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上面藍色字 免費訂閱!
作者:劉娜
轉自:閒時花開(ID:xsha369)
她們是不同的,
她們是相同的。
●●●
我對娛樂八卦和明星豪門,關注的比較少,但特別留意普通人家孩子的成長。一條是,詹青雲斬獲《奇葩說》第六季BBking(年度最佳辯手)。另一條是,李子柒接受新華社採訪,回應成名後的種種爭議。順著這兩條新聞,我回看了詹青雲的很多辯論,也翻閱了李子柒的很多視頻,然後發現,李子柒和詹青雲——一個來自四川綿陽大山深處,初中沒有畢業就輟學的美食博主,一個來自貴州貴陽普通家庭,精通經濟學和法學的哈佛博士;一個靠唯美田園鄉土視頻,擁有全球3000多萬粉絲的自媒網紅,一個靠強大邏輯和理性支撐,用事實和雄辯徵服觀眾的奇葩辯手,竟然有著非常多的相同之處。而她們不易察覺又天然相通的相同裡,也藏著普通孩子的奮鬥之路。仙女李子柒,不是從小就仙氣兒十足。學霸詹青雲,不是自幼就聰明絕頂。父母離異,繼母對她不好,經常虐待她,拽著她的頭髮往水溝裡摁,一生氣就把小子柒打得半死不活。爺爺奶奶知道後,心疼得不能行,把6歲的小子柒領回了家。家裡太窮,當鄉廚的爺爺就翻越大山,在父老鄉親們的紅白喜事上輾轉,換點糧食和碎錢。耳濡目染中,李子柒從小就愛上了填飽肚子、帶來財富的美食。爺爺病逝後,輟學的她在睡過街頭,餓過肚子,幹過飯店服務員,在夜場當過DJ後,從打工的都市回到綿陽深山的奶奶身邊。她拾起爺爺的手藝,在拜師學藝中,將美食和手工一點點向外拓展,直至佔領直播的風口,喚醒沉睡在國人心頭的世外田園夢,成了海內外關注的流量網紅。她因為聽不懂老師的話,對很多理所當然的結論持懷疑態度,曾被老師喊家長:「你的小孩太笨了,我教不了。」同為教師的媽媽,並不認為小青雲是笨孩子。她告訴女兒:你是特別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那一個,是觀音菩薩送來的金鳳凰,你一定可以超越很多人,成為最棒的那自己。詹青雲相信媽媽,所以就相信媽媽的話,所以就認定自己是不平凡的孩子。在這種「盲目」的信念裡,她一點點摸索出學習的技巧,以好成績打敗了周圍人的成見。後來,她考上香港中文大學,學習經濟學後,發現法律更能影響他人改變世界,毅然貸款100萬,到哈佛大學讀法學博士,參加大小辯論,直至成為奇葩說裡,不可複製的阿詹。不管是身世坎坷的李子柒,還是一小被認定腦子有病的詹青雲,不管她們是成名前,還是成名後,都沒有刻意賣慘,博取同情,甚至拒絕別人渲染自己的苦難。她們選擇用一路的成長和奮鬥,讓單薄的身軀穿透偏見和黑暗,向著太陽照射的地方,開闢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並因此告訴所有普通人家的孩子:李子柒自幼沒有父母,6歲之前飽受窮苦,但爺爺奶奶的愛,最終成了她心頭的一束光。而奶奶,那個穿著厚厚棉襖、戴著老式帽子,坐在爐火噼啪燃燒的大地鍋前,沉默燒火的老人,永遠是李子柒視頻裡的最佳女配角。李子柒的視頻,最打動人的,除了如詩如畫的背景裡,熱氣騰騰的美食和古法質樸的手工,還有她和奶奶靜默相伴的溫暖身影。詹青雲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有著一個寬容沉默的爸爸,也有一個嚴格溫柔的媽媽。詹青雲曾說,小時候,她認為從不限制她的爸爸,才是天底下最好的人。長大後,她才明白,在事業和家庭中輾轉,忙得焦頭爛額,依然耐心教育她的媽媽,才是天底下最不容易的人。她學經濟學也好,學法律也好,去支教也好,去當義工也好,到政府機構當助手也好,去日本當律師也好,父母永遠都是鼓勵她:去嘗試,去努力,去跟著自己的心走,去擁抱內心的願望,去把腦海裡念念不忘的想法,踐行成不悔的人生。詹青雲和父親
一個孩子,特別是一個女孩子,最大的底氣和資本是什麼?是因被寬厚而包容地愛過,所以敢追求自己所愛的獨立和驕傲。李子柒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說,拍攝視頻,是她非常熱愛的事情。農村的四時變化,景色交替,作物生長,瓜果成熟,都是她最熟悉的東西。雖然一條短短5分鐘的視頻,她可能要拍上三五個月,小半年,甚至一兩年,但她覺得自己和這些東西是融為一體的,所以心懷美好和敬畏。雖然,為了展現給更多人看,她要摳掉很多不那麼美好的東西,要歷經很多鏡頭背後無法展示的瑣碎和重複,她並不覺得苦。因為熱愛,因為發自內心的喜歡,因為沉醉於熱望之中,因為所拍攝的每部作品,都是自己心心念了很久的願望,所以拍出來後,大家也能感到其中的誠意。詹青雲談到自己為何從經濟學,轉到法學時,說內心那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正義,召喚她要用自己的知識,幫助更多人解決問題,贏得公平。每個人都要回到內心深處,找到自己熱愛的東西,做一個忠誠於自己的極致沉醉者,才不枉這一生。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多少人跟著父母跑,跟著別人跑,跟著流量跑,跟著流行跑,跟著名利跑,唯獨忘了跟著自己內心最熱愛的東西,緩緩向前。回歸質樸,
