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中打開南京城門的李景隆,朱棣是怎麼對他的?

2020-12-23 搜狐網

靖難之役中打開南京城門的李景隆,朱棣是怎麼對他的?

原標題:靖難之役中打開南京城門的李景隆,朱棣是怎麼對他的?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布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焦點

  • 靖難之役,建文帝為何派李景隆對陣朱棣,後來李景隆為何投降朱棣
    怎麼看都不合理,這從徐達的第四子徐增壽一心支持燕王朱棣就能看出來,徐增壽在朝中總是為朱棣說好話,同時還將朱允炆在京城的安排密信告訴燕王朱棣,而被朱允炆在朝堂之上親手掛劍殺死,皇帝都氣得親手殺人,這說明朱允炆一直對徐達家人有過防範與猜忌,所以不會用徐輝祖為帥。
  • 朱允炆的表兄弟、靖難之役中的南軍統帥李景隆是不是朱棣的臥底?
    他是大明開國功臣之後,朱元璋的外甥孫子,深得朱元璋器重;他是建文帝朱允炆心腹,曾率兵削藩;他是朝廷主帥領兵徵燕,抵抗朱棣的靖難大軍,卻連戰連敗;又是他第一個打開南京城門,迎接朱棣入城;朱棣登基後,他成為了群臣之首;後來,他受到靖難功臣排擠,被朱棣圈禁;他絕食十天,竟然未死,最終鬱鬱而終。他就是明初傳奇將領、虎父犬子的代表李景隆。
  • 李景隆和谷王打開南京城門迎朱棣大軍入城,他們二人下場如何?
    但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南京被朱棣兵不血刃的拿下,因為負責守衛金川門的李景隆和谷王朱橞,是直接打開城門,迎接朱棣大軍入城,使得朱棣獲得靖難之役的最終勝利。那麼這二人下場如何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因此史書記載他「讀書通典故。長身,眉目疏秀,顧盼偉然。每朝會,進止雍容甚都,太祖數目屬之」。但靖難之役開始以後,李景隆表現出他是高級繡花枕頭的一面,建文帝朱允炆對他是寄予厚望,是「賜通天犀帶,親為推輪」,並且給了他很大的自主權,是「令一切便宜行事」。
  • 靖難之役,建文帝為何派李景隆對陣朱棣,後來李景隆為何投降?
    左都督府與現在的都督府相似,朱元璋把全國劃分為五個軍區,左都督府是其中之一,李景隆是實權派,太子太傅更是太子的老師,此時的太子顯然是建文帝的朱允炆,正因為如此,李景隆成了建文帝的軍事心腹。靖難之役開始後,建文帝朱允炆手上卻沒有幾個人能擔負起擊敗燕王朱棣的重任,算來算去,一共有三個人,第一個是耿炳文,第二個是徐達的長子徐輝祖,第三個是李景隆。
  • 一場陰差陽錯的勝利:靖難之役開始前,沒人猜到朱棣會贏
    李景隆,小名九江,為朱元璋外甥李文忠之子,襲爵曹國公。靖難之役時,出任建文帝大將,統帥50萬大軍北伐,卻屢屢敗於燕王朱棣。朱棣襲取南京時,正是李景隆和谷王朱橞開金川門投降,為燕軍打開了大門朱棣聞訊大喜過望,在他眼裡,李景隆不過是「豢養之子」,一個草包二世祖。
  • 靖難之役初,兵兇戰危險象環生,朱棣突破困境變被動為主動!
    今天我們來聊聊明朝靖難之役。靖難之役是明初朱棣反對朱允炆所發動的戰爭,因為朱元璋把自己的孩子們分到了各地做藩王,隨著時間的流逝,藩王們的勢力越來越強,這讓皇太孫朱允炆不安,朱允炆即位初,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行削藩。朱棣打著奉天靖難的口號發動了對朱允炆的戰爭,靖難之役爆發。
  • 明朝靖難之役,為何發生?朱允炆明明穩坐皇位,又為何敗給朱棣?
    但是當時由於朱元璋仍然在世,迫於他的威嚴,朱棣等人一直都不敢將自己的不滿情緒發洩出來。但是朱元璋去世之後,朱允炆的皇帝之位僅僅只做了四年,就被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從皇位上趕了下去,並且還在戰亂中不知所蹤。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
  • 打開南京城門迎接朱棣大軍入城的李景隆,最後結局怎麼樣了?
    而且李景隆從小的表現也不錯,相貌堂堂熟讀兵法,還參與了明朝武裝力量的整合、練兵,眼看著就是大明的又一顆冉冉升起的將星。朱元璋或許是出於親屬關係,或許相信李景隆必定遺傳了李文忠的基因,所以十分看好李景隆,讓他在軍隊系統中鍛鍊一段時間後,就掌管了左軍都督府,並且加了一個「太子太傅」的頭銜。
  • 靖難之役當中,朱棣不過是打下了南京,為何就能順利登基了?
    所以這麼一個身份複雜的兒子,朱元璋是不可能把太子之位封給朱棣的!所以最終,老朱還是決定,選擇讓皇長孫朱允炆接班。 朱允炆即位後,首先面對的 ,就是地方藩王權力過大的問題。所以沒法子,只能開始大肆削藩。朱棣也是被逼無奈,為求自保,而發動了靖難之變。
  • 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究竟和朱允炆急於削藩之間,有多大關係?
    明朝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順利從朱元璋手中接手了完整統一的大明朝,並且用了短短四年時間將就明朝打造成富有的國家,但是卻在「靖難之役」輸給了朱棣,並白白給了朱棣一個永樂盛世,那麼我們知道,在古代王爺造反成功的幾乎沒有,原因很簡單,以一隅之力,是斷不能與全國的力量鬥爭的,而建文帝朱允炆卻輸了
  • 靈璧之戰:朱棣絕地翻盤,大明江山易主
