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果園港。曾華 攝
自動化程度更高、設備更先進的新T3塔臺正式投用。(民航重慶空管分局供圖)
重慶保稅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記者 崔力 張錦輝 攝
一列滿載貨物的中歐班列(重慶)從重慶果園港鐵路專用線緩緩駛出,開往德國杜伊斯堡。記者 張錦輝 攝
「重慶成中國最大咖啡現貨交易地」!
1月17日,《重慶日報》一版的這條消息,刷新了許多人的世界觀:位於內陸腹地的重慶,居然可以把咖啡現貨交易做到全國第一!
有實實在在的數據說話——2017年實現咖啡交易額97.69億元,這個位於兩江新區的咖啡交易中心,成立不足兩年,咖啡總交易額已突破130億元,讓重慶成為我國當之無愧的最大咖啡現貨交易地。其內陸非產地轉口貿易實踐,還被商務部等13部委列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首批典型經驗和模式,向全國推廣。
不產一粒咖啡豆,為何成為中國第一?
韓國KBS電視臺製作出品的系列紀錄片《超級亞洲》,在第6集《亞洲之路》中,以重慶做咖啡現貨交易為起點,講述了中歐班列(重慶)這條全世界都關注的「超級之路」,一顆咖啡豆的背後,是全球供應鏈和物流通道之變。
看清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格局
推動內陸開放助重慶發揮「聯結點」和「戰略支點」作用
「中國離歐洲海運路線很長……通過中歐班列可以節約一半以上的時間,將貨物運到德國杜伊斯堡。」這是《亞洲之路》對中歐班列(重慶)的描述。
重慶作為我國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區位優勢突出,戰略地位重要,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處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上,在國家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格局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帶頭開放,帶動開放,是作為內陸唯一直轄市的重慶,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擔當。而作為西部第一個國家級開發開放新區,兩江新區更是內陸開放的大門,重慶開放的窗口,其探索內陸開放的成果,直接影響重慶,乃至西部地區的開放發展水平。
責任越大,要求越高,這要求兩江新區在謀劃開放時,必須站到全市的層面,通盤考慮:
基於全球的開放新格局,需要把握好聯結點的點位特徵。從全球經濟發展的新趨勢看,要把重慶建成大陸經濟與海洋經濟的聯結點;從開放市場的角度,要把重慶建成亞歐非一體化大市場的重要聯結點;從交通物流通道角度,要把重慶建成「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互聯互通立體交通網絡的聯結點;從產業發展角度,要把重慶建成內陸與沿海、東部與西部產業轉移的重要聯結點;從發展戰略角度,要把重慶建成區域戰略與開放戰略的重要聯結點;從媒介角度,要把重慶建成物流、資金流與信息流的重要聯結點。
這便是時代賦予兩江新區的責任與要求,兩江新區必須加速開放載體立體化,大力推進多式聯運,構建新的貿易圈;讓開放平臺多元化、高端化、集聚化,把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和自貿區作為推動開放的重要引擎;推動開放型經濟全面升級,不斷開創開發開放新局面,讓內陸開放高地建設生機勃勃,湧現新作為新進展。
中歐班列從果園港開出
絲路與長江交匯 打通「一帶一路」聯結長江經濟帶「最後一公裡」
今年1月,重慶多晴少雨。
位於兩江新區的果園港內,顏色各異的貨櫃鱗次櫛比,鐵軌貨運專線無縫連接中歐鐵路,顯眼的橘紅色貨櫃智能化裝卸井然有序,一側的長江岸邊,幾千噸位的大型輪船將咖啡等貨物送往全國乃至歐亞沿線地區。
它也不只是重慶的果園港,還是「絲路」與長江交匯點……就在前不久,重慶果園港首開中歐班列,中歐班列(重慶)「水鐵聯運」實現「零突破」。「要為長江經濟帶建設服務好,為『一帶一路』建設服務好,為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服務好。」
從長江入海口到歐亞沿線各個國家,鐵水聯運使得沿江地區的貨物可通過長江的水道,以更低廉的物流成本運往各地。
