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蟒吃縣令

2021-02-19 傳統民間故事

嶺南的山巒之中有一個小縣城,名叫芒縣。但是因為當地蟒蛇成患,外地的人都願意稱這個地方為「蟒縣」。

 

數百年裡蟒縣的百姓和山裡的蟒蛇各不打擾,相安無事。村民上山也只是砍柴,挖藥材,如果遇到大蛇就遠遠地避開。遇到逢年過節,當地村民還會將雞鴨捆好扔進山裡,說是祭祀蟒王,只是誰也沒見過蟒王長什麼樣子。

 

七月初五,蟒縣調來了一個新縣令,名叫張多餘,今年的新科狀元。張多餘傲慢氣盛,剛到任就想著怎麼樣能立威名。辦理交接的縣衙師爺是個老實人,對張多餘囑咐道:「明天是蟒王的生日,按常理應該準備好雞鴨魚肉帶領百姓到山裡祭祀。」

 

張多餘眼睛瞪得直直地說道:「什麼蟒王,我是皇上親封的縣令,在這個地方我才是真正的王,自古以來君子敬天、敬地、敬君上。哪有什麼妖魔邪祟,我正好趁機除了這什麼蟒王,破除迷信。」張多餘又命人在街頭張貼告示,大意禁止一切祭祀活動。百姓們都感到驚恐不安,但也只好聽話照做。

 

到了第二天,張多餘帶領一幫兵丁衙役進山搜山,不管是小蛇還是大蟒,一律斬殺。臨近中午張多餘還親手剝了一條大蟒烤著吃,正在眾人享受這野味美食的時候,山裡突然颳起了陰風,樹枝和草叢沙沙作響。膽小的兵丁早已嚇得屁股尿流,只有張多餘強作鎮定手提寶劍走向草叢。

 

草叢裡傳來了一陣奇怪的聲音,過了許久兵丁衙役見沒了動靜,大聲呼喊,可是怎麼也沒找到人。眾人搜索一番眼看就要天黑了,也只好回到縣衙了。到了晚上一個身穿縣令官服的人走近縣衙,門衛看得不太真切,剛想靠近詢問,被縣令大喝一聲。

 

縣令回衙之後,將自己關進屋子裡,並且吩咐衙役清空後院,任何人不得入內。自此之後百姓和縣衙裡的人再也沒有見過縣令本人,只知道縣衙後院住著一個縣老爺,脾氣和飯量都很大,每頓至少吃兩隻烤鴨才罷休。

 

這天一個遊方的老道路經蟒縣,面帶愁容。縣師爺自從張多餘上山打蟒之後,也是膽顫心驚。不知道張多餘是不是得罪了鬼神,鬧得現在整個蟒縣人人自危。師爺見老道仙風道骨,料想必是高人,忙請進屋內讓茶。老道也不推遲開門見山說道:「我方才經由此處,見縣衙上方妖氣繚繞,恐怕這縣衙中有妖魔作祟。」

師爺一聽,大吃一驚,將張多餘進山打蟒的一系列事情告知老道,並小聲說道:「我懷疑在後院的已經不是我們縣令張多餘了,他一個文弱書生怎麼可能一頓飯吃得了兩隻烤鴨,可能蟒王附身,或者他就是蟒王……」,老道掐指一算,說道:「勞煩師爺給我準備雄黃酒一壇,火藥若干,告示眾人閉門不出,我今夜作法收了這妖孽。」

 

當夜老道在縣衙後院門口搭起了法臺,口中念念有詞,眾人都躲在家中不敢張望,生怕被蟒王給抓了去,夜半隻聽得似有天雷聲,到了天明眾人發現那老道端坐在法臺之上。而法臺的下面則是放著一隻捆好的蟒蛇,只見那蟒蛇還吐著信子,眼睛冒著綠光。

眾人大吃一驚,老道說道:「那縣令早已被這蟒王吃掉,但這蟒王也是天神度劫,命不該死,我尚不能取它性命,只能將它困住。只要大家不再殺害蟒蛇,就能相安無事。」眾人紛紛跪倒在地,因為誰都不希望成為張縣令,被蟒蛇吃掉。

 

