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 第四屆世界窮人日文告 常年期第 33 主日 2020 年 11 月 15 日

2021-02-10 海鷗傳信RC

「應向窮人伸手施惠。」(德七 36)



 

「應向窮人伸手施惠」(德七 36)。古時的智慧使這句話成為人生中應遵守的金科玉律,時至今日,依然切合現實,有助我們專注重要的價值,並打破冷漠的藩籬。貧窮總有各樣不同的面貌,每一種情況皆屬特殊,不但引人關心注意,又使人有機會與主耶穌相遇,因祂常臨在祂最小的弟兄姊妹身上。(參閱:瑪廿五 40)

1. 讓我們翻開聖經舊約中的德訓篇,其中的話語,多出於一位約早耶穌基督兩百年誕生的智者。他尋求智慧,好使世人更臻完美,並能窺探人生諸事的意義。當時,以色列子民正面臨嚴峻的考驗:由於遭到外來強權的統治,飽受艱難困苦。他們的信德,由於根植於歷代祖先的傳承,格外堅強,因此立刻投奔天主,求祂給予援助,恩賜智慧,而天主有求必應。

在這部書的開端裡,作者就針對生活中所要面對的種種具體情況,提出勸告;其中之一就是貧窮。即使在缺乏困頓之中,我們仍堅持要信賴天主:「在災難中,不要慌張。應靜心等待天主的照顧,與天主保持聯繫,總不要離棄祂,好使你至死充滿幸福。

凡降到你身上的,你都要接受;在痛苦中,你要忍受;在各種困苦中,你要多多忍耐;因為金銀應在火裡鍛鍊,天主所喜悅的人,也應在謙卑的火爐中鍛鍊。你只管信賴天主,祂必扶持你;你應修直你的道路,要仰望祂,要保持敬畏祂的心,至死不替。你們敬畏上主的,要等待祂的仁慈;不要離開祂,免得跌倒。」(德二 2~7)

2. 當我們逐頁閱讀下去就會發現,作者因著和天主密切的往來,對於如何待人處世,提出一套寶貴的建言。這一位受造界的創造者和愛護者,行事公正,細心照料祂的每一個子女。由於凡事不斷地徵詢天主,看待人的角度反而更加實際,因為天人兩造是密切相關的。

這層關係,由本文告的標題,可以清楚看出(參閱:德七 29~36)。向天主祈禱,以及予以窮人和受苦的人精誠關懷,兩者不可分割。為了使天主悅納我們的讚頌與祭獻,我們必須承認,即使是最卑貧鄙劣的人,也是按照天主的肖像所創造。天主因我們有此意識,使降福的恩賜借著我們對貧窮的人慷慨大方接踵而至。因此,我們不能因為要時間去祈禱來當作藉口,而不去照顧有需要的近人。事實上,應該與此相反:我們的祈禱必須加上對窮人的服務,天主的祝福才降臨到我們身上。

3. 這古時的教誨,時至今日,對我們而言依然切合現實!的確,天主的聖言跨越時空、宗教與文化。慷慨大方的精神,使軟弱的人得到支持,使哀傷的人得到安慰,使痛苦的人得到緩解,並使失去尊嚴的人得以恢復,幫助人度全人的生活。照顧窮人,並滿足他們的許多不同需要,不應受時間、個人喜好、團體牧靈計劃或社福計劃的影響。天主的恩寵所蘊藏的力量,不應受凡事以自身為優先的自私傾向所限制。

要將我們的目光集中在窮人身上,並非易事,但為了給我們個人生活和社會脈動指出方向,卻勢在必行。這並不在於運用花言巧語,而在於受天主賜下的愛德所激勵,具體的付出。每年的世界窮人日,我都會重申這個在教會生活中的根本真理,因為窮人將會一直與我們同在,幫助我們歡迎基督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參閱:若十二 8)

