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金十數據」原創文章,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中國和印度都是崛起中的新興大國,但顯然中國取得的成績更加出色,畢竟中國的GDP都已經是印度的5倍了。然而在國際上,印度的人緣要比中國好得多,尤其是西方國家,它們把印度樹立為「民主的典範」,鼓吹所謂的「龍象之爭」,給人造成一種印度可以與中國競爭的假象;而當中印兩國出現一些矛盾時,大多數西方國家也會選擇站在印度一邊。總之,在情感分上,印度是完勝中國。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西方國家普遍看好印度,而中國卻不受待見?原因可能有三個。
首先,印度是大而不強,而中國則是一個肌肉結實的巨人。想必大家知道,西方國家普遍都是發達國家,它們利用原始積累取得領先世界的科技水平後,依靠科技賺取高額利潤,維持較高經濟發展水平,這是它們的看家本領。
對於印度,其擁有13多億人口的市場,無疑是西方國家未來的「金飯碗」。然而印度卻先天不足,本國的種姓制度根深蒂固,大量土地掌握在地主手中,同時印度又沒有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徹底解決這些問題,所以時至今日印度都沒能進行紮實的工業體系建設。
即便是印度引以為傲的IT產業,主要也是承接西方的服務外包,為西方國家打工,以至於自家沒有誕生拿得出手的科技公司。而且由於本國發展水平低,使得印度科技人才紛紛流向西方國家,為他人做嫁衣。這也就不難理解西方國家為何把它當寶貝,畢竟印度對它們來說是一個「人畜無害」的「好人」。
而對於中國,西方國家可謂是又愛又恨。中國快速崛起,它們一方面可以搭上中國經濟的快車,比如2019年中美貿易額就超過5400億美元;據歐盟統計局發布的數據,今年前9個月,中歐雙邊貿易額則高達4255億歐元,成為其頭號貿易夥伴。但另一方面,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建立起強大的規模優勢,只要被中國吃透的高科技產品,就能迅速將其「白菜價」,讓西方國家無法安心躺著賺錢,所以美歐又要提心弔膽的提防中國。
其次,印度的國情更容易融入西方社會,而中國是不同的社會形態。想必大家知道,印度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即便1947年獨立後,印度實行的政體也是繼承了英國的衣缽,和西方國家政府原則上是相一致的,所以印度時常把自己稱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
另外,印度的語言文化、價值觀等與西方國家也類似,這樣的國情使印度更容易融入西方社會。網上曾吐槽說在美國的印度人混的比中國人好,或許這說的沒錯。印度人在美國社會是比較成功的,有數據顯示,在全美500強公司裡,有印度裔高管領導的公司就成功30%,其中谷歌、微軟等知名公司的CEO就是印度裔。
而中國就不一樣了,中國的語言文化、價值觀、民族特性等與西方國家不同,新中國從成立後就是社會主義國家,冷戰初期與西方國家還處於對立面。即便後來改革開放,西方國家對華接觸的目的也不純,它們是想通過與中國接觸,使我國在開放和自由方面逐漸向西方靠攏,讓中國走它們的道路。基於此,對於西方國家來說,印度是圈內人,而中國則是圈外人,有時甚至是對手。
最後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國擁有威脅美國地位的實力,而印度不具備。美國是當今世界的超級大國,西方大部分國家都是美國的盟友,以美國為尊。因為這層關係,美國老大號召幹大事,很多西方國家都會追隨,比如在經濟制裁俄羅斯、伊朗問題上,即便某些西方國家不情願,但還是會追隨老大哥。
早在2016年,中國的GDP就達到了美國所謂的「60%定律」,而中國的崛起也逐漸觸碰到美國的敏感神經,近年來美國便對華發起了規模龐大的貿易和科技摩擦,試圖遏制中國發展。在中美競爭愈發激烈的當下,美國的西方盟友能夠保持不選邊站,對我們來說已經是不錯的結果了。
而印度不一樣,到2019年其GDP也只有2.88萬億美元,不到美國的1/7,沒個三五十年恐怕還追不上美國。而且印度的戰略地緣價值高,西方國家拉攏印度還有牽制中國發展的意思。總之,做美國的競爭對手,想要西方國家像對待印度那樣對待中國,恐怕要取決於中國的崛起程度了。
基於以上分析,為什麼西方國家普遍看好印度,而中國卻不受待見?想必各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