老道將蟒王投到井裡,又在井的上面用石板蓋好,最後在井的上方建了一座「蟒王廟」讓百姓供奉。自此之後百姓對蛇蟒更加恭敬,人和大自然的動物也都相安無事,再也沒有發生蟒蛇傷人、吃人事件。而自此之後蟒縣的歷任縣令也都遵守鄉風民俗,逢年過節祭祀蟒王。

後記:故事結束了,這個世界上真的有成精的蟒王麼?張多餘真的被蟒王吃了麼?答案是否定的。原來深山裡住著一個原始部落,他們世代與山中野獸為鄰,他們和野獸之間保持著友善和尊重。那天部落首領看到張多餘進山殺蟒,還烤蟒吃,心中憤怒不已。因為他知道蛇是有靈性的,一旦激起它們的仇恨,到時難免會引起蟒族對人類的報復。所以當張多餘鑽進草叢的時候,躲在草叢裡的部落首領就將張多餘勒死了。

 

到了晚上部落首領穿上張多餘的官服回到縣衙,為了怕別人認出來就不讓人進後院。而那個遊方的老道士,也是部落裡的長老。兩人合夥演一齣戲,製造縣令被蟒蛇吃掉,然後蟒王化身縣令的假象。最後在老道作法的晚上,部落首領趁機出走,然後老道將事先準備好的蟒蛇捆好放在地上。至於將蟒蛇投入井中也是長老提前設計好的,那井是個土井,長年水流不斷通著地下暗河。蟒蛇能水遁,順著水流就從河道遊出來了,其實是將所謂的「蟒王」放生了。

 

總結:張多餘本想新官上任三把火立下威名,誰知竟然葬送了自己的性命。這個故事也給我們一個警示,當我們新到一個地方的時候,要充分了解當地的民俗風情,如果我們一意孤行,冒犯到別人或者觸碰到別人的利益的時候,說不定就會出來一個「蟒蛇」把我們吃掉。

 

