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坦因的巔峰之戰,克裡米亞半島戰役,決戰塞瓦斯託波爾

2020-12-16 騰訊網

塞瓦斯託波爾,蘇聯黑海艦隊的錨地,也是一座堅固的要塞。長久以來,塞瓦斯託波爾就是俄國海軍的傳統基地,它經受過許多戰爭的考驗。

而在二戰中,它更是經受了最為嚴酷的考驗,在曼施坦因所率領的德軍圍攻了250個日夜後,終告陷落。此戰也可謂曼施坦因的巔峰之作。今天,我們就回顧這場戰役,看看曼施坦因要如何奪取這裡。

一.兵臨城下

1941年9月下旬,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在希特勒的命令下,直徑向蘇聯克裡米亞半島席捲而去。他的命令十分明確,必須奪下克裡米亞半島。

之所以這樣是有原因的。克裡米亞半島東部是刻赤半島,刻赤半島連接黑海和亞速海。而且克裡米亞半島作為俄國的傳統海軍基地,有多個良好的港口,其本身又是中近東的重要海上通道。南部海岸和土耳其相對,西邊對著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

一句話,不能拿下克裡米亞,那麼蘇聯人就有很多文章可以做,比如庫茲涅佐夫就曾經利用波羅的海的海軍基地,轟炸柏林。如果俄國人又在克裡米亞這麼玩,那麼德國在羅馬尼亞的煉油廠就陷入危機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希特勒命令南方集團軍區派大軍前去進攻,而指揮這支大軍的就是馮·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很清楚,這是一場硬仗,他需要調動足夠多的部隊,於是他調動了第11集團軍。第11集團軍包括德軍3個軍,九個師,清一色的步兵師,另外還有羅馬尼亞的山地軍可供調遣。

而希特勒的任務有點強人所難,曼施坦因的任務其實是兩個,一方面攻陷克裡米亞,一方面還要在南方集團軍群的側翼前進,追擊向東逃竄的蘇軍。

而擺在曼施坦因面前的第一個要點就是皮裡柯普地峽,為了突破這裡,曼施坦因集中了自己大部分部隊,只讓少部分部隊向東追擊。

1941年9月24日,曼施坦因發動攻擊,在五天血戰之後,德軍控制了皮裡柯普地峽。不過此時蘇軍開始向克裡米亞半島增兵,同時在東面集中了十二個師試圖反擊。但很不幸最終他們被曼施坦因的第11集團軍和克萊斯特的第一裝甲兵團合圍消滅。

二.焦點!塞瓦斯託波爾

曼施坦因最終在10月28日徹底摧毀了蘇軍防線,蘇軍在慌亂的撤退中,被曼施坦因消滅了數萬人,剩餘部隊倉惶撤往塞瓦斯託波爾。雖然損失頗大,第11集團軍仍然全軍追擊,曼施坦因報告共俘獲蘇軍大約100,000人及700門大炮,蘇聯官方公布死傷大約共68,200人。

11月1日德軍步兵第30軍佔領辛菲羅波爾;4日步兵第42軍佔領費奧多西亞;16日步兵第42軍佔領刻赤,除塞瓦斯託波爾要塞外,整個克裡米亞半島已在德軍手中。

不過德軍要攻破塞瓦斯託波爾也不是那麼簡單,畢竟這裡是蘇聯紅軍的海軍基地。守衛塞瓦斯託波爾的蘇軍部隊擁有火炮150門(岸炮34門)。

在各防線上修築了75個炮兵火力點、1.7公裡長的防坦克樁地帶,232個機槍火力點、347個步兵掩體、60個土質掩蔽部、9個指揮觀察站,埋設了各種地雷9,805枚。同時還擁有十二個永久要塞群。

同時,塞瓦斯託波爾防區被蘇軍嚴密防守,兵員充足。根據資料,當時在克裡米亞的守軍眾多,有兩個集團軍和塞瓦斯託波爾海軍總部的直屬部隊構成。

包括獨立海岸防衛集團軍的第25、第95及第172步兵師、第7海軍步兵旅、第2、第40及第42騎兵師、3至4個炮兵團、1個戰鬥機飛行團及支援單位。第51集團軍包括總部第9步兵軍、第106、第276及第320步兵師,3個炮兵團、獨立第120坦克營及8個飛行團。

塞瓦斯託波爾總部直接指揮包括第156、第184、第271及第421步兵師及第48騎兵師。要想攻破談何容易?