4. 每一次與貧困人相遇,都不斷地挑戰我們,令我們深自檢討。我們應該如何消除、或至少緩解他們被邊緣化的情形,並減輕他們的痛苦?我們如何能針對他們的精神需要給予協助?基督信仰團體受召投身參與此類經驗分享,責無旁貸。為能幫助窮人,我們自身也需要活出福音勸諭中的神貧。當人類大家庭中的任何一分子落單,不見其人影,我們不能以為「沒問題」。不論何時何地,許許多多一眾貧窮男女和孩童們所發出的無言吶喊,天主子民應該為此挺身而出,使他們得以發聲,並捍衛他們的權益,與他們齊心合力,共同面對滿是虛情假意的世面和諸多未能實踐的承諾,並邀請他們參與團體生活。

教會當然無法對此提供全面性的解決方案;然而,靠著基督賜予的恩寵,她能作見證、實踐愛與分享。此外,她感覺有義務要為那些缺乏生活日用基本所需的人們發言。提醒眾人公共利益所具有的重要價值,是基督信徒的首要責任;他們致力於確保沒有任何人的尊嚴因基本需要未能得到滿足而受到損害。

5. 我們有能力伸手施惠,這也表示我們天生就有能力踐行賦予生命意義的一切行為。我們每天不知目睹多少人伸出援手!可惜的是,生活的狂熱步調將我們捲入冷漠的漩渦之中;多少人在我們周圍慷慨大方地默默行善,我們卻不再細數。通常總在我們的生命遭遇危難時,我們才真正打開雙眼,看見「鄰家聖人」的良善,他們「就在我們周遭生活,反映了天主的臨在」(《你們要歡喜踴躍》宗座勸諭,7),卻未受傳揚。在報章雜誌、網際網路和電視屏幕上充斥著各種負面的新聞,甚至使人相信邪惡正當道!但事實並非如此。誠然,惡意與暴力、濫權與腐敗,仍所在多有;然而生命中也交織著付出尊重的行動和慷慨大方的行為,不僅能彌補罪惡,更能啟發我們再接再厲,使我們心中充滿希望。

6. 伸出的手是一個標記,使人立刻聯想到親近、精誠團結與愛心。最近這幾個月,全世界為新型冠狀病毒所肆虐,帶來痛苦和死亡、失落和困惑,然而,我們也目睹更多人伸手施惠!醫生們伸手照顧病患,試著要找到正確的治療方法;護士們伸手看護病人,工作往往超時;行政人員伸手尋求管道,為能儘量搶救人命;藥劑師甘冒個人風險,伸手接應大眾的緊急需求;司鐸們伸手祝  福病人,內心強忍著傷心難過;志工們伸手幫助街友和饑民;眾多男女伸手提供服務,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安定人心。還有更多其它人們伸手接二連三地完成各樣善行。他們每個人都伸手不顧感染的危險和克服恐懼為給予支持和安慰。

7. 這次的疫情乍然來到,出乎意料,令我們措手不及,使人大感無力,頓時失去方向;然而,我們對窮人的援助,卻未因此停止。我們反而更加注意到窮人在我們當中,在他們有急需時,要給予支持。實踐愛德和慈悲善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必須經過不斷的組織和訓練,但首先必須要意識到,我們自己是多麼需要有人向我們伸出援助之手。

這次的經驗使許多我們本有的許多假想受到質疑。我們因為感受到自己的限度,以及自己的自由受到約束,會更覺得匱乏和不足。失去工作、失去與親朋好友接近的機會,反而突然地打開我們的眼界,不再視一切為理所當然。我們在靈修上和物質上所累積的財富,其價值受到重新檢討;我們因此感到恐懼。當我們留在家裡,處身於寧靜中,我們會重新發現簡單度日,以及返璞歸真的重要性;我們也發現,對於兄弟情誼,我們必須有嶄新的理解,為能彼此幫助,互相尊重。現時正是大好時機,「我們必須重獲人類彼此需要這信念,我們對他人和世界有共同負擔的責任。(……)。我們飽受了道德敗壞及對倫理、良善、信仰和真誠的冷嘲熱諷。(……)。若社會生活的根基受到腐蝕,剩下的就是利益衝突的鬥爭、新形式的暴力和殘酷,及阻礙了真正愛惜環境的文化成長」(《願禰受讚頌》,229)。簡而言之,除非我們重新意識到對近人和每一個人所應有的責任感,嚴重的經濟、財務和政治危機仍將繼續。

