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擔心疫情中父母身體不好 怎麼開導?

2020-12-15 網易親子

(原標題:心理問答| 孩子總是擔心疫情中我和他爸爸的身體不好)

問題:

我的孩子10歲,不知道是因為太懂事了,還是什麼,特別關心我和他爸爸的身體。他很擔心疫情,經常收看電視臺播放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情況,總是提醒我們要戴口罩、要勤洗手、要鍛鍊身體。他爸爸打個噴嚏,他也問個不停:爸爸你怎麼了。我有一點擔心,是不是孩子有什麼心理問題。另外,他從小就不太跟同齡小朋友玩,學習成績一般,喜歡宅在家裡。

回答:

疫情不僅影響著日常生活節奏,也影響著我們的心情和家庭氛圍。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用自己的方式告訴父母內心的焦慮。令人慶幸的是,這位媽媽一方面感受到了孩子對自己的愛和關懷,一方面也很敏銳地發現孩子有與平日不太一樣的行為。

的確,在這個全球疫情還在持續的環境中,焦慮是非常正常的。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不妨允許自己有焦慮的情緒,同時也允許孩子有焦慮的情緒。

我不知道你對孩子的擔心是什麼,先試著猜測一下。第一個原因,可能是孩子對你們的過度關心,會讓你對自己產生一個不好的評判:在當下這個疫情環境中,是不是我有哪些地方沒有做好?第二個原因,可能是這種對父母的擔心,讓你確確實實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了隱隱不安的感覺。

如果是第一個原因,我想你可能需要想辦法放下這個評判,因為這種評判除了讓你感到焦慮和內疚外,並不能真正幫助你去理解孩子、解決當下的問題。現在我們來找第二個原因,看一看孩子到底在擔心什麼。

在精神分析學家梅蘭妮·克萊因的案例中,曾經提到過一些兒童,他們呈現出的類似的焦慮情緒。有一位叫理察的10歲男孩,在二戰期間非常害怕德國納粹傷害自己的家人、傷害心理分析師。克萊因發現,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有一些針對父母的憤怒和不滿,同時因為愛自己的父母,就會焦慮這種憤怒會不會傷到父母,甚至失去父母。大人可能會覺得莫名其妙:「你發個火,我還能因此沒命?」但是,在生活中,確實很多父母是接不住孩子的脾氣的,比如會大發雷霆地反擊,讓孩子好好「吃一頓生活」,或者痛苦悲傷,在孩子面前流淚,讓孩子內疚。如果你是這麼應對的,那麼在那一刻,在孩子的心中,父母受傷了,甚至從為人父母的角色中消失了、沒有了。充滿幻想的孩子就會卡在這種焦慮情緒中出不來。如果剛好在這個過程中,家裡或者周圍的環境發生了一些事情,比如父母生病、離婚、情緒崩潰,家人死亡、發生戰爭,或者像現在這樣,全球爆發疫情,人心惶惶,這些外在的事情就會增強孩子內心的恐懼:你看果真如此,大人其實很脆弱,如果我的攻擊性太厲害,爆發出來肯定會傷了他們,甚至殺死他們。

從現實層面上看,孩子是在擔心疫情病毒傷害父母的身體;從孩子的潛意識層面看,他焦慮的是:父母能在我的攻擊中安然存活嗎?

在梅蘭妮·克萊因看來,一個人如果長期卡在焦慮的環節中,自我的力量就會比較弱,他就無暇去顧及其他的事情,比如不願意上學、對學習新東西、探索新世界不感興趣,很難跟同齡孩子建立深入的友誼,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等等。

幫助孩子跨越整個關卡,父母需要做的是,讓自己在孩子心中變得更加強大,充滿力量。這個力量感既表現在身體好、精力充沛、意志力強大等生理因素上,更表現在能夠以成年人的胸懷安撫和包容孩子的焦慮和攻擊性的心理智慧上。比如,你允許自己有生氣的時候,也能理解和包容孩子的憤怒;你可以在工作場合、親密關係中大膽地說不,你也能接受孩子對你說不;你對自己的想法、感受、需要敏感清晰,你也能敏感地覺察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他需要什麼、害怕什麼、憤怒什麼,並且適時給予滿足、安慰和理解。

當孩子在和父母相處的日日夜夜中,感受到你們原來是這麼淡定、敏銳、溫暖而且有力的時候,他的焦慮會一點一點放下,而且還會認同你們內心的力量,勇敢地行走在這個充滿風險也擁有希望的世界。

作者簡介:

