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和時代日本,【偽娘】文化愈演愈烈的,現如今日本男兒已經成為很多人鄙夷的對象,而在日本的人的自我調侃中經常流傳著「昭和男兒,平成宅男,令和偽娘」的說法。可見現在的日本人是是多麼想回到昭和年間。正如在近期日本一個民調的結果中,除了國歌之外,哪首歌最能代表日本精神?受訪者中的80%的人都選擇了「昭和維新」之歌。
那麼為何昭和時代的會成為很多人嚮往的時代呢?
昭和是日本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67年),不過這個日本人最想回到的「男兒時代」,也是一個罪行累累的年代。代表昭和年代的1932年到1989年,日本可謂是經歷了過山車式發展——起起伏伏。
而本次雨田君說的昭和時代是以二戰結束前的昭和前期,一起去看那個瘋狂、病態的「昭和男兒」是怎樣煉成的?
童年時代:精神注入
昭和年代出生的少年可謂是最壓抑。
出生於1910-1920年的他們,父輩們多數是從日俄戰爭中過來,這些父輩們古板而又保守,經常要對少年們進行一場劍道「精神注入」。而在學校的教育中的都是以強調「軍國主義」為主,在學校上課,劍道、空手道是日常的科目,課堂上學校老師們也會通過日俄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父輩們的勝利來鼓吹日本的未來,三句不離天皇萬歲,鼓吹大東亞共榮。
不過和課堂的「精神注入」相比,他們的家庭生活不算幸福
當在學校被一番洗腦之後,回到家的昭和孩童們又都要面對一個現實,那就是雖然日本在戰爭中對外勝利,但他們的生活還是很拮据。那個年代的日本雖然輝煌,但除了個別大城市,普通城市的孩子甚至連當時的民國部分城市還不如,每個家庭都有很多孩子,而孩子們為了補貼家用,很早就要幫助家裡幹活,普通家庭父親是個退伍兵,在工廠上班,母親是家庭主婦要操辦一家幾口人的生活,已經是少年的哥哥姐姐則是因為家庭困難不得不去工廠當童工、賣報紙補貼家用。
總的來說,在童年時代的昭和男兒,無論是在社會和學校中都已經是被的進行各種洗腦,雖然還是在溫飽線上掙扎,但其心底已經根植了所謂的「效忠天皇精神」
少年時代:招核男兒
當中學畢業後,已經是少年們的昭和男兒們面臨著選擇((日語中的少年是20歲以下),哥哥在戰場的捷報頻傳讓他們更加堅信當兵,雖然也有人戰死正在關內戰場,但戰死家庭成為全村人敬仰的對象被人稱為「英雄」。這讓一些沒能考上大學,學習成績一般的人,認為只有從軍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所在,因此除了沿海和大城市的居民或許在工廠工作、做生意和出海打漁之外,廣大農村的子弟都認為從軍才是唯一出路。
他們如同實行商鞅變法的秦軍一樣狂熱,在戰場上作戰不畏生死,再加上從小的教育讓昭和男兒走入「招核」的不歸路。他們在戰場上歇斯底裡,不分善惡,對佔領區的百姓痛下殺手,已然從一個普通少年變成雙手沾滿鮮血的劊子手……
廣大未能升入大學的昭和男兒如此,那升入大學之後的昭和男兒又是怎樣?
升入高等學府的昭和男兒會分為兩半,一部分人選擇軍校,一部分則是普通的大學生。進入軍校生是每一個昭和男兒的夢想,以至於當時從陸軍士官學校和海軍江田島海兵學院出來的軍官已經成為了當時日本少女們的夢中情人。
但進入軍校則是意味著新一輪的洗腦開始,這些人比農村的大頭兵們更加「招核」,思想激進的他們最喜歡的就是「以下克上」和「頭腦發熱」,在政客們的洗腦下,他們一直是各種政變和事件的急先鋒,而且昭和男兒不僅在日本國內製造恐怖,在東北和關內,也是製造各種事端。關鍵是已經成長成部隊中下層軍官中堅力量的昭和男兒,儼然成為侵略的主力,在經歷國內壓抑的環境和長期洗腦之後,在國外的昭和男兒軍官們徹底爆發,墜入深淵……
當然有的人沒能進入軍校,但不意味著他們就能遠離戰爭
成績好的人進入「一高」和「三高」,或許可以成為政客和科學家,同樣通過他們的方式在支援「聖戰」,雖然在戰爭前期,日本實行的是志願兵制,但是後面隨著的兵員的枯竭,徵兵年齡不斷下降,要求一低再低,以前學校是鼓勵但不強制徵兵,但到了二戰後期,大多數學校的學子都要上戰場。
徵兵官「你學什麼專業……」在校生「機械控制管理」徵兵官「哎……帝國需要你」,然後默默的將徵兵通知書撕掉徵兵官「學什麼專業……」在校生「飛行製造……」徵兵官「哎……帝國需要你」,然後再次默默的將徵兵通知書撕掉徵兵官「你叫什麼名字」在校生「宮本XX,現代文學……」徵兵官「嗯……帝國需要你」,宮本君,請加入我們的「菊」部隊(自殺式攻擊部隊)
這個段子其實是當時日本昭和男兒的真實寫照,一些高新科技和理工科人才可以避免上戰場,但更多工商管理或者其他文科類專業學生都會被強制徵兵。所以那個時代的昭和男兒選擇專業很重要……
這個階段的昭和男兒雖然心智已經成熟,但長期被洗腦和對外的勝利讓他們已經忘記是非,成為對外侵略的機器,但大多數人的結局都不算很好,他們即是日本對外戰爭的急先鋒,更是的犧牲品。
壯年時代:反思懵懂
到了二戰全面開始之後,這些已經快到而立之年的昭和男兒們卻面臨著迷茫。兄長和袍澤們在太平洋中的陣亡通知書不斷寄回家裡,隔壁村的當海兵的髮小也在雷伊泰灣海戰中陣亡,身處關內戰場的昭和男兒們也深陷雪峰山中。而缺乏經濟來源,被生活所迫的妹妹也來到了遙遠的中國,深受刺激之後昭和男兒們開始反思戰爭,越來越多的人在戰鬥中開小差,甚至對玉碎嗤之以鼻,在煎熬中等待戰爭結束。
當戰爭結束,除了在東北的關東軍被押到西伯利亞挖土豆,關內的昭和男兒們得以安全回國,正當倖存下來的昭和男兒滿懷欣喜,忘卻家人的離去尋找失聯已久的妻子的時候,卻發現她們打扮的花枝招展,出入美軍軍營,在你們擦肩而過的時候,落魄販賣戰爭紀念品的你甚至不敢和她對視。
戰爭結束後窮困潦倒的昭和男,不得不為了的生活而選擇低下頭顱,曾經的袍澤為了一個工廠的苦力大打出手,曾經的長官甚至還要向自己的手下乞討,現在的昭和男兒,可謂是迷茫而又頹廢,這也許是在為自己犯下的戰爭罪行的另一種贖罪吧。
雨田君說
日本在二戰前後的昭和男兒可謂是經歷可謂是像過山車一樣,少年的他們被政客們洗腦 ,成為「招核男兒」,在雙重壓迫的環境中瘋狂而又殘暴,雖然戰爭結束前他們迷茫反戰,但這不足以成為他們侵略他國的藉口。
雨田覺得,如今「令和時代」的男兒們在偽娘盛行的時代,追憶所謂的昭和男兒應該是學習其身上的堅韌力。
而非他們殘暴、歇斯底裡的「瘋狂精神」,那種被「極端主義」控制下的炮灰,到處惹事的「招核男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