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法正不早逝,三國的歷史將會改寫!

2020-12-22 劍觀天下

章武二年(222年),蜀、吳因關羽之死而爆發的彝陵大戰,蜀軍戰敗,退回白帝。諸葛亮感嘆道:"若法孝直還在,便能夠制止主上東徵;就算不能制止,若隨行東徵,一定不致大敗而歸。"

法孝直何許人也,能讓諸葛亮如此感慨,法孝直便是法正,蜀漢三大謀臣之一,與諸葛亮、龐統並駕齊驅,單憑軍事謀略上,可以說法正勝於諸葛亮。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法正之死令劉備十分感傷,一連哭泣數日。隨後追諡他為翼侯,這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

法正善於奇謀,被陳壽稱讚為可比魏國的程昱和郭嘉,然天妒英才,法正壯年而亡,否則以劉備之英明,諸葛主內,法正主外,何愁天下不定?

法正能獲得如此高的評價,但其名號並不那麼響亮,甚至被人忽視。原因是《三國演義》裡「臥龍、鳳雛得一人便可安天下」的廣告語太響亮,讓諸葛亮、龐統的光環太亮遮蓋了其他人的光環,法正便是三國裡蜀漢陣營裡被遮蓋的一顆耀眼的明星。

法正何許人也?

一、 法正是劉備入川的領路人。

法正出身名士家庭,為名士法真之孫。建安初年,由於天下饑荒,法正與好友同郡的孟達一起入蜀依附劉璋,但劉璋用益州人排擠東周人,而法正是東周人所以不得重用很久之後法正才當上新都縣令,法正懷才不遇,法正與益州別駕張松是好友,都覺得劉璋不是個能成大事的人,常常感概自己的遭遇。

建安十三年(208年),張松出使曹操,歸來後勸說劉璋與曹操斷絕來往與劉備交好。不久後曹操在赤壁戰敗,劉備勢力得以壯大。劉璋於是問應該讓何人出使劉備,張松於是舉薦法正。

法正見到劉備,見劉備其貌偉岸,並且對其禮遇有加,法正悠然敬佩,心想總算遇上了名主,回到益州就跟張松密謀決心要投靠劉備。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璋聽聞曹操徵討張魯,懼怕曹操得漢中後兼併益州。張松遂勸劉璋迎接劉備入蜀,讓他討伐張魯,法正於是再次被任命為使者,與孟達各率兩千人出使劉備,迎請劉備入蜀。法正向劉備獻策:"閣下命世英才,劉璋無明主之能,以張松為內應,奪取益州,以益州的富庶為根本,憑藉天府之國的險阻來成就大業,易如反掌。"諸葛亮的隆中對認為想要奪取天下就必須佔據荊州和益州,法正、張松的倒戈實乃天賜良機,於是劉備應允,隨即率軍入蜀。

二、 法正是劉備奪取益州的謀劃人。

建安十七年(212年),劉備答應劉璋北伐張魯,進軍葭萌。張松因事情敗露被殺,劉備於是與劉璋決裂,向成都進軍。益州從事鄭度向劉璋建議以堅壁清野拖垮劉備。劉備知道後十分憂慮,法正卻認為劉璋雖然沒有什麼才能,但還算是個愛民的州牧,因此不可能採納這個會損害百姓利益的計策。果不其然,劉璋認為:"吾聞拒敵以安民,未聞動民以避敵也。"於是罷黜了鄭度 。

三、 法正是劉備籠絡益州士族的諫意人。

劉備佔據益州後,急需與蜀中大族豪強結納關係,因此群下勸劉備迎娶劉璋舊將吳壹之妹吳氏,但吳氏是劉璋已故兄長劉瑁之妻,劉備認為自己與劉瑁同族,這麼做有違禮法。法正進諫道:"論其親疏,何與晉文之於子圉乎?"晉文公逃難到秦國時曾娶了親侄晉懷公子圉的妻子懷嬴。法正認為晉文公尚且可以娶親侄之妻而未遭到禮法的抨擊,何況於劉備與劉瑁之間還不是親戚關係。劉備遂納吳氏為夫人。法正被任命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

四、 法正是蜀漢憲法《蜀科》的起草人。

劉備命法正與軍師將軍諸葛亮、昭文將軍伊籍、左將軍西曹掾劉巴、興業將軍李嚴五人一起制定《蜀科》,改變劉璋治下益州法紀鬆弛,德政不舉,威刑不肅的局面。《蜀科》制定後,由於嚴法治蜀,打擊了地方豪強勢力,豪強十分不滿,以消極態度牴觸蜀漢政權,為此,法正提出用當年漢高祖入關與民約法三章之事向諸葛亮進言,認為成都初定,宜"緩刑弛禁",放寬約束。但諸葛亮認為不能盲目沿用漢初的法度,應當因時制宜,懂得變通,於是寫了封信《答法正書》給法正,曉以大義,告訴其更深一層的意思。(《答法正書》: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亡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濟。劉璋暗弱,自焉以來有累世之恩,文法羈縻,互相承奉,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蜀土人士,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寵之以位,位極則賤,順之以恩,恩竭則慢。所以致弊,實由於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恩榮並濟,上下有節。為治之要,於斯而著矣。)

