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A dream of love
李斯特:《愛之夢》
一首用鋼琴「演唱」的抒情歌曲,音樂深情婉轉。
《愛之夢》(LiebestrumeS541)作於1845年,它是李斯特根據自己的歌曲進行改編的鋼琴獨奏曲目,一共有三首。第一、二首的題詩是《崇高的愛》和《幸福的死》;第三首的題詩是《盡其所能愛的去愛》。三首《愛之夢》都是夜曲體裁,特別著名的是其中的第三首降A大調《盡其所能愛的去愛》,是一首用鋼琴「演唱」的抒情歌曲,音樂深情婉轉。
李斯特弗蘭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年10月22日-1886年7月31日)是匈牙利作曲家、鋼琴演奏家,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所創作的鋼琴曲以難度極高而聞名。
02 Swan Lake
柴可夫斯基:《天鵝湖組曲》
一首具有浪漫色彩的抒情詩篇。
03 Boat Song of June
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
夏日夜晚,波光粼粼、水波蕩漾。
《六月船歌》選自柴可夫斯基鋼琴套曲中的第六首,靈感來自於普列謝耶夫的這首June Barcarolle。六月是俄羅斯一年中最好的季節,夏日的夜晚人們坐在小船上,映著月光的湖水碧波蕩漾,大地呈一片繁榮景象。
柴科夫斯基柴科夫斯基是俄羅斯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他出生在俄國維亞特斯基省的一個貴族家庭,10歲在彼得堡法律學校讀書時,便開始學習鋼琴和作曲。23歲入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作曲,畢業後到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1877年,他辭去音樂學院的教授職務,在梅克夫人的資助下,從事專業音樂創作,很多優秀作品便是這時期所作的。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親自指揮首演他的代表作品《第六交響曲》。
04 Meditations
馬斯奈:《沉思曲》
乘著清澈的分散和弦的伴奏,主奏小提琴奏出了著名的抒情性主題。
沉思曲是由馬斯奈於1894年所作,出自《泰伊思》第二幕第1場與第2場間,故又稱為"泰伊思冥想曲",這首曲子的主人公們的愛情故事所感動,承載伊斯的美麗和神父之間人性與宗教間的相互糾葛向人們展示了愛情的美好,是提琴獨奏曲中經久不衰的名篇,也成為了馬斯奈的代表作。
馬斯奈儒勒·馬斯奈 (Jules Massenet ) -法國作曲家。他是一位多產作曲家,除了偶爾寫些器樂作品和歌曲外,主要活動領域在於歌劇,特別是喜劇歌劇。代表作《沉思曲》。
05 Lullaby
蕭邦:《搖籃曲》
樂曲至始至終是連成一體的扣人心弦的抒情旋律!
《降D大調搖籃曲》是蕭邦唯一一首搖籃曲體裁作品,行板,6/8拍,延續搖籃曲慣用的搖曳節奏,營造搖籃晃動的靜謐效果,固定低音裝飾變奏曲式,織綴單純又充滿詩意的旋律,全曲清新優雅,散發夜色的光彩。
06 NOCTURNE
蕭邦:《op20夜曲》
夜,依舊靜悄悄的,安靜的入睡吧!
「鋼琴詩人」蕭邦(Chopin 1810-1849)一生所創作的21首鋼琴《夜曲》是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反映了他不同時期的創作特點,其浪漫的旋律和獨特的風格深受人們的喜愛。鋼琴之王李斯特曾評價:蕭邦在所有《夜曲》所賦予的出類拔萃的靈感與形式,是我們永遠無法超越或與之並駕齊驅的。
蕭邦弗裡德裡克·弗朗索瓦·蕭邦(F.F.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19世紀波蘭作曲家、鋼琴家。蕭邦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蘭民間歌舞為基礎,同時又深受巴赫影響,多以鋼琴曲為主,被譽為"浪漫主義鋼琴詩人"。
07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
曲中展現了神話般的幻想、大自然的神秘色彩和詩情畫意!
《仲夏夜之夢序曲》是孟德爾頌的代表作,它曲調明快、歡樂,是作者幸福生活、開朗情緒的寫照。曲中展現了神話般的幻想、大自然的神秘色彩和詩情畫意。
全曲充滿了一個十七歲的年輕人流露出的青春活力和清新氣息,又體現了同齡人難以掌握的技巧和卓越的音樂表現力,充分表現出作曲家的創作風格及獨特才華。
孟德爾頌孟德爾頌,全名雅各布·路德維希·費利克斯·孟德爾頌·巴託爾迪,德國猶太裔作曲家,是德國浪漫樂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生於德國漢堡的一個富裕家庭,9歲開始登臺表演鋼琴獨奏,10歲著手音樂創作,12歲時和德國文學泰鬥歌德「忘年之交」,17歲時完成了為人所熟知的《〈仲夏夜之夢〉序曲》。
08 Childhood scenes
舒曼:《童年情景》
樂曲節奏緩慢平穩,旋律起伏均勻,細膩動人!
《童年情景》是鋼琴套曲,由德國作曲家舒曼於1838年創作。
作品沒有直接描繪兒童人回憶童年情景的角度進行創作。作者以準確的筆觸,洗鍊的手法,深入兒童心靈刻畫他們的心理活動,使得樂曲的音樂形象幽默、神態逼真並富有情趣。並且此套曲還是寫給作者本人未來的妻子克拉拉的一封「情書」。
舒曼羅伯特.舒曼,19世紀德國作曲家、音樂評論家。舒曼自小學習鋼琴,7歲開始作曲。16歲遵母意進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19歲又進修鋼琴,當聽到帕格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放棄了法律的學習,專攻音樂。後因手指受傷,遂轉向作曲和音樂評論。1835-1844年,獨自編輯《新音樂雜誌》,並開始創作大量鋼琴作品。1840年獲耶拿大學哲學博士,1843年赴萊比錫音樂學院任教。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頓繼續從事作曲和指揮。
他是十九世紀上半葉德國音樂史上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藝術創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國浪漫主義的優點和弱點。
當在談古典音樂時,我們談論的是什麼?
你一定很好奇,聽古典音樂有什麼好處?為什麼這些人都沉迷古典音樂?
確實。聽古典音樂不會給你帶來任何好處。
它不會讓霧霾減少,也不能讓你立刻增加營養。但我依然希望這篇文章,能夠打開你聽古典音樂的大門。
在文化界有這樣一句流行語:聽古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
因為古典音樂擁有非常細膩、充沛的情感,從小浸潤其中的人,自然而然就能陶冶出典雅、紳士的個人氣質。
近年西方諸多研究表明:古典音樂能激活大腦、改善睡眠、減輕壓力、增強免疫力,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預防老年痴呆。
古典音樂,會使你比普通人多一些氣質與內涵。它甚至會成為一種社交媒介,你會因古典音樂,結識更多有趣的人。
古典音樂,才是人生的必修課!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