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軍山之戰:功勞最大的不是黃忠,而是法正

2021-02-13 情懷歷史

漢中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戰爭。此戰由劉備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發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結束,戰爭持續近兩年之久。在漢中之戰中,交戰雙方主帥分別為劉備、曹操。劉備方參戰將領主要有張飛、馬超、趙雲、黃忠、法正、黃權等,曹操方參戰將領主要有夏侯淵、曹休、曹真、曹洪、張郃、徐晃、郭淮等。此戰劉備佔據漢中,領土得到擴張,進而稱王。對於漢中之戰來說,是一場持續兩年之久的戰役。

因此,這場戰役也包含了一些細分的戰鬥,比如下辨之戰,漢水之戰等。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定軍山之戰,也是漢中之戰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到定軍山之戰,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黃忠斬殺了夏侯淵這位曹魏大將。誠然,在定軍山之戰,黃忠作為身先士卒的武將,起到了重要作用。不過,在筆者看來,定軍山之戰,功勞最大的卻不是黃忠,而是在劉備身邊出謀劃策的法正,也正是因為在漢中之戰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法正得以成為劉備非常信任的謀士。

具體來說,建安十九年(214年),當劉備擊敗劉璋、攻克成都後不久,曹操也率軍攻佔了漢中。眾所周知,漢中是益州的門戶和咽喉,如果漢中長期被曹操所佔據的話,那麼益州就將無險可守,隨時有被曹操吞併的可能。所以,為了爭奪漢中之地,劉備於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入漢中,進屯漢中西面的門戶陽平關(今陝西勉縣西),與曹軍守將夏侯淵爭奪漢中。相對於三國時期的其他戰役,比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漢中之戰的持續時間相對較久,也即在前一年中,劉備和曹操雙方互有勝負,根本無法看出這場戰役的走向。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率領大軍進攻漢中,與張郃守備的陽平一線酣戰連年而未有突破進展。正所謂攻的艱難,守的頑強。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聽從法正的謀劃,率軍強渡沔水,直插定軍山,佔據了定軍山有利的地形,曹軍夏侯淵部來爭,定軍山之戰就此打響。由此,在筆者看來,定軍山之戰的爆發,意味著漢中之戰終於來到了決勝階段,如果夏侯淵、張郃能夠取得勝利的話,那麼漢中自然會繼續被曹操所掌握。反之,劉備可以取勝的話,就將在漢中之地佔據上風。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一月,蜀郡太守、揚武將軍法正向劉備進言:「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遂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逼故耳。」建議劉備乘機攻取漢中。對此,法正還表示:「此蓋天以予我,時不可失也。」劉備採納此建議,遂決定發兵北進,攻取漢中。對此,在筆者看來,劉備率軍和曹操爭奪漢中,無疑離不開法正這位謀士的策劃。對於漢中之戰,法正不僅在整體戰略上做好了謀劃,更是在具體戰鬥上出奇制勝。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劉備久攻陽平關仍未克,乃引軍南渡漢水,於定軍山前紮營。定軍山,位於陝西省漢中市勉縣城南5千米,三國時期古戰場,有「得定軍山則得漢中,得漢中則定天下」之美譽。定軍山屬大巴山脈,其脈自高廟子入平地,隆起秀峰十二座,自石山子至元山子,號稱「十二連峰」,再東為當口寺孤峰,自西向東綿延十多公裡,如遊龍戲珠,故有「十二連山一顆珠」之譽。主峰定軍山為最高處,海拔833米。

在劉備大軍來到定軍山之後,夏侯淵不敢怠慢,立即率軍前來爭山。從夏侯淵的角度來看,如果定軍山被劉備長期佔據的話,那麼己方將有隨時被衝擊的風險。於是,夏侯淵築圍與劉備軍相峙,自率輕兵守南圍,以張郃守東圍。對此,劉備大軍乘夜先攻東圍,張郃軍首戰不利,夏侯淵於是分兵幫助張郃。在此背景下,劉備採納法正的計策,命令黃忠數次鼓譟而不攻,使夏侯淵鬆懈戒備,而後突然進攻南圍,摧鋒進擊,勢不可擋。

於是,面對突如其來的劉備大軍,夏侯淵大敗,黃忠刀劈夏侯淵於定軍山下。夏侯淵作戰勇猛,與其兄夏侯惇一樣性格剛烈,但對於使用計謀比較忽視。當初,曹操也常常告誡他:「為將當有怯弱時,不可但恃勇也。將當以勇為本,行之以智計;但知任勇,一匹夫敵耳」,但最後,還是因為修補鹿角之事而戰死。

