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的山巒之中有一個小縣城,名叫芒縣。但是因為當地蟒蛇成患,外地的人都願意稱這個地方為「蟒縣」。
數百年裡蟒縣的百姓和山裡的蟒蛇各不打擾,相安無事。村民上山也只是砍柴,挖藥材,如果遇到大蛇就遠遠地避開。遇到逢年過節,當地村民還會將雞鴨捆好扔進山裡,說是祭祀蟒王,只是誰也沒見過蟒王長什麼樣子。
七月初五,蟒縣調來了一個新縣令,名叫張多餘,今年的新科狀元。張多餘傲慢氣盛,剛到任就想著怎麼樣能立威名。辦理交接的縣衙師爺是個老實人,對張多餘囑咐道:「明天是蟒王的生日,按常理應該準備好雞鴨魚肉帶領百姓到山裡祭祀。」
張多餘眼睛瞪得直直地說道:「什麼蟒王,我是皇上親封的縣令,在這個地方我才是真正的王,自古以來君子敬天、敬地、敬君上。哪有什麼妖魔邪祟,我正好趁機除了這什麼蟒王,破除迷信。」張多餘又命人在街頭張貼告示,大意禁止一切祭祀活動。百姓們都感到驚恐不安,但也只好聽話照做。
到了第二天,張多餘帶領一幫兵丁衙役進山搜山,不管是小蛇還是大蟒,一律斬殺。臨近中午張多餘還親手剝了一條大蟒烤著吃,正在眾人享受這野味美食的時候,山裡突然颳起了陰風,樹枝和草叢沙沙作響。膽小的兵丁早已嚇得屁股尿流,只有張多餘強作鎮定手提寶劍走向草叢。
草叢裡傳來了一陣奇怪的聲音,過了許久兵丁衙役見沒了動靜,大聲呼喊,可是怎麼也沒找到人。眾人搜索一番眼看就要天黑了,也只好回到縣衙了。到了晚上一個身穿縣令官服的人走近縣衙,門衛看得不太真切,剛想靠近詢問,被縣令大喝一聲。
縣令回衙之後,將自己關進屋子裡,並且吩咐衙役清空後院,任何人不得入內。自此之後百姓和縣衙裡的人再也沒有見過縣令本人,只知道縣衙後院住著一個縣老爺,脾氣和飯量都很大,每頓至少吃兩隻烤鴨才罷休。
這天一個遊方的老道路經蟒縣,面帶愁容。縣師爺自從張多餘上山打蟒之後,也是膽顫心驚。不知道張多餘是不是得罪了鬼神,鬧得現在整個蟒縣人人自危。師爺見老道仙風道骨,料想必是高人,忙請進屋內讓茶。老道也不推遲開門見山說道:「我方才經由此處,見縣衙上方妖氣繚繞,恐怕這縣衙中有妖魔作祟。」
師爺一聽,大吃一驚,將張多餘進山打蟒的一系列事情告知老道,並小聲說道:「我懷疑在後院的已經不是我們縣令張多餘了,他一個文弱書生怎麼可能一頓飯吃得了兩隻烤鴨,可能蟒王附身,或者他就是蟒王……」,老道掐指一算,說道:「勞煩師爺給我準備雄黃酒一壇,火藥若干,告示眾人閉門不出,我今夜作法收了這妖孽。」
當夜老道在縣衙後院門口搭起了法臺,口中念念有詞,眾人都躲在家中不敢張望,生怕被蟒王給抓了去,夜半隻聽得似有天雷聲,到了天明眾人發現那老道端坐在法臺之上。而法臺的下面則是放著一隻捆好的蟒蛇,只見那蟒蛇還吐著信子,眼睛冒著綠光。
眾人大吃一驚,老道說道:「那縣令早已被這蟒王吃掉,但這蟒王也是天神度劫,命不該死,我尚不能取它性命,只能將它困住。只要大家不再殺害蟒蛇,就能相安無事。」眾人紛紛跪倒在地,因為誰都不希望成為張縣令,被蟒蛇吃掉。
老道將蟒王投到井裡,又在井的上面用石板蓋好,最後在井的上方建了一座「蟒王廟」讓百姓供奉。自此之後百姓對蛇蟒更加恭敬,人和大自然的動物也都相安無事,再也沒有發生蟒蛇傷人、吃人事件。而自此之後蟒縣的歷任縣令也都遵守鄉風民俗,逢年過節祭祀蟒王。
後記:故事結束了,這個世界上真的有成精的蟒王麼?張多餘真的被蟒王吃了麼?答案是否定的。原來深山裡住著一個原始部落,他們世代與山中野獸為鄰,他們和野獸之間保持著友善和尊重。那天部落首領看到張多餘進山殺蟒,還烤蟒吃,心中憤怒不已。因為他知道蛇是有靈性的,一旦激起它們的仇恨,到時難免會引起蟒族對人類的報復。所以當張多餘鑽進草叢的時候,躲在草叢裡的部落首領就將張多餘勒死了。
到了晚上部落首領穿上張多餘的官服回到縣衙,為了怕別人認出來就不讓人進後院。而那個遊方的老道士,也是部落裡的長老。兩人合夥演一齣戲,製造縣令被蟒蛇吃掉,然後蟒王化身縣令的假象。最後在老道作法的晚上,部落首領趁機出走,然後老道將事先準備好的蟒蛇捆好放在地上。至於將蟒蛇投入井中也是長老提前設計好的,那井是個土井,長年水流不斷通著地下暗河。蟒蛇能水遁,順著水流就從河道遊出來了,其實是將所謂的「蟒王」放生了。
總結:張多餘本想新官上任三把火立下威名,誰知竟然葬送了自己的性命。這個故事也給我們一個警示,當我們新到一個地方的時候,要充分了解當地的民俗風情,如果我們一意孤行,冒犯到別人或者觸碰到別人的利益的時候,說不定就會出來一個「蟒蛇」把我們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