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法正不死,便無三國,法正到底有多「恐怖」?

2020-12-16 嗔痴說歷史

歷史上總有很多特別傳奇的人物,就算這些人已經去世上千年,依舊有人在猜測和假設各種如果,尤其是關於三國的歷史,假設實在太多,有人說郭嘉不死,便無三國,有人又說法正不死,便無三國,可事實上真的如此麼?

法正的名氣我想很多人都知道,雖然這個人也確實是有些能力的,不過比起諸葛亮的名氣,似乎要小很多,那麼為何諸葛亮都無法改變的現實,法正就有希望改變呢?真實歷史是否會如此呢?

01法正的能力表現

其實關於法正這個人在歷史上的表現,我想我們不需要說太多言語,只需要從三個方面就能看出這個人是什麼樣的。第一個方面是關於法正投靠劉備的經過,當時法正原本是在劉璋的部下,結果他覺得劉備更有雄才大略,因此就和別駕張松合謀幫助劉備入蜀。

正是有了法正的幫助,劉備才能夠順利取得一小步的成功,從這件簡單的事情來看,我們會發現法正存在兩個特點,一個是比較有遠見,看人比較準,他看得出跟隨劉備會更有前途,但是另外一方面又反映出來法正這個人其實不夠忠誠,原本跟隨劉璋,因為自己要跳槽就出賣劉璋,這樣的人人品顯然是有一些問題的,這一點從後來法正的很多行為也能看出來。

第二個方面是法正得到劉備信任與重用的過程,前邊說過法正最開始投靠劉備,就已經出賣劉璋給了劉備一個大禮,這對於當時的劉備而言,無疑是雪中送炭,所以劉備對法正的感覺會不一樣。但是僅僅這一件事情,還不足以讓劉備對法正絕對信任。

劉備對法正更加信任,是因為偷取益州一事。劉備在與曹操本人的正面戰爭中,幾乎在遇上法正之前都是屢戰屢敗的,這讓劉備內心都有了心理陰影,每次見到曹操就害怕,而法正的到來幫助劉備在偷取益州一戰中取得勝利,並且正面擊敗曹操,這給了劉備很大的信心。

換言之,法正的到來,就是幫助劉備剷除心理陰影,讓後來的劉備更加有信心,所以劉備對法正就是從這件事情之後更加信任起來,他覺得法正可以幫助自己打曹操,自己不能沒有法正。

不過後來劉備讓諸葛亮和法正擔任左右丞相,其實並不是因為法正能力在諸葛亮之上,而是因為一方面兩人都是不可缺少的人才,法正適合正面戰爭,諸葛亮適合後勤補給,只有兩人相互配合,才更加有利於劉備集團的發展,另外一方面是劉備需要諸葛亮和法正兩人相互制約,防止一家獨大。

第三個能看出法正不一般的方面就是劉備在關羽死後不顧一切攻打東吳的戰爭,這場戰爭劉備不聽任何人的意見,一意孤行,結果慘敗導致劉備集團實力下降,後來劉備追悔莫及,才說出要是法正活著,就可以阻止自己了。

從這樣一個簡單的舉動,我們不難看出,在劉備的心裡,法正是佔據很大一部分位置的,雖然即使法正活著,勸誡劉備也不一定有用,但是劉備說出這樣的話,至少證明法正在劉備心中有位置,不管是為了推卸責任還是給自己找個理由都好。

既然法正這麼厲害,那要是法正活著,真的就能改變三國的歷史了麼?這一點值得我們繼續深入研究。

02法正不死,真能改變三國歷史?

