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黃馬甲」——李芳,是件難事。兩個多小時的跟蹤採訪,累計起來,她沒安安穩穩地站滿20分鐘。有時話剛開頭,她瞬間跑到斑馬線上去了,吹著哨子,搖著勸導旗,勸阻闖紅燈的行人。回來後,依舊不「安分」,眼睛盯著她負責的兩個路口,發現情況後,又立馬跑開了……
李芳是宿松縣城區一名文明交通勸導員,40來歲,從事文明交通勸導工作將近年半時間,工作幾個月便擔任了小組長。一年多來,她每天穿著「黃馬甲」,吹著口哨,在路口揮舞著勸導旗工作3個小時,很有成就感。
2019年12月底的一天,她和同事在人民路北門街口值勤。當時街上的車特別多,一輛小轎車在通過斑馬線停車避讓行人時,後面的小轎車使勁鳴喇叭催促。該駕駛人突然打開車門衝了上來,揪扯前面小轎車的駕駛人。李芳見狀迅速衝了上去,隔在兩個青年之間,用柔弱的身體阻擋兩人接觸,輪番勸告:「大哥,消消火,千萬不要衝動,有話好好說。」「我作證,剛才這位大哥是禮讓行人,不是故意堵你的路。」在李芳的不斷勸說下,消除了誤會避免衝突。
今年9月6日下午,李芳在四牌樓路口執勤時,看到一名四五歲的小男孩在斑馬線上東張西望,快要哭出來。她連忙走上前去,牽著小男孩來到安全島遮陽傘下。小男孩和媽媽在吃肯德基時走丟。李芳一邊安慰小男孩不要害怕,一邊按照小男孩提供的號碼撥通了他媽媽的電話,讓走失的孩子很快平安歸家。
「像這樣幫助他人、化解矛盾糾紛的事,只要遇上了,李芳都是責無旁貸。」縣公安局交警大隊勸導員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歐繼軍如是說。
勸導行人和非機動車闖紅燈、逆行交通陋習需要勤快更需要有讓人接受的方式方法。李芳克服困難,抽時間學習交通法規、安全常識,並練習文明用語和微笑勸導。工作中的李芳閒不住。她說:「幹勸導工作需要哨子吹起來,旗子揮起來,嘴巴喊起來,腳步走起來,發現有交通違法行為就要去勸阻,不能視而不見。勸了總比不勸好。」她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自工作以來她堅持每天提前一刻鐘上崗,風雨無阻。
遇到老人,她熱情招呼:「爺爺、奶奶,現在是紅燈,請綠燈亮了再走。」碰上年輕人,她馬上脫口而出:「帥哥、美女,電動車請走非機動車道,不能逆行。」有時望見對面路口有人闖紅燈,她便提高分貝扯著嗓子喊;「注意危險,不能闖紅燈、不要違章穿行」。
遇見行動不便的老人過馬路,她衝過去,攙扶著老人;遇見小學生過馬路,她總是站在學生身邊,高高舉起勸導旗。
有時要改變一個人的交通陋習不是件容易事。今年10月16日下午,李芳在四牌樓路口勸阻一輛紅色違停小轎車時,該車女駕駛人對她置之不理。李芳在連續勸了3次後,掏出手機準備把違停車輛拍下來時,女駕駛人衝過來,揪住李芳衣領,咄咄逼人。李芳義正詞嚴地說:「你不要衝動,打人是違法的,我勸了你3次,我盡力了。」在旁邊群眾的譴責下,女駕駛人灰溜溜地溜走了。李芳在女司機拳頭的威脅下,她沒有畏懼,但在群眾的勸慰中,流下了眼淚……
「我從農村進城好多年了,家庭條件並不差。我覺得在陪讀的同時,利用空閒時間做一份文明交通勸導工作,很充實。」談起這份工作,這份堅持,李芳開心地笑了。(通訊員 李政平)
責任編輯:朱宜 編審:江柏佐
主辦:宿松縣融媒體中心
投稿:ahssnews@163.com
版權歸融媒體中心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