所以進攻從一開始就陷入了劣勢,戰鬥持續到12月末,德軍的進攻都沒有取得什麼太大的效果。最巔峰時在一百五十輛坦克和三百架飛機的掩護下,向巴拉克拉瓦一線的蘇軍陣地發動進攻,但卻沒有任何效果。

雖然部隊楔入了蘇軍的防禦縱深四公裡左右,但卻沒有撼動蘇軍的防線。再加上蘇軍在12月6日於刻赤半島登陸,所以德軍一度只能與蘇軍僵持對峙。

一直到1942年5月8日發動「黑豹獵鴇行動」,才消滅了蘇軍在刻赤半島的兵力,並重新發動進攻。但此時德軍已經花費了數個月在這個克裡米亞半島了,無論如何德軍必須拿下這裡。

三.要塞黃昏

德軍重新恢復了攻擊,但是要攻克這裡並不容易。為了方便攻陷這裡,曼施坦因調來了600MM的卡爾臼炮和800MM的古斯塔夫大炮來轟擊塞瓦斯託波爾。

在從5月21日開始的轟炸後,於6月2日重新發動了攻擊,但其中巨型火炮的炮擊和大規模轟炸又持續了5天。在守軍的炮臺相繼被毀,尤其是北部要塞群地下彈藥庫被毀後,德軍才發動了進攻,並在6月12日攻克了這裡。

由於蘇軍錯誤地以塞瓦斯託波爾灣上的港口構成城市的物資供應生命線,而攻佔它們就可以切斷塞瓦斯託波爾同外界的聯繫以瓦解防守。

因此德軍不需要逐步推進,因為從北面向南進攻塞瓦斯託波爾灣可面對較輕的抵抗,曼施坦因集中其主力第54軍共5個師在這個方向,另一方面集中第30軍共3個師由東向西發動牽制性攻擊,以防蘇軍通過塞瓦斯託波爾灣向北翼輸送增援部隊。

塞瓦斯託波爾的外圍防線於1942年6月16日被突破,第54軍包圍了北面海岸的大部分區域,而第30軍向西的推進則在蘇軍的壁壘4號防禦陣地前停止。

防線起點大約是南部海灣頂端,這表示曼施坦因的計劃高估了塞凡堡灣上的港口對守軍的作用。6月28日晚上曼施坦因開始橫越海灣以突破防線,德軍進攻十分兇猛,但蘇軍仍堅守至日落,雖然如此曼施坦因仍繼續將後備兵力投入戰場。

6月29日,塞瓦斯託波爾的守軍終於敗下陣來,塞瓦斯託波爾徹底陷落。

戰役最後,在塞瓦斯託波爾防守的蘇軍共有106,000人,只有25157名士兵撤出。而在塞瓦斯託波爾整個戰役過程中蘇軍總傷亡200481人,其中戰死和被俘者多達156880人。而曼施坦因也被稱為塞凡堡的徵服者,並晉升為陸軍元帥。

四.對塞瓦斯託波爾戰役的分析

德軍攻擊塞瓦斯託波爾,花費了250個日夜,其中曼施坦因的部隊被徹底牽制在了這裡。儘管曼施坦因宣稱他僅僅損失了兩萬四千人,但實際上這個數字大有水分,因為這是沒有包括羅馬尼亞部隊的。

如果嚴格來說,他的損失比蘇軍並不少太多,畢竟他是進攻的一方,而蘇軍擁有堅固的堡壘。

此時我們必須承認一點,那就是塞瓦斯託波爾非常堅固。蘇軍在戰前做了許多的準備,無論是戰前對塞瓦斯託波爾的防禦構築,亦或者是戰爭開始後對塞瓦斯託波爾的內陸方向構築防禦工事,都保證了該地區的防禦體系堅固無比。