這並非普通的班列開行,中歐班列(重慶)「水鐵聯運」的「零突破」,意味著果園港所處的「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具有了更加深遠的戰略意義,意味著「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有了更加堅實的基礎,重慶融入全球市場的境界為之一寬,其作為聯結歐亞大陸的橋頭堡和國際物流樞紐的戰略形象呼之欲出。
現在,每天早上天還沒亮,裝載著商品車的滾裝船就開始在果園港碼頭卸船作業,這些車將從果園港中轉,再分撥至西南各地……而同時沿江「逆流而上」去往更遠的歐亞沿線,這樣的立體交通也給長江經濟帶沿岸其他城市帶來了不少機會。
目前,果園港已經開通了上海—果園—南充、果園—攀枝花、果園—西昌、果園—西安等水水中轉和鐵水聯運10多條運輸線路,成為四川、貴州、雲南、陝西、廣西等周邊地區外貿貨物的中轉港。2017年,果園港完成貨櫃吞吐量31.5萬標箱,同比增長33.1%;其中水水中轉9.8萬標箱,同比增長92.8%;鐵水聯運5.2萬標箱,同比增長62.3%。
如今運往四川、陝西、甘肅各大鋼廠的鐵礦石、鉻礦石、石油焦等大宗散貨,都選擇在果園港中轉。預計2018年果園港始發的中歐班列來回班列不會少於100班,2020年,果園港始發的中歐班列年到發量有望達到300班,其作為長江上遊多式聯運物流樞紐地位將愈加顯現。
完善各類口岸功能
推動形成空鐵公水無縫銜接的多式聯運樞紐
多式聯運釋放能量,物流樞紐效應凸顯。讓重慶不僅僅把咖啡現貨交易做到中國最大,還把汽車整車進口做到內陸第一。
以2017年上半年為例,重慶整車口岸進口整車390批、1205輛、貨值8729萬美元,同比分別增加177%、293%和403%——各項數據在河南、四川、北京、湖南等五個內陸整車進口口岸中位居榜首。
目前,重慶正積極爭取將整車進口口岸延伸至兩江新區果園港,並已付諸於行動。
去年6月,重慶港務物流集團正式開啟「商品車長江水運貨櫃化運輸」的新模式。他們還在果園港深入推進商品車分撥中心和商品車物流貿易市場的構建,大力發展商品車「鐵、公、水」多式聯運。
除了整車進口口岸,兩江新區還向國家有關部委申請了果園港口岸開放,下一步將完善設立進口肉類、水果、糧食、苗木等指定口岸功能,建設集貨櫃、汽車滾裝、件散貨於一體的綜合開放口岸,完善果園港保稅物流功能。
另外,隨著前不久T3A航站樓及第三跑道的投入使用,江北國際機場將在中西部地區率先形成「三座航站樓、三條跑道」的運營局面,可以滿足年旅客吞吐量45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10萬噸、飛機起降37.3萬架次的保障需求。
航空貨運公司也因此紛紛搶灘登陸重慶。據統計,目前在渝運營國際及地區貨運航空公司已經有13家,其中全貨運航空公司8家。
上述這些因素,將共同推動在兩江新區形成以港口為節點,航空、鐵路、公路、水路無縫連接的全程綜合多式聯運樞紐,貫通中歐國際鐵路大通道、長江黃金水道、東協陸路交通的跨境物流大通道,加上兩江國際雲計算中心的信息港,兩江新區在20公裡的半徑內,可謂五港交匯,虛實結合的國際通道、口岸體系,為重慶打造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和口岸高地發揮關鍵性作用。
促投資貿易便利化
讓重慶與世界做生意越來越容易
通道搭成了、口岸開放了,但適宜內陸開放的新路徑、新模式、新機制仍需不斷探索。
以保稅區為例。「最開始,有位專家聽說我們想搞保稅區,搖著頭說,保稅加工離開海岸線500公裡就不能存活。但兩江新區的實踐證明,內陸和沿海一樣可以建好、用活保稅區。」重慶保稅港區負責人說。
活下來、活得好的原因,就在於在中央擴大內陸沿邊開放政策的支持下,推動了「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大通關模式等在內的多項改革,對內陸開放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重慶在實踐中認識到:開放還是一種基於理念創新的制度安排。
促進投資便利化、貿易便利化的制度安排,是兩江新區進一步推進開放型經濟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招商引資,整合全球先進要素,打造重要投資目的地,助推產業發展和國際貿易的必經之路。
2014年9月,國務院批覆同意位於兩江新區的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開展貿易多元化試點。目前全國試點貿易多元化的地區只有兩個,一個是蘇州,一個就是兩路寸灘保稅港區。
如今,3年多時間過去,貿易多元化試點改革,已讓重慶保稅港區企業感受到巨大變化。
