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記者 葉虹 通訊員 管萱萱
東莞市各政務服務職能部門以辦好「一件事」為標準,不斷推進群眾辦事「只進一扇門」,努力打造優質高效的辦事和營商環境,贏得了群眾的一致認可。
服務一小變,群眾就能更方便。但是,對於政務服務職能部門而言,服務之「便」之變並不容易,在群眾獲得各種貼心、便捷服務的背後,是各個職能部門踐行「為人民服務」宗旨的竭力探索和付出。
今日,市委政法委、市委網信辦、市公安局、市人社局、市總工會等東莞的政務「大V」們將聯合推出「護航東莞」第七場直播,為人們講述政務服務之「便」背後的故事。
打造公安政務服務新模式
2019年以來,東莞市公安局以辦好「一件事」為標準,努力推動公安政務服務事項審批服務變革。以往返難題「一窗辦」為例,市公安局為破解以往群眾辦理公安業務多頭往返跑的難題,在全省範圍內首推「一窗式」模式:將原來分散在各警種、部門受理的戶政、居住證、車駕管、出入境等203項涉民生類業務進駐東莞市民服務中心公安專區。最終,實現了「前臺綜合窗口收件(受理),後臺警種分類審批,統一窗口出件」的公安窗口服務模式,打破了警種業務受理的壁壘和局限,整合優化了窗口警力,實現企業和群眾辦事「只進一扇門」,有效解決群眾辦事「多頭跑、往返跑」。
今年2月10日,家住大朗劉先生的兒子馬上要入學了,但卻因為沒有入戶無法入學。劉先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可是由於疫情和其即將要到國外工作的原因,他不能等到預約的時間到窗口為兒子辦理入戶。大朗分局工作人員了解情況後,馬上為劉先生開通「綠色通道」,將原本需要的8個工作日審批,壓縮在了一個工作日內為其辦結,解決了劉先生的當頭之急。
數據顯示,「放管服」改革以來,市公安局共梳理出了269項涉及公安的政務服務實施事項,其中266項實現「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次」實施事項佔比98.9%;先後取消了149項涉及公安機關的證明事項和相關材料,制發居住證時間從原來要求的10個工作日縮短為7個工作日,基層分局戶政業務審批時限更從25個工作日壓縮至8個工作日。
做好「加減乘除」穩住民生基本盤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穩住就業就是穩住民生基本盤。市人社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指導下,科學地做好了就業服務工作的「加減乘除」,及時科學地穩住民生基本盤。
今年以來,該局組織開展44場「春風行動」及復工復產企業線上招聘會,發布3651家次企業18.8萬個崗位需求信息,做好擴大東莞攬才面的「加法」。再用最「短、平、快」的方式做「減法」,對全市所有企業實行全額退費,使東莞成為全省最早完成社保費回退工作的地市,僅用短短2天時間就完成了4.54億援企穩崗補貼發放工作。
除此之外,市人社局還結合實際工作需求,聚焦時事民生熱點,著力做好了優化線上綜合服務、化解勞資糾紛的「乘法」和「減法」,通過貼心、暖心的民生服務,助力東莞活力復甦。如線上政務服務,市人社局為方便廣大市民辦理業務,整理推出了可預約事項清單28項、「不見面審批 」服務事項清單46項、政務服務「延期後補」事項清單77項。
做好「娘家人」構建和諧勞動關係
穩定就業當然離不開「娘家人」的貼心服務。東莞市總工會不斷強化創新維權服務工作機制,促進勞動關係的和諧穩定,用心用力用情做好職工的「娘家人」。目前,全市基層工會涵蓋數達6.1萬家,工會會員380多萬人,形成了市、鎮、村、企業四級工會網絡組織。
和諧的勞資關係,依法依規的維權必不可少。近五年,全市工會共接受職工勞資糾紛投訴2061宗,各事件均得到了解決,辦結率為100%。並連續五年安排工會律師為全市近200家300人以上規模企業擔任工會法律顧問,及時化解基層勞資糾紛,為職工挽回經濟損失7147.19萬元,有效地維護了職工隊伍和工會組織團結統一。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市已建工會企業中共有28362家企業建立了集體協商制度,建制率為98.65%,集體合同覆蓋職工2088235人;有242家千人以上企業建立了集體協商制度,千人企業集體合同覆蓋職工488506人;11家世界500強企業建立集體協商制度,每年培育一批典型行業、企業集體協商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