相關焦點

  • 民間故事:姑娘被人所害,縣令想「和稀泥」了事,一個夢卻點醒他
    本故事為《民間故事系列》之606期,喜歡看故事的朋友不妨給個關注。作者:小田講民間小故事之前,小編先跟大家講一講何為「和稀泥泥」。弄懂了「和稀泥」的引申意思,這則民間故事也就開講了:廣成縣令曹成,為官數十年,向來秉公辦事,從不「和稀泥」敷衍了事,鄉民們對他是愛戴有加。卻有一日,當朝宰相小舅子潘友在鎮子外踏青時,偶遇一位貌美如花的姑娘。潘友起了色心走上前去一把抱住那姑娘,欲要對姑娘不軌。
  • 縣令拜鬼(聊齋故事)
    四川酆都縣,民間流傳這是人鬼交界的地方。酆都縣內有一口井,每年都要往裡投放焚燒的紙錢紙紮,大概要耗費銀錢三千,名為''繳納陰司的錢糧''。
  • 民間故事:朝中有人好當官
    說故事聊傳奇,借古喻今話家長裡短,嬉笑怒罵訴兒女情長。正所謂: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寰海塵氛紛未已,諸君莫作等閒看。明朝時候,曾經出了一個大奸臣,名叫嚴嵩。民間傳言,嚴世藩娶了很多老婆,其中有姓馬的最得他喜歡。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馬家也跟著水漲船高,在當地耀武揚威。馬家有個兒子,人稱馬五,雖是嚴世藩的小舅子,可有點瘋瘋癲癲,一直在老家待著,沒見過什麼世面。
  • 民間故事:獵人偶遇仙緣能聽懂鳥語,他卻對烏鴉失了言,險丟性命
    本故事為《民間故事》系列之第554期,如果您喜歡,不妨給個關注!文/小田今天給大家講一篇發生在古代的民間神話故事。故事讀來有些意思,希望在茶餘飯後能博您一笑,銘記故事背後的深刻寓意那就更好了。書歸正傳,民間小故事這就開講了:話說在很久以前吶,在偏遠的山區有一個小村子,村子裡住著一個李姓小夥子。因為小夥子傻傻憨憨的,沒啥心眼,村裡人都叫他王大愣子。他不會幹別的,因有一身蠻力,經常去上山打獵。打來的獵物除了家吃,就拿到鎮子上去賣,換些銀子過日子。
  • 民間故事:鬼新娘復仇
    歡迎您來到詩文書畫匯,本故事為《民間故事》系列之第286期,如果您喜歡看不妨給個關注。又到了給大夥講民間小故事的時候了,您能來,實屬小田的榮幸!今天咱講一篇關於「鬼新娘復仇」的民間小故事,寫得不好的地方,您多擔待。
  • 民間故事:擺譜的故事
    可這兒的縣令立馬拍桌子反對,理由是本地的一些大族都還沒建宗祠呢,你一外地來的生意人,就敢在這兒建宗祠了?不,就是不給你建!  哪知海爺這還犟上了,四下找人,軟硬兼施,硬逼得縣令鬆了口—「建也行,反正城裡沒地給你,既然你本事大,就在城西的河上建吧!」說完,縣令暗中吩咐下去:縣內不允許任何人給海爺提供填河的土石!縣令暗自冷笑:沒有土石,我看你怎麼填河!
  • 家鄉味道 | 菜蟒!菜蟒!
    做菜蟒用的不是發麵,都是現做現和的面,農村也稱「死面」,熱水和面醒一會兒,就開始上擀杖擀。吃菜蟒的餡兒,農村人俗稱「三鮮」:韭菜、雞蛋和粉條,不過今天沒有兌粉條,只有地裡割的韭菜和窩裡收的雞蛋。如果吃韭菜盒,就需要兩張麵皮捏一個,吃菜蟒省事兒,一張麵皮就可以卷一個,所以有人就打趣說這是懶人飯。
  • 民間故事:百善孝為先
    民間故事:百善孝為先。本文為《民間故事》之第219期,如果您喜歡看不妨給個關注。中國人講究孝道,從古至今,關於孝道的民間故事就有很多。今天筆者要講的這則民間故事,便關乎於孝道。故事講:年邁的老母親,沒了老伴兒。眼看著小兒子到了婚娶之年,因為手裡沒錢,便找到大兒子和二兒子借錢,可這兩個兒子非但沒有借給,到最後對母親是冷眼相待,最後竟將母親拒之門外!母親寒了心,不想再拖累小兒子,於是便尋了短見。
  • 民間故事|蟒仙小玉
    民間故事|蟒仙小玉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明朝正德年間,天下太平。但這太平盛世裡,卻國風不正。那正德皇帝朱厚照,放著一大群皇宮妃子不管,偏偏喜歡去逛青樓。這婦人走了過去,抓出一把甜甜的果糖,笑眯眯遞給小女孩叫她吃。這女孩一吃糖,立即睜大了眼,這也太好吃了,她可從沒吃過的。婦人說:小姑娘,你長得好漂亮,叫什麼名字?女孩邊吃邊說她叫小玉。那婦人說:我是你媽媽朋友,跟阿姨走,帶你去找媽媽。
  • 民間故事:虺精
    神婆說:「常仙姑長的是蟒形龍神,乃是天龍之體。」  聽神婆這麼一說,上了年紀的人就知道了,紛紛議論道:「這個不是蛇精,可能就是蟒精。」  可是,大夥這時候只是想把村裡的那些害人的精靈趕出去,管它什麼蛇精、蟒精,多建一個廟也無所謂,只要能保村子平安,將其他妖邪趕走就行。
