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幼兒"環境空間教育"模式,探索"室內功能環境與室外自然環境"一體化建設,讓幼兒在接觸中與自然融為一體,感知世界。
2020是深圳市南山區建區30周年,而該區的大新幼兒園也與其同歲。30年間,它已由開辦時的1所園6個班200餘位幼兒,發展到現在擁有1所總園4所分園、共49個班、267名教職工、1645位幼兒的"集團化辦學幼兒園",深受市民群眾的喜愛,被廣大群眾譽為幼有善育的"南山樣板"。
深圳市南山區大新幼兒園室內、外環境空間一體化全景圖
深圳市南山區大新幼兒園總園長李春玲告訴記者,大新幼兒園以"服務周邊社區,為3—6歲幼兒提供優質學前教育,發揮示範引領作用"為辦園宗旨,以"具有專業水平的,友好型'容變'樂園"為辦園目標,提出"讓每一個孩子都發光,讓每一顆心靈都善良,讓每一個童年都精彩"的教育目標。大新人在開放包容中求發展,在主動變革中求創新,大家始終心向教育,奮鬥在一起。
據了解,大新幼兒園前身是"大新辦事處幼兒園",1990年開辦經費僅10萬元,開園只有6個班。前大新幼兒園園長何繼紅介紹,那時幼兒園沒有圍牆,周邊全是荒地,旁邊還有一個喧鬧的菜場,許多本地娃兒聽不懂老師的普通話,經常跑到幼兒園外面去。為了孩子們的安全,老師們一擔擔挑著泥巴、磚頭,壘起土堆當圍牆,大家幹得肩膀、胳膊酸痛卻毫無怨言。
深圳市南山區政協副主席、區教育局局長劉根平(右二)調研"室內功能環境"設置情況
有容為"大"、有變乃"新"
李春玲介紹,"有容為大、有變乃新"是凝聚了大新幼兒園三十年發展精髓的文化核心價值觀,引領著一代代大新人"務實興園",將大新精神傳遞,將大新文化傳承,推動大新幼兒園開啟多園管理發展之路。
據了解,2015年6月第一所分園龍海二幼成立,2019年9月第二所分園桃花園幼兒園成立。2019年12月、2020年9月向南瑞峰幼兒園和大新康苑幼兒園先後轉為公辦,成為大新幼兒園的第三、第四所分園。
大新幼兒園副園長李湘雲介紹,"每天變化一點點,每天進步一點點",已經成為了當下大新幼兒園全體老師和學生的口頭禪,大家堅持下來,才有今天的成績。
1996年,大新幼兒園被評為廣東省首批省一級幼兒園,2008年,被授予"深圳市辦學效益優秀幼兒園"稱號,2014年成為深圳市南山區《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實驗園,2015年6月被評為"深圳市首批優質特色示範幼兒園創建單位"。幼兒園連續多年被評為深圳市衛生保健工作先進園所,兩次獲得深圳市辦學效益獎。
尤其是近年來,幼兒園還獲得了"第三屆全國中小學長徵文化教育先進單位、廣東省特色建設方案三等獎、深圳市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南山區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南山區優秀基層黨組織、南山區三八紅旗集體、南山區閱讀創新特色單位"等多項集體榮譽,連續兩屆獲得南山區教育系統健身操舞展演特等獎。
打造幸福教師"雁陣"
近年來,在"建團隊,造雁陣,同成長"的發展理念下,充分發揮頭雁帶領、適時位移、團結看齊等雁陣精神,打造團隊雁陣,發揮雁陣效應,專業成長、示範引領雙贏。
大新幼兒園中層以上領導組成的"頭雁陣營"
領航靠頭雁,練兵先練將。據了解,李春玲積極發揮"頭雁"作用,率先垂範參加廣東省幼兒園園長德育大賽;名師工作室課題引進及自主課題開展,以課題帶教研,促教師專業發展;策劃各級課程、教改研討,促幼兒園內涵發展;開展各類培訓交流活動,共探討、廣輻射。
同時發揮中層幹部能動性,培育部門"領頭雁",實行中層輪崗制度,提升管理效益及工作積極性;組織學期總結務虛會,發揮中層決策力;承擔開放接待任務,強化中層組織力;統籌策劃大型活動,培養中層綜合力。並嘗試級組管理新改革,培養教研小頭雁,試行教研員、級組長二合一新模式。
記者了解到,三十年來,大新幼兒園共培養了30餘位名師、18位校園長。開展了國家級、省級、市級課題共12個項目;獲得各級部門國家級獎勵23項、省級獎勵20項、市級獎勵116項。其中,李春玲獲得"南山區首屆德育大賽特等獎、深圳市一等獎、廣東省綜合二等獎、單項一等獎"。該園教師覃冬曉獲得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稱號,劉春玉獲得"首屆南山區精英教師"稱號,李湘雲、蔡婉瑩、唐玲英成為區優秀督學。
建構幫扶互助"雁陣"
