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項體育賽事IP的停擺,我們也有了更加充分的時間,去冷靜思考我們的產業,我們所處的環境,以及我們自身......
文 / 付能量
編輯 / 郭陽
01
體育大年冷開場,只能喝西北風了?
2020年本是一個值得所有體育人期待的大年。作為一個整數年,奧運會、歐洲杯、在上海的S10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以及排球、桌球等諸多世界級單項賽事,都聚集在了這一年。
集聚效應讓體育迷沉浸在各種體育賽事當中,對於品牌主來說,這也將是一個發力體育營銷的重要時間節點。
畢竟,按照《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中國的體育產業總規模要超過3萬億,從業人數超過600萬——前景本該是光明的。
圖片來源:國家體育總局官網
不過,這本該風風光光賺鈔票的大年,卻迎來了當頭一棒。
新冠病毒打的我們「措手不及」。中超、CBA聯賽在內的幾乎所有賽事紛紛延期,女籃女足奧運會預選賽從中國移師海外。日本疫情蔓延,導致東京奧運會被罩上了陰雲,現在意甲又因為疫情延期4場,歐洲杯又讓我們捏了一把汗……
作為體育產業核心的賽事IP停擺,周圍擴散開的體育健身、場館管理、教育與培訓乃至用品製造行業,都受到嚴重影響,尤其是冉冉升起的體育服務產業,更是受到嚴重打擊。
覆巢之下無完卵,在朝陽產業了十多年之後,在這樣全方位的打擊力度下,本該大年的體育產業也陷入了全面的停擺。太陽何時出現,何時才能復工,還是個未知數。
「錢多事少離家近」是很多人總結的最理想的工作,但體育產業則是錢少事多離家遠,只靠情懷苦苦支撐。在疫情衝散了體育大年的開頭之後,大家更是非常擔憂——看來今年也要喝西北風了?
在西貝老闆表示「帳上資金只夠2、3個月工資時」,體育公司的情況,其實只會更糟。一張網上流傳的截圖是: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300名員工的K歌之王,就已經走上了這條遣散員工的道路,體育公司何時到這一步,還是個未知數。
當然,疫情之中,我們絕不是吃飽了撐的來販賣焦慮,我們更希望能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不妨從了解體育人「貧窮」的現狀開始。
02
體育人,真的很窮嗎?
理性分析,中國的體育從業者真的很窮嗎?或者換一個表述手法——我們的薪資真的很低嗎?
大家不妨先看一下由孫文海老師在2019年10月25日發布的《中國各階層收入統計表》,了解一下我國各個階層的普遍薪資狀況,然後再和體育產業進行比較,從而進行判斷。
數據來源:《中國各階級收入統計表》孫文海2019.10.25
由此表不難看出,中國有88.2%的人處在無產階級的階段,也就是年薪的天花板在17.04萬元,月薪的天花板在1.42萬元。那麼中國體育從業者的薪資範圍普遍在什麼水準呢?
去年的八月,為了探究國內體育從業者的生存現狀,ECO氪體旗下的體育圈「上場」招聘平臺,集中調查了行業35歲以下從業者的生存、發展狀況,並製作了一份《2019年中國體育新青年就業發展報告》。
延伸閱讀:《單身狗,加班多,升職難,但依然熱愛 | 2019中國體育新青年研報》
我們以5年以下從業者為例,月薪8-20k的從業者佔比為49.35%,也就是有將近一半的人,薪資水平能夠達到全國前15%的水平。
這麼一看,你還會覺得體育從業者的薪資很低嗎?
03我們認為自己薪資低,原因何在?