最後,夏侯淵死陣亡之後,張郃急忙退守陽平關。彼時,曹魏大軍因為主帥被殺,一時間慌亂不知所為。督軍杜襲和司馬郭淮號令軍中:「張將軍朝廷名將也,劉備所憚,今日事急,非張將軍不能安也。」遂推舉張郃為主將,出兵安陣,軍心方定。不過,定軍山之戰的失利,還是讓曹操深受震動。公元219年三月,魏王曹操以漢中危急,自長安出斜谷道,親臨漢中指揮作戰。劉備調集兵力,扼險據守,不與交鋒,拖延時間,消耗魏軍。魏軍與劉備軍對峙月餘,士卒逃亡甚多,軍糧接應不上,士氣低落。公元219年五月,曹操以「雞肋」 為口令放棄漢中,撤軍北還。

公元219年七月,劉備自立漢中王,於沔陽(今勉縣)舊州鋪築壇,陳兵列眾,馬超等四十六人上書東漢朝廷,請立劉備為王。群臣陪位,讀祭訖,戴上王冠,就王位。以魏延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率兵屯守漢中。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漢中之戰中,定軍山之戰是一場非常關鍵的戰鬥。此戰,夏侯淵的陣亡,無疑成為曹操最終退軍的重要原因。

因此,對於漢中之戰中立下戰功的黃忠,得以晉升為後將軍,從而和關羽、張飛、馬超、趙雲等人並稱為蜀漢五虎上將。至於出謀劃策的法正,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次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法正之死令劉備十分感傷,連哭數日。被追諡為翼侯,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而這,顯然是因為法正在定軍山之戰奶豬與漢中之戰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也即可以成為這場戰役的最大功臣了。對於定軍山之戰,你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歷史知識——【定軍山之戰黃忠大戰夏侯淵】
    ,駐於定軍山,夏侯淵率軍相爭。因此劉備於建安二十二年( 217) 入漢中,進屯漢中西面的門戶陽平關( 今陝西勉縣西),與曹軍守將夏侯淵爭奪漢中,但兩軍相持一年多,互有勝負。218年,劉備復率蜀漢大軍進擊漢中,與張郃守備的陽平一線酣戰連年而未有突破性進展。攻的艱難,守的頑強。建安二十四年( 219),劉備聽從法正的謀劃,率軍強渡沔水,直插定軍山,佔據了定軍山有利的地形,曹軍夏侯淵部來爭,定軍山之戰就此打響。
  • 定軍山之戰震撼人心一幕:13歲魏國小將亮劍戰死讓黃忠黯然失色
    三國時期,蜀國和魏國為了爭奪漢中地而發生了著名的定軍山大戰,蜀將黃忠用傲兵之計,襲殺了魏國的徵西將軍夏侯淵於定軍山下,大敗曹魏。因為這一仗劉備在漢中稱王,魏、蜀、吳三國接連稱帝、稱王,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 三國演義:定軍山戰役,為何被譽為赤壁之戰後又一裡程碑戰役
    因此,誰得到漢中,意味著誰就掌握了戰爭主動權,這就是漢中之戰爆發的根本原因,劉備不能坐視曹操擁有漢中,如果這樣,曹操就隨時有了可乘之機來滅掉自己。定軍山之戰的細節過程定軍山屬於漢中地區的一塊戰略山脈。這時候求助諸葛亮也是不現實,因為諸葛亮遠在坐鎮荊州,無法按時趕到定軍山。於是定軍山的智謀人物法正出現了。提到法正,也許很多人壓根就不知道法正是誰,法正比起諸葛亮、司馬懿、郭嘉等逆天謀士而言,他的成就和名氣根本無法和他們比較,但是,法正一生最大的輝煌就是創造了定軍山戰役的大獲全勝,可以說劉備能夠拿下定軍山,取得漢中,背後最大的功勞就是法正。
  • 定軍山之戰,劉備為何不帶龍精虎猛的馬超?卻帶上滿頭白髮的黃忠