聯盟大家庭,輻射引領。李春玲介紹,大新幼兒園作為南山區第五聯盟管理園,負責44所聯盟園的管理及教研指導工作。由省、市級幼教兼職督學李春玲、區優秀督學李湘云為領頭雁,先後帶領談琰、蔡曉莉、俞文瑤、陳秀利等骨幹力量,通過開放交流、講座培訓、到園指導等方式,積極參加"百園扶百園"行動,推動大拇指幼兒園、小逗號幼兒園、登良幼兒園以及被幫扶園高質量均衡發展。
跨省雁陣,精準幫扶。根據《南山區與德保縣學校結對交流安排》,2018年3月,大機幼兒園與廣西德保縣直二幼結對幫扶,通過來園跟崗交流、實地考察指導等方式實施幫扶,促進德保二幼的教育教學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持續提升。
開放接待,示範引領。大新幼兒園近年來,每年接待省內外同行參觀來訪、跟崗交流、實習等3000餘人次,骨幹團隊外出講學、支教送課200餘次。
據了解,通過深圳市李春玲名師工作室,指導了當地和幫扶地共60餘家幼兒園,同時,大新幼教經驗輻射了全國300餘家幼兒園,為深圳幼教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獲得了社會的高度讚譽。
創新"環境空間教育"模式
據了解,大新幼兒園秉承"教師創設一個'對兒童友好、機會豐富、允許幼兒自發活動、滿足幼兒活動需要'理念,實現"室內外環境一體化",探索創新幼兒"環境空間教育"模式。
李春玲介紹,環境創設堅守"幼兒為先、循序漸進、先內後外"的原則,通過"本園思路為主、專家技術輔助、自籌與政府資金支持結合"等途徑,"每天變化,每天進步",實現從裡到外發生變化。形成了大新"環境空間教育"模式如下幾個特色:"LPR(Loose parts research )無固定玩法材料"的投入研究與環境一體化建設相得益彰,極大地激發了幼兒自發遊戲的興趣;不規則區中區成為孩子們的遊戲吧、餐吧,三五成群享受著自主活動的樂趣;多材質室內活動推拉牆設計,美觀實用操作性強,同時滿足各項計劃內容等的有機呈現及電視機遮蓋等需要;戶外有幼兒野炊野餐的茵茵綠草地,也有激發南北孩子想像的"沙灘"及"雪地"——白色小石頭灘;公共地帶以展示功能為主向以遊戲功能為主的空間環境轉變,走廊遊戲區、大廳角色區、圍欄結構牆及塗寫牆等,處處可玩可操作,遊戲無處不在,隨時滿足幼兒的需要。
大新幼兒園退休教師楊紅惠告訴記者,現在樓頂的"新欣菜園"是她2018年時建議建立的,在園長的帶領下,她們從找專業人士設計、預算、比價格到最後建成,忙了兩三個月。最後幼兒園裡教職工、家長、孩子上上下下全部參與到菜園的建設和養護中來。環境建設把大家團結起來,形成如此大的合力,有了菜園後,"大新精神"深深地紮根在師生心裡。
室外自然環境多區域、多功能
2017年11月,大新幼兒園喜獲深圳市學前教育協會環境評比第一名;2019年3月,該園獲得南山區幼兒園戶外活動組織與實施一等獎;近3年,數千人次同行慕名前來參觀學習等,均與室內外環境一體化建設緊密相關。
值得一提的是,大新幼兒園為主持單位的四個課題研究先後開展,其中2016年度深圳市教育教科院市級"十三五"規劃重點資助課題、李春玲名師工作室課題為《幼兒園學習環境建設研究》,廣東省教育科研重點項目為《幼兒園室內外環境一體化建設》。
室外自然環境多區域、多功能
提升"容變"文化內涵
李春玲表示,身處全國先行示範的高地,大新幼兒園如何基於已有的經驗進一步傳承與發展,是全體大新人面臨的新挑戰。大新幼兒園提出"以文化樹園、質量立園、研究興園、名師強園、網際網路思維建園"為方向, 以"文化建設"為基礎,以"專業發展"為突破口,用"資源整合"創新管理模式,用"網際網路+教育"改變思維方式,形成能在全國輻射引領的專業型、友好型名園。
大新幼兒園持續強化"蛻變"與"創生"意識,樹立"專業自治與合作文化"精神,夯實和提升"容變"文化內涵,將"容變"作為大新園各項管理工作的原則與方法,貫穿在幼兒園行政管理、課程建設、團隊發展和家園共育中,將"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五園聯動,資源共享,層層蛻變,大踏步前行,逐步呈現出"各美其美、齊頭並進"的喜人態勢。
從清晨到日暮,每一天,孩子們在幼兒園學習、生活、閱讀、遊戲,在陽光下奔跑。一屆屆大新園的小寶貝們明眸善睞、英姿煥發,在富含養分、充滿趣味的環境培育下,在愛與包容的呵護中,如春筍般茁壯成長。我們將30年園慶活動辦成'幼兒園文化建設與師生成長教育'的過程。李春玲如是說。
近日,大新幼兒園以"回首總結、紀念慶祝、提升發展"為主線,凸顯"我們在一起"的文化理念,對幼兒園三十年發展歷程進行全面梳理和總結,研討幼教可持續發展、推進幼教示範引領作用等內容,為幼教高質量發展和"幼有善育"提供更多"示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