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西魏北周八柱國、十二大將軍

2021-01-09 戰爭事典

後世對西魏北周最深刻的印象,除了武帝滅佛,當屬八柱國和十二大將軍。自宇文泰於大統元年被授為柱國以後,柱國、大將軍便開始成為西魏軍方的代表名稱。

事實上,八柱國、十二大將軍是西魏軍的高層領導職務。與府兵制形成的過程一樣,八柱國與十二大將軍並非一下子就出現的。由於八柱國中宇文泰是全軍統帥、元欣是宗室代表,實領兵的僅6 人,下文稱六柱國。

在大統八年(542 年)府兵制開始萌芽時,所謂的柱國,僅有宇文泰一人, 柱國此時是全軍的統帥。其餘5人中,以于謹地位最高,因徵討稽胡劉平叛亂而被授大將軍之職。另外5 位後來的柱國大將軍,趙貴、獨孤信、李虎、李弼、侯莫陳崇只是開府。到大統十五年前後,6 人先後晉升為柱國大將軍。

于謹早年在北魏從軍參與過對六鎮起義平叛作戰,曾是北魏廣陽王元深的謀主。後隨爾朱氏與高歡作戰,爾朱氏滅,于謹逃入關中依附賀拔嶽,從此與宇文泰結緣。于謹是西魏軍中最富智謀的大將,他早年就因為謀略過人被北魏靈太后通緝求索,魏末向宇文泰建迎孝武帝以佔據政治名分之策。他相繼擔任過丞相府長史、行臺尚書、尚書左僕射等行政職務,歷來是宇文泰決策的重要助手。後來他對侯景叛降、南梁蕭繹戰守等作出過準確的預言,宇文護執政時又率先以柱國身份表示擁戴,足見其見識超卓、謀略深遠。大統十五年(549 年) 晉升為柱國大將軍。由於偏於謀略、出身不高,雖是第一個晉位大將軍,升柱國反在諸將之後。

李弼出身爾朱氏,關中之亂時隸屬侯莫陳悅。在宇文泰討伐侯莫陳悅的關鍵之戰秦州之戰時反戈一擊,為宇文泰立下大功。李弼驍勇善戰,騎射俱佳,是六柱國中親冒矢石、一線衝鋒最多的一位。他多次充當先鋒與東魏作戰,特別是在河南多次與侯景交鋒。沙苑之戰率60 名騎兵橫截東魏20 萬人大陣是其經典之作,河橋之戰創下陣斬敵先鋒大將的記錄。大統十四年他由驃騎大將軍越級直接升格為柱國大將軍。

獨孤信的招牌是金牌嶽父,他的三個女兒分別嫁給宇文泰之子北周明帝、李虎之子李(唐高祖李淵之父)、大將軍楊忠之子隋文帝楊堅。但獨孤信並非靠女兒起家,相反,他能夠把三個女兒嫁給三家豪門,正是由於他自身煊赫的地位。獨孤信的祖父一輩曾在武川做鎮將,與賀拔勝、宇文泰幾家合謀殺死擁兵作亂的六鎮義軍將領衛可孤。後來獨孤信被任命到荊州駐防,因此與賀拔勝結緣。宇文泰收賀拔嶽餘眾時,獨孤信作為賀拔勝的代表也前來接收,可惜晚了一步。雖同為武川人,獨孤信與宇文泰卻隱隱約約存有嫌隙,大概就是從爭奪賀拔軍團控制權始。大統五年獨孤信在隴右最高軍政長官念賢去世後繼任,在隴右足足幹了11 年,期間除了率隴右兵馬會戰河橋、邙山以及大統十六年(550年)伐北齊,其他時間一直被摁在秦州刺史任上,獨孤信曾兩次上書請求返回長安都被宇文泰拒絕,可以說他與中央關係之微妙是六大柱國中僅有的。獨孤信的軍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在他治下,河西走廊此起彼伏的異己勢力被漸漸削平,隴右基本上保持了穩定發展的局面。獨孤信在大統十四年晉升為柱國。