五、 法正是《漢中策》的提案人。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法正向劉備獻計,認為曹操一舉降伏張魯,卻未繼續進攻益州,而留下夏侯淵、張郃駐守漢中,一定是內部動亂,而夏侯淵、張郃的才能不足以守住漢中,應該立即發兵奪取漢中。且告訴劉備奪取漢中的意義:上,可以討伐國賊,尊崇漢室;中,可以蠶食雍、涼二州,開拓國境;下,可以固守要害,是持久的戰略。劉備贊同,於是率領諸將進攻漢中。

六、法正是劉備奪取漢中的主謀人。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劉備南渡沔水,於定軍山、興勢山山麓紮營,與率軍前來的夏侯淵部對峙。當時夏侯淵駐守南線據點走馬谷,張郃駐守東線據點廣石。法正採取聲東擊西之計,讓劉備將萬餘精兵分作十隊,趁夜輪番進攻廣石。張郃率親兵搏戰,雖然沒有丟失據點,但也抵擋不住劉備軍的輪番攻擊,於是向夏侯淵要求增援。

夏侯淵將精兵分撥一半去支援張郃,自己繼續固守南線。隨後劉備派兵偷襲走馬谷,放火燒毀了曹軍陣地前的防衛工事鹿角,夏侯淵親自率四百軍士出營救火、修補鹿角。此時,法正看準時機,見夏侯淵正處於劣勢,提議全力進攻夏侯淵,劉備於是命黃忠居高臨下從後方擂鼓突襲,夏侯淵猝不及被黃忠斬殺,曹軍潰敗。劉備從此佔據了漢中之戰的主動權。不久,曹操親徵,聽聞是法正獻計取漢中,因而感慨不已嘆道:"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 。

接下來的戰事中,曹操兵力佔有優勢,劉備準備硬拼被法正冒著箭雨捨身攔下,法正給劉備提出了斂眾拒險建議,拒不與曹操交鋒,曹操積月不拔,亡者日多。不久,曹操因耗不起不得已撤軍,劉備遂佔據漢中,自立為漢中王,任命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

自從劉備入川以來,在法正的出謀劃策下,劉備取得了節節勝利,取益州得到了天府之國的龍興之地,取漢中戰勝了一生最強大的對手曹操稱「漢中王」。劉備在法正的輔助下一步步迎來了人生的高光時刻。按照這個形式發展下去劉備一定能夠實現「匡扶漢室、一統天下」的偉大宏願。

然而,天妒英才,建安二十五年(220),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接著蒸蒸日上的蜀漢迎來了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復仇心切被東吳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裡,病逝白帝城。

劉備在法正的輔助下向坐火箭一樣直線上升,失去法正又向火箭墜落一樣狠狠跌落谷底,法正的英年早逝成了蜀漢強弱的分水嶺,改變了三國的歷史走向,法正成為了蜀漢的裡程碑,也成為了三國的分叉點。

隨著蜀漢劉、關、張的謝世,留給蜀漢的只有偏安一隅的空間,縱然智謀雙全的諸葛亮六度北伐也沒能改變蜀漢命運。

如果法正還在,諸葛亮主內,法正主外,在劉備的英明領導下,關、張、趙、馬、黃五虎上將齊心協力打出個天下一統的政權是極大可能的,誠如是三國歷史就會終結於蜀漢,給華夏歷史留下一頁華彩的篇章。