那麼,為什麼無論是自己還是身邊的人,都還是感覺我們的薪資水平普遍偏低呢?大概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知識付費時代,媒體販賣焦慮是標配,公眾號裡充斥著「咪蒙助理月薪5萬」 、「入行3年年薪百萬」等字眼。這樣的對比,讓我們覺得我們的薪資相對較低。
第二,隨著「46號文」後體育產業一度走上風口,資本助推下,5年80億、外援數千萬工資等數字一直在轟炸。這樣的天價賽事版權和金元聯賽與我們的薪資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給了我們一種錯覺,就是行業很有錢,但是我們不賺錢。
延伸閱讀:《體育產業,真的火過嗎?》
第三,大多數人加入的是體育產業創業公司,這類小公司多數企業採用扁平化管理,年輕員工沒有明顯的晉升通道,對於什麼時候加薪升職,我們自己可能也說不清楚。
第四,體育產業多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其發展與地區經濟發展有直接聯繫,但反過來看,區域經濟發展的越好,生活成本就越高。因此,體育從業者在這裡即便掙得多,花的也不少,到頭來剩下不了多少。
第五,也就是前面我們提到的,我們對於薪資的水平沒有概念。
延伸閱讀:《體育人破簡計劃正式開啟,2020年成長在路上》
在做簡歷諮詢服務時,當我問到一位留學生,你覺得3-5年的體育行業工作經驗,薪資範圍應該在什麼水平?他回答說「感覺應該在30-36萬吧。」
的確,這個範圍如果說放在網際網路程序崗,努努力就能夠達到。而天賦過人的程式設計師,年薪能夠超百萬。
但在薪資結構與晉升通道如今都不明顯的體育產業,這樣的薪資在短期實現,需要極為清晰的職業生涯規劃。
第六,則與人生階段有關。如果把我們自己放到一個更長遠的時間線當中。也就是將我們的一生劃分為成長階段、探索階段、建立階段、維持階段和衰退階段。
圖片來源:舒伯的職業生涯彩虹圖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作為新興產業,體育產業的大多數從業者年齡在18-35歲,仍然處於職業生涯的探索階段和建立階段。我們還年輕,而我們的行業也處在朝陽階段,這個階段財富積累確實是比較困難的,提升自己則更為重要。
這6點看下來,你是不是也有共鳴呢?
04未來是創造出來的,不是預測出來的
下雨天打孩子,閒著也是閒著。反正工作無法推進,近日來有很多從業者都在預測體育產業在疫情結束之後的發展趨勢。
一些人認為,國家會更加重視人們的身體素質,而體育正是提升國民身體素質的重要手段,因此國家會加大對體育產業的扶植力度。
有些人會認為,等疫情結束之後,行業會有所好轉,比如健身領域、或者體育零售。但不會那麼誇張,比如來個大反彈什麼的,因為體育的需求依然不是剛需。
有人說,強者愈強,這次疫情之後能活下來的公司都是找到生存法則的公司,他們會成為行業裡的佼佼者。
但是也有人說,疫情對行業產生了巨大的衝擊,會有很多公司因此而倒閉,即便是活下來,企業身上多少會留下一些疤痕,前景不容樂觀。
圖片:黑天鵝事件與灰犀牛事件
行業的發展日新月異,即便是最頂級的經濟學家,也很難準確預測出市場發展的未來,黑天鵝與灰犀牛都會存在,誰也不好說未來會發生什麼。
不過,我們能改變是自己。對薪金和行業的不滿一直都存在,上面的分析一方面讓我們看到了行業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發現了自己的不足。
疫情之中,把自己的每一天做好規劃,不斷提升自己,在疫情結束之時,才能更好地適應進化中的時代,從而把握住未來。
朝陽產業喊了十幾年,那麼不妨再樂觀積極地喊下去。看過日出的朋友都知道,黎明前的黑暗是最深的黑,一點光亮也沒有,但轉瞬之後,當太陽真的升起來時,萬道金光也會瞬間照亮整個世界,讓整個產業都煥發出勃勃生機。
圖片來源:2019-2020羅振宇跨年演講《時間的朋友》
「等待和希望,是人類最寶貴的兩個詞彙」,在疫情之中,這也是我們最需要的品質。
最後,借用羅振宇在《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中所說的一句話來形容我們的產業,那就是「體育行業的未來,不是我們預測出來的,而是我們腳踏實地幹出來的。」
我輩中人,應直面挑戰,躬身入局,加油吧,體育人!
歡迎掃碼關注「體育職人圈」,ECO氪體旗下的人才服務培訓平臺,匯聚了上萬的體育精英,一線大咖和無數的體育從業者,為您提供最接地氣、最具有實戰性的體育課程!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體育產業生態圈。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