其中其海岸炮臺,是可以全角度射擊則是重中之重,通常來說,這些炮臺都是只能面向海面開火,比如英國在新加坡的工事就是如此。

但蘇聯這種全角度炮臺就顯得難能可貴,因為它可以將火力向內陸方向來的敵人實施打擊,這對於抵抗德軍的進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蘇軍未能及時的打通和塞瓦斯託波爾守軍的聯繫,反而在刻赤半島損失了前來援救的部隊,就非常的可惜。

事實上塞瓦斯託波爾此時和被包圍沒有任何區別。刻赤半島登陸的部隊必須自動向西攻擊,以期打通交通線和塞瓦斯託波爾的守軍匯合。

然而考慮當時守軍已經無力反擊,又缺乏和刻赤半島登陸部隊的聯繫,所以這種做法註定沒有效果,其結果是白白賠掉了部隊,而且又不能解除塞瓦斯託波爾之圍。

最關鍵的一點,蘇軍並沒有掌握制空權,整個戰區上方飛舞的都是德國人的空軍,蘇軍等於要頭頂空襲進行進攻,部隊的突破能力大大受損。

而塞瓦斯託波爾的守軍則是一支徹頭徹尾的孤軍,唯一的聯繫是海路,但是海面的艦船也會遭到德軍空襲而損失掉。

因為沒有制空權蘇軍的任何行動都會遭到德軍的迎頭痛擊,無論是增援還是撤離,這就註定了守軍不能得到任何增援,最終將被消滅在這裡。

但也不能說,塞瓦斯託波爾的堅守毫無意義,它畢竟將德軍一支重兵集團牢牢的牽制在了克裡米亞半島。如果沒有他們的堅守,那麼莫斯科戰役的勝負,還很難說。

就算莫斯科防守取得了成功,但如果曼施坦因早就攻克了這裡,並率部參與莫斯科方向的戰鬥,那麼蘇軍也很難將德軍趕的那麼遠。這就是塞瓦斯託波爾的守軍,堅守在這裡的原因。

相關焦點

  • 曼施坦因封帥之戰!蘇德血戰塞瓦斯託波爾,打響克裡米亞半島戰役
    克裡米亞半島的塞瓦斯託波爾要塞是最好的港口。蘇德戰爭爆發後,1941年9月,德國的三位名將之一曼施坦因,率領著第11集團軍,攻打了克裡米亞半島。在將近兩個月的血戰後,他們攻下了克裡米亞半島的大部分地區,剩下的就是堅固的塞瓦斯託波爾要塞了。
  • 二戰經典戰役:曼施坦因贏得元帥之銜的塞瓦斯託波爾戰役
    羅馬尼亞軍隊在敖德薩戰役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傷亡8.1萬人(其中17729人陣亡),失蹤11471人(多數被俘)。敖德薩戰役最後以羅馬尼亞軍的勝利告終。(詳見《二戰經典戰例:巴巴羅薩計劃敖德薩戰役中的羅馬尼亞軍》)敖德薩戰役後,1941年10月30日由埃裡希·馮·曼施坦因指揮的德國第11軍團負責進攻塞瓦斯託波爾。其中羅馬尼亞軍又是不可缺少的有生力量。
  • 決戰要塞——塞瓦斯託波爾戰役
    黑海是土耳其、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諸多國家的共有內海,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價值,一旦掌握了黑海的制海權,就能向沿岸周邊國家施加政治壓力,而位於克裡米亞半島南端的塞瓦斯託波爾是當地最合適的港口,也因此成為各國覬覦的一塊寶地。
  • 二戰最激烈的攻城戰,曼施坦因憑藉此戰封帥,圍殲蘇軍近三十萬
    大家都知道,自古攻城戰就不好打,《孫子兵法》中也說道「十則圍之」,要有超過對方十倍的兵力才可以圍城作戰,但在二戰中德軍卻在人數少於對方的情況下,硬生生依靠著狂轟亂炸和指揮官高超的指揮藝術,啃下了著名的要塞——塞瓦斯託波爾。
