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在三國名氣不大,卻讓諸葛亮都敬他三分,他有什麼過人之處

2020-12-22 歷史真鑑

三國的知名人物實在是太多了,很多人的光芒都被掩蓋住了,今天要說的就是一個因為英年早逝而被人們忘懷的有識之士——法正。法正是劉備的謀士,在劉備入主西川和奪取漢中的戰爭中都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的才能讓諸葛亮都自愧不如,在蜀國他絕對可以和諸葛亮、張飛、關羽等人平起平坐。

法正處處碰壁,卻讓劉備奉若上賓,這是為何

法正的家庭背景非常深厚,他的爺爺法真是東漢末年的儒學大家,非常受人尊重,他們的家族也是當地的名門望族,當時的社會還算安定,所以年輕時的法正也是一個恃才傲物的翩翩公子。

法正從小跟著爺爺學習儒家經典,順便還學習了兵法、刑法等等學問,所以他不僅僅是一個滿腹經綸的書生,還是擁有真才實幹的實踐者,理論和實踐並用,從小就透露出無與倫比的智慧。

當地的太守知道法正名氣非常大,非常有誠意地邀請他去做官,誰知法正一口回絕,他給出的理由非常任性:我要是想做官,主動送上門去你們就會搶著要我,如今我不願意做官,誰請我都沒用。"

此話一出,人們都知道了法正的高傲,再也沒有人敢惹這個"大爺"。其實法正是一個有大志向的人,他不屑於做一個普通的地方官,一心想著能夠遇到明主,幫他奪取天下,建立一番豐功偉業。

法正和爺爺法真不同,他並不像爺爺那樣淡漠名利,而是非常注重名利,為此有些不擇手段。東漢末年法正的家鄉遇到了戰亂和饑荒,名門望族只能在血腥的屠刀下瑟瑟發抖,法正為了活下去,只好逃跑到西蜀投奔了劉璋

可劉璋也是一個糊塗蛋,他沒有慧眼識人的才能,所以他的政權一直是處在守成之中,並沒有太大的進展。法正在他手下幹了十年,也沒有進入高層,僅僅是一個小小的校尉,他對這樣的生活感到非常厭倦,一直想要找機會逃離。

法正的同鄉好友也認為,法正這樣憋屈的在劉璋手下幹活實在是屈才,益州張松也非常青睞法正,於是他們暗中謀劃,讓法正去投奔劉備,經過一番運作,法正成功地來到了劉備面前,從此成為了蜀國的得力幹將。

蜀國國力弱小,謀士也不是很多,只有一個諸葛亮每天出謀劃策,這次來了一個法正,劉備當然喜不自勝。而法正的才學也不是虛談。所以劉備需要這樣的奇才,幫助他奪取天下,因此將他奉若上賓。

法正助劉備奠定基礎,有些目中無人,諸葛亮仍然對他以禮相待

法正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能,他首先幫助劉備奪取了益州,讓劉備擁有了很大的根據地,從此不用再被東吳和曹魏欺負,之後又在劉備對攻打西川猶豫不決的時候分析利害,出謀劃策,成功地讓劉備入主西川,把劉璋經營多年的蜀中地區連根拔起,劉備的實力又進一步加強。

趁著曹魏內訌的時機,法正向劉備獻出了《漢中策》,主張趁機奪取漢中地區,並且屢出奇謀,連戰連勝,於定軍山斬曹魏夏侯淵,奪取漢中地區,讓劉備的霸業達到了巔峰。法正雖然才智過人,但是仍然改不了恃才傲物的性格,尤其是他幫助劉備成就霸業,成了劉備身邊的大紅人,就有些目中無人了,甚至連諸葛亮也不放在眼裡。

劉備進入西川後,為了改變西川鬆散的法律,制定了嚴格的法律約束百姓,可是法正卻認為應該對百姓寬和一些,為此和諸葛亮展開了唇槍舌劍,諸葛亮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說服了他。

法正為人睚眥必報,對傷害過他的人一定處以極刑,為此殺掉了不少人,有人建議諸葛亮向劉備告發法正的行為,但是諸葛亮認為法正是劉備的重要謀士,不能輕易處置,所以從來沒把這些事放在心上。

諸葛亮之所以這樣放縱法正,一方面是因為法正的能力很高,得到了他的認可,對國家也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是因為,蜀國雖然有了基礎,但是在三國中還是實力比較弱的,如果他和法正鬧矛盾,法正一氣之下去了其它國家,以他的才能對蜀國是一種威脅

法正後來英年早逝,劉備和諸葛亮對此都非常痛心,諸葛亮在後期對曹魏的戰爭中也感嘆道:"要是法正在就好了。"可見諸葛亮認為法正對蜀國是非常重要的,而法正的死,也給蜀國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相關焦點