8. 眾人都是人類大家庭的一分子,因此今年的主題:「應向窮人伸手施惠」是一個邀請,以呼龥一眾男女能夠對此負起責任,投身參與。它鼓勵我們去背負最弱小者的重擔,一如聖保祿所言:「惟要以愛德彼此服事。因為全部法律總括在這句話內:『愛你的近人如你自己』。(……)。你們應彼此協助背負重擔,這樣,你們就滿全了基督的法律」(迦五 13~14;六 2)。聖保祿宗徒教導我們,因著耶穌基督死而復活所獲得的自由,我們能負起責 任,為他人服務,特別是為那些最弱小的弟兄姊妹。這不是一個自由選項,而是我們所宣認的信仰的一個真實記號。

在此,德訓篇可以給我們提供協助,並運用引人發想的圖像,告訴我們支持最弱小弟兄姊妹的具體方法。首先,本篇要我們同情那些憂傷的人:「不要終止哭吊的人」(德七 38)。疫情期間,我們被迫嚴格隔離,甚至無法去探望和安慰那些痛失摯愛的親朋好友們。德訓篇的作者也說:「看望病人,不可怠慢」(德七 39)。在我們不能夠去親近那些受苦的人的同時,我們也更加地意識到自己生命的脆弱,而天主聖言絕不要我們安於現狀,反而不斷地催迫我們作出愛德行動。

9.「應向窮人伸手施惠」這道命令,正挑戰著那些造成貧窮,但面對這現象卻無動於衷,寧可袖手旁觀的人們。他們總是漠不關心,憤世嫉俗。與上述那些慷慨大方伸手施惠的人們相比,實在是天淵之別!事實上,他們伸手是為操縱計算機鍵盤,使得一筆筆的款項,從世界的一端轉移到另一端,為使極少數人致富,卻導致上千萬人一貧如洗,甚至令某些國家全面陷入經濟絕境。有些人伸手是要販賣武器來生財致富,甚至賣給兒童使用,另外有些人卻伸手散播死亡與貧窮。有些人在暗巷中伸手進行能令人喪命的毒品交易,為求財致富並及時行樂,奢華度日。另有人伸手進行非法利益輸送,要不勞而獲、牟取暴利。另有些人位居政界要津,伸手是要制定法令,但自己卻不遵行。

在上述種種情境之下,「此廂被排擠者仍在痴待,另一廂已將冷漠全球化,只為支撐以排擠為主的生活風格,或持續熾熱自私自利的理念。結果我們還未來得及醒覺,便失去同情心,對窮人的呼喊無動於衷,對他人的痛苦不會灑淚,總之毫無感覺要幫助他們,彷佛這一切都是人家的責任,事不關己」(《福音的喜樂》, 54)。除非這些伸手散播死亡的人們得到轉化,成為帶給整個世界公義和和平的器皿,否則我們不會快樂的。

10. 「你在一切事上,要記得你的末日」(德七 40)。這是德訓篇第七章的最後一句話,可以由兩種方式去詮釋:第一種方式告訴我們應該時常記得,自己的生命早晚都有終結。銘記我們的共同命運有助於我們去關懷那些比我們更窮困、更匱乏的人們,藉  此善度一生;第二種詮釋方式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都在尋求一個目的或終極目標。這意味著我們的人生是一個計劃、一個歷程。我們每次行動的目標只能是愛。這才是我們生命旅程的終極目標,我們不應被轉移目標。這份愛,是分享的愛,是奉獻的愛,是服務的愛;這份愛,因我們發現自己先為天主所愛、並準備好去愛,得以展開。當小孩子看到母親的微笑而給予回應,並單單因為活著就感覺被愛時,這份愛就得以開始實現了。即使是我們與窮人所分享的一個微笑,都是愛的泉源,是散播愛的一種方式。那些默然臨在,謙遜給予幫助,只求喜樂地生活出基督徒樣貌的人,他們的微笑使他們伸出的手變得富於意義。

