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權?女拳?—談談女權主義的「前世今生」

2020-12-26 蝸牛殼上的風

「女權」這個名詞對於吃瓜群眾來說並不陌生,「女權者」和「反女權者」的網上論戰時有發生,雖然言辭犀利,不過往往流於表面,情緒的宣洩遠大於理性的探討,多數發言也缺乏必要的邏輯。這是一個很值得討論的社會現象,因為「女權主義」本身是一個舶來品,其發源於西方的女權運動,並在現當代發展壯大,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逐漸傳入中國並擁有了相當大的市場,女權主義究竟是什麼?它是如何演化發展的,筆者整理了一些相關資料進行簡要論述,聊聊女權主義的」前世今生「。

女權主義一詞大概出現於19世紀末,迄今不過寥寥百年,但是女權運動早在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後就已經蓬勃發展開來,1792年,英國婦女沃斯通克拉夫特發表了驚世駭俗的《女權辯護》,公開向男性權威宣戰,這被視為西方女權主義的開端。可以說,「女權主義」在最初是不含有任何貶義色彩的,作為社會進步思想,女權者反對性別歧視、壓迫和剝削,號召兩性的平等和婦女的解放,對長期作為男性附屬物的婦女而言該是多麼鼓舞人心!「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還有莎士比亞的名句:軟弱,你的名字叫女人「,這可不是讚美。總的來看,在近代以前女性的地位長期處於社會底端,中西方並沒有什麼區別。

資產階級革命後,「自由、平等、博愛」的三色旗摧毀西方封建制度的同時,也打破了女性身上封建男權主義的思想枷鎖,婦女的自我意識逐漸覺醒,開始謀求自身的權益。

兩個世紀以來,女權運動先後出現過兩次高潮,第一次是18世紀60年代持續到20世紀30年代,其主要是婦女為了爭取政治地位,被稱為「婦女普選運動」;第二次高潮持續時間短得多,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不過數年,號稱「婦女解放運動」,成千上萬的女青年甩開男性單獨行動,成立「婦女俱樂部」,和男性徹底劃清界限,對男權文化進行全面否定,認為女性痛苦的根源在於男權社會自身,女性的解放不能依靠男性的施捨,而是依靠女性自己對男權社會進行徹底改造,儘管盛極一時,但是過於偏激,沒有實際可能性,很快就沒落了。

女權運動起起落落,儘管女權主義者數量龐大,但是彼此之間對於何為「女權」,如何實現「女權」的觀點並不統一,自由女權主義、社會女權主義、激進女權主義、心理分析女權主義等你方唱罷我登場,一直處於爭論之中。而且正如開篇所說,女權主義具有極大隨意性,方法論不明確,邏輯不清楚,語言甚至數據高度誇張,牢騷乃至咒罵比比皆是,不具有說服力,不過在女權分子看來這正是女性優於男性的地方,直抒胸臆極具感染力的表達正體現了女性的生理優勢,感性而非理性,這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其實,尊重婦女是現代社會的共識,也得到了法律的認可,但是兩性之間的差別仍是實質存在的,婦女總體上仍處於社會的弱勢地位,女權運動已經進入退潮期,實現「女權」的目標在最近的將來似乎仍是不現實的。而女權主義也陷入了自我反思,一方面對於完善女權主義的理論架構與實證說服力自然是有益的,但是卻也導致了其某種程度的異化,在西方逐漸成為「政治正確」的一部分;而在傳入中國後,卻演變為「田園女權主義」,衍生出了大批「女拳鬥士」,成為了汙名化的標籤。