尹琳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發展心理學碩士,兩個孩子的媽媽。

本文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劉淑芬_NQ4973

相關焦點

  • 丈夫不管事孩子調皮父母身體不好,焦慮的中年女性何以解憂?
    連日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採訪發現,許多中年女性「上有老、下有小」,疫情發生後,一開始她們要勸家人戴口罩、少出門,接著她們中的很多人衝去超市「囤菜」,然後回到家照顧孩子上網課……家庭中的大小事務,她們各種參與,同時勤勤懇懇地兼顧工作。
  • 孩子讀高一了,總是說讀書太累,家長要怎樣進行開導?
    孩子讀高一反映讀書太累,其實也是一種真實的心裡話,作為家長應該予以重視。家長自身接受的教育程度有很大的差異性,有的能夠輔導孩子的學習、有的可能比孩子的學習成績還要差,但是這都並不影響對孩子的關心和引導。孩子會跟家長反饋讀書太累,這本身就是一種信任的表現;從根本上講,孩子都是希望得到家長的開導和鼓勵。
  • 每天焦慮擔心帶不好孩子:沒有完美的父母,你我都一樣
    弗洛伊德曾說,再完美的父母也會養出傷痕累累的孩子。託馬斯·戈登博士則認為,比起完美,做真實的父母更重要。剛懷孕那會我非常緊張,晚上做夢都在擔心自己不能成為好媽媽,帶不好孩子。女兒出生後即使再累也堅持有時間就自己帶。有段時間孩子斷奶,晚上特別鬧人。婆婆說:「你明天還要上班,晚上我幫忙帶著。」我不同意,即使晚上睡不了多久,也拉著老公輪流帶寶寶。
  • 父母感情會影響孩子身高?總是吵架的父母,孩子的個頭長不高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而且是深遠持久的,父母從小的暴力,打罵,吵架,會讓孩子缺少安全感孩子的內心會慢慢的擔心,多疑,膽怯,或者向相反的極端方向發展,性格和父母一樣暴力。父母的諷刺打擊,在孩子年齡最小的時候,在對這個世界不了解與不理解的時候,父母如果一味的諷刺與打擊會起到先入為主的作用,在以後孩子面對未知與挑戰的時候,他會膽怯。甚至就會影響到孩子們身體生長的發育。
  • 蔣夢婕擔心家人導致焦慮,大張偉通透開導:永生會讓生命失去意義
    最新一期的《我家那閨女》中,蔣夢婕邀請李汶翰一起去做情商測試,不過,情感老師卻發現她有心結,甚至有點過度臆想症。原來,蔣夢婕擔心家人導致焦慮,經常會嚇唬自己,如果爸媽突然離開怎麼辦。大張偉通透開導:永生會讓生命失去意義。
  • 直播上課,家長擔心孩子藉此玩手機,這樣的父母教育不好孩子
    所以,到底我們的嘴巴是好還是不好,還要不要嘴巴呢?錢是好還是不好?咱還需要錢嗎?手機是現代社會發展出現的一個必然的工具,它是生產力發展到今天的一個產物,這是必然的。過去打仗,依靠烽火狼煙,想打電話溝通沒辦法,後來發明電報,電話,再後來出現大哥大,現在是智慧型手機,這說明社會在進步。
  • 父母英語不好,怎麼輔導孩子學英語?這幾招要掌握
    掌握一門外語真的很重要,看著別人家的小孩,年紀輕輕就掌握了好幾門外語,對於英語不好的父母來說,該怎麼輔助好孩子學習英語呢?今天就來跟父母們了解一下,如何輔導孩子學好英語。對於處於英語啟蒙期的孩子來說,這也是聽力辨音能力發展的最佳時期,家長英語不好,可以藉助外力,和孩子一起看看原版動畫、聽兒歌、有條件的可以帶孩子和外國人多接觸交流培養一個好的語感。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英語環境,讓英語走進孩子的生活,培養好孩子的語言意識,讓孩子學習英語更輕鬆。
  • 父母說話不算數,總是出爾反爾,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家長們也常常教導孩子一定要誠實講信用。但是生活中往往出現這樣諷刺的現象,父母給予孩子的承諾,有時總會變成一張空頭支票。不久前在社群"知乎"上一位題主的提問就引起了大家的熱議。這位題主的孩子今年三年級,平時比較愛玩手機遊戲,成績一直在班上的第10名左右,對此他的父母都不太滿意。
  • 寶寶亂扔東西,家長怕管不好?這3種行為是聰明的信號,不用擔心
    相信許多寶媽都類似的煩惱,比如:我家孩子為什麼老喜歡亂扔東西、總喜歡撕家裡的東西、孩子總是吃手,怎麼管也不停、我家孩子晚上總是起夜等等一些列的問題。對於孩子的這些怪異行為,家長們總是擔心自家孩子是不是出現了什麼問題或者身體不舒服。
  • 中國父母太累了,卻始終養不好孩子
    中國式父母對子女的付出和愛感天動地,值得敬仰和感恩,但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卻不能夠認同和傳承!02中國式父母有兩大特點:因為過度擔心孩子而無形之中控制孩子,為了孩子完全沒有了自我。在很多家庭裡孩子和父母的關係並不是想像中的那種父慈子孝。
  • 面對期末考試,孩子擔心考不好父母會責怪,緩解壓力用這兩個方法