    >」,於是歷時四年,曲折離奇的靖難之役拉開序幕。本文將通過回顧靖難之役的轉折點——靈璧之戰,來管窺靖難之役中朱棣的心路歷程,探究朱棣為什麼能逆勢翻盤,奪得天下。——《明史》此戰之後,朱棣再也無人能擋,數月間,克盱眙,定揚州,飲馬長江,建文帝多次派人求和無果,朱棣兵鋒直指南京,隨著李景隆和朱橞將金川門打開,大明江山自此易主。
  • 靖難之役後,成功篡位的朱棣,是怎樣對待朱標的妻子和兒子們的?
    朱棣是被憋壞了才發動靖難之役的,被他老子和侄子給氣的。篡位成功後,大哥朱標的妻子和兒子們可沒有好日子過,誰叫他們威脅到自己的皇位,今天就來說說朱棣是怎麼被「逼」著發動靖難之役的,又是怎麼對待朱標的妻子和兒子們的!
  • 靖難之役獲勝,朱棣看到一密旨後大哭,原來朱允炆三次救他性命
    很多人都認為靖難之役中朱棣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朱允炆用了李景隆這個「草包」將軍,才導致了在明軍實力遠強朱棣的情況下反而被大的節節敗退。筆者一開始也認同這個說法,但是這幾天又重新閱讀了一遍有關「靖難之役」的有關資料,發現了一個重要線索:其實朱允炆的失敗和他任用誰為將的關係並不大,而是在於他的一道密旨,這道密旨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三次拯救了朱棣的性命,不然朱棣早就死了,更何談打敗朱允炆呢?誠然,朱棣在剛剛反叛之時一路上順風順水,打了很多勝仗,但即便如此,朱允炆的軍隊數量依舊是碾壓朱棣的。
  • 神助攻:朱棣「靖難之役」能打勝杖全靠沙塵暴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奉天靖難,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不久爆發的一場政變。  明太祖朱元璋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死,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年號建文,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以為準備妥當了,便秘密下令擒拿朱棣,但是沒有成功,再加上削藩措施嚴重威脅藩王利益,坐鎮北平的朱棣於1399年(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  朱棣之所以發動「靖難之役」,造侄子的反,其實就是死皮賴臉地想當皇帝。然而,面對強大的建文朝廷軍隊,朱棣能在「靖難之役」中活下來實在不易。
  • 作為朱標的鐵桿粉絲,靖難之役時,為什麼沐家軍不提兵勤王?
    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後,他深知那些手握重兵的藩王對明王朝始終是個隱患,因此,他於繼位當年便急不可耐的著手削藩。可是他出招實在是太臭了,燕王朱棣於公元1399年正式起兵靖難。歷時四年,趕跑了侄子朱允炆,自己坐上了皇位。
  • 「靖難之役」和永樂盛世
    他利用各種罪名對那些較小較弱的藩王先採取激烈的行動。一年之內在五個藩封被廢之後,燕王便成了下一個目標。1399年,燕王朱棣以建文帝違反《祖訓錄》條款為由,打著「清君側」旗號起兵「靖難」。史稱「靖難之役」。朝廷和燕王之間開始了一場持續三年的軍事對峙。1402年,燕軍攻佔南京。
  • 靖難之役朱棣為什麼能成功?朱元璋殺了這四個人,讓他沒有了對手
    靖難之役是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場戰役,也是封建歷史上少見的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其中的主角朱棣也是大家熟知的人物。為什麼朱棣能成功呢?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他個人領兵打仗的能力。在明初的將領中,朱棣是少見的名將,尤其是在徐達、常遇春等開國將領去世之後。
  • 靖難之役,五個方面綜合分析朱棣對比朱允文的優勢
    靖難之役是改變了明朝歷史走向的大事件,發生在燕王朱棣和建文帝朱允文這對叔侄之間。朱允文是朱元璋欽點的皇位繼承人,登上帝位一年,是名正言順的皇帝。寬刑省獄,嚴懲貪官,恢復經濟,有明君之姿的朱允炆,最終被朱棣打到家門口,生死成謎。
  • 不一樣:朱棣奪了朱允炆的帝位,即永樂皇帝,朱棣最後是怎麼死
    「清君側」的旗號,起兵靖難,史稱「靖難之役」。經過四年徵戰,朱棣大軍一路打到南京,谷王朱橞和李景隆當了叛徒,打開金川門,隨即,朱棣率軍攻進了京師南京。不管怎麼樣,朱棣起兵靖難成功,他自己當了皇帝,取而代之,之後,朱棣便開始大肆屠殺建文帝的忠臣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其中,滅方孝孺十族。
  • 靖難之役,歷經四年戰火的大明,朱棣為何還能締造永樂盛世?
    公元1356年,建文帝在朱元璋的全力支持下登上帝位,建文帝的政局根基尚未穩定,就實施開展削藩政策,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朝廷和藩王之間矛盾頻煩,鎮守北平的燕王發出「清君側」的口號起兵,靖難之役由此爆發,歷時四年,戰火遍及數十省,百姓流離,百業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