  • 民間故事:夢證血親
    兩人都很激動,相互詢問對方出身,那縣令果然祖籍江油,李姓,七八歲時養父去世,與養母沒有依靠,所以投靠了養母在播州的娘家,後因科舉致仕,為慄縣縣令。李縣令說,一開始自己的出身養父母並沒有說明,直到養母臨終前才對自己說出了真相,但很模糊,只知道自己有個同胞的兄弟。
  • 迷人的綠樹蟒!
    雖然有很多文獻指綠樹蟒會進食鳥類,但事實上鳥類並不是綠樹蟒的進食對象。學者史威德克曾為綠樹蟒有否食用鳥類的問題作出研究,他多次把綠樹蟒胃部裡的食物成分作出化驗,結果發現超逾一千種被綠樹蟒吞食的動物裡,並不包括任何鳥類。
  • 民間故事:人心比鬼更可怕
    民間故事:人心比鬼要可怕。本文為《民間故事》之第280期,如果您喜歡看不妨給個關注。您怕「鬼」嗎?您肯定說:「咋不怕呢!」那您真的見過「鬼」嗎?跟大夥講了這麼多,自然與今天咱要講的這則民間故事有關,故事的寓意也在詮釋:有時,人心比鬼更可怕!文白不多扯,咱今天的這則民間小故事這就開講了:明朝時候,有一個商人,姓王名全,在鎮子上經營著一家雜貨店。因人實在,價格實惠,王全的買賣做得很好。
  • 民間故事:一場奇夢,卻牽出了一樁謎案
    本故事為《民間故事系列》之593期,喜歡看故事的朋友不妨給個關注。作者/小田下邳人徐某,乃是一個窮書生。他家境貧窮,心中只有一個理想,刻苦讀書,有朝一日能通過科考步入仕途,以此翻身。不過,理想很飽滿,現實總是那麼骨感。徐某科考多次,均榜上無名。這一次,又是一季科考日。趕赴京城的徐某,隨後再次落榜。
  • 民間故事:女子回家,被貪財圖色歹人所害,漁夫相助此案水落石出
    本故事為《民間故事系列》之605期,喜歡看故事的朋友不妨給個關注。作者:小田今天給大家講一篇發生在古代的民間故事。故事傳播行善積德的正能量。希望諸位看官讀過這則故事後,都能明白故事背後的寓意。閒言少敘,民間故事這就開講了:金陵城外的王三和劉二,皆是漁夫。他們常常背著漁網一起去村外的大河中捕魚。一晚,王三帶著燒酒,背著漁網找到劉二,相約去村外的河中捕魚。臨行前,妻子再三囑咐:「天黑流急,注意安全,早些回家來!」
  • 人物春秋 ‖ 平息民反 獲罪戍新疆——民生縣令楊炳堃的故事(52)
    近年來寸朵皆無,民間少一利。」木壘河的特產麻菇近幾年沒有了,楊炳堃嘆息「民間少一利」。真不愧是一個關心民間疾苦的官吏,處處以民生為重。 四月十七日在木壘河休息一日,在茶館裡說話半晌,詢問道:「奇臺縣每年發麥四千餘石,每石市價一兩六錢。發麥之價每石收紋銀四兩二錢,按鋪戶居民分派,承值作五年歸繳,每年統計可獲剩餘一萬三千金,又有稅房,收過往客稅,實在是口外一個肥缺也。」
  • 中國四大民間故事是喜劇?還是悲劇?
    四大民間故事廣為流傳,被改編成影視作品,還經常不斷被翻拍,觀眾熱情依然不減。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人物都被神話了,主人公有普通人沒有的本領,能在人、鬼、神之間來回穿梭,故事的結尾都是以大團圓結尾。民間故事在傳播過程中經過無數人的再創造、修改,傳播的過程也是修改的過程,修改到人們滿意為止。
  • 蟒天神王、九使考(一)
    蟒天洞主又稱蟒天神王、焦蟒神王,舊稱蟒蛇王或蟒王,夫人劉氏封為種痘夫人。有子三人分別為九使、十使、十一使。
  • 蟒與蚺有什麼區別?
    而蟒亞科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網紋蟒,這是現存體型最長的蛇類。平均體長三至五米,但最長的可以超過10米,但是目前網上關於蛇類最長之最數據很多都是虛假的,蟒蛇長大十米左右已經是非常罕見的了。至於在中國民間傳聞的那些大蟒蛇更是不值得相信了,尤其是那種「某某施工現場挖掘到巨型蟒蛇,長數十米」全部都是假的。蟒蛇一般8-9米就是非常非常罕見的那一種了。
  • 民間故事:村中人一夜之間,頭髮全部不見了,罪魁禍首是他
    幾天後,又有村民前來報案,村子中的人就在昨夜頭髮全都沒了,縣令聽後,猛地站起來,暗道:這事情肯定不是常人所為,定是妖邪作祟。縣令安撫好村民後,在縣衙裡急得團團轉,如今手下沒有可用之人,該如何是好。師爺提醒道:「大人,不如在民間請個高人,不然此事再拖下去,恐怕……」縣令當即寫了告示,命人貼在鎮子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