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入境人員健康服務政策的變化,白雲區陸續啟用18家酒店作為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阿鍾,在哪?醫院決定調派你到隔離酒店工作,等會兒中午開會,有什麼困難再商量。」「好,沒問題!」鍾亨華至今仍清楚地記得3月25日11時,白雲區衛健局刻不容緩的召集和自己不假思索的回答。
鍾亨華是白雲區第二人民醫院的骨科醫生,已經在天水國際酒店工作半個多月,作為醫療隊的隊長,24小時隨時待命,沒有回過一趟家。他說,要儘自己的最大努力,將防控細節做到最好,將健康服務做得更好。
生日在最忙碌的一天中度過
「在國內疫情嚴重的時候,我常常想抗疫一線需要我這樣的骨科主治嗎?當真的接到緊急召集的時候,我迫不及待地想將自己所有知識和經驗都貢獻出去。」鍾亨華感慨地說。這次出徵是白雲區第二人民醫院6名醫護組成的醫療隊,1986年出生的鐘亨華作為隊長也最年長,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我不一定能做得多麼出色,但我一定要把他們安全帶回來。」
接到緊急召集後,接著是調派會議、防護培訓、院感培訓……3小時後準時達到酒店,又是一輪工作對接、崗位安排、食宿安排……「所有的事都是急匆匆,時間一下子就過去了,等到晚上安頓下來後,才想起還沒跟家人交代。」鍾亨華苦笑了一下,他有些愧疚,但身為醫護人員,疫情就是命令。「很感謝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我才能這麼安心地投入工作。」
初到之時酒店還是入境人員中轉點,3月26日接到通知要改為隔離點。「3月27是我最忙碌的一天,不少旅客的轉運工作還沒結束,必須抓緊時間將他們順利轉走;加上指揮調度、醫療服務、酒店管理等新的制度流程還沒完善,必須在接收第一批隔離人員之前理順。」
既要接得住,更要接得穩。鍾亨華是這樣想的,也是這麼做的。等到最後一名旅客成功轉運、最後一項制度流程大致確定,一天時間就在忙碌中過去了。鍾亨華回到房間打開手機,出現了很多生日祝福信息,他才恍然想起,今天是自己的生日!
鍾亨華把兒子最愛的「小黃人」畫在背上
「看著愛人和兩歲半兒子的祝福視頻,我心裡幸福又難受。」半個多月了,鍾亨華安排其他同事輪值,自己卻沒有回過一趟家。每次跟家人通電話,不敢聊得太細,他說免得傷感。
細節決定成敗,不給廣州拖後腿
經過逐步的理順和磨合,新的制度流程漸漸完善。其中一項是每天對隔離人員進行兩次的體溫和健康監測。「這裡住著110名隔離人員,完成這項工作每次要用3小時。」鍾亨華說,醫護人員是全副防護裝備上陣,時間一久就有各種不適感。
醫護黃小娟說,「酒店性質轉變的初期,我們的防護物資很緊缺。華哥說,不能缺物資就不幹活啊,沒有鞋套就先用塑膠袋頂替,我才155cm的個子,穿的是180cm的防護服。」鍾亨華有些感慨:「她穿著這麼寬大的防護服,還不能影響工作,當時真的難為她了。」
每天完成體溫和健康監測後,就要做各種數據、表格、工作總結,還要持續理順流程、安排後續工作、物資保障等。「深夜回到房間,我還要對著電腦忙,我要儘自己最大努力,確保防控和服務都不出紕漏。」 鍾亨華說,自己不能給醫院和白雲丟臉啊,更不能給廣州拖後腿。
除了常規工作之外,鍾亨華對一些瑣碎但不容忽視的事也十分上心。比如醫療垃圾的管理,除了醫護人員會產生醫療垃圾之外,客人、客服、保安等也會產生。可是隔行如隔山,非醫護人員不懂醫療垃圾的管理,總會出現醫療垃圾隨便放置的問題。「我們的醫療隊真的不怕苦、不怕髒,使用過的口罩、手套、防護服都是我們去收集,做好管理。」
鍾亨華說細節決定成敗。發現旅客情緒波動較大時,他要求醫護上門監測特別關注心理健康;旅客的快遞送達後,他要求徵得本人同意,開封檢查無異常後,才能給旅客籤收等等。
旅客說:廣州人民對我們太好了
人文關懷是白雲區各隔離酒店的一大特色。「對於旅客的合理需求,在不違反原則的前提下,都會儘量滿足。」鍾亨華說,比如醫療方面健康服務滿意度調查、酒店方面為旅客送蛋糕慶生、指揮組方面為旅客提供文娛用品等,「隔離不隔愛」成為了白雲的標籤。
接收新入住旅客
鍾亨華記得,一名18歲的男留學生,無法適應環境的變化,對住宿、餐飲、費用、服務等各方面都不滿意,甚至有過過激言語。「在我看來他就是個還沒長大的孩子。」
其實,這孩子入住時,鍾亨華就跟他相互加了微信。連續幾天,鍾亨華經常給他發信息疏導情緒、輔導心理。「時間久了,這孩子有一次竟然叫我『華叔』,雖然我不認同這個稱呼,顯得我老了,但我心裡高興,這孩子跟我親近一點了。他還送我外國茶葉,當然我沒收。」鍾亨華笑著說,這樣一次經歷,讓這個孩子長了點心智,也算是一件好事。
還有一位65歲的阿姨,既往有肺癌病史,長期服用靶向藥物,目前靶向藥物量充足,但用於調理的中藥沒有,她和家人非常擔心停服中藥會對病情造成影響。鍾亨華得知情況後,主動聯繫阿姨了解情況,主動聯繫其在國外的女兒,通過其女兒諮詢北京的主治醫生意見,主治醫生表示短期暫停服用中藥無大影響。
「我立即將主治醫生的意見告訴阿姨,還和她女兒一起對她進行解釋。阿姨理解後,情緒轉好了,她很是感激。」鍾亨華說,加上連日來所有工作人員對她的關懷與照顧,讓她感慨著半開玩笑地說:「國家真的強大了,廣州人民對我們太好了,我都想留在廣州了。」
鍾亨華也心懷感激,他說,隔離人員的自願、理解和配合,也是對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大貢獻。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湯南 通訊員 張苑雲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李波、湯南 通訊員 張苑雲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林傳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