  • 七部關於克裡米亞保衛戰的二戰電影,普通軍迷也只看過一部
    1941-1942年的克裡米亞保衛戰是蘇軍戰史上的悲壯一幕,1941年秋德國曼施坦因元帥以劣勢兵力突入蘇軍重兵把守的克裡米亞半島,並包圍了半島南端的塞瓦斯託波爾要塞。史達林調集20多萬大軍在克裡米亞東部的刻赤半島登陸,結果被打得全軍覆沒。
  • 塞瓦斯託波爾保衛戰:英雄主義與堅定大事記
    1941年6月22日,德國對蘇聯突然不宣而戰,以偷襲方式拉開了蘇德戰爭的大幕。蘇軍猝不及防,在戰爭初期損失慘重,德軍三路集團軍群迅速推進,僅僅到10月,就已經佔領了大半個烏克蘭,並推進到克裡米亞半島,蘇聯約四分之一的國土就此淪陷。
  • 俄羅斯自由行之~英雄城市塞瓦斯託波爾
    遊覽塞瓦斯託波爾城市,塞瓦斯託波爾戰役是繞不開的話題。
  • 二戰蘇德戰爭,刻赤半島和哈爾科夫之戰,為史達林格勒戰役打基礎
    02刻赤半島和哈爾科夫之戰,為德軍發動史達林格勒戰役打下基礎在蘇德戰爭史上,史達林格勒戰役是非常關鍵的一場大戰,有些人因此認為這場戰鬥是不可避免的,德軍發動這場戰役就是為了爭奪南線資源和為A集團軍群打援。那麼,真實情況如何呢?德軍為什麼要打?發動戰役的基礎和依據是什麼,並不是十分清楚。
  • 從曼施坦因的封帥之戰看,德軍運氣太好,不然早輸了
    一個更高的平臺展現在了曼施坦因眼前,從法國之戰前曼施坦因最多只會的就是一支軍,而現在他終於有機會只會集團軍了。 德軍宣布這一任命有兩個背景:首先是曼施坦因在指揮第56裝甲軍時表現非常優秀,多次作為德軍北方集團軍群的箭頭奪取要塞,為加快進攻列寧格勒的節奏立下了大功;其次,奉命進攻列寧格勒的第11集團軍司令朔貝特上將被蘇聯地雷炸死了,曼施坦因是最適合解體他去奪取克裡米亞半島的德軍將領!
  • 一場因石油而爆發的戰役,德軍如何攻陷蘇軍的塞瓦斯託波爾要塞?
    圍繞這裡蘇德兩軍展開了慘烈的廝殺,主戰場則是塞瓦斯託波爾要塞一、克裡木地區為何成為戰場克裡木地區是蘇聯手下加盟國烏克蘭的領土,他是向黑海方向的突出形狀的半島。這片土地在沙皇俄國時期一直俄國的領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被分裂了出去。
  • 二戰蘇德戰爭,曼施坦因為何也挽救不了東線失敗的命運?回天乏術
    從這時起,曼施坦因就開始從列寧格勒戰場到克裡米亞戰場,再到史達林格勒戰場的頻繁調動,也實現了他從軍長到集團軍司令再到集群司令的過渡。第三,從頓河集群到南方集群,曼施坦因實現第三次飛躍。如果說曼施坦因在克裡米亞率領第11集團軍是封帥之路的話,那麼,他果斷指揮頓河集群從史達林格勒戰場撤出,為營救南方集團軍群側翼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
  • 二戰頓巴斯戰役,第6集團軍再遭圍殲,曼施坦因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01三線作戰,曼施坦因再創奇蹟困難重重對於曼施坦因在東線的作戰指揮來講,從1941年6月22日指揮56裝甲軍在北線取得閃擊戰初勝以後,他就渴望在中線建立功勳。但德軍統帥部似乎有意在考驗他的指揮才能,直到1942年他在克裡米亞半島取得驕人戰績並榮升元帥以後,才奠定了讓他擔任南方集團軍群指揮官的地位。一方面,解救保盧斯第6集團軍失利,曼施坦因從此與南線綁在了一起。
  • 高原:克裡米亞半島戰爭記憶