就是最好的那條路。
李子柒說工作和生活
而在奇葩說的舞臺上,詹青雲也是最獨特的那一個。
她很少刻意製造梗,更極少抖包袱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她善用緩慢遞進的邏輯,嚴肅客觀的事實,隨手拈來的名篇,恰到好處的升華,直擊對方的死穴和漏洞,用真誠和真相,贏得屬於自己的掌聲。
她拒絕眼花繚亂的套路,也不用煽動情緒的技巧,她讓辯論回到辯論本身,永遠以職業辯手的平和理性、觀點哲理和多維思考,打贏一場場翻身仗。
為了出名和成功,多少人迷失在套路和手段裡。其實,最好的那條路,是頭腦清醒地當個素簡人。
不戴高帽,
吹捧是別人的幻覺。
前段時間,李子柒因為在YouTube上的粉絲量超過了CNN和BBC,而被一撥人稱讚為中國文化輸出的代表,又遭到另一撥人「不配」的質疑,還被央視新聞和名嘴白巖松提及。接受新華社採訪時,她坦然地說,視頻傳到國外,她很意外,但是看到這麼多人喜歡,她又覺得自己做了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她說,文化傳播是一件浩大的工程,需要很多人的努力,她自己只是做了很小的一件。詹青雲接受採訪時,毫不客氣地說,被吹捧太多,是要被清算的。媒介眼中的她,並不是真正的她。很多人都把詹青雲當成傳奇和神話,甚至把她貸款100萬去哈佛讀書,放到標題區吸引人,對此,詹青雲非常反感。她說,她沒有那麼慘,比她條件差的大有人在。她沒有那麼神,只是走了一個不認命女孩該走的人生路。面對別人的讚美時,你有多清醒。那麼,面對別人批評時,你才有多冷靜。因為,知道自己重量的人,不是別人能夠定義的。不管是在高光時刻,還是在低谷爬坡。李子柒的成名和爭議,都因為她鏡頭裡的鄉土中國,和我們看見的中國鄉土,並不相符;她展現的鄉村女子,和我們所見的農家妹子,也相去甚遠。你所羨慕的生活技能,都是別人的求生本能。你們看到的視頻是作品,你們沒有看到的視頻才是生活。李子柒全網播放量5000萬的蘭州拉麵,是她跑到蘭州跟著師傅學一個多月才拍攝的,每天拉麵到胳膊發酸,一個拉麵鏡頭就拍了200多次,廢掉的麵團自己吃了半個多月……令人驚豔的蜀繡針法,是她看了很紀錄片後,又聯繫了蜀繡的國家級非遺大師孟德珍老師,學習了半年後,一針一線繡出來的……每條視頻的背後,都有無法拍攝的學習和修行,還有這個過程中,舒適區不斷拓寬的精進。詹青雲火爆全網的那些辯論片段,不管是「媽媽不是超人」,還是「堅持尋找靈魂伴侶」,不管最後她辯贏了,還是辯輸了,自始至終,她通過冷靜而獨特的思考,捍衛內心的那些價值觀。或許,這世上只有一種理想主義,那就是看透了現實的殘酷後,依然選擇相信美好與希望。李子柒年幼時,因為身世坎坷,家庭貧寒,曾上過綿陽當地的報紙,受到好心人的資助,才得以繼續學業。但在做直播初期,她一開始因為讀書少,看不懂專業攝影書籍,不會使用修圖軟體,耗費很多精力,從零開始做起,才一步步被人認可。所以,成名後,李子柒開始做公益,將50萬獎金全部用於助學,並給北川災區的孩子送去學習用的電腦。有人妒忌李子柒的成功,前陣子網上甚至流傳她年薪多少億的傳言。一個底層出身的女孩子,能以這樣的逆襲,帶給我們美好和能量,遠遠比過成自身難保的窮人,更令人鼓舞吧。李子柒把金秒獎50萬獎金捐出
詹青雲參加完辯論後,繼續去日本一家律所當律師,為在日本工作的中國人提供法律服務。這是一份收入不錯的差事,詹青雲做得非常認真和投入,也收穫不少讚許。一個從小戶人家走出來的學霸,歷經差不多30年的時光,最終活成了自己的熱望,能掙錢,又有夢想。因為,身為普通人,我們一路奮戰,都不是為了過得更差,而是為了越來越好。因為機遇和運氣有別,不是每個普通人家的孩子,都能成為李子柒和詹青雲。但,我們可以從她們的努力和奮鬥、真實和自然、熱望和夢想、堅持和信仰裡,看見那個自己。那個如一團火一樣,微亮微暖的自己。那個像一棵草一樣,無畏無懼的自己。那個像一粒沙一樣,沉默堅韌的自己。最後,請允許我用詹青雲的這段辯詞,來結束這篇文字:人世間原本就有大的不朽和小的不朽,大的不朽是世人對你言必稱民,是那些素不相識的人,在你死後依然記得你。流量會過去,熱搜會過去,喜歡我的人和討厭我的人,都會慢慢把我忘記。閒時花開(ID:xsha369):作者劉娜,80後老女孩,心理諮詢師,情感專欄作者,原創爆文寫手,能寫親情愛情故事,會寫親子教育熱點,被讀者稱為「能文藝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刪除。
▼ 點擊閱讀原文,和我一起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