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李銀河
長期以來,女權主義在中國一直是被妖魔化的。據傳,我們的一個女作家代表團在國外講演時,每個女作家都會事先撇清:我可不是女權主義者。
我猜,其中的含義是多重的:一重是說,我的小說是一般意義上的文學,不是女權主義文學;另一重是說,我是賢妻良母、正常女人,不是女鬥士或者女同性戀;還有一重是說,我可不恨男人,我喜歡男人。
不管是哪一重意思,背後的邏輯都是:女權主義不是好東西。
圖為papi醬生子官宣‖一貫被認為是「獨立女性」的網紅「papi醬」,因為在微博視頻中稱呼自己的兒子為「小小胡」,遭一些持極端觀點網民攻擊。他們認為, 「papi醬」把對後代的「冠姓權」拱手讓給胡姓丈夫,是所謂「婚驢」 「胎器」。
在中國的主流話語中,「權」這個字一直比較敏感,容易和鬧事連在一起,無論是人權、女權還是公民權。因此,有些贊成女權主義的人把女權主義改為女性主義,使它聽上去不那麼敏感,不那麼咄咄逼人,帶上點溫和的色彩。其實這是自欺欺人,因為女權主義和女性主義在它的發祥地西方的話語中是同一個字:feminism。
圖為西蒙·德·波伏娃‖現代婦女運動最早的權威理論家;現代存在主義思潮的發起者之一;龔古爾文學大獎獲得者;聖西門式的傳記家;激進的左派人士;社會主義陣營的朋友;驚世駭俗的才女。
在我看來,女權主義與中國傳統社會的衝突是雙重的:一重是虛構的衝突;另一重是真實的衝突。
虛構的衝突指的是人們假想了女權主義的形象:它是仇恨男人的,與男人為敵的;女權主義者都是醜女,都是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個個都被孤獨的生活逼得變了態。這就解釋了那些女作家都要拼命撇清自己的原因。
其實,女權主義中有不同的流派,有激進派,也有溫和派;有自由主義女權主義,也有社會主義女權主義;前者更強調起點的公平,機會的公平;後者更強調實質的平等,配額的保障。
但是,在觀點不同、主張不同的各種女權主義流派當中,卻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主張男女平等。
圖為自由主義女性主義代表人物穆勒著作《婦女的屈從地位》‖他提出的一個著名論斷是,「一個性別從屬於另一性別是錯誤的。」 他認為,女性的能力看上去確實低於男性,但這是長期的社會壓迫和錯誤教育的結果,是壓抑一方激勵另一方的結果。
在這個意義上,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是女權主義的,因為男女平等是我們的國策;在這個意義上,不但絕大多數的中國女人都是女權主義者,而且絕大多數中國男人也都是女權主義者。我們完全用不著羞於承認這一點。
從五四以來,恰恰是一批男性知識精英首先引介西方女權主義思想進中國,為女性權力代言。共產黨執政後,男女平等一直是主流意識形態,這是誰也否定不了的歷史事實。所以,女權主義在我國一直是主流意識形態,人們對女權主義的曖昧態度其實是一個虛構的衝突。
圖為老照片:民國女子學習‖新文化運動對新女性的塑造,一方面從批判封建禮教對女性的壓制入手,另一方面,援引歐美女權運動的思想資源,介紹和傳播了西方女性自由獨立的社會生活。五四運動後,掀起了創辦女校、女子就業、促成女子經濟獨立的風潮。
另一方面,由於中國有幾千年男權制統治的歷史,女權主義與中國傳統價值的衝突又是真實存在的。比如,仍然若隱若現的男女雙重標準;比如人們對成功男人包二奶這類醜惡現象私下裡的羨慕與讚許態度;再如,前幾年,為了解決失業問題,有政協委員竟然提出讓女人回歸家庭的議案。
女人選擇工作還是做專職太太是她們自己的權利,別人特別是國家無權決定讓一個性別的人回家,因為憲法規定公民有工作的權利,女人是公民,女人就賦有決定自己參加工作還是回歸家庭的權利,誰要是剝奪了女人工作的權利,就是違憲,就是違背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
這樣初級的錯誤也能犯,證明男權制思想還真實地存在著,女權主義還在同我們社會現實生活中的男性沙文主義發生著真實的衝突。
圖源電視劇《唐頓莊園》‖影片中格蘭瑟姆伯爵的小女兒西比爾·克勞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成為一名護士,脫離了貴族生活的她,在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綜上所述,在中國,我們應當鄭重其事地為女權主義正名,為男女平等的意識形態正名,反對我們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社會生活以及價值觀念當中的男性沙文主義,反對對女性這個性別的歧視,努力提高女性在人民代表大會及各級領導班子中所佔的比例,提高女性在社會生產勞動中所佔的比例,提高女性平均收入水平(目前大約相當於男性平均收入水平的70%),提高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在整個社會全面實現男女平等的女權主義主張,創造一個女權主義的男女平等的理想社會。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