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它並不能為廣義的女性運動,創造出最具代表性的畫面,但它有助於從另一個角度,來描繪女權主義的誕生和演變過程。女權主義浪潮是什麼?女權主義浪潮有什麼不同?第一種看待女權運動的方式,是從歷史時代的角度來考慮的——換句話說,女權主義者開始組織起來的時間的粗略日期範圍。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女權主義就此消失。相反,女權主義思想和做法,正在改變和適應其特定環境的需要。
另一種看待女權主義浪潮的方式,是將歷史時期與女權主義者為之奮鬥的一套特定的有組織的、成文的目標,相結合。例如,第一次浪潮聚焦於選舉權,而第二次浪潮大致等同於,與男性平等權利的追求。
女權運動是多方面的,如果你想真正了解女權主義的浪潮,那麼你需要把她們的時代和她們的議程結合起來。繼續閱讀下去,了解更多關於女權主義浪潮的知識,但請記住,單一事件並不能夠捕捉到這場運動的複雜性。
早期的女權主義者
儘管「女權主義」直到19世紀中期,才正式開始,但在此之前,已經有無數女性主張獨立的例子。17、18世紀的女性作家和思想家,如阿芙拉·貝恩、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和簡·奧斯汀,都在她們的作品中,展示了女權主義的作品。他們會問女人的社會位置在哪裡,為什麼必須在那裡。他們挑戰了女性不能或不應該寫作的觀念,他們提倡婦女作為個人,應該得到人權的基本人性。然而,她們沒有一個為社會變革而鬥爭的機構而發揮作用,她們被認為是「先母」,而不是婦女運動的成員。
第一次浪潮:選舉權
1848年,伊莉莎白·凱迪·斯坦頓(Elizabeth Cady Stanton)在首屆婦女權利大會——塞內卡福爾斯大會(Seneca Falls convention)上向300多名男女發表了演說。斯坦頓在她的演講中,概述了一項婦女獲得平等機會的政治戰略。這一事件被認為是選舉權運動的開端。
這些早期的婦女參政權論者,挑戰了「對家庭生活的狂熱崇拜」,即家庭是女人的自然歸宿。她們為投票權而戰,穿著最好的衣服進行抗議,在公共場合發言——所有這些行為在當時,被認為是令人震驚的。
第一波:選舉權與廢除奴隸制
起初,爭取選舉權的鬥爭,與19世紀晚期的其他社會進步運動交織在一起,比如廢除奴隸制的鬥爭。結果,這個版本的婦女運動,包括了來自中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白人婦女,以及有色人種婦女——遺憾的是,主流女權主義並不總是這樣。
索傑納·特魯斯(Sojourner Truth)和格裡姆克姐妹(Grimke sisters)等女性代表了女權運動中,反對奴隸制、爭取女性平等權利的時刻。這些活動家看到了婦女的從屬地位,和非裔美國人的從屬地位之間的聯繫,他們為這兩個群體爭取一個提升和平等的平臺。不幸的是,這種思維方式並沒有在中產階級白人女權主義者中,獲得持久的支持。
第一波:遠離了廢除奴隸制
早期的女權運動很快就與反奴隸制運動劃清了界限,因為主流的女權主義平臺,在獲得平等權利是一個每次只有一個能贏的假設下,遠離了廢除奴隸制。
很快,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白人女權主義者,開始與廢除奴隸制的鬥爭拉開距離,他們認為一旦非裔美國人為自己贏得了平等的權利,他們就會「回去」並再次為之奮鬥。這導致某些白人女權主義者不僅放棄廢除奴隸制,而且還擁護白人至上主義的理想。
第二波:1960年代和新社會運動
女權主義的第二次浪潮,始於20世紀60年代,那是一個由美國蓬勃發展的社會運動文化,所帶來的激烈變革的時代。在這十年裡,「婦女運動」與民權運動、文化民族主義運動(如墨西哥裔美國人運動和黑人權力運動)、反越戰學生抗議活動以及LGBTQ抗議活動齊名。這個版本的女權主義,是建立在一種「普遍的姐妹情誼」的理念之上的,這種理念因為她們共有的性別,而將所有女性團結在一起。
第二波:燒胸罩的流言
第二次女權主義浪潮,也涉及了對女性美麗的傳統和標準的明確拒絕。這就是女權主義者作為「燒胸罩者」的典型形象誕生的地方——儘管具體行動從未發生過。
1968年和1969年,女權主義者抗議在大西洋城舉行的美國小姐選美大賽。作為反對當時不切實際的美麗標準的一部分,一些團體甚至舉行反選美比賽,例如,羊和牛被冠以「美國小姐」的稱號,代表女性被遊行。
第二波:激進的女同性戀
第二次女權主義浪潮的特點之一,是提高意識,加強了姐妹情誼的觀念。女性會討論諸如父權制的壓迫、異性戀的性別角色、職場中的不平等待遇,以及通過一種被稱為「避孕藥」的小東西進行生育控制的可能性等話題。
女性的性取向——具體來說,她們在妻子和母親角色之外,宣稱性取向的能力——也是這些討論內容的主要部分。本質上,第二次浪潮中的女權主義者,提出了「個人政治」。
第二波:交叉性的出現
當許多白人女權主義者在建立「姐妹情誼」的理念時,有色人種女性指出,這種理念基本上忽略了她們可能面臨的具體鬥爭。「交叉性」一詞是金伯利·克倫肖(Kimberle Crenshaw)在20世紀80年代創造的,用來描述這些鬥爭的複雜性和特殊性。
作為交叉女權主義的一部分,有色人種的女權主義者,與第三世界的女權主義者聯合起來,把從第一世界的殖民統治中,解放出來作為他們的綱領的一部分。他們還深入挖掘歷史檔案,開始建立圖書館,收藏以前被歷史忽視的有色人種女性的作品。讀者應該感謝第二次浪潮的交叉女權主義者,因為他們挖掘了經典。
第三波:嗨,朋克搖滾
人們普遍認為,第三次女權主義浪潮,始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帶有朋克搖滾風格。第三次女權主義浪潮有時被稱為「grrrl女權主義」,其特徵是對「普遍姐妹情誼」等早期思想的排斥,以及對「自己動手」的態度的採納。
在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隻針對女孩的朋克搖滾樂隊,以女孩為導向的網絡雜誌也在網絡空間湧現。第三波女權主義者,還試圖解構「姐妹情誼」這樣的術語,因為他們認為,這些標籤忽視了跨性別女性,和其他個人的經歷。第三波女權主義者不再想要從男人中分一杯羹,她們的目標是創造一個全新的權利,以更複雜的經歷為榮耀。
第三波:高跟鞋女權主義
第三波女權主義者,有很多讓許多第二次浪潮的先祖感到困惑的地方。
這一潮流的女權主義者,把美定義為她們想要的任何東西。對一些人來說,這意味著堅持第二次浪潮的退潮,而對另一些人來說,這意味著穿得像個美女。但無論她們看起來如何,第三波女權主義者強調她們的外表,是自己的選擇。這也許就是為什麼第三次女權運動,被稱為「口紅女權主義」和「少女女權主義」的原因。
第四波:仍在形成中
今天,人們認為女權主義正處於第四次浪潮之中——不過那是什麼,那意味著什麼,還有待討論。一些支持女權主義代表一切的活動家,拒絕接受「女權主義」這個詞,因為她們覺得它暗含著性別排斥的歷史。另一些人則試圖讓這個詞,有新的不同的含義,一個意味著性別平等、種族平等、經濟平等和結束殖民的標籤。
無論它將意味著什麼,女權主義不可否認地將繼續影響著美國,和世界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