有答應。面對蜀漢的攻勢,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統帥五萬大軍抵抗劉備。孫權不得已向曹丕稱臣求救,曹丕雖然接受了孫權的降表,冊封孫權為吳王,但並沒有出兵相助。
  • 劉備死後劉禪為什麼不給他爹報仇反與東吳修好?看完你就明白了
    劉備死後劉禪為什麼不給他爹報仇反與東吳修好?看完你就明白了大家都知道,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曾經出現過多次亂世,而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無疑是最著名的一個亂世了,其間不但能人輩出,將星如雲,更是為世人上演了一幕幕盪氣迴腸的歷史畫卷。
  • 三國故事:夷陵之戰,若法正在,劉備能不能贏?
    很高興和大家來聊一聊夷陵之戰。關於夷陵之戰的情況,現在比較普遍的一種觀點是這樣認為的:劉備為了兄弟而報仇心切,不聽勸諫,貿然發動徵吳,又年老糊塗,戰術失當,連營八百裡,結果被小年輕抓住了漏洞,一把火燒了個全軍覆沒。
  • 如果打贏夷陵之戰,劉備將面臨滅頂之災,神仙都難救
    第二場大戰就是赤壁之戰,這場戰爭打得最精彩,也是意義非凡,這個戰事成為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案例,最後還被寫進了小學教科書之中。第三場戰事,就是劉備牽頭引發的夷陵之戰。夷陵之戰的精彩程度完全不亞於官渡、和赤壁之戰。倘若曹操晚死3年,估計也會被劉備的頭腦驚豔到。劉備當時發動夷陵之戰的目的其實主要有兩個,第一個就是掃平東吳,好糾集兩國之力,然後再來討伐曹魏。
  • 夷陵之戰劉備一敗塗地,如果打贏又會如何?結局是否會大不相同?
    劉備當時發動這場戰爭,其實有兩個目的,一為報仇,二是為掃平吳國。如果當時曹操還在的話,這怕是要笑掉大牙了,這場戰役是劉備戰敗了,不僅不能報仇,劉備之前的目標也沒有實現,倒下之時,將國事交給了諸葛亮管理。如果說這夷陵之戰打勝了會怎樣呢?劉備會不會因此統一天下呢?很多人看了表示,這不可能,甚至到時候劉備還會面臨著滅頂之災,到時候連神仙都救不了劉備了,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吧。
  • 說好同生共死,關羽被殺劉備卻先稱帝,劉備:我稱帝再給兄弟報仇
    如果說曹操的死對於身處益州的劉備來說是一個好消息的話,那麼其餘兩件,就都是大大的壞消息了。首先,關羽被孫權殺掉了,作為義兄劉備豈能不報仇?其次,曹丕把漢獻帝趕下了臺,現在大漢都亡了,你劉備「漢左將軍、領豫州牧」的頭銜還往哪擺,現在的皇帝姓曹,你一個姓劉的還怎麼好意思被叫「皇叔」?
  • 夷陵之戰失敗後,劉備為何不回成都,只待在白帝城直到去世?
    220年曹丕代漢稱帝,221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劉備稱帝後,為了奪回荊州同時也為了給關羽報仇,於是集結大軍攻打東吳。孫權聽說劉備來攻,於是趕緊派出使者求和。當時派出的事南郡太守諸葛瑾,諸葛瑾好言相勸,但他畢竟來自東吳。儘管諸葛瑾說的都是實話都是肺腑之言,但起到了反效果。孫權求和不成,只好積極防禦了。
  • 夷陵之戰損失5萬兵力,劉備的蜀漢為什麼就一蹶不振呢?
    聽到有人說:夷陵之戰劉備最多死不過5萬人,為啥蜀漢就一蹶不振呢?只能說你真的不了解當時的蜀國。夷陵之戰前奏說起夷陵之戰就不得不提關羽,大家都知道因為關羽被吳國襲取荊州,致使吳蜀兩國結仇,重點是劉備的義弟關羽被東吳所殺,這讓劉備更加氣憤,為義弟關羽報仇也成為了劉備伐吳的理由。
  •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曹丕為何不趁勢攻蜀,卻大舉討伐東吳孫權?
    而此時,夷陵之戰的硝煙還未完全散盡,為何曹丕放著新敗虛弱的劉備不去討伐,而要大舉進攻剛剛取得勝利、士氣正旺的吳國孫權呢?要知道,13年前,父親曹操率大軍壓境,彼時弱小的孫權,卻令周瑜率軍3萬與劉備共擊曹操,從而導致了赤壁大戰爆發。
  • 夷陵之戰中,劉備陣營損失有多大?看犧牲的將領數量就明白了!