相關焦點

  • 法正不死,便無三國,法正到底有多厲害?
    法正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為何會有人說法正不死,便無三國,法正到底有多厲害呢?翻開史書,查看法正的履歷,這個人不簡單,史書上說他善於奇謀,被陳壽稱讚為可比曹操帳下的程昱和郭嘉。漢中之戰是曹操第一次敗於劉備,當得知漢中之戰是法正出奇謀斬殺夏侯淵時,說到我就知道劉備哪有那麼大能耐,原來背後有法正這個高手在教他,又說「吾收奸雄略盡,獨不得法正邪?」
  • 「法正不死,便無三國」,三國時期的法正究竟有多厲害?
    從這個角度說,法正的確影響了三國的歷史。法正是陝西眉縣(當時的扶風郡郿縣)人,二十多歲的時候趕上了大饑荒,為了能夠填飽肚子,他逃難到了當時比較富庶的益州,投靠了益州大boss劉璋。在益州混了很長時間後,法正才被任命為縣令,後來又謀得了軍議校尉的職務。這個時期的法正,不僅沒有被劉璋重用,在陝西老鄉群體中名聲也不太好,大家認為他的品行有問題。
  • 有人說法正不死,便無三國,法正到底有多「恐怖」?
    歷史上總有很多特別傳奇的人物,就算這些人已經去世上千年,依舊有人在猜測和假設各種如果,尤其是關於三國的歷史,假設實在太多,有人說郭嘉不死,便無三國,有人又說法正不死,便無三國,可事實上真的如此麼?第三個能看出法正不一般的方面就是劉備在關羽死後不顧一切攻打東吳的戰爭,這場戰爭劉備不聽任何人的意見,一意孤行,結果慘敗導致劉備集團實力下降,後來劉備追悔莫及,才說出要是法正活著,就可以阻止自己了。
  • 法正在三國名氣不大,卻讓諸葛亮都敬他三分,他有什麼過人之處
    三國的知名人物實在是太多了,很多人的光芒都被掩蓋住了,今天要說的就是一個因為英年早逝而被人們忘懷的有識之士——法正。當地的太守知道法正名氣非常大,非常有誠意地邀請他去做官,誰知法正一口回絕,他給出的理由非常任性:我要是想做官,主動送上門去你們就會搶著要我,如今我不願意做官,誰請我都沒用。"此話一出,人們都知道了法正的高傲,再也沒有人敢惹這個"大爺"。
  • 法正不死,便無三國,劉備首席謀士有多「恐怖」?
    法正原本只是益州的一個小官吏,如果不是碰上了劉備,估計歷史上不會記載他這號人物,可就是遇到了劉備,他的才能得以施展,最終幫助劉備成就了三分天下的霸業。有人說「法正不死,便無三國」,這句話一看或許過於誇大了,三國有沒有除了劉備曹操和孫權外,少了誰估計都還會存在。但這句話另外一面意思正是說明法正的作用大,能力強。那麼法正到底有多恐怖呢?他對劉備意味著什麼?
  • 那些倒在三國前夕的名人
    狹義的三國從曹丕稱帝算起,到司馬炎滅吳完成統一為止。按照這個概念,曹操不算是三國的人。根據史書記載,曹操病逝於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享年66歲,而曹丕稱帝發生在同年的十月,這裡有九個月的時間差。
  • 《三國群英傳8》龐統法正馬良登場
    近日,《三國群英傳8》官博發布了龐統,法正,馬良的角色立繪和武將技。龐統,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進圍雒縣時,龐統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追賜統為關內侯,諡曰靖侯。葬於落鳳坡。
  • 三國最強謀士排名,諸葛亮僅排第五,第一竟然是他!看完後你服嗎
    三國可以說是一段非常有趣的歷史,對於三國中許許多多的歷史故事,至今仍然流傳甚廣。三國中的許多人物經羅貫中之手,通過藝術塑造後被賦予了許多明顯的標籤。第四位:法正法正,作為劉備帳下繼諸葛亮後的重要謀士,善於奇謀,劉備對法正可以說是言聽計從,非諸葛亮能比。可惜,法正英年早逝,諸葛亮曾經嘆道:法正若在,也許他就能阻止劉備的東徵,也不會有夷陵的戰敗結果。
  • 他如果下山,三國歷史能否被改寫?
    那這麼厲害的人物,如果出山入仕幫助任何一個國家,三國的歷史是不是就改寫了呢?當然,這並不會真的發生。首先龐德公志不在朝堂之上,而在山水之間。 他不希望自己的子孫生活在爾虞我詐之中,他明白入了朝堂再如何都是兇險萬分的。龐德公更希望在山水之間為子孫耕種一片安居樂業的家業。其次呢,龐德公一直深居山林之中,雖然一直對於天下大勢有所判斷和了解。
  • 如果劉備沒錯過這兩位猛將,三國將會改寫!蜀漢會有「七虎將」
    但是就算這樣,劉備還是錯過了兩個傑出將軍,要不歷史上就可以看見七虎將的風採。太史慈第一個人是太史慈,他出身名門望族,很早就在朝廷中擔任要職。漢朝末年爆發的黃巾之亂,太史慈曾經就帶兵平叛。再加上太史慈重情重義,當初渤海太守孔融對太史慈的母親照顧有加,當孔融落難的時候,太史慈就幫助他向劉備求救。