    面對期末考試,很多學生因為擔心考試考得不好,在臨考前會變得很焦慮,在家複習的時候也經常走神,複習效果也不太好,家長看到孩子的表現也很是著急,除了責備之外,就想關心也不知道如何下手。畢竟父母到了初中只能退居二線,很多時候學習的過程以及學習的任務的安排只能靠孩子自己,所以到了初中階段,孩子的心理壓力這一塊環節是需要家長重視起來的,因為如果壓力沒有得到釋放,反而越來越大的話,書都是看不進去的,考前一定會很緊張,會焦慮,孩子會擔心自己考不好讓父母失望。
  • 「說你兩句怎麼了?」,父母這句話真的很傷害孩子,你知道嗎
    關於父母愛嘮叨子女的事情,我想說這樣不好,不是說父母不愛兒女,父母當然愛子女。單以投入而論,中國的家長恐怕是世界上最愛子女的家長之一了,經濟條件允許不允許,都給孩子最好的。但是,經濟並不是全部,我觀察過很多父母,他們對孩子的培養方式就是「給錢+罵」,經濟上給最好的,但是該訓斥還是往死裡訓斥,說起來,動不動就是「我給你吃,給你穿,就不能說說你了?說你兩句怎麼了?恕我直言,這是最糟糕的教育方式。「說你兩句怎麼了?」
  • 疫情期間,為什麼睡得多卻睡不好?9招改善孩子睡眠!
    信息焦慮讓人放不下手機 如果平時睡眠質量不高,是因為工作太多太忙,為生活奔波勞累,睡眠時間太少,那麼,疫情期間上班族不用擔心起得太晚上班遲到,孩子們也不用擔心上學遲到,有「
  • 孩子幾歲上幼兒園最好?父母的憂慮,要看看孩子的適應能力
    而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幼兒園幾乎都成立了學前託班,一般孩子兩歲多就可以去幼兒園了,但是好多父母都不放心孩子一個人在學校,擔心孩子比較內向,自己孩子和老師同學相處得不好,所以好多孩子一直到上學的年齡才開始上幼兒園。不過在不少家庭中,父母都是雙職工,平常父母都要去上班,沒有時間照顧好孩子,還擔心孩子給老人帶會給老人帶來一定的負擔,並且擔心老人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傳給孩子。
  • 孩子總是吃手指,啃指甲!愁壞父母!5大原因3點糾正,父母要看看
    生兒容易,養兒難,在育兒的道路上是坎坷的,可以說養個孩子父母不只需要金錢和物質的投入,更多的是需要用心的教育,在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問題,父母簡直就是傷透了腦筋,和孩子鬥智鬥勇,這不,這幾天身邊好多媽媽又為了孩子總是啃指甲,吃手指問題又在傷神了,其實,只要父母一直用心學習,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孩子總是吃手指啃指甲愁壞父母!
  • 孩子處於崩潰邊緣,父母還怕他學習跟不上
    我不知道該怎麼開導他了!」看到這個問題時,我的第一反應認為孩子可能在探索生死這個哲學問題而找不到突破口。於是問道:「有給孩子讀關於生死的繪本以及看過相關的電影嗎? 「我們有看《環遊尋夢記》,但沒看相關的繪本。」「那你跟他探討做一件事的前因後果嗎?
  • 孩子叛逆?是因為父母總是習慣表達第二情緒,這才逼的孩子叛逆!
    哆嗦著身體,一副十分冷的樣子。平常自己對她的穿衣是不會管太多,覺得只要女兒喜歡就好。而是這麼冷的天氣,加上前幾天就感冒了。現在還這樣穿,心裡瞬間就升起一股怒火,大聲的對女兒說。是不是有病,這樣的天氣穿這麼少還不拉拉鏈。可是當情緒消失後,又感覺到了愧疚,明明是擔心的,為什麼最後朝女兒發火了呢?想到這裡,不由的想到前段時間孩子走失的事情。
  • 一個人心情不好時,如何開導自己?
    每個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時候,當你心情不好時,首先感受下自己是偶爾心情不好還是常常心情不好?如果是偶爾,其實沒有必要特別處理和開導。再或者是提醒你,有的事情還有需要推敲的地方……我們要學會和負面情緒相處,試著把它們當作勇敢直言的朋友,你可以用深呼吸的方式,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呼吸上,在一呼一吸之間感受身體的變化和情緒的提示。不過如果你常常心情不好,那麼你確實是需要學多一點調節情緒的方法了,情緒管理是一種能力。
  • 節假日能帶孩子旅行嗎?疫情還未結束,父母也可以陪孩子這樣過
    忙碌了一整年又到快樂節假日了,不同於平常的休息日,節假日的氣氛總是要格外濃厚些,帶著孩子一家人結伴去旅行,去看雪景還是去滑雪,或者是見識一下大自然的美,選擇很多,但是今年可能需要謹慎些。疫情還未結束,想要放鬆的心情也沒有那麼隨意,畢竟需要考慮到許多因素,那麼還能夠帶孩子旅行嗎?或者說還有其他的好方式來過節假日?
  • 孩子遇事總是容易緊張焦慮,作為父母究竟該如何引導?一篇告訴你
    對於每個人來說,遇到一些事情難免會緊張,孩子也是一樣。心理壓力是一種複雜的情感體驗。處於壓力狀態的孩子在有意識的活動中經常受到一定的幹擾。作為父母,孩子容易緊張怎麼辦?他們應該如何緩解緊張的心理?相信你一定很好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孩子怎麼容易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