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調查發現一個號稱「北京最大炒鞋微信群」裡,300多名「鞋販子」輪流出招,通過「虛假競價」「平臺合作」「內外勾結」等方式哄抬價格,把一雙雙球鞋變為牟利的工具。
一雙售價1000多元的籃球鞋
幾經「鞋販子」翻炒
價格飆升到1.3萬元
讓許多普通消費者望而卻步
一度被炒鞋者追捧的「椰子鞋」
炒鞋究竟怎麼「炒」?
誰在「炒」?
《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調查發現一個號稱「北京最大炒鞋微信群」裡,300多名「鞋販子」輪流出招,通過「虛假競價」「平臺合作」「內外勾結」等方式哄抬價格,把一雙雙球鞋變為牟利的工具。
火爆的球鞋收藏市場
催生「炒鞋」生意
34歲的趙聰很喜歡收藏鞋。15年的時間裡,趙聰購買了近300雙鞋用來收藏,密密麻麻地擺滿了他專門定製的鞋架。
跟大多數喜歡收藏鞋的人一樣,他經常翻看微信群和球鞋交易平臺的購鞋信息。但近兩年來,他買的鞋越來越少,原因是炒鞋的人越來越多,價格水漲船高,很難用較低的價格買到自己心儀的籃球鞋。
炒鞋市場的火爆從價格飆升速度就可見一斑。今年3月,一雙名為「AJ櫻花粉球鞋」的發售首日,就有30萬人加入網上搖號抽籤的大軍。
5月11日,原價為1399元的耐克「AJ1」籃球鞋發售,不到3天,價格就上升到1萬元。10月16日,《中國消費者報》記者登錄球鞋交易平臺「毒」APP查詢發現,這款鞋的價格目前已經上升到1.3萬元左右。
毒APP鞋款界面
北京一所高校的大三學生王亮亮告訴記者,他從大二上學期接觸到炒鞋,目前通過炒鞋已賺了近5萬元。
「一些限量版或者明星同款的鞋已經不是一件單純的商品了,很多人買來進行投資。」王亮亮說,網上高價格買來的鞋,真正穿的人很少,參與炒鞋的多數人把鞋當成牟利的工具,擊鼓傳花,等著下一位消費者來接手後變現。
但炒鞋市場並非「穩賺不賠」。趙聰告訴記者,曾見過一名炒鞋者,以1萬元一雙的價格囤了100雙鞋,還沒來得及銷售,卻遇到品牌方追加發售,一夜之間,鞋子的價格回到了原價,炒鞋者賠了近百萬元。
火爆的炒鞋生意不僅僅是「鞋販子」和購鞋者的鬥爭,甚至炒鞋者之間也會上演「全武行」。一名炒鞋者告訴《中國消費者報》記者,在炒鞋圈流傳著一個案例:有人通過技術手段直接鎖定了ConfirmedApp(一款球鞋預定應用)上的預定,成功買走了80雙原價1899元的SPLY-350鞋。當他從線下門店提走自己的戰利品乘坐電梯時,遭到一群「黃牛黨」的瘋狂攻擊。
「如今,這個市場非常瘋狂。」趙聰說,火爆的炒鞋市場,讓原本喜歡收藏鞋的消費者望而卻步,為了買到心儀的球鞋,他不得不加入炒鞋的圈子,「為的是第一時間掌握信息」。
鞋販子虛假競價、內外勾結
哄抬球鞋價格
趙聰告訴記者,大多數炒鞋者活躍在「毒」「NICE」「識貨」等球鞋交易平臺和專門的微信群裡。
在一個被很多炒鞋者稱為「北京最大炒鞋微信群」中,活躍著300餘人。在群裡,成員之間經常發布一些球鞋的型號、價格、尺碼等求購信息進行交易。
記者發現,一些參與炒鞋的人為了抬高價格,通常把一雙鞋宣傳成「稀缺資源」;一些炒鞋者為了迷惑消費者,甚至會虛張聲勢,採用各種欺騙的手法,引誘消費者上鉤。
「微信群裡,成員會相互交流,相互交易,把鞋的價格抬高。」趙聰告訴記者,一款鞋由幾個「大販子」一商量,價格就上去了,他曾經也被這樣蒙蔽過。一雙adidas的鞋,「鞋販子」開出的價格是1.5萬元,但當他付款之後,對方卻稱貨被別人以1.8萬元預定,如果想要的話,需要加價1000元。「後來我才知道,這是炒鞋的慣用伎倆。」
記者在調查過程中接觸到幾名「鞋販子」。其中一名劉姓男子告訴記者,平均每月可以賣出30餘雙鞋,價格從1萬元到5萬元不等。「炒鞋就是地下進行,鞋子原價本不算高,但是想要的話就要出高價買,這是規矩,不然我們怎麼賺錢?」劉姓男子說。
平臺方默許「炒鞋」
甚至主動與鞋販子「合作」
除了在微信群裡進行交易和哄抬價格,一些炒鞋者還把目標放在了一些交易平臺上。趙聰告訴記者,常見的手法是「虛假競價」,主要的手法是通過交易平臺註冊多個帳號,通過不斷交易抬升價格。
「交易平臺也縱容這種操作,甚至主動和鞋販子合作,因為價格賣得越高,平臺越有利可圖。」趙聰說。
一名參與炒鞋的王姓男子告訴記者,平臺會私下和炒鞋者進行合作,「通過合作,讓更多的炒鞋者來平臺銷售。雙方都想賺錢,所以平臺只是表面上反對炒鞋,實際上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還有一種常見的手法是內外勾結。調查中,一名炒鞋者告訴記者,他們有時候會從零售商處拿到限量版的鞋,「店鋪有80雙鞋,我們會和店鋪合作,以高出原價的方式先把50雙貨拿了,但表面上還要做成現場購買的樣子」。
品牌方「飢餓營銷」
助推炒鞋市場亂象
記者調查發現,除了炒鞋者,另一個推動炒鞋市場急劇升溫的是各大品牌方。近年來,許多大品牌如耐克、阿迪達斯等品牌發售明星同款、限量款、聯名款運動鞋,常採用預約搖號的方式。消費者往往需要填寫身份證、電話、姓名等個人信息進行預約登記,此後品牌方才會以「抽選」「搖號」等形式公布有資格購買的消費者名單。
限量銷售和預約搖號銷售的方式,給消費者製造了一種稀缺感,從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炒鞋市場的亂象。北京一家品牌體育用品店的店員吳燕告訴《中國消費者報》記者,每次臨近新品限量發售,店內會被分配50至80雙鞋的名額,但往往來排隊的消費者能超過300人。「我們也知道這是飢餓營銷,但現在很多大品牌都這樣做,買不買是消費者的事。」吳燕說。
專家觀點
該為炒鞋「降降溫」
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認為,鞋類商品雖然屬於市場自主定價,但如果平臺或商家相互串通,故意操縱市場價格,捏造和散布漲價信息,或利用虛假信息誘騙消費者購買,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同樣應該受到《價格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範。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俊海認為,通過營銷炒作和投機取巧來牟利,不利於消費市場的健康發展,有關監管部門應及時出手「降溫」。
陳音江建議消費者
多關注商品本身的使用屬性
不要盲目跟風消費和炒作
做到理性消費
中國消費者報新媒體編輯部出品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中國消費網
作者/田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