    關羽的死使蜀中許多人非常痛苦,包括張飛和劉備。為了厚葬關羽,張飛下令派人鑄造白甲,但由於白甲的鑄造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於是鑄造大師在晚上被殺死。關羽先死,張飛後死。最後,劉備抑制不住情緒,直接發動了對吳的戰爭。夷陵戰役可以說是荊州戰役的延續。
  • 劉備若聽他的:蜀國不會亡
    其實馬謖已經非常有才華了,只是當將軍實在是不合適。但是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他的大哥比馬謖還要有才華,如果是此人跟隨諸葛亮北伐,就絕對不會犯馬謖的錯誤。這位又是何方神聖呢?且聽小編慢慢道來。馬良,字季常,襄陽宜城人士(今湖北省宜城市)。馬氏家族一共有五兄弟,而馬良是馬謖的哥哥,並且是世人公認最有才能的一位。
  • 夷陵之戰中,蜀漢真的是「七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劉備到底損失了...
    關羽被殺後,很多人都認為劉備不會為關羽復仇,因為彼時的蜀漢已經筋疲力竭。 只有曹魏謀臣劉曄堅持認為劉備會出兵,他的理由是:「劉備於羽,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等興兵報效,於 始 終之分不足。」出於對劉備人品的信任,劉曄認為劉備一定會出兵。事實上,曹魏幾百名大臣裡,只有劉曄的判斷是正確的。
  • 夷陵之戰中,劉備如果把諸葛亮帶上還會輸嗎?陸遜3句話道出答案
    呂蒙親自帶兵追殺,最後殺死了關羽。劉備得知自己的二弟死在了呂蒙的手裡,對其無比痛恨。關羽一死,孫劉聯盟也土崩瓦解了。劉備咽不下這口氣,決定要出兵東吳,為關羽報仇雪恨。 公元221年,劉備帶著大軍徵討東吳,這次出兵,趙雲諸葛亮等人都沒有跟在他身邊。諸葛亮是反對劉備出兵東吳的,此前也不止一次地勸說劉備不要意氣用事,趙雲同樣支持諸葛亮的想法。
  • 夷陵之戰並不是意氣用事,劉備一世梟雄,看到了東吳的命門
    他卻甘願做一根攪屎棍,就是為了自己的權利地位。隆中對是建立在孫權可信的前提下,拿下漢中,出隴右、襄樊,兩路北上,由守轉攻。關鍵是,孫權不靠譜。 至於劉備伐吳,曹操那時候已經死了,如果曹丕去搞一下東吳,其實三國這個時候就結束了。劉備打夷陵之戰一半時間處於僵持狀態,這裡面肯定想看曹丕態度的。曹丕最後也出兵了,問題太晚了。至於曹操本人的戰略眼光,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偪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有一句話很好叫有取天下之志,無取天下之量。
  • 劉備精心策劃的最後一場戰役,蜀國再無出頭日,良將精銳全部覆滅
    關羽被殺,復仇心切一代武聖,才過了半年,就身陷困境,在成都的劉備得知消息後昏厥過去,此時才剛剛登基,聽聞劉備所言,痛心疾首,發誓為關羽報仇,這是被仇恨衝昏了頭腦,不切實際的目標,孫吳派來諸葛亮的弟弟諸葛瑾去遊說,希望能平息劉備的怒火,但是東吳使者的外交辭令更加讓劉備震怒了。
  • 夷陵之戰是場以少勝多的奇戰?劉備和孫權雙方兵力各是多少?
    夷陵之戰是劉備為報復無恥的東吳背信棄義,偷襲荊州並殺死關羽的復仇之戰。劉備此戰發益州之精兵,聯蠻夷之友盟,傾全國之力討伐卑鄙的東吳。但是時事往往就是小人得意,大人喪命。在夷陵,劉備的大軍被陸遜擊敗,帶著殘兵逃到白帝城。
  • 夷陵之戰關乎國運,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以及趙雲、魏延、馬超猛將
    劉備為什麼不帶諸葛亮、趙雲、魏延和馬超參加夷陵之戰,因為在公元221年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時候,劉備已經建立了蜀漢政權,有一套完整的政治系統,此時再發動戰爭,必不可少的要留下信任的人守護大後方的麼,而諸葛亮他們就肩負著這方面的責任,這項責任比夷陵之戰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