在分析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為何會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事實上三國鼎立是從赤壁之戰後開始的,在此之前,不管是孫權,還是劉備,都完全不是曹操的對手,曹操已經統一了北方,要是劉備不和孫權合作,曹操一舉先後滅掉孫權與劉備,就可以統一天下了,然而赤壁之戰扭轉了整個局面。

在赤壁之戰中,曹操受損嚴重,從此以後就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優勢,而劉備趁著這次合作佔據了荊州地區,做大做強,孫權原本就有著三代人留下的基業,再加上東吳地區有很多比較富裕的地方,所以東吳逐漸成型。

也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形成了東吳、蜀漢以及曹魏三足鼎立的局面,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曹魏一直試圖滅掉其餘兩方,東吳在和蜀漢鬧掰之後,與曹魏關係比較近,所以這個時候就成了曹魏針對蜀漢的局面了,蜀漢原本實力就弱很多,又因為劉備為關羽報仇的戰爭損失慘重,導致實力更弱,後期諸葛亮連續北伐,也僅僅是在做逆天改命的事情,成功的機率很小。

雖然成功機率很小,但是諸葛亮能夠維持蜀漢那麼多年,其實已經十分不容易了,要是換成另外的人,可能早就不行了,比如換成法正。法正在戰爭中有著出奇制勝的優點,這種戰略優點明顯,缺點也十分明顯,一旦成功,就可能改變局面,一旦失敗,可能會導致全軍覆沒。

所以要是法正活著,在劉備死後的戰爭中,肯定是比較危險的,一方面會與諸葛亮產生意見分歧,另一方面他的戰術過於激進,不太適合當時蜀漢的歷史背景;其次就算法正活著,也是很難阻止劉備為關羽報仇的,只是可能會幫助劉備緩和一下當時的戰爭,但是蜀漢和東吳雙方之間戰鬥,永遠受益的都是曹魏,所以不管是勝利還是失敗,最後結局差別都不大,反正最終都會被曹魏滅掉。

當時那種歷史環境,除非蜀漢與東吳繼續合作,把曹魏剷除之後,雙方再自己討論分地盤的事情,這樣歷史還有可能會改變,可是縱觀幾千年的歷史來看,在現實和利益面前,有幾個人會那麼理智呢?

03結語

歷史沒有如果,就算是法正活著,對當時的歷史也是沒有辦法改變的,很多時候的事情,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力量能夠改變的,在時代面前,一個人的力量顯得太微不足道,就算法正再厲害,面對當時的情況,一樣無能為力,畢竟實力懸殊在那裡,想要出奇制勝,又談何容易呢?