趙貴是武川鎮出身,從祖父一輩便在武川定居,與宇文泰家世舊交。六鎮之亂,趙貴被義軍裏挾,後來輾轉經爾朱氏到賀拔嶽帳下。侯莫陳悅刺殺賀拔嶽後,在諸將紛紛不知所以的時候,趙貴第一個提出迎宇文泰為軍主,這個建議奠定了他在宇文泰集團絕對穩固的地位。趙貴雖常年在軍中,但似乎野戰爭鋒並非所長,在河橋、邙山兩場規模宏大的戰役中他作為一軍主將都有失利的記錄。後來潁川之戰他總戎救援,也沒能發揮出應有作用。即使在個人武勇方面,他也不如侯莫陳崇、李弼、獨孤信等人敢於臨陣單騎格殺。由此可見,趙貴的柱國更多是由政治地位所致。趙貴授柱國應當在大統十五年之後。

李虎同為武川人,他的祖上是西涼李氏王族,北魏統一北方後李氏祖先慢慢遷移到武川。六鎮起義後李虎成為賀拔嶽的部將,趙貴等將軍迎宇文泰為主,李虎不同意,便脫身南走找賀拔勝來統領賀拔嶽餘眾,返歸關中時被高歡的軍隊俘虜送給孝武帝,孝武帝便讓李虎回關中聯絡宇文泰。可見宇文泰與李虎也有一定隔閡。其後李虎在西魏所做貢獻並不十分顯赫,謀不如于謹,武不如李弼,為政又不如獨孤信,能夠升作柱國,大抵一方面是資格老,另一方面是統領了一些部眾,在武川軍團起家時是大股東。《周書》《北史》均把他列在諸柱國之首,只是因為李唐皇室祖先的緣故。

侯莫陳崇也是武川人,原為賀拔嶽部將,與趙貴同謀迎宇文泰為軍主。侯莫陳崇是一位勇猛的戰將,隨賀拔嶽平定關中之亂時,他單騎出馬在陣上生擒賊首万俟醜奴。在平定隴右諸郡、小關之戰、沙苑之戰、河橋之戰中立下大功。這位勇猛的將軍謀略不足,城府也不深,後來被宇文護逼死也是為此。大統十五年晉升柱國後一直排位在柱國最末。

這六位柱國與宇文泰資格相當,年歲相仿,加之各自在長期徵戰中都有部曲,在西魏北周政權中各擁有一系勢力。西魏草創之時,六大柱國與宇文泰同心協力共御外敵,發揮了積極作用,他們的部將、子孫後來也遍布朝野,或帶兵作戰,或執掌大權,或與宇文氏結為秦晉之好,八柱國的威名因之延及唐初。

十二大將軍方面。元魏宗室共有3 人,元贊、元育、元廓,元廓後來即位為西魏恭帝。這三人實際並不領兵。另外9 人分別是侯莫陳順、宇文導、達奚武、楊忠、王雄、李遠、賀蘭祥、宇文貴、豆盧寧。

達奚武善騎射,有勇力,統軍作戰經驗豐富,參與了西魏歷次大戰,父子兩代經常擔負華州、玉壁、原州等軍事重鎮的守將,足見朝廷之信任。大統十七年他獨領一軍南徵漢中並奪取之,立下大功,成為十二大將軍序列中為數不多的為國家擴大版圖的一位。

楊忠以勇力聞名,由於最初在獨孤信麾下,並有過3 年在梁朝的俘虜生涯, 故而在西魏軍中起點較低。其人富於勇力,以力能挾虎拔舌而聞名。由於能徵善戰,楊忠後來居上,立下攻取隨陸二郡的大功。到武帝時代,已經與達奚武並駕齊驅,為他兒子楊堅日後的仕途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王雄亦是勇將,單獨領軍拿下梁朝的安康、上庸諸郡。但不幸的是,這位將軍暮年英雄不再,在宇文護大舉圍攻洛陽之戰中,被北齊名將斛律光一箭射死,成為十二大將軍唯一一位命喪敵軍之手的。

李遠是原州李氏三兄弟的老二,是隴右豪強的代表。原州李氏與宇文氏關係親密,宇文泰的四子宇文邕、五子宇文憲因為戎馬倥傯無法照顧,都寄養在李賢家中。李氏三兄弟長期執掌原州刺史,直到李遠的兒子李植參與北周明帝企圖殺宇文護的密謀,李遠被賜死,李氏一族的待遇才稍稍降低。