在我們每日都與窮人相遇的旅程上,有天主之母陪伴。她比任何人更配得稱為窮人之母。童貞瑪利亞明白卑微人的艱辛困苦,因為她自己就是在馬廄中生下天主子的。因受到黑落德王的威脅,她和她的淨配--若瑟和孩童耶穌一起逃往異地;聖家一家三口,共同度過數年流離失所的難民生活。願窮人之母俯聽我們的祈禱,使那些她所鍾愛的子女,以及所有以基督之名服事她子女的人們,能夠合而為一。讓我們繼續向聖母祈禱,使那些向窮人施惠的手,在彼此共享和重新尋回的兄弟情誼中,成為愛的擁抱。

方濟各

發自羅馬,聖若望拉特朗大殿 

2020 年 6 月 13 日,聖師安道司鐸紀念日,在任第八年

(臺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教宗方濟各  2019 年第三屆世界窮人日文告  窮人的依靠永不會喪亡

【磐石之聲】教宗:與窮人站在一起,服務窮人,我們看到的就像耶穌所做的

相關焦點

  • 教宗方濟各發表首屆世界窮人日文告:我們愛,不可只用言語,而要用行動
    提示:點擊上方藍色字"天主教上海教區光啟社"關注我們梵蒂岡電臺訊聖座新聞室6月13日公布了教宗方濟各首屆世界窮人日文告,主題是:「我們愛,不可只用言語,而要用行動」(參閲:若一三18)。教宗在慈悲禧年結束之際發表的《慈悲與憐憫》(Misericordia et Misera)宗座牧函中欽定每年常年期第33主日為世界窮人日,今年將於11月19日舉行。教宗在文告中表明,窮人問題當受重視,尤其該受到基督徒的重視。「如果我們希望真正與基督相遇,就必須在窮人受傷的身體上觸摸基督的身體,如同在感恩聖事中接觸所領受的聖體那樣。
  • 教宗方濟各2016年世界病人日文告
    如同聖母那樣信賴仁慈的耶穌:祂無論吩咐你們什麼,你們就作什麼(梵蒂岡電臺訊)聖座9月15日,痛苦聖母紀念日當天公布了教宗方濟各第
  • 教宗2020年世界窮人日文告:向窮人伸手施惠
    在第四屆世界窮人日文告中,教宗方濟各勉勵眾人每日練習慈悲之舉,向窮人伸手施惠。本年度的世界窮人日將於11月15日舉行。(梵蒂岡新聞網)新冠疫情突然而至,令我們措手不及,深感迷惘和無力。然而,向窮人伸出的手絕非一朝一夕而成,它反倒見證出我們如何妥善準備辨認出窮人,在他們有需要時加以扶助。教宗方濟各在2020年的世界窮人日文告中闡述了這一點。
  • 【靈修分享】教宗方濟各-2020世界病人日文告
    (轉自「亞納聖言小卡」:【2020&第28屆】世界病人日文告.)
  • 教宗方濟各2016年第二十四屆世界病患日文告
    2016年第二十四屆世界病患日教宗方濟各文告(2016年2月11日)如同聖母那樣信賴慈悲的耶穌:「祂無論吩咐你們什麼,你們就作什麼。」(若二 5)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第二十四屆世界病患日給我機會與患病的你們,以及那些照顧你們的人更加親近。
  • 第55屆世界聖召祈禱日文告:聆聽、分辨及活出上主的召叫
    第55屆世界聖召祈禱日文告:            聆聽、分辨及活出上主的召叫‍    (梵蒂岡電臺訊
  • 教宗:今天教會告訴我們:向窮人伸手施惠!耶穌告訴我們:我是窮人!
    為結出果實,正如耶穌所願第四屆世界窮人日之際,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的彌撒聖祭上回顧了羅伯託·馬爾吉西尼,9月15日被殺的一名貝加莫神父:「他在窮人內看到耶穌和服務中生命的意義」。那些不服務於人的人,沒有存在的必要。」「對於福音,不存在毫無風險的忠誠。」那些「只遵守規則和誡命」的人不會犯錯誤,而是「漸漸木乃伊化」。