女權主義到底是論述什麼的?田園女權的淵源在何方?自由女權、社會女權、激進女權究竟有什麼區別?日後的篇章中繼續為男女同志們分享。

相關焦點

  • 女權主義還是女拳主義?兩則故事看了就知道
    女權主義對很多女性影響都較大,但什麼是女權主義呢?女權主義是女性解放,結束性別歧視、性剝削、性歧視和性壓迫,促進性階層平等而創立和發起的社會理論與政治運動。女權主義是用大腦,雙手創造價值來實現自我價值的。」給我一個機會,我可以做得和男人一樣甚至比男人做得更好。
  • 女權就是平權嗎?女權主義是什麼?
    導語: 洪晃認為,女權就是平權。節目從相親、職場性別優勢、大男子主義等多個角度切入,解釋了什麼是女權主義,認為在一個比較男權的社會裡,中國男性過得是舒服的,但女性未必舒服。你認為什麼是女權主義?
  • 柯潔被女拳圍毆?真·女權和假·女權之爭?
    由此,我們來談談女權。-------------------------------------------------什麼是女權(女權主義)?女權主義又稱女性主義,是指為結束性別主義、性剝削、性歧視、性壓迫,促進性階層平等而創立和發起的社會理論與政治運動,批判之外也著重於性別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動性底層的權利、利益與議題。簡單來說,我們近年來熱議的反家暴、反性騷擾等都是女權主義。
  • 「阿爾蒂」女拳警告!搞錯了,是完爆微博的真女權主義
    如果說在眾多的四月新番中挑選出一部最具文藝氣息的作品,毫無疑問那將是描述十六世紀故事的《阿爾蒂》,作為一部講述女畫家在藝術道路上摸爬滾打的作品,《阿爾蒂》更是詮釋了什麼才是女權,比上微博那些田園女權的拳師們不知道強到哪裡去。
  • 女權or女拳?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對於女權崛起,所有人的態度是一致的,都認為是一件社會發展的好事。 馬克思在《致路·庫格曼》的信中提出,女性解放的程度是衡量社會進步的天然尺度這一命題。只有婦女解放,人類才能實現真正的解放。 可是對於女權崛起的方式,則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聲音。
  • 女拳和女權的差別究竟在哪?看看虎撲JRS怎麼說
    女拳是我是女的我有理,男的就要讓我。女權追求的是男女平等,同時承認男女有不同。女拳追求的是女性特權。還是片面了,你說的這些部分女拳會自覺良好的,真女權應該是能勇敢的向統治階級和資本家索要平等權利,而不是只盯著底層男性那點血汗大放厥詞。
  • 所謂的女權主義究竟是什麼?
    其實說真的,我並不是很想寫這方面的東西,畢竟中國的女權很極端,一個不好就容易被攻擊、網暴、謾罵。我還很脆弱,遭受不了這樣的風雨。但是有句話說得好,我不如地域,誰入地獄,在平權運動日益高漲的今天,女權問題還是值得一說的。
  • 中國女權主義發展簡史
    民國後期和新中國初期,經歷了封建王朝到西方民主意識的更迭,中國女性,中國女權開始覺醒,中國一大批有識女青年走出國門,學習西方文化,將女權帶入中國,給正處於封建社會末期的女性以新的希望,最顯著的就是上海,南京當時比較開放的城市,人們的思想逐漸開放,女性的權利逐步提升,當時就出現很多女權主義典範:宋慶齡,向警予,何香凝,秋瑾,鄭毓秀等等,他們參與中國社會建設,為女權奔走
  • 中國式「女權主義」,逐漸被汙名化
    你是我的朗讀者,我是你的擺渡人古代女子講究三從四德,隨著時代變遷,女性開始高舉女權主義大旗,在這個男女平等的時代,女性在職場上擁有一席之地,她們智慧證明了自己,用實力贏得了男性的尊重。但由於有的人矯枉過正,過度化導致女權主義變得扭曲,產生一種只要男生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就會遭到網絡暴力的現象。因此只要現在談起女權主義,就會想起那些給男生貼「直男癌」」媽寶男」標籤的女性。這種所謂的女權主義讓男生產生了譏諷與厭惡。
  • 當女權成為「女拳」:中國的女性主義者為何在網際網路遭到「反擊」
    一個活躍的反女權帳號更發起一場運動,號召網友們給中國媒體監管部門遞交投訴信,舉報楊笠和節目"宣揚仇恨"、"製造性別對立"。 儘管楊笠並未公開表示自己是一名女權主義者,但在社交媒體上,紛至沓來的批評留言都用"女拳"的字樣形容她和她的支持者。 在漢語中,"拳"和"權"同音。