宇文導是宇文泰長兄的長子,在宇文氏皇族中年齡較長(生於511 年,比宇文泰小6 歲)。由於宇文氏宗族人丁不旺,宇文導深受宇文泰顧託,常年擔負禁衛軍統領要職,宇文泰凡是率軍出徵,他便擔負留守任務。獨孤信調離隴右後,他繼任為秦州刺史,鎮守隴右,在十二大將軍這一層次是宇文氏的唯一代表。

賀蘭祥是宇文泰外甥,資歷稍淺。豆盧寧、侯莫陳順立功不著。宇文貴與宇文泰本非同宗,因為作戰勇敢被授大將軍,其子宇文愷以善於營建著稱於隋朝。

六柱國、十二大將軍為代表的西魏將領群,相比東魏北齊的將領群,有很多優秀的特點,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謀略水平普遍較高。東魏能夠獨當一面的帥才,前期以侯景、斛律金為主,後期以段韶、斛律光、高長恭為主,特別是後面三個讓北周吃了不少苦頭。但這五人在東西對峙的大格局中並沒有佔到多少便宜,反而在數十年你攻我殺中讓西魏北周慢慢蠶食了不少領土。北齊武成帝、後主連續兩代君主無能固然佔一定比重,但疆場搏殺卻是將軍們的事,疆土的丟失,大半責任是要歸到將軍們的頭上的。西魏前有于謹、獨孤信、李弼、達奚武、楊忠、王思政等人,後有韋孝寬、宇文憲、尉遲迥、王軌、宇文神舉等人,這些將帥雖不像侯景、斛律光這樣名聲在外,在單獨對陣時或有不及,但是他們能普遍著眼於三國對峙的大形勢,做出合理的判斷並協助宇文泰完成一個一個具體的戰役行動。像獨孤信統轄隴右,于謹平江陵之策,王思政的堡壘戰術和取河南之議,韋孝寬的平齊策,有的或許因為時勢問題沒有成行,但大多數都體現了將帥們對形勢的清晰判斷。同時西魏北周將帥們很多都有單獨領軍佔領敵國大片領土的記錄。對東魏北齊來說,同樣是南方內亂,同樣是派兵出徵,僅僅取得淮南有限的土地,而且還被穩定下來的南朝打了個反擊一舉收復。北周一個王軌就能活捉南陳最強將軍吳明徹,基本上消滅南陳主力,這其中的差別,真不可以道裡記。紮實務實地開疆拓土,這才是將軍們的最大作用所在!

需要注意的是,柱國、大將軍套軍職系統,在西魏禪代前後開始慢慢向勳官轉化。李虎在大統十七年去世後,他的柱國之位準備授給功勳卓著的大將軍達奚武,但達奚武看出宇文泰要逐步收回軍權的考慮,把柱國之位讓給元子孝,元子孝是元魏宗室,究竟這個柱國大將軍給了誰無法考證,但可以看出李虎的這一系軍力當是收歸了宇文泰。周閔帝即位後,達奚武、宇文貴、賀蘭祥、李遠、豆盧寧以及原非大將軍的宇文毓(宇文泰長子)、尉遲迥(宇文泰外甥)紛紛授柱國之位,宇文毓、尉遲迥顯然並非領軍將軍,大約從此時起柱國、大將軍就正式成為官號而非實職了。這也是後世稱八柱國、十二大將軍為何專指宇文泰、達奚武等人的原因之一。