  • 有人說法正不死,便無三國,法正到底有多「恐怖」?
    法正的名氣我想很多人都知道,雖然這個人也確實是有些能力的,不過比起諸葛亮的名氣,似乎要小很多,那麼為何諸葛亮都無法改變的現實,法正就有希望改變呢?真實歷史是否會如此呢?第一個方面是關於法正投靠劉備的經過,當時法正原本是在劉璋的部下,結果他覺得劉備更有雄才大略,因此就和別駕張松合謀幫助劉備入蜀。
  • 「法正不死,便無三國」,三國時期的法正究竟有多厲害?
    這個時期的法正,不僅沒有被劉璋重用,在陝西老鄉群體中名聲也不太好,大家認為他的品行有問題。關於這一點,我覺得是饑荒改變了法正的性格。管仲說過「衣食足而知榮辱」,大家可以想像,法正在饑荒之中的第一要務,就是不擇手段活下去,自然也就會做出一些傳統文人所不齒的事情,比如說為五鬥米折腰等等,他也就自然成為了某些人心目中的「無行之人」。
  • 法正不死,便無三國,法正到底有多厲害?
    法正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為何會有人說法正不死,便無三國,法正到底有多厲害呢?翻開史書,查看法正的履歷,這個人不簡單,史書上說他善於奇謀,被陳壽稱讚為可比曹操帳下的程昱和郭嘉。漢中之戰是曹操第一次敗於劉備,當得知漢中之戰是法正出奇謀斬殺夏侯淵時,說到我就知道劉備哪有那麼大能耐,原來背後有法正這個高手在教他,又說「吾收奸雄略盡,獨不得法正邪?」
  • 法正不死,便無三國,劉備首席謀士有多「恐怖」?
    法正原本只是益州的一個小官吏,如果不是碰上了劉備,估計歷史上不會記載他這號人物,可就是遇到了劉備,他的才能得以施展,最終幫助劉備成就了三分天下的霸業。有人說「法正不死,便無三國」,這句話一看或許過於誇大了,三國有沒有除了劉備曹操和孫權外,少了誰估計都還會存在。但這句話另外一面意思正是說明法正的作用大,能力強。那麼法正到底有多恐怖呢?他對劉備意味著什麼?
  • 法正的名氣為何這麼低?只是因為他的性格原因嗎?
    法正,字孝直,扶風郿人,名士法真之孫。法正出身於學者世家,他的士族可以說是正統的「三輔之士」,自幼多才的法正自然也希望可以一展抱負。
  • 三國最惋惜的將才,智謀不輸諸葛亮,死後數十萬之眾為他哭泣
    諸葛亮當時的回答是這樣的:「當年孫武可以無敵天下,是因執法嚴明,如今法度鬆散,天下分崩離析,戰爭不知何時才是盡頭,如果此時不遵紀守法,令行禁止。我們用什麼去戰勝敵人?」 諸葛亮在三國用法治國是出了名的,當年劉備拿下益州後,法正建議給當地的士族給予優厚的待遇。
  • 法正依仗功勞,連續殺害數人,為何連諸葛亮都管不了
    《三國志-法正傳》記載,法政當上蜀郡太守以後,「一餐之德 睚眥之怨 無不報復 」意思就是,「以前對我有恩的我必謝,但有仇我必報」。法正擅作主張害死的仇人有好幾個。這個時候就有人像諸葛亮告狀說:這法證太過囂張,您要稟明主公依法嚴辦。但沒想到的是,諸葛亮卻不同意。
  • 【三國殺微百科】孔明之師「好好先生」
    ✪ 序✪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個人,可能很多人對不太清楚,但是小編覺得他是三國時期最神秘也是最牛批的一個人,最牛逼的人往往都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這類人說他是隱士吧,可是大家都知道此人的能力和名氣有多大,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鬼谷子,或者是接下來我們要講到的三國時期的水鏡先生司馬徽
  • 《三國群英傳8》龐統法正馬良登場
    近日,《三國群英傳8》官博發布了龐統,法正,馬良的角色立繪和武將技。龐統,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進圍雒縣時,龐統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追賜統為關內侯,諡曰靖侯。葬於落鳳坡。
  • 如果法正不早逝,三國的歷史將會改寫!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法正之死令劉備十分感傷,一連哭泣數日。隨後追諡他為翼侯,這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法正善於奇謀,被陳壽稱讚為可比魏國的程昱和郭嘉,然天妒英才,法正壯年而亡,否則以劉備之英明,諸葛主內,法正主外,何愁天下不定?
  • 諸葛亮和龐統,法正,荀彧,荀攸,程昱,張昭,魯肅,陸遜誰牛?