重慶港騰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介紹,貿易多元化試點以前,保稅港區的功能主要就是保稅物流和保稅加工,沒有貿易功能,貿易只能到區外進行。為此,港騰公司需要在港區內外分別設置運營1個倉庫。進口與非進口貨物需放在不同庫房。向國內或國外發貨時,還需要在兩個庫房間調配,又要產生裝卸、運輸等成本。
但是貿易多元化試點新增的貿易功能,讓這一切發生了改變。
貿易多元化試點後,允許保稅、完稅貨物都在同一個倉庫,「這樣光在港區內省下的庫房租金每年就達幾百萬元。」該負責人說,合二為一的庫房,還省去了運輸和裝卸成本。
而且,以往內陸企業產品出口要先交稅,退稅要等到幾個月後才能到帳,這成為企業資金流的一大負擔。結合重慶保稅港區的特點,重慶海關採用GPS定位系統和「預結關+轉關」的通關監管模式,在有效監管保稅港區出口貨物的前提下,實現「入區即退稅」,解決了長期以來制約內陸地區企業出口退稅滯後的問題,使出口貨物轉關核銷率達到100%。
中國開放的薄弱環節在內陸,但潛力也在內陸。通過在重慶建設內陸開放高地過程中發揮龍頭作用,兩江新區在開放領域取得飛躍式發展,尤其是開放領域的經濟體制改革創新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經典案例
兩江新區用好中新互聯互通項目、自貿試驗區等重大平臺
為深化內陸開放創造機遇
果園港的樞紐作用有多明顯?毗鄰的魚復工業園最能感受到。
去年8月31日,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1+1」多式聯運示範項目在渝揭牌,項目落戶在兩江新區魚復工業園內。
在融入「一帶一路」發展、服務長江經濟帶建設的大背景下,重慶各方面及新加坡,對該項目都極其重視,希望通過該項目助力重慶建設內陸國際物流樞紐。
「1+1」即輕資產和重資產兩個公司。輕資產公司側重於交通物流領域項目諮詢策劃、國際物流通道建設、腹地及周邊貨源組織、物流資源整合、戰略協調及為客戶提供綜合物流解決方案,以提升重慶物流發展軟環境;重資產公司則更偏重國際多式聯運相關的物流裝備、倉儲作業、信息平臺等基礎設施建設、運營與管理。
「雙方企業定位清晰,分工明確,相輔相成。」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說。
「1+1」多式聯運示範項目揭牌,是兩江新區優化開放平臺的具體表現。隨著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以及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正式運營,兩江新區的開放平臺越來越強大,功能也越來越豐富。
去年12月22日,一架價值約5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億元)的全新空客A320飛機降落在重慶江北國際機場,進入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空港功能區指定停機位。這是我市首次以海關特殊監管區域SPV(特殊目的公司)方式引進的第一架飛機,標誌著我市開展飛機保稅租賃業務實現零突破。
重慶在第三批自貿試驗區中率先開展飛機保稅租賃,而開展這項探索的正是重慶自貿試驗區兩江片區。
「飛機保稅租賃能夠大大減少航空公司流動資金壓力,並降低成本。以此次為例,我們單架飛機每年可以節省1000萬元的購機成本。」春秋航空投融資管理部副總經理田超介紹。
「以『保稅租賃』方式引進飛機是重慶自貿試驗區的創新業態,該項目合作成功使重慶在SPV飛機租賃業務領域擁有了和天津、廣州等地一樣的實際操作經驗,在飛機租賃業市場中佔據了一席之地。」重慶自貿試驗區兩江片區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重慶自貿試驗區將陸續開展支幹線飛機、通用飛機、大型成套設備、高端裝備、進口醫療設備等融資租賃業務,助力我市打造融資租賃產業聚集地。
與此同時,兩江新區也加大了投資貿易便利化的改革力度。以重慶自貿試驗區兩江新區片區為例,通過政務服務模式、跨境投融資等多方面的創新,重慶自貿試驗區兩江新區片區成功將審批速度提升了80%以上,同時實現了網上審批覆蓋率100%、公開率100%。
除了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和自貿試驗區這兩大國家戰略平臺,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等一批國家級改革試點平臺也正在為兩江新區和重慶帶來源源不斷的機遇。
(本版圖片均為本報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