本文摘自《國史004:後三國戰史:從北魏分裂至隋滅南陳》

相關焦點

  • 西魏關隴貴族集團之八柱國十二大將軍詳解
    要想弄清楚關隴集團,必須首先要清楚北魏末年的六鎮起義,因為關隴集團的主要將領都是在六鎮起義脫穎而出的,而八大柱國、十二大將軍亦都來源於此。對外:當時西魏在兵力財力上遠不及高歡集團控制下的東魏,在文化上也不及南方的蕭梁八柱國及十二大將軍建立為解決這兩個問題,穩定關中秩序,鞏固統治,進行一系列改革,用儒家文化將不同民族融合,儒家周禮來改造中央官制,加強關隴、鮮卑貴族和關隴漢族世家大族以及河東世家大族的團結,組成關隴統治階級的聯合戰線。影響中國數百年的關隴集團正式形成。
  • 西魏八柱國十二大將軍分別是誰?這些人當中哪個家族的實力最強?
    ,先後締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個牛氣哄哄的歷史朝代,地位之榮耀、影響之深遠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八柱國之外還有十二大將軍,他們個個身經百戰、威震一方,為北周統一北方和隋唐統一全國立下了不朽的汗馬之功,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西魏的八柱國十二大將軍是指哪些人。八柱國:
  • 「關隴集團」八柱國十二大將軍
    其後經西魏、北周、隋,得到了逐步的發展。盛極一時的西魏八大柱國、十二大將軍就是關隴貴族的典型代表。八柱國家,分別為:宇文泰(李世民外曾祖父),元欣(西魏皇室諸王之首,十二大將軍裡也有元氏的三人:廣平王元贊、淮安王元育、齊王元廓。)
  • 歷史故事——八柱國十二大將軍
    八柱國的設置乃模仿鮮卑拓跋部的八部制度,其中宇文泰實為全軍統帥,魏宗室元欣僅掛虛名,實際分統府兵的只有六柱國,所統兵士也改從各自主將之姓,這就給府兵制塗上了一層鮮卑部落兵制的色彩。八大柱國分別為:宇文泰(李世民曾外祖父),元欣,李虎(李淵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趙貴,于謹,獨孤信(宇文毓和楊堅嶽父),侯莫陳崇。他們創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個朝代輝煌的歷史。
  • 華麗家族(2)——西魏「八柱國」及大唐皇室的血脈淵源
    李虎在西魏朝廷緊跟大丞相宇文泰,受封為隴西襄公。宇文泰專權之時,受中原文化影響極深,卻擁有濃厚的鮮卑意識。他將鮮卑八個部落貴族聚集起來,形成一個最大的權力壟斷機構,即當朝的牛人集團。這些牛人除了核心人物「八柱國」,下領十二大將軍,二十四開府將軍,這就是宇文泰在鮮卑兵制的基礎上開創的府兵制,此後近兩百年都成為國家軍隊的主要形式。
  • 中國歷史士族門閥政治巔峰之八柱國
    就在人們以為貴族政治行將就木之時,北方的一個新興貴族集團橫空出世、一飛沖天,這就是縱橫中國近二百年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其發端便是盛極一時的西魏「八柱國」,相對於南方士族,他們身上軍事氣息濃厚,顯得更加鐵血和富有生機。「柱國」原意是北魏的柱國大將軍這一稱號,始封於北魏爾朱榮,後被廢置,宇文泰建立西魏時又重新設立。
  • 西魏「八柱國」為代表的宗室力量,如何通過宗室出鎮影響皇權政治
    宗室原本是任用三代以內的血親,但是血親人數較少,不能滿足出鎮的需要,因此隨著時代的發展,宗室出鎮拓展到與與宗室有關係的旁支子弟。宗室出鎮為宗室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同時宗室人員的拓展也為宗室力量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樣一來宗室力量就極大的得到了加強,但是大的社會背景依然是混亂動蕩的。於是,西魏由北魏的割據政權分裂而來。
  • 什麼是八柱國?什麼是關隴集團?他們如果影響整個中國歷史進程!
    當時設置這個官職的原因是為獎勵有重大戰功的將軍,稱之為「上柱國」,是當時楚國最高級別的武官官銜。北魏時,設置了「柱國大將軍」的稱號。究其字面意思,「柱國」乃國之梁柱、國之鼎立,是國之根本所在。「八柱國」的來源
