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是典型的實用主義者,他心中沒有是非善惡,更沒有什麼忠誠可言,有的只是投機和利益。這一點雖然讓他飽受詬病,但同時也讓他脫穎而出,最終幫助劉備開創了蜀國的基業。從這個角度說,法正的確影響了三國的歷史。
法正是陝西眉縣(當時的扶風郡郿縣)人,二十多歲的時候趕上了大饑荒,為了能夠填飽肚子,他逃難到了當時比較富庶的益州,投靠了益州大boss劉璋。在益州混了很長時間後,法正才被任命為縣令,後來又謀得了軍議校尉的職務。這個時期的法正,不僅沒有被劉璋重用,在陝西老鄉群體中名聲也不太好,大家認為他的品行有問題。
關於這一點,我覺得是饑荒改變了法正的性格。管仲說過「衣食足而知榮辱」,大家可以想像,法正在饑荒之中的第一要務,就是不擇手段活下去,自然也就會做出一些傳統文人所不齒的事情,比如說為五鬥米折腰等等,他也就自然成為了某些人心目中的「無行之人」。
實用主義者法正這段時間比較鬱悶,大老闆不中用,同鄉又排擠,眼看著毫無前途可言,照這樣發展下去也就是混吃等死了。法正畢竟不是池中之物,他覺不甘心就這樣碌碌而終,對天下形勢進行了徹底地分析之後,法正下定決心:既然這個老闆靠不住,那就徹底搞垮這家公司,換個人當老闆,自己憑藉著擁戴之功必定青雲直上。
法正給自己物色的新老闆,就是那個英雄之名傳遍天下,眼下卻沒什麼固定資產的皇叔劉備。劉備當時雖然佔據了荊州的一部分,但面臨著曹操和孫權的雙重戰略壓力,說不定哪天就被敵人做掉了,迫切需要戰略根據地,而益州沃野千裡,無疑是劉備發展事業的最理想選擇。法正的機會也是說來就來,漢中的張魯想攻打劉璋,法正就給劉璋出了個主意:你和劉備是一家人,可以請劉備來幫忙啊!
劉璋心裡小算盤打得也是啪啪響,劉備來了既能幫他對抗張魯,又能鎮壓益州本土的反對派,樂意說是兩全其美。於是劉璋就讓法正去見劉備,邀請劉備入川。法正見了劉備,迫不及待地就把劉璋給賣了:益州這地方當根據地多棒啊,以將軍您的英明神武,再有了益州這個根據地,將來肯定能夠成就一番事業,咱們裡應外合搶劉璋吧!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了,劉備帶兵進了益州,直接找藉口和劉璋翻臉,在法正等一票帶路黨的幫助下,把益州變成了自己的囊中之物。後來劉備又在法正的指引下,一鼓作氣拿下了漢中,完成了三國鼎立的最後一塊拼圖。法正在這個過程中居功至偉,而他的實用主義路線,也十分對劉備的脾氣,所以他也就成為了劉備最器重的人,其地位甚至高過諸葛亮。
法正既然是實用主義者,一朝權在手,自然是有怨抱怨有仇報仇,過去那些得罪過他的人,都遭到了清算,結果就是「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人們對法正這種小人得志很反感,就去諸葛亮那裡告狀:法正這傢伙太過分了,您應該和大領導匯報一下,最好能撤職,實在不行降級和口頭警告也可以。
諸葛亮心理跟明鏡似的,他對那些人說:咱們的大領導在荊州的時候,被曹操和孫權壓得喘不過氣,後來幸虧有了法正,才有了今天的大好局面,現在怎麼能打擊法正這個大功臣呢!其實諸葛亮看得很清楚,他即便去打法正的小報告,劉備也不會處理法正,因為「先主雅愛信正」,把實用主義者法正視為自己的第一能臣,又怎麼會對法正動手呢?
法正困頓半生,最後終於在劉備身上下注成功,成為蜀國事業的世紀奠基人,他也在這次投注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權傾蜀國。不過法正是個短命之人,在劉備當上漢中王沒多久,法正就一命嗚呼了,享年45歲。法正的去世是劉備的巨大損失,劉備為失去這樣一位知己而痛哭了好幾天,可見他對法正的感情的確與眾不同。
客觀地說,相比較與諸葛亮那樣的理想主義者,劉備自然更喜歡法正這樣的實用主義者,畢竟諸葛亮提出的主張是戰略性的,而法正可是實實在在幫助劉備取得了地盤,這樣的人又怎麼會不深受劉備的喜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