    可見馬超的威名之盛。到此為止,蜀漢的五虎將全部到齊,蜀漢軍事力量由此上了一個新臺階。劉備拿下益州後,意氣風發雄心勃勃,他採納謀士法正的建議,圖謀北上進取漢中。從建安二十二年開始,劉備發起了漢中之戰。漢中夾在益州與曹魏的關中之間,曹操同樣深知漢中的重要性,派遣大將夏侯淵和張郃二人鎮守此處。他們佔據要隘陽平關,企圖把劉備死死堵在漢中之外。
  • 諸葛亮究竟看中黃忠的哪一點?讓這位快70歲的老將軍去打定軍山
    《三國演義》的作者告訴我們他在小說中首次出場——從韓玄那裡歸順到劉備帳下時,已「年近六旬」而到定軍山戰鬥時他已鬚髮皆白,「年近七十」,將入「古稀」之年了。在蜀漢五虎將中,黃忠,是年事最高的一位將領。可是,諸葛亮卻偏偏委派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去指揮定軍山戰鬥!莫非是這場戰鬥本來就無足輕重?或者是當時諸葛亮身邊實在無其它將領可派?
  • 「定軍山之戰」與「漢中之戰」
    先主命黃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淵軍,斬淵及曹軍所署益州刺史趙顒等。」《黃忠傳》「建安二十四年,於漢中定軍山擊夏侯淵。淵眾甚精,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法正傳》「二十四年,先主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興勢作營。淵將兵來爭其地。正曰:『可擊矣。』先主命黃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淵軍,淵等授首。」
  • 定軍山之戰——三分天下的決勝之戰
    公元218年七月,為表北伐決心的劉備甚至親自率軍進攻由夏侯淵駐守的陽平關、居中調和指揮,而蜀中也是「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竭盡全力支持北伐。作為反擊,曹操同樣也在許都大肆調兵遣將,準備救援漢中。九月,曹操更是率軍親抵長安,作為漢中魏軍的後盾,在後方統籌全局。
  • 解析三國(連載二二二):兵進定軍山,反客為主,步步為營
    《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 佔對山黃忠逸待勞 據漢水趙雲寡勝眾夏侯尚與張郃敗逃到定軍山,將劉備親徵漢中的消息告訴了夏侯淵;隨後,鎮守在南鄭的曹洪,和還留在許都的曹操都知道了這個消息。曹操大驚,連忙召集眾文武商議對策;劉曄率先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這一次,恐怕要有勞主公親臨漢中前線了。
  • 在定軍山戰役中,夏侯淵作為指揮官前往修理鹿角,死於軍中
    因此,他拒絕了劉恆、司馬懿等人提出的滅蜀之策,仍然在戰略上採取守勢,把原來駐紮在長安的親信大將夏侯淵帶到了張郃、徐晃駐守的漢中,自己則返回了鄴城。奪取三壩地區後,劉備並沒有立即進入漢中,而是返回成都,一邊養精蓄銳補充軍隊,一邊與諸葛亮、法正商議進一步拿下漢中的計劃。
  • 定軍山一戰,夏侯淵被黃忠活劈,為何是張飛厚葬了夏侯淵?
    三國時,曹軍和蜀軍在定軍山對峙,曹軍的元帥是夏侯淵,他是曹操的八虎騎之一:虎步關右將軍。夏侯淵擅長奔襲作戰,是曹操的心腹戰將,屢立戰功,最後封博昌亭侯。不過夏侯淵有勇無謀,在定軍山之戰時,作為主帥的他不是坐鎮大營指揮,竟然帶著400騎兵去修補被蜀軍燒毀的路障(鹿角)。說實話,這些小事情派士兵去就行了,這就好比一個廠長不好好經營廠子,而是每天起來掃大院一樣的弱智。
  • 定軍山之戰,黃忠斬了夏侯淵,劉備為何一臉的不高興?原因很簡單