備註: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歡迎評論留下有趣思想。

相關焦點

  • 法正不死,便無三國,法正到底有多厲害?
    法正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為何會有人說法正不死,便無三國,法正到底有多厲害呢?翻開史書,查看法正的履歷,這個人不簡單,史書上說他善於奇謀,被陳壽稱讚為可比曹操帳下的程昱和郭嘉。漢中之戰是曹操第一次敗於劉備,當得知漢中之戰是法正出奇謀斬殺夏侯淵時,說到我就知道劉備哪有那麼大能耐,原來背後有法正這個高手在教他,又說「吾收奸雄略盡,獨不得法正邪?」
  • 法正不死,便無三國,劉備首席謀士有多「恐怖」?
    法正原本只是益州的一個小官吏,如果不是碰上了劉備,估計歷史上不會記載他這號人物,可就是遇到了劉備,他的才能得以施展,最終幫助劉備成就了三分天下的霸業。有人說「法正不死,便無三國」,這句話一看或許過於誇大了,三國有沒有除了劉備曹操和孫權外,少了誰估計都還會存在。但這句話另外一面意思正是說明法正的作用大,能力強。那麼法正到底有多恐怖呢?他對劉備意味著什麼?
  • 孫策不死,便無三國,孫策到底有多「恐怖」
    ,但是由於孫策早亡,所以孫權才繼承兄業,並最終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對於此,有人說了「孫策不死,便無三國」,那麼孫策到底有多「恐怖」呢?孫策有多恐怖?孫策是孫堅的長子,成年後的孫策就跟隨孫堅徵戰沙場,後來孫堅在攻打荊州時,被劉表手下將領黃祖射殺,時年17歲的孫策搶回了父親屍體,並將其葬於曲阿。之後,孫策便來到壽春依附於了袁術!
  • 「法正不死,便無三國」,三國時期的法正究竟有多厲害?
    從這個角度說,法正的確影響了三國的歷史。法正是陝西眉縣(當時的扶風郡郿縣)人,二十多歲的時候趕上了大饑荒,為了能夠填飽肚子,他逃難到了當時比較富庶的益州,投靠了益州大boss劉璋。在益州混了很長時間後,法正才被任命為縣令,後來又謀得了軍議校尉的職務。這個時期的法正,不僅沒有被劉璋重用,在陝西老鄉群體中名聲也不太好,大家認為他的品行有問題。
  • 如果法正不早逝,三國的歷史將會改寫!
    章武二年(222年),蜀、吳因關羽之死而爆發的彝陵大戰,蜀軍戰敗,退回白帝。諸葛亮感嘆道:"若法孝直還在,便能夠制止主上東徵;就算不能制止,若隨行東徵,一定不致大敗而歸。"法孝直何許人也,能讓諸葛亮如此感慨,法孝直便是法正,蜀漢三大謀臣之一,與諸葛亮、龐統並駕齊驅,單憑軍事謀略上,可以說法正勝於諸葛亮。
  • 《三國》法正:侍君術的最高境界的體現者!
    【出處】《三國志》法正傳 裴松之注文【原文】先主與曹公爭,勢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無敢諫者。
  • 不為人知:俗話說「郭嘉不死便無三國」,歷史上的郭嘉,到底有
    三國之境地,若非郭嘉才長氣短,或許,從一開始,三國之勢便不會形成。,於是郭嘉便改投曹操。曹操,一方雄主,為人求賢若渴,奈何曹操生性多疑,手下謀臣猛將,大多都要被曹操多次猜忌,死在曹操手下的英魂不在少數。便是如此的曹操,唯獨對郭嘉禮遇非常,兩人甚至到了同寢同食的地步,郭嘉能夠讓如此曹操為之折服,足以看出郭嘉的才能之高。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郭嘉不死,臥龍不出,若是郭嘉並未因病身亡,臥龍根本也不會有出山的必要,劉備必敗!
  • 為何有人說曹真不死便無司馬,他到底有多「重要」?
    有人說曹真如果沒有早死,也就也不會有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變,司馬懿也不會架空皇帝曹芳,司馬炎也不會以晉代魏了。真的如此嗎?個人認為如果曹真和司馬懿一樣長壽,也就沒有司馬家族的鯉魚躍龍門了,曹魏會越來越強盛,統一三國,也不是沒有可能,分析如下。
  • 法正在三國名氣不大,卻讓諸葛亮都敬他三分,他有什麼過人之處
    三國的知名人物實在是太多了,很多人的光芒都被掩蓋住了,今天要說的就是一個因為英年早逝而被人們忘懷的有識之士——法正。當地的太守知道法正名氣非常大,非常有誠意地邀請他去做官,誰知法正一口回絕,他給出的理由非常任性:我要是想做官,主動送上門去你們就會搶著要我,如今我不願意做官,誰請我都沒用。"此話一出,人們都知道了法正的高傲,再也沒有人敢惹這個"大爺"。
  • 【三國殺微百科】孔明之師「好好先生」