    如果要理解俄羅斯對克裡米亞的執著,那麼這座半島與俄羅斯生死與共的戰爭記憶一定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19世紀,26歲的託爾斯泰參加了克裡米亞戰爭,寫下了驚心動魄的《塞瓦斯託波爾故事集》;20世紀,二戰的腥風血雨橫掃了這座半島,二戰後有十二座蘇聯城市陸續被授予「英雄城」的稱號,以表彰這些城市的英勇戰績,在這十二座城市中,克裡米亞就佔了兩座——刻赤與塞瓦斯託波爾。
  • 世界地理小區域——克裡米亞半島
    材料一 2014年3月18日,黑海北岸的克裡米亞舉行了獨立公投,然後加入了俄羅斯。克裡米亞半島大體呈菱形,擁有優良港灣。位於半島南部的克裡米亞山脈全長150公裡,寬50公裡,由三排山組成,南面的一排最高峰海拔1545米,發源於南面山脈的河流短小急促,北面的兩排山大部分高度為350~700米。克裡米亞半島上最長的河流薩爾吉爾河,就發源於北山坡的山洞裡。
  • 二戰蘇德戰爭,曼施坦因為何3戰瓦圖京不敵對手,強中自有強中手
    由於兩人戰前都擔任過方面軍一級的參謀長,曼施坦因曾在波蘭戰役擔任過南方集團軍群參謀長,瓦圖京在戰前擔任過基輔軍區參謀長,又因為曼施坦因在法國戰役中成功提出「曼施坦因」計劃而揚名軍內外,而瓦圖京也在蘇軍總參謀部擔任過作戰部長及副總參謀長,對戰局形勢有整體把握,可以說他倆在列寧格勒戰場相遇,是針尖對麥芒,藝高逢對手。
  • 二戰曼施坦因才能卓越,為何被統帥部重用卻不信任?是人都有不足
    二戰爆發以後,曼施坦因又參與制訂了西線作戰方案,由他提出的「曼施坦因計劃」獲得統帥部重視並實施,從而成功地使德軍繞過馬其諾防線進軍法國。佔領法國以後,曼施坦因雖然才能突出,卻並不受人待見。美國作家夏伊勒評價他在德軍中人緣不好,時任陸軍總參謀長的哈爾德更是對他恨之入骨,因為曼施坦因總是在關鍵時刻搶了總參謀部的風頭。
  • 二戰頓巴斯戰役,蘇軍為何48小時就把曼施坦因打求援了?三面受敵
    首先,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曼施坦因頓涅茨行動勝利,是蘇軍大意失荊州大家都知道,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是曼施坦因的巔峰之作,在兵力懸殊戰場環境對德軍極其不利情況下,他反敗為勝,一舉殲滅了蘇軍53個師,取得了哈爾科夫大捷,還為庫爾斯克坦克大決戰創造了條件。
  • 克裡米亞戰爭:現代化戰爭的開端
    克裡米亞戰爭,是1853年至1856年間在歐洲爆發的一場戰爭,也是拿破崙戰爭以後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戰爭,在俄羅斯又被稱為東方戰爭。戰爭的起因是俄國與英、法為爭奪小亞細亞地區權利而開戰,戰場主要在黑海沿岸的克裡米亞半島。
  • 克裡米亞戰爭:地緣與信仰的千年之戰
    《克裡米亞戰爭》是英國歷史學家、俄羅斯歷史專家奧蘭多·費吉斯(Orlando Figes)的第六部作品,出版於《耳語者:史達林時代蘇聯的私人生活》之後。在這部作品中,費吉斯將目光轉向了這場似乎已被人遺忘的戰爭。在公眾記憶中,這場發生在19世紀中葉的戰爭,早已被兩場世界大戰所掩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