    百年三國,半部謀略。三國謀士命不好,生在亂世,本已是「杯具」,但他們沒有一個不各顯神通,以奇策妙計來定天下。最具代表性者,自然是諸葛亮,此外還有龐統、法正、荀彧、荀攸、程昱、張昭、魯肅……其中任何一個人,都是足以為國師的大才。那麼,誰才是三國裡最牛的那一個呢?
  • 三國最強謀士並非諸葛亮?正史揭曉三國謀士排行榜
    三國時期湧現出許多智勇雙全的「謀士」,最有名的當屬諸葛亮,民間亦有俗語如「三個臭皮匠抵得過一個諸葛亮」來形容他的聰明才智,然而你可知道,諸葛亮並不是三國最強謀士,下面就揭曉三國謀士排行榜。
  • 英年早逝的龐統,有何突出之處,為何能與諸葛亮齊名?
    前言大家都知道在三國時期有四大奇才,他們分別是:諸葛亮、龐統、姜維與司馬懿,他們分別被稱為:臥龍(伏龍)、鳳雛、幼麟與冢虎,其中最為出名的便是諸葛亮與龐統兩人。就我們來說,可能我們對諸葛亮的了解更深,畢竟我們不僅在學校裡學過《出師表》,還在生活中聽過:三顧茅廬的故事,而這個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
  • 三國最強謀士排名,諸葛亮僅排第五,第一竟然是他!看完後你服嗎
    第四位:法正法正,作為劉備帳下繼諸葛亮後的重要謀士,善於奇謀,劉備對法正可以說是言聽計從,非諸葛亮能比。可惜,法正英年早逝,諸葛亮曾經嘆道:法正若在,也許他就能阻止劉備的東徵,也不會有夷陵的戰敗結果。法正一生中最大的功績就是替劉備勸降劉璋,設計奪取漢中,定軍山之戰中獻策擊殺曹操大將夏侯淵。在法正去世後,劉備親自追諡其為翼侯。法正,他是劉備時期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由此可見劉備對於法正的寵信。可惜法正早逝,不然後面三國的歷史軌跡也將改變。
  • 三國十大謀士排行,第九名徐庶,第六名諸葛亮,第一名竟是他
    三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很有意思的時期,建安風骨和謀略計策是三國的代名詞,除了常勝將軍趙雲,古之惡來典韋,錦帆賊甘寧等這些耳熟能詳的武將之外,還有諸多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的謀士,今天就來說一下我心中前十的三國謀士,此排名僅代表個人看法,不代表歷史準確排名。第一名我覺得是他。
  • 龐統向劉備舉薦一人,劉備認為可以和法正比肩,為何諸葛亮看不上
    在劉備入蜀的時候,有一個光頭投靠了劉備。此人得到了劉備、龐統、法正的一致好評,但是諸葛亮卻不喜歡他,甚至和劉備打小報告說「這個人心氣太高,保不齊以後要鬧事」。 這句話的分量不亞於《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稱魏延有「反骨相」。
  • 三國法律之蜀漢篇:諸葛亮是如何維持蜀漢內部穩定的?
    諸葛亮則反駁了法正所謂寬仁治國的謬論,諸葛亮考慮問題確實比法正要全面,他逐條批駁法正。諸葛亮堅守住自己的原則,有句話他說得非常好:「寵之以位,位極則賤;順之以恩,恩竭則慢。」諸葛亮懂得「物以稀為貴」的道理,實行仁政只有在嚴刑峻法的背景下才有價值。這就像獎勵,如果對所有人都獎勵,那獎勵也就變得一文不值了。 治國在於治吏,治吏在於治人,治人之術,在於賞罰分明。
  • 蔣琬為什麼能成為諸葛亮第一接班人?他有什麼特殊之處
    其實蔣琬早期在蜀國並不被看重,因為他和劉備之間產生過幾次矛盾,而且劉備還差點要殺了蔣琬,按理說蔣琬是絕對沒可能在被重用的。只是蔣琬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竟能得到諸葛亮的賞識呢?總感覺諸葛亮看人的能力還不如劉備,畢竟在街亭之戰的時候,諸葛亮就用錯馬稷,導致第一次北伐之戰就以失敗告終,而且還損失了一員大將。所以蔣琬究竟是何能力吸引了諸葛亮的目光?
  • 為什麼諸葛亮提出的不是統一天下而是三分天下?難道三國更難統一?
    劉備之所以能在三國時期,以後來弱勢之力,成為三國中割據一方的勢力,沒有諸葛亮的輔佐是不可能做到的,而劉備為了請出諸葛亮三顧茅廬的故事也成為經典,也正是如此,諸葛亮為劉備提出了《隆中對》戰略規劃,成為劉備集團今後的政治綱領,在此後的數十年時間中,劉備如同鹹魚翻身一樣,迅速發展壯大,在十餘年的時間中達到頂峰。
  • 他是被龐統和法正聯合舉薦的人才,為什麼諸葛亮卻要勸說劉備殺了他
    彭羕得知後便逃出流放之地,來到江邊面見劉備的心腹謀士龐統。龐統和彭羕可是素昧平生,龐統營帳中又是賓客如雲,可是彭羕竟然穿著囚徒的衣服便徑直入內,坐到了大床上。龐統的侍衛立即前來逮捕彭羕,龐統見其談吐不凡便制止。彭羕擺擺手,說道:「等你的客人都走了,再來跟我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