  • 三國十大早逝人物,每一個都影響歷史進程,有三個是曹操兒子
    說起三國時期的人物,很多人都能隨口說出一二。那個時代是亂世出英雄,出現了很多厲害的人物。當然,有些厲害的人物比較可惜,很早就去世了。我們今天看一下三國裡那些早逝的十大人物,後世對他們的評價都非常高。每一個去世都影響歷史進程。
  • 三國最強的六位謀士,其中任何一個輔助你,王位就是你的!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這是一個群英薈萃的年代,無數謀臣登上歷史舞臺,為各自的諸侯紛紛獻計獻策,從而實現自己的價值,想必非常熟悉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意思就是告訴大家想要一統天下,非臥龍鳳雛不行。
  • 《三國群英傳8》龐統法正馬良武將技新立繪公開!
    今日(12月10日),《三國群英傳8》官博曝光上期猜武將立繪活動的答案,並公布對應的武將技。龐統,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特殊限制:撤退光環一場戰鬥只能使用一次法正,字孝直。扶風郿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原為劉璋部下,劉備圍成都時勸說劉璋投降,而後又與劉備進取漢中,獻計將曹操大將夏侯淵斬首。法正善奇謀,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
  • 諸葛亮和龐統,法正,荀彧,荀攸,程昱,張昭,魯肅,陸遜誰牛?
    百年三國,半部謀略。三國謀士命不好,生在亂世,本已是「杯具」,但他們沒有一個不各顯神通,以奇策妙計來定天下。最具代表性者,自然是諸葛亮,此外還有龐統、法正、荀彧、荀攸、程昱、張昭、魯肅……其中任何一個人,都是足以為國師的大才。那麼,誰才是三國裡最牛的那一個呢?
  • 三國大將張遼的祖宗是西漢一個小人物,卻差點改寫漢朝歷史
    張遼,是三國時代曹魏一方的首席名將,不僅位列「五子良將」之首,即使放在整個三國時代來說,也足以穩居第一流水準。關羽雖然名震華夏,比張遼的名氣要大得多,但從二人的戰績來比較,張遼的軍事水平絕不在關羽之下,而且他一生低調謹慎,還沒有關羽驕傲自大的諸多缺陷。
  • 《三國》法正:侍君術的最高境界的體現者!
    【譯文】劉備和曹操打仗,形勢非常不利,需要退卻,而劉備不肯退,誰勸都不聽,沒人再敢說話。這時候箭如雨下,於是法正跑到劉備前擋箭,劉備說「孝直,你要注意躲避射箭。」法正說:「明公,你都親自抵擋飛箭拋石,我一個小人物又算得了什麼。」劉備這才說:「孝直,我和你一起走。」於是退了。【解析】法正,字孝直。
  • 三國十大軍師排名,哪些人可以入圍?第一沒有爭議
    那麼誰才是三國最厲害的十位軍師呢?第十名:法正臥龍鳳雛若得一人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孝直便是法正,是可以和諸葛亮龐統等人相提並論的存在。法正原來是劉璋部下,只是發現劉璋暗弱,不是明主,便想了辦法迎接劉備入川,投靠了劉備。法正擅奇謀,漢中之戰時全靠法正的計謀,劉備才能攻取漢中,大敗曹操,更是將曹操大將夏侯淵斬首。
  • 《山海經》隱藏了一個千年秘密,如果被證實,中國歷史將會改寫
    其實不然,《山海經》作為一部志怪書籍,不單單描寫神仙怪獸,其中很大的篇幅都有提到中國和周邊國家的山川、河流,說它是一本地理知識匯集也不為過。 後來,紀曉嵐在他的筆記中也提到西域有一種人,他們身形不高,好像小孩子一樣,喜歡折花朵和柳枝戴在頭上,男女老幼都是這樣的裝扮。兩者就得到了很好的證實。
  • 三國時「志才不死,郭嘉不出」中的志才是誰,為何受曹操推崇?
    有他三國是另一個樣曹操手下聚集一群能臣良將,也為曹操後來三分天下,而且實力最強奠定了人才基礎。我們無論讀《三國演義》,或者看《三國志》都能看到曹操起家歷程,正是得益於這些人的輔佐。但曹操成就霸業的過程中,有許多文臣武將前僕後繼為曹操霸業做出貢獻,有的早逝,有的戰死。但在曹操眼裡,喜歡的謀臣和將官也不少。
  • 三國真正得其輔佐可以得天下的四大謀士,他們是誰呢?
    三國謀士星漢燦爛,而被宣傳得最厲害的莫過於諸葛亮和龐統,因為有言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但是根據實際史載來看,顯然過於誇張了。而且縱觀三國歷史,能夠得一安天下的四大謀士,絕對不是臥龍和鳳雛。而是以下這四位。第一:周瑜。孫策帶著很少幾百人用計逃離袁術,東渡長江,來到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