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它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從字數上看,數量最多的是四字成語,其次是七字成語、八字成語,另外還有少量九個字、十個字,甚至十個字以上構成的成語。除此之外,還有一類成語,是生活中比較常用,但卻又不太為人注意的三字成語。三字成語有多少?據粗略統計,應該在600個以上。可能有人不相信,怎麼會有這麼多?我怎麼只知道「莫須有」、「破天荒」、「東道主」等幾個?難道是我學問少?
其實,三字成語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最頻繁的,只是因為它們太平常了,以至於人們沒有意識到它們也是成語。這600多個三字成語,除了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一部分外,還有相當一部分是隨著今天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的,比如磨洋工、裝孫子、鐵飯碗等。三字成語同樣具有言簡意豐的特點,使用得當,可以使語言簡潔,增強修辭效果。下面20個常用的三字成語,沒看之前,你可能一個不會,看了之後,你可能還能說出200個。
1、鳥獸散
形容成群的人象鳥獸逃散一樣紛亂地散去(多形容敵人潰逃)。也比喻集團或組織解散後,其成員各奔東西。出自《漢書李陵傳》:今無兵復戰,天明坐受縛矣;各鳥獸散,猶有得脫報天子者。
2、安樂窩
泛指安靜舒適的住處。出自宋邵雍《無名公傳》:所寢之室謂之安樂窩,不求過美,惟求冬暖夏涼。
3、落水狗
比喻失勢的惡人。出自魯迅《墳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中國最多的卻是枉道;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
4、半瓶醋
比喻對某一門知識只是一知半解卻好在人前賣弄的人。出自《古今雜劇無名氏〈司馬相如題橋記〉》:如今那街上常人,粗讀幾句書,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
5、惡作劇
捉弄人的使人難堪的行動。出自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盜俠》:僧初若不覺,凡五發中之,僧始捫中處,徐曰:「郎君莫惡作劇。」
6、倒栽蔥
指栽跟鬥時頭先著地,即栽得很重。比喻一次慘重的失敗。出自清代褚人獲《隋唐演義》第33回:照脊梁一拳,打個不提備,跌了一個倒栽蔥,把一個小孩子也丟在路邊啼哭。
7、二把刀
是指對某項工作知識不足、技術不高的人。出自老舍《四世同堂》二十九:我只會搭棚這點手藝,我的拳腳不過是二把刀。
8、父子兵
指上下親如一家的軍隊。出自戰國吳起《吳子治兵》:與之安,與之危,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當,名曰父子之兵。
9、苦肉計
故意傷害自己的肉體以騙取敵方信任的計策。出自元代關漢卿《單刀會》第一折:虧殺那苦肉計黃蓋添糧草。
10、門外漢
指外行人。出自《五燈會元天竺證悟法師》:師舉東坡宿東林偈……曰:祗如他道,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若不到此田地,如何有這個消息?庵曰:是門外漢耳。
11、千裡眼
眼睛能看清一千裡外的東西。形容目光敏銳,看得極遠。出自《魏書楊播傳》:雖在暗室,終不進,鹹言「楊使君有千裡眼,那可欺之」。
12、窮光蛋
指貧苦人民。出自錢鍾書《圍城》:這次兵災當然使許多有錢、有房子的人流落做窮光蛋,同時也讓許多不知多少窮光蛋有機會追溯自己為過去的富翁。
13、書呆子
指只知讀書而缺乏實際知識的人。出自清代李汝珍《鏡花緣》第40回:老夫素日常聽人說,讀書人每每讀到後來入了魔境,要變成「書呆子」。
14、透心涼
指十分失望。出自清代褚人獲《隋唐演義》第15回:把叔寶說個透心涼,只得改口道:「二位賢弟,若是這等多心,大家同去就罷了。」
15、搖錢樹
神話中的一種寶樹,一搖晃就有許多錢掉下來。指藉以獲得錢財的人或事物。出自明代馮夢龍《醒世恆言》第三卷:只是你的娘,把你當個搖錢之樹,等閒也不輕放你出去。
16、鄉巴佬
指笨拙、遲鈍又粗俗質樸的鄉下人。出自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42章:我還沒有能變成一個純粹的城裡人,但也不完全是一個鄉巴佬了。
17、老來俏
指衣著打扮如青年人的中老年人。出自清代李汝珍《鏡花緣》第99回:這個老狐狸頭上並無一根黑髮,還鬧這些花樣,倒是一個「老來俏」。
18、敲竹槓
比喻利用別人的弱點或以某種口實為藉口來索取財物。出自清代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7回:兄弟敲竹槓,也算會敲的了,難道這裡頭還有竹槓不成?
19、私房話
指夫妻之間所說的不能公開的話。也泛指私下裡說的秘不可宣的話。出自明代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六:金生與翠翠雖然夫妻相見,說不得一句私房話。
20、唱高調
發表似乎高明但脫離實際的論調或說得很好聽而不實際去做。出自:茅盾《茅盾選集雷雨前》:外邊樹梢頭的蟬兒卻在那裡唱高調:「要死喲!要死喲!」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