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為何會有人說法正不死,便無三國,法正到底有多厲害呢?
翻開史書,查看法正的履歷,這個人不簡單,史書上說他善於奇謀,被陳壽稱讚為可比曹操帳下的程昱和郭嘉。
漢中之戰是曹操第一次敗於劉備,當得知漢中之戰是法正出奇謀斬殺夏侯淵時,說到我就知道劉備哪有那麼大能耐,原來背後有法正這個高手在教他,又說「吾收奸雄略盡,獨不得法正邪?」就是說我曹孟德把天下英雄差不多都招完了,怎麼就缺了法正呢?可見法正這個人物的厲害,連曹操都夢寐以求想要得到他。
在曹操看來,如果沒有法正,自己肯定不會敗於劉備之手。
夷陵之戰劉備東徵伐吳慘敗而回的時候,諸葛亮發出感慨:"若法孝直還在,便能夠制止主上東徵;就算不能制止,若隨行東徵,一定不致大敗而歸。"
在諸葛亮眼中,法正是能勸說劉備不要伐吳的最佳人選,因為劉備肯聽法正的話,退一步說就算法正阻止不了劉備伐吳,法正跟著劉備,憑著卓越的軍事眼光和戰術,劉備也一定不會遭遇大敗。
法正善奇謀,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劉備進位漢中王,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
連曹操、劉備和諸葛亮都非常欣賞的法正,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劉備集團頂尖的智囊
前文講過法正善奇謀,孫子兵法雲「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看來法正是深得兵法的一個人,擁有獨特的戰略眼光,也有令人驚奇的戰術。
拿漢中之戰來說,當時曹操拿下漢中,沒有趁機攻打益州,劉備還沉浸在拿下成都的喜悅當中,這時的法正看到了戰機,法正認為曹魏方面肯定是有內部動亂,加上夏侯淵、張郃等人的才能並不足以守住漢中,力薦劉備出兵攻佔漢中。這一招高明在哪,劉備集團經過數年的時間才拿下益州,本應該休養生息,但法正看到了戰機,拿下漢中才可以高枕無憂。並且闡述了奪取漢中的意義,上,可以討伐國賊,尊崇漢室。中,可以蠶食雍、涼二州,開拓國境。下,可以固守要害,是持久的戰略。聽完法正的這一戰略規劃,劉備再也顧不上休養生息了,直接同意出兵。
漢中之戰的關鍵進程定軍山之戰中,與夏侯淵在定軍山相持時,法正又獻聲東擊西之計,猛攻張郃來讓夏侯淵分兵救援,趁機削弱夏侯淵,火燒圍角的策略讓夏侯淵暴露出缺點後,又果斷表達「可擊矣」,讓黃忠衝殺在前,在敵軍前部斬殺夏侯淵,拿下關鍵的勝局,從此讓劉備佔據此戰的主動權。
從戰略到戰術,法正奇謀可謂是一環接著一環,法正接連不斷的奇謀,才是劉備取勝的關鍵!在劉備的集團裡,劉備得到法正後,把他當做自己的謀主,上一個謀主級別的龐統已於兩年前戰死在雒城,讓劉備傷感不已。
諸葛亮眼中能讓劉備展翅翱翔的肱股之臣
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的時候,與諸葛亮促膝長談,交往密切,讓關羽和張飛心存不滿,為此劉備解釋道:得孔明如魚得水。
那麼劉備得到法正就像是雄鷹得到可以展翅翱翔的羽翼,法正就是這樣一個存在。
法正這個人性格睚眥必報,掌握大權後,曾經對他有過小恩惠的人都受到他的照顧,他有過小矛盾的人都加以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有人向諸葛亮告發,希望他能夠稟報劉備,不要讓法正作威作福。諸葛亮是這樣回復的,當初主公劉備在荊州公安的時候,害怕北面曹操強盛,擔心東面孫權威逼,身邊又恐懼孫夫人生變,當時的情景真是進退兩難狼狽不堪。法孝直成為主公的輔佐後,使主公展翅飛騰,不再受人制抑,如今怎麼能禁止法正不由自己的意氣辦事呢?
諸葛亮與法正兩人,雖說二人志趣不同,但都能以大義為重互相取長補短,諸葛亮常常驚奇法正的智術謀略,在諸葛亮北伐的過程中如果有法正的加入,北伐成功的可能性是不是更大些呢!
