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2日-16日,中國美術學院何鴻先生受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邀請講學《敦煌藝術之美》暨中國文化與旅遊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辦「絲路:文明互鑑的見證--敦煌藝術文獻展」開幕,這也是該展繼韓國首爾、馬爾他之後海外展覽第三站!
何鴻先生在開幕式上的講話:
新加坡朋友太熱情,把我的鼻子烤冒煙了!這也是我為什麼佩戴一枚「絲綢之路」龜茲石窟的金屬徽章,因為金生水,「絲綢之路」需要水,水是文明之源!我也需要!
昨天我去了金沙酒店外灘,新加坡朋友問我哪裡來,我說杭州來的,哦,師父您是靈隱寺的嗎?這是一個關乎身份的話題,人有兩個身份:一個是職業身份,一個是血緣身份!血緣的身份不可變,職業的身份是可以改變的!
感謝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新加坡共和國大使館、中國駐新加坡旅遊辦事處!感謝中國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敦煌研究院、中國美術學院、感謝華章文化、China中國媒體等協力這次展覽的各單位和嘉賓!
獅子是智慧、勇敢有謀的代言!
新加坡也是一個「佛系」的城市,其名源於梵語「獅城」之諧音!新加坡當代藝術研究會會長蔡志禮博士說:新加坡和絲路有什麼關係,當然有:新加坡的「市場」用語,至今還是波斯語的諧音,這裡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中轉站!
在美麗的獅城、花園城市新加坡舉行這次展覽,將煥發時代光彩的新加坡和古老悠遠的中國敦煌藝術作跨越時空的嫁接,碰撞出美妙的光華:我們沒有選擇過多的色彩斑斕的敦煌壁畫,因為新加坡已有美麗明快的天際線、藍色、紅色、綠色、白色融成的彩色交晌曲讓人愜意舒暢,我們之所以選擇以墨線美麗的敦煌菩薩和金石藝術為主,為大家展示這一中國古老藝術最驚豔的部分,柔麗與剛毅完美結合的中國經典線性藝術之美,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此次展覽的主題是「絲路:文明互鑑的見證」敦煌藝術文獻展,其中有三個關鍵詞:絲路、文明、敦煌!絲路,它早已不是路,而是道,道路雖為一體,卻形而上下!絲路運輸的早已不僅是絲綢、瓷器、茶葉、香料、青金石、麵條等物質需求,而是依託佛教、民族文化交融等人類精神的偉大訴求,是穿透靈魂的思想大道!
而文明的互鑑又是通過各古老文明的獨立個性、文化品質和相互交流中產生共鳴的思想火花,有五千餘年歷史的中華文明正是兩千多年來與印度文明、希臘文明、波斯文明等相互觀照、融合、影響、互參而產生的偉大文明之一!絲路光華,今年正值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國家發展倡議五周年和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將古「絲綢之路」上的文明地域連成紐帶,尋找「思路」,煥發生機!2014年習近平主席在法國巴黎宣言中說:中國文化的復興需要佛教來擔當大任,這是對中國漢唐以來精神的回望,也是充滿文化自信的國家精神的體現!佛教是「絲綢之路」上傳播得最成功的文化形態,早已滲透在中國文化血脈中,並成為中國國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我們心中已有1600餘年歷史的敦煌莫高窟已經不是一座城池,也不是一個鋪滿壁畫和彩塑的石室,她早就超越了地理、歷史、文獻、佛學、藝術等的概念,而是一個代表人類心靈的符號和靈魂深處的追逐。在我的記憶深處,埋藏著兩方藝術淨土:一是敦煌莫高窟,一是西藏繪畫藝術,他們是重要的信仰載體和心靈澄澈。
我第一次接觸到美國考門夫人的著作,是20世紀90年代浙江美院讀書時,「似乎憂愁,卻是常常快樂的!」這是人類思緒的悖論,就像我們面對敦煌的悲涼而生發的愁緒,但身處其中,又是渴望和快樂的。考門夫人的《荒漠甘泉》解開了「心之鬱結」!
在沒有相機、Iphone甚至是BB機的年代,似乎已經忘了第一次去敦煌的情景,猶記柳園到敦煌的艱難,雖百餘裡,思緒的維度卻相當漫長,看著公路兩旁的慘景,這是一種憂愁,但心裡想著敦煌便是快樂。可敦煌本身的狀貌是永遠抹不去的:
沙漠、戈壁、蒼山、黨河、月牙泉、紅柳、花棒、梭梭、胡楊、杏果等交織著,這是江南沒有的景致,在浸潤了許久的綠意中似乎更渴望一種荒寒,這是人類心靈的自然調節和精神背負。還有一個美麗的敦煌身影也是抹不去的,日本女孩越智佳織。1984年她本要大學畢業後來敦煌莫高窟工作,卻不料夏天遭遇車禍,其母親將留給她的200萬日元費用捐給了敦煌做保護石窟之用。第一次在敦煌研究院謝成水先生的課上聽到:日本的一些藝術專業,將敦煌莫高窟作為必修課!是啊,一生要去一次敦煌,那裡有一個個守護孤獨和心靈淨土的文魂,去撫慰他們,瞻望他們!感念那一份文化的情懷!
常書鴻先生的好友、日本學者池田大作先生在《我的人學》序言中,引用中國四書之一《中庸》的話說:「道不遠人」。我們的「道」在何處?「道若無存,路不知在何方,人將往何處?」發端於漢代的「絲綢之路」,悠遠綿長,駝鈴聲聲!敦煌先民兩千年來打造的一座佛城,留待今人去回望!正如池田大作先生評價在敦煌莫高窟駐守了半個世紀的常書鴻先生「無私」,「無私」是人類精神的最高代言!
今天,我們依然能感受到雖殘破卻依然保存有45000平米的壁畫,3000餘尊彩塑的恢弘