  • 教宗方濟各為什麼要「對話」?
    教宗方濟各自從上任之初,就將對話作為他施政的標記。他多次反覆強調:教會和世界需要共同來譜寫對話文化的篇章。為什麼教宗方濟各認為對話是如此重要呢?這對教會又代表著什麼呢?
  • 第三屆世界窮人日文告
    教宗與窮人共進午餐(梵蒂岡新聞網)聖座於6月13日帕多瓦的聖安多尼瞻禮公布了第三屆世界窮人日文告,主題為「窮人的依靠永不會喪亡」(詠九19)。這份文告以聖詠為主軸,闡述窮苦者在困境中對上主的信賴之情。教宗在文告裡強調,基督徒有責任將希望帶給窮人。本屆世界窮人日將於2019年11月17日舉行。聖詠作者在第九和第十篇中描述了窮人的生活條件和壓迫者的傲慢,呼求上主伸張正義。教宗稱聖詠作者的描述「寫實而真切」,傲慢之人絲毫沒有意識到天主的臨在,「掠奪窮人僅有的少量財物,迫使他們淪為奴隸」。今天的情況大同小異:經濟危機並未阻止許多人致富,但是我們在大街小巷都能接觸到為數眾多的窮人。
  • 教宗方濟各:要讓耶穌慈悲的火焰在世界上傳播
    教宗方濟各:要讓耶穌慈悲的火焰在世界上傳播在紀念耶穌首次顯現給傅天娜修女90周年之際,教宗方濟各致函波蘭普沃茨克教區主教,勉勵這個教會重返「慈悲之源」。(梵蒂岡新聞網)「你們要把耶穌慈悲的火焰傳遍世界,你們要為眾人成為祂臨在於你們當中的標記」。
  • 第二屆世界窮人日文告
    第二屆世界窮人日文告 主題:卑微人一呼號,上主立即俯允。(詠三四7) 1.「卑微(貧困)的人一呼號,上主立即俯允」(詠三四7)。在像世界窮人日這樣的日子裡,我們受召去作一次嚴格的良心省察,以明白我們是否真有能力聆聽窮苦卑微的人。     為了能認出他們的聲音,我們必須在靜默中聆聽。如果我們講太多,就無法聆聽他們。許多企圖解決問題的行動,雖是有價值的和必要的,但我恐怕它們只是使行動者得到自我滿足,而沒有使窮苦卑微人的呼號得到聆聽。事實如此,當窮人的呼號響起,我們卻未能有一致的反應,無法同理他們的情況。
  • 德勒撒修女的封聖與教宗方濟各的使命
    加爾各答的聖人是慈悲聖年的標誌,有效地推動人們積極致力於身心上的慈悲事業。人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教宗,但卻並不理解他。對於德勒撒修女、對於教宗方濟各來說,教會「不是非政府組織」。慈悲聖年期間德勒撒修女的封聖是為了讓慈悲在社會中更加有效。迄今,教宗在慈悲年期間針對監獄犯人、窮人、難民的種種講話文告和舉動得到落實的並不多。在許多基督徒中,常常認為慈悲年是一個更新個人靈修的時刻,但並沒有落實到可能影響社會的行動和舉動上。只要看看歐洲世界怎樣抵制從中東逃來的難民潮、逃離非洲飢餓和黑暗的人便一目了然。
  • 教宗方濟各宗座牧函簡介——《父親的心》
    教宗方濟各發布Patris Corde(父親的心)宗座牧函,設立2020年12月8日-2021年12月8日為聖若瑟年!牧函精神:教宗方濟各在牧函中回顧了聖若瑟在救恩史上的重要地位與角色,他寫道:教宗比約九世宣稱他為「天主教會主保」,教宗比約十二世稱他為「勞工主保」,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稱他為「贖世主的監護人
  • 教宗方濟各把彌撒做錯了?真相原來是這樣