    建安二十四年,於漢中定軍山擊夏侯淵。淵眾甚精,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遷徵西將軍。02劉備一生中最大的敵人,就是曹操了,曹操名義上是漢相,但實際的權利卻比漢相大得多。
  • 法正不死,便無三國,劉備首席謀士有多「恐怖」?
    法正原本只是益州的一個小官吏,如果不是碰上了劉備,估計歷史上不會記載他這號人物,可就是遇到了劉備,他的才能得以施展,最終幫助劉備成就了三分天下的霸業。有人說「法正不死,便無三國」,這句話一看或許過於誇大了,三國有沒有除了劉備曹操和孫權外,少了誰估計都還會存在。但這句話另外一面意思正是說明法正的作用大,能力強。那麼法正到底有多恐怖呢?他對劉備意味著什麼?
  • 黃忠有多厲害,殺超一流猛將夏侯淵,為什麼只用了一刀就解決了?
    黃忠斬殺夏侯淵,是拼的智謀,並不是武藝多厲害。夏侯淵在潼關之戰和馬超交過手,是在許褚裸衣戰馬超之後,曹操見馬超騎著馬往來如飛,說了句:馬兒不死,我死無葬身之地。夏侯淵生氣,大開寨門去戰馬超,夏侯淵是見識過馬超武藝的,既然還敢出戰,就說明夏侯淵武藝是很高的,至少不是馬超能秒殺的,雖然沒有說夏侯淵和馬超戰了多少回合,但馬超看見曹操出來,就撇下夏侯淵追殺曹操去了,沒有斬了夏侯淵在去捉曹操,說明短時間馬超也拿不下夏侯淵。黃忠要真能憑武藝一刀殺了夏侯淵,黃忠就成了名副其實的三國第一猛將了。
  • 《三國演義》——第五十六集定軍山
    正當劉備慶賀張飛智奪瓦口關時,葭萌關守將霍峻來書告急,孔明用激將法,使老將黃忠出戰,嚴顏同往,他們合力殺退張郃。黃忠用驕兵之計,一連收復三個營寨,還收繳了大批糧草、輜重和兵器,又乘勝斬了魏將韓浩、夏侯德,奪得曹軍屯糧之地天蕩山。張郃逃往定軍山,投奔夏侯淵。
  • 黃忠斬殺夏侯淵到底有多震撼?此戰直接影響了三國近50年的歷史!
    關羽襄樊之戰水淹七軍,斬殺龐德威震華夏;張飛吼斷長坂坡,以20騎逼迫曹魏數萬大軍撤退;趙雲龍肝義膽,護佑幼主在曹營中殺了個七進七出;馬超坐鎮西北,被羌族視為神威天將軍;黃忠老當益壯,在定軍山一役斬殺夏侯淵,助劉備一舉奪得漢中,由此晉升為五虎上將級別的猛將!
  • 如果黃忠和夏侯淵在兩軍陣前堂堂正正地廝殺,結果會如何?
    定軍山陣斬夏侯淵,是蜀漢五虎上將黃忠的巔峰之作,與關羽白馬坡萬軍中取顏良首級有異曲同工之妙。正是這場勝利,使蜀漢集團在漢中爭奪戰中從僵持走向全面主動,所以說,定軍山之戰是蜀漢三分天下的定鼎之戰,毫不過分。黃忠則是劉備進位漢中王的最大功臣。
  • 法正獻計斬妙才,上將夏侯淵之死,漢中讓曹操心疼到滴血
    擅長分析形勢的法正,這時候向劉備建議道:「曹操打下了漢中,兵鋒正盛,為何沒有一鼓作氣打益州,而是留夏侯淵、張郃駐守漢中,情況只有一個,曹魏生了內亂!這是天賜良機,我益州應該傾全部兵力奪取漢中。」
  • 重返三國現場:定軍山,一戰成名
    定軍山下,黃忠一戰成名。漢中地區形勢圖定軍山位於今陝西省漢中市勉縣城南約五公裡處,位於漢水之南,呈東西走向,它是漢中盆地西南緣、米倉山北麓的一系列丘陵中的一座,海拔833米,在群山連綿的秦巴山區只能算是一個小矮子。隨著曹操與劉備漢中之戰的打響,定軍山的軍事價值開始變得重要了起來。
  • 樊城之戰,關羽水淹于禁七軍,為何會讓身經百戰的曹操驚恐不已?
    因此,令關羽威震華夏的,並不是因為俘虜了于禁或是殺了龐德,而是襄樊之戰對曹魏的威脅程度,遠高於漢中之戰。漢中之戰公元219年,定軍山一役中,劉備採用法正的聲東擊西之計,使用車輪戰法對張郃發起了輪番攻擊。在長時間作戰後,張郃漸漸力不從心,被迫向夏侯淵求救。夏侯淵聞訊,趕緊分兵支援張郃。劉備估摸著援兵已經走遠,立刻下令火燒夏侯淵這裡的鹿角。
  • 漢中之戰,黃忠陣斬夏侯淵,為什麼僅被封為關內侯?背後另有玄機
    《三國志·黃忠傳》記載:「建安二十四年,於漢中定軍山擊夏侯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