  • 影響深遠的兵制改革:西魏北周因禍得福,隋唐兩朝由此強盛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元修逃出被權臣高歡控制的國都洛陽,如同三百多年前的漢獻帝。但比漢獻帝更為悽慘的是,他忍盡飢餓困苦投靠宇文泰,卻於次年年初就被以亂倫為理由殺害。可見,宇文泰不如曹操厚道。高歡另立元善見,宇文泰另立元寶炬,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後來兩方權臣都正式自立,遂成高氏北齊與宇文氏北周。
  • 我大隋好不容易才解決了這玩意好不好!
    不過與隋唐的府兵制不同,宇文泰所建立的府兵制還存在著濃厚的遊牧民族軍事色彩,在統轄方面,沿襲了鮮卑的八部傳統,設立了八位柱國將軍,之後除了作為實際上的國家掌權人自己以及元氏宗室這兩個柱國外,其他六柱國各統轄兩個大將軍,每個大將軍下又有兩個開府,開府下又有兩個儀同,每個儀同領兵千人。這一金字塔的結果,便是赫赫有名的八柱國十二將軍體制。
  • 西魏八柱國傳奇:榮耀百年的隋唐門閥族群!
    南北朝後期,關隴軍事貴族強勢崛起,他們先後建立了西魏、北周、隋、唐四個王朝,從而形成了新的門閥。關隴貴族的核心是西魏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他們及其後代在隋唐的歷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故今之稱門閥者,鹹推八柱國家」。下面縱橫五千年小編甜心即可就簡要介紹一下西魏八柱國,附帶十二大將軍的情況。  1.宇文泰  小名黑獺,507年出生,武川鎮人,鮮卑宇文部人。北魏末年六鎮叛亂,宇文泰歲父兄先後參加鮮于修禮、葛榮的起義軍。
  • 西魏時期的八柱國的由來
    另外,每一個柱國大將軍下轄兩個將軍,共十二大將軍(十二個將軍不是按胡漢均分的原則來分配的),每個大將軍下轄兩個開府,共二十四開府;每個開府下轄兩個儀同,共四十八儀同;一個儀同領兵約千人,一個開府領兵兩千人,一個大將軍領兵四千人,一個柱國大將軍領兵八千人,六柱國合計領兵四萬八千人左右。這支軍隊就是歷史上所說的西魏府兵。
  • 宇文泰是西魏八柱國之首,八柱國是什麼官?
    但即便是權臣,名義上也是有特定官職的,宇文泰的官職就是西魏的柱國,準確來說是柱國之首,因為當時西魏一共有八個柱國,合稱「八柱國」。宇文泰(507年-556年),字黑獺(一作黑泰),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人,鮮卑宇文部後裔,漢化鮮卑人,南北朝時期西魏傑出的軍事家、改革家、統帥,西魏的實際掌權者,亦是北周政權的奠基者,史稱周文帝。
  • 北齊和北周雙雄對峙,為什麼最後的勝利者是北周?
    尤其是第四次「邙山之戰」,西魏軍被斬殺六萬,宇文泰倉皇而逃,關中的鮮卑族精銳幾乎是一夜之間死絕了,西魏政權受此影響,也是岌岌可危。所以這次大慘敗後,宇文泰便改變策略,他不再拘泥於過去的管理模式,搞出了「八柱國」制度。所謂八柱國制度,網上的介紹很詳細,這裡不贅述了。這個制度的意義在於,宇文泰主動把權力下放,激勵了關隴實力派抵抗高歡的積極性。
  • 李昞——西魏北周時期大臣,唐高祖李淵的父親——李氏名人
    西魏北周時期大臣,唐高祖李淵的父親,唐太宗李世民的祖父,與隋文帝楊堅同為獨孤信的女婿。出身隴西李氏,世代仕於北朝,其父李虎為西魏八大柱國之一,封隴西郡公。性情至孝,深沉有識量。初仕西魏時,封汝陽縣開國伯,拜通直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父親隴西郡公李虎去世後,襲封隴西郡公。保定四年,世襲唐國公,出任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為政簡素,頗有時譽。
  • 隋朝的十二大將軍中能有楊忠一席之地,是因為他當年的這個舉動!
    西魏大統二年(536)七月,賀拔勝與屬下史寧自梁朝北返,次年(537)七月,獨孤信和楊忠也得到梁武帝的允許回到關中,但是這三人在西魏政權中所受到的政治待遇卻不盡相同。作為武川鎮資歷深厚的前輩,賀拔勝無法正視昔日晚輩宇文泰在西魏政權中的權威。
  • 西魏這個制度的設立影響了中國三百年
    雖然擁有了西魏的實際控制權,但是權臣不是那麼好當的,當時的中原地區實際上又回到了三國時期,北方有東魏西魏,南方有南朝梁,而西魏是三國中最弱的,如何延續西魏政權成為擺在宇文泰面前最大的問題。於是他手底下的大將陸續被封為柱國,算上皇族掛名的柱國將軍總共有八個柱國將軍,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八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