    2020年5月18日,在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百歲冥誕當天,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內這位先教宗安葬的祭臺前主持了清晨彌撒。教宗方濟各真的把彌撒給做錯了嗎?讓我們聽聽教會內的權威聲音——偉大的神學家、禮儀專家、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是怎麼說的:選自教宗本篤十六世為朗神父(U.M. Lang)《面向上主:禮儀祈禱的方向》 一書所作序言:對普通信友而言,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的禮儀改革,兩個最明顯的影響似乎為拉丁文的消失和從祭臺轉向信友。
  • 梵蒂岡新聞11月27日
    教宗方濟各定於11月28日下午4時,在聖伯多祿大殿舉行擢升新樞機的公開常務樞密會議,以此開啟新的禮儀年。新樞機們的親屬和好友,以及樞機團的樞機們參加禮儀。隔天11月29日將臨期第一主日上午10點,教宗將與新樞機們在同一地點舉行共祭彌撒。兩項禮儀都將以「私人」的形式舉行,信友的參與受到很大限制,只有與新樞機相關的平信徒、修會會士、司鐸和主教在場。
  • 梵蒂岡新聞12月1日
    我們訴諸於法律和權益,「把必需品給予窮人時,我們給的既不是我們自己的東西,也不是第三方的物品,而是把窮人應得的那一份還給他們」。這是教宗方濟各11月30日寄發的兩個視頻訊息的核心要點。這些訊息是為非洲與美洲法官促進社會權益委員會首次線上會議所發表的。本次會議於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秘魯舉行,主題為「建設社會正義,邁向全面落實弱小者的基本權益」。
  • 教宗方濟各:真福卡洛利娜·科日卡是青年人貞潔的典範
    教宗方濟各在11月18日的周三公開接見活動中談到她的事跡,聖若望保祿二世1987年訪問波蘭時將她冊封為真福。 (梵蒂岡新聞網)波蘭教會11月18日紀念真福卡洛利娜·科日卡(Karolina Kózka),她同聖女葛萊蒂一樣是位殉道的貞女,年僅16歲時因捍衛自己的貞德而被殺害。
  • 第105屆《世界移民和難民日文告》問世:這不只關乎移民,也關乎我們眾人
    教宗方濟各在2019年《世界移民和難民日文告》中指出,恐懼和丟棄文化導致許多人拒絕並排斥那些尋求更好生活的外來者。
  • 公教新聞2020年7月19日
    7月19日上午,樞機在伯爾迪丘(Berdychiv)聖母朝聖地主持感恩祭,慶祝烏克蘭教會舉行的聖召年。對此,莫克爾奇基總主教說道,伯爾迪丘是我們國家的朝聖地,克拉耶夫斯基樞機的臨在具有象徵意義,他將借著祈禱,安慰和鼓勵我們克服目前疫情導致的困境。此外,莫克爾奇基總主教還稱,克拉耶夫斯基樞機的到訪再次表達了教宗方濟各對烏克蘭人民的關懷,教宗沒有忘記我們。
  • 教宗方濟各:如果我們關懷他人,今年將會是美好的一年
    元月1日是天主之母節,今年也是第54屆世界和平日。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代替因坐骨神經痛而休息的教宗方濟各主持大禮彌撒,並宣讀了教宗的彌撒講道。(梵蒂岡新聞網)我們要迎接聖母,透過她與天主相遇,同時要關懷他人,促使全人類獲得重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