    ✪ 序✪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個人,可能很多人對不太清楚,但是小編覺得他是三國時期最神秘也是最牛批的一個人,最牛逼的人往往都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這類人說他是隱士吧,可是大家都知道此人的能力和名氣有多大,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鬼谷子,或者是接下來我們要講到的三國時期的水鏡先生司馬徽
  • 三國最令人惋惜的五位謀士,龐統僅排最後,第一比賈詡還毒
    三國最令人惋惜的五位謀士,龐統僅排最後,第一比賈詡還毒今天我們並不是以一個謀士的成就而排名的,單單是以才華來論。看看三國中誰才是最令人惋惜的五大謀臣,其中也有很多我們熟悉的,其中龐統僅排在最後,第一名比賈詡還要毒。
  • 三國最慘的一年:蜀漢死了三位大才,東吳死了大都督,曹魏更慘
    魏蜀吳在經歷了東漢末年的戰亂後,各國逐漸將天下勢力收入自己的勢力之中,最終進入到了三國時代。在這期間一共經歷百年的時間,在這期間展開的戰爭無數。然而戰爭是殘酷的,只要有戰爭的發生,那麼必定就會有人員的傷亡。殘酷的戰爭讓很多人的家庭都變得破碎。
  • 公元220年,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是魏蜀吳三國最悲慘的一年
    人固有一死,不倫是普通人還是有名望的人,到了一定的時間段,一定的年齡段,他們都會面臨一種結果,那就是死亡,有生便會死,就是這個理。那麼歷史上220年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把這一年稱作三國時期最誇張和最難過的一年呢?
  • 「郭嘉不死便無三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有英傑,荀彧,程昱等一流謀士;有名臣,實為知己,曹操更視其為孤家寡人;有豪爽,放縱,不拘小節的性格。史書中的郭嘉也是很厲害的,早期的曹操是很重要的謀士,只有郭嘉體弱多病,長期體弱多病,最後在徵伐烏桓時病逝。
  • 諸葛亮和龐統,法正,荀彧,荀攸,程昱,張昭,魯肅,陸遜誰牛?
    百年三國,半部謀略。三國謀士命不好,生在亂世,本已是「杯具」,但他們沒有一個不各顯神通,以奇策妙計來定天下。最具代表性者,自然是諸葛亮,此外還有龐統、法正、荀彧、荀攸、程昱、張昭、魯肅……其中任何一個人,都是足以為國師的大才。那麼,誰才是三國裡最牛的那一個呢?
  • 三國志幻想大陸:爆頭持久兩不誤,趙雲三傻陣容到底有多穩?
    我們往下分析便知。 首先需要糾正一下《三國志幻想大陸》有些萌新的觀點,那就是三傻之所以雞,主要是因為羈絆問題,從武將本身強度來說,關羽和劉備並不差,只是張飛可替代性太強。但想觸發羈絆只能強拉著張飛一起上場,因此才會被吐槽。
  • 龐統的死對蜀漢的影響有多大?
    說了這麼多,回到法正身上來,他的睚眥必報,應該是找一些小藉口,收拾不服劉備的益州貴族。劉備這個外來戶,在蜀地的權威就是這麼加強的。諸葛亮在這方面和法正是一條心,在他接管蜀漢後,也是奉行依法治國,不搞權貴特殊化。無獨有偶,後來曹丕也想有個像法正一樣忠心的部下,幫他打擊一下囂張的貴族。時有詔,詔徵南將軍夏侯尚曰:「卿腹心重將,特當任使。恩施足死,惠愛可懷。
  • 為何大家都說孫策不死,便無三國?孫權到底比他哥差在了哪裡?
    孫策不死,便無三國,這句話其實一點也不誇張。很多人都認為孫策只是一個莽夫,所以最後才會被許貢門客刺殺,大家通常認為孫策作戰雖勇猛,但是缺少謀略,和他弟弟孫權想比,孫策在謀略方面似乎要差一點。實際上,這完全是三國演義給大家帶來的誤解,真正歷史上的孫策是有勇有謀的,孫權完全比不上他,若孫策不死,當真就不會有三國存在了,最後很可能是兩家獨大,平分天下!拋開三國演義中孫策超強的個人武力不說,我們先來看看孫策最大的三個優點!這三個優點,是之後東吳眾人再也難能見到的!
  • 《三國群英傳8》龐統法正馬良登場
    近日,《三國群英傳8》官博發布了龐統,法正,馬良的角色立繪和武將技。龐統,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進圍雒縣時,龐統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追賜統為關內侯,諡曰靖侯。葬於落鳳坡。
  • 恐怖的建安二十四年,三國名將密集死去
    此時的劉備佔據著益州、荊州南部四郡與上庸等三郡,手下文有諸葛亮,法正,武有張飛,關羽,馬超,趙雲,黃忠,可謂實力大增,正是意氣風發之時。建安二十四年也是劉備最大的轉折點,當時正雄心滿滿的劉備也想不到這一年他會損失如此巨大吧。咱們先從關羽之死說起《三國志.關羽傳》記錄襄樊戰役——【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