法正在劉備拿下漢中稱漢中王的第二年就去世了,為此劉備為法正之死一連痛哭了幾天,如龐同劉備痛惜龐統一般,一提到龐統就流淚悲傷。法正在世時就被任命為尚書令、蜀郡太守、護軍將軍,不出意外的話法正將是日後劉備重點的託孤對象,而不是後來的李嚴。法正死後被追諡為「翼侯」,作為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也可見法正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
法正除了奇謀外,更是個善於洞穿人心和溝通的高手
我們看法正更多的時候是看重他的奇謀劃策,還有一點更重要的是法正善於揣摩領導的心思和極善於溝通的高手。為何這麼說呢?有這麼幾件事可以看出一二
1.法正勸說劉備禮遇許靖。許靖是東漢末年頗負盛名的一位名士,也就是個名不副實的士人。在宦海浮沉多年後,流寓成都,做了劉璋的部下。劉備攻成都時,許靖作為蜀郡太守,不率眾堅守城池,卻企圖越城投降。因被人發覺,逃跑未成,劉璋忙著抵抗,暫時沒有取他的老命。劉備入成都,鄙薄許靖的為人,最初想棄而不用,法正勸說道:「天下有得虛名而無其實者,那就是許靖了。不過,主公始創大業而棄許靖,而許之浮名,流播四海,世人不知,將認為主公不禮賢才。恐怕應當加以敬重才好,以便爭取天下人士來歸。」法正為劉備博得禮賢下士的美名。
2.為劉備解決拉攏益州豪強大族的關係。當時孫夫人已離開劉備回到東吳去了,劉備孑然一身,為劉備解決婚姻問題,手下勸劉備迎娶劉璋舊將吳壹之妹吳氏,但吳氏是劉璋已故兄長劉瑁之妻,劉備認為自己與劉瑁同族,這麼做有違禮法,這時法正又出來說話了,他說:「要論親疏,總比晉文公與子圉的關係要遠得多吧!」原來,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乃是晉懷公子圉的親伯父。當初子圉在秦國作人質,曾娶秦國宗室之女為妻。後來子圉潛逃回國,並被立為晉國國君,而其妻留秦未走。重耳準備回國奪取侄兒的寶座,遂親赴秦國求借援兵。秦國又送幾名宗室之女與重耳為妻室,其中就有那位侄兒媳婦。重耳礙難接受,他的隨從勸他說:「別人的國家您都想攻伐,何況其過去的妻子!」為了爭取秦國的支持。重耳也就坦然把侄兒媳婦擁入懷中。秦穆公大喜,遂出兵支持重耳返國殺死侄兒自立。就這樣,春秋時期又增添了一位著名的霸主。
其實,劉備此時的情況,與昔日的重耳並不完全相同。重耳是處於山窮水盡之際,不「廢禮行權」就沒有出頭之路。而此刻的劉備,雄跨二州,氣象開闊,並未到達不娶此女,就活不下去的地步。不過,劉備自來從善如流,既然群下都說無傷大雅,他頓時心中釋然。
3.法正避箭的故事。漢中之戰的時候,形勢不利應當退讓避箭,劉備大怒不敢退,手下無人敢去勸阻,箭矢如雨,法正竟然跑到了劉備前面,與劉備共進退,劉備讓法正避箭,法正確說主公冒著箭雨親自上陣殺敵,何況我呢?於是劉備才和法正一起撤退,現身說法往往更有效,也只有法正才能在緊急關頭勸說劉備。
最後法正若不死,能改變三國的局勢嗎?
法正是劉備集團不可或缺的一個謀主級別的英才,但就算法正不死,也很難改變三國的局勢。
法正是在公元220年也就是劉備拿下漢中的第二年去世的,那一年關羽丟失荊州,兵敗身亡,劉備集團損失不小,荊州的一切從此姓孫,不再姓劉。
法正在那一年像是消失了一般,史書上並沒有任何的記載,只是記載了法正與關羽在同一年死亡的。
從此魏蜀吳三方,劉備集團成為實力最弱的一方,兩年後的夷陵之戰更是讓蜀國大傷元氣。
在公元220年發生了很多事,三國的局勢過於複雜多變,東吳為了奪取荊州背棄盟約,與曹操結盟,截殺關羽。劉備集團始料不及,由此可見就算最頂尖的謀士也不可能事事都在掌握當中。
赤壁戰敗後,曹操曾感慨若郭奉孝在,自己不會遭遇如此大敗。
漢中之戰,法正助劉備打敗曹操,實力達到頂峰,這時形勢所變,曹操不會一直佔據著好運,劉備也不會一直黴運傍身。
劉備不聽勸阻一意孤行東徵伐吳,結果遭遇慘敗,所以事後諸葛亮才嘆息:法孝直如果在世,一定能勸阻主上,使他不進兵東吳,即使進兵東吳,也不會遭到如此慘敗!」
綜上:法正確實是一個可以改變天下格局的厲害謀士,他助劉備拿下益州和漢中,讓劉備成為實力超越東吳趕超曹魏的第二大實力派,打破了魏強蜀弱的局面,但就歷史的進程來說,一個人的作用實在有限,諸葛亮逆勢而為,多年北伐,也只能換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悲壯,而換不來興復漢室還與舊都的目的。法正在三國歷史上留下短暫輝煌的一筆,如果不早死,三國歷史必定是另一番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