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中草藥手冊」,然後點「關注」
中醫教你識中藥,中草藥秘方、偏方。
人手一本,不可多得!
漏蘆
漏蘆,中藥材名,為菊科植物祁州漏蘆或禹州漏蘆的根。秋季採挖,除去殘莖及鬚根,洗淨泥土,曬乾。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內蒙古、陝西、甘肅、青海、山西、河南、四川、山東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消癰,下乳,舒筋通脈之功效。主治乳癰腫痛,癰疽發背,瘰癧瘡毒,乳汁不通,溼痺拘攣。
漏蘆圖片
漏蘆植物圖片
漏蘆中藥材圖片
藥材名:漏蘆
拼音:Lòu Lú
別名:野蘭、鹿驪、鬼油麻、和尚頭、大頭翁、獨花山牛蒡、祁漏蘆、禹漏蘆、龍蔥根、毛頭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祁州漏蘆的乾燥根。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曬乾。
性狀:本品呈圓錐形或扁片塊狀,多扭曲,長短不一,直徑1~2.5cm。表面暗棕色、灰褐色或黑褐色,粗糙,具縱溝及菱形的網狀裂隙。外層易剝落,根頭部膨大,有殘莖及鱗片狀葉基,頂端有灰白色絨毛。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灰黃色,有裂隙,中心有的呈星狀裂隙,灰黑色或棕黑色。氣特異,味微苦。
化學成分:祁州漏蘆根含揮髮油。新疆藍刺頭果實含藍刺頭扔鹼,種子含藍刺頭鹼及藍刺頭寧鹼。
性味:苦,寒。
歸經:歸胃經。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禁忌:氣虛、瘡瘍平塌不起及孕婦忌服。
清熱解毒,消腫排膿,下乳,通筋脈。治癰疽發背,乳房腫痛。乳汁不通,瘰癧惡瘡,溼痺筋脈拘牽,骨節疼痛,熱毒血痢,痔瘡出血。
①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禹州漏蘆鹼的作用與士的寧相似,小劑量對動物表現興奮作用,大劑量則引起痙攣,以後出現全身抑制,對巴比妥引起的小鼠睡眠有甦醒作用,並能興奮神經肌肉裝置,促進周圍神經的恢復過程。臨床上可治療各種不全麻痺症及由於末梢或中樞性運動神經原傳導障礙之癱瘓,對全身性衰弱基礎上的血管性營養不良的病人有強壯作用。對實驗性創傷性麻痺亦有治療作用。
內服:5~9g。--《中國藥典》
內服:煎湯,1.5~3錢(鮮者1~2兩);或入丸、散。--《中藥大辭典》
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中藥大辭典》
內服:煎湯,9-15g。--《中華本草》
外用:適量,研末醋調敷;或鮮品搗敷。--《中華本草》
注意:以下配方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①治疽作二日後,退毒下膿
黃芪(生用)、連翹各一兩,大黃一分(微炒),漏蘆一兩(有白茸者),甘草半兩(生用),沉香一兩。上為末,姜、棗湯調下。(《集驗背疽方》漏蘆湯)
②治乳婦氣脈壅塞,乳汁不行,及經給凝滯,乳內脹痛,留蓄邪毒,或作癰腫
漏蘆二兩半,瓜萎十個(急火燒焦存性),蛇蛻十條(炙)。上為細散,每服二錢,溫酒調服,不拘時,良久吃熱羹湯助之。(《局方》漏蘆散)
②治瘰癧,排膿、止痛、生肌
漏蘆、連翹、紫花地丁、貝母、金銀花、甘草、夏枯草各等分。水煎服。(《本草匯言》)
④治皮膚瘙癢,陰疹,風毒,瘡疥
漏蘆、荊芥、白鮮皮、浮萍、牛膝、當歸、蘄蛇、枸杞子各一兩,甘草六錢,苦參二兩。浸酒蒸次。(《本草匯言》)
⑤治流行性腮腺炎
板藍根一錢,漏蘆一錢半,牛蒡子四分,甘草五分。水煎服。(《新疆中草藥手冊》)
⑥治歷節風,筋脈拘攣,骨節疼痛
漏蘆半兩(去蘆頭,麩炒),地龍(去土,炒)半兩。上二味搗羅為末。先用生薑二兩取汁,蜜二兩,同煎三、五沸,入好酒五合,以瓷器盛。每用七分盞調藥末一錢半匕,溫服不拘時。(《聖濟總錄》古聖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