  • 如果你被父親責罵,被巨浪譴責,你想成為女權主義者還是女拳?
    首先,papi醬事實上,他並沒有宣稱自己是女權主義者,也沒有建立一個獨立的女性。第二,姓孩子不是女權主義的目標。《婚姻法》第22條規定,子女的姓氏可以跟在父親的姓氏後面,即母姓。第三,什麼是真正的女權主義?
  • 李銀河:被妖魔化的女權主義
    我猜,其中的含義是多重的:一重是說,我的小說是一般意義上的文學,不是女權主義文學;另一重是說,我是賢妻良母、正常女人,不是女鬥士或者女同性戀;還有一重是說,我可不恨男人,我喜歡男人。不管是哪一重意思,背後的邏輯都是:女權主義不是好東西。
  • 拳頭性別歧視案再升級,員工索賠4億美金,女權是還女拳?
    而在大男子主義盛行的拳頭,女員工面試被刁難、職業晉升困難、想法不被重視更是常態。拳頭前員工Lacy舉例稱,同樣的想法,她提出來沒人理會,而一周後的男同事提出來卻立即被通過,同時她曾長時間頂替主管做過大量工作,但始終得不到真正的晉升,最終主管職位給了一名新調過來的男同事。
  • 陳雁:女權主義術語在近代中國的翻譯與流轉
    ⑧在譯著中,被稱為在「中國近代翻譯、出版之第一本關於婦女問題的譯著」⑨的馬君武,就在《斯賓塞女權篇》中使用了「女權」一詞,不過該詞譯自英文「The Rights of Women」,與「feminism」無關。⑩筆者認為,須藤和夏曉虹的追溯只能說明,「女」和「權」兩字在中文公開出版物的首次連用,與當時報紙對日本思潮的介紹有關;但並不能由此斷言,中文的「女權」概念單純源自日文。
  • 網絡語言打拳是什麼意思 女權者被戲謔為女拳師
    網絡用語「打拳」,指的是女權發言。這個詞最早好像興起於微博,微博是女權最多的地方。微博上很多關於男性犯罪或者是負面的新聞,下面都會有一些女生發表評論:「國男素質一向如此」、「每日恐男」、「男人真噁心」之類的話。
  • 《烏合之眾》與中國特色女權主義的思辨
    我當然要旗幟鮮明地表個態:我對真正的女權主義,表示絕對的支持和贊同。那麼什麼是真正的女權主義?女權主義起源於19世紀的西方世界(毫無疑問不會是東方儒家文化圈國家,彼時大清的女人還在裹小腳呢),於20世紀逐漸興盛,在歐美國家,特別是北歐、北美具有重大的政治性地位。
  • 誰來定義女權主義的目標?
    因此,本章也會談及那些包含女權主義成分,但是並未將自身定義為女權主義的運動和組織(詳見第七章中關於與女權主義有交叉運動的進一步討論)。有些團體儘管很明確自己的目標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提升女性權益,但通常情況下或在某種環境中,他們可能並不希望將自身定義為具有女權主義的性質。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馮侖VS洪晃:女權主義是什麼?|共識
    在新一期節目中,馮叔與洪晃就「女權主義」這個話題展開了討論。 以下是節目的部分文字內容: 我是一個女權主義者? 洪晃:你覺得女權主義是什麼?
  • 李思磐丨微博女權的前世今生:從「政治正確」到「商業正確」
    筆者並不認為微博上的所謂女權爭論與「割席」(這個措辭來源於自我認同為「激進女權」的用戶)有「理論分流」或「政策之爭」的意義,而認為這是女權用戶群體擴大,需求多元和內容生產主體分化的結果。爭議與批評是女權主義的常態,但今天的一部分微博用戶卻將批評與「割席」甚至「分裂」等同,這恰恰意味著社交媒體上的女權討論對她們而言,區分盟友與敵人事關重大。
  • 神奇女俠秘史,了解女權主義走過的一百年(一)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她居然在女權這個政治議題上飽受爭議,遭到很多女性的抵制。從20世紀初女權主義誕生以來,「神奇女俠」象徵的女性權益的政治鬥爭就從未停止。我們那些習以為常的漫畫人物,背後都有太多不為人知的歷史秘辛。 說起神奇女俠,可能很多人都會先想起來她身穿短裙、手拿真言套索、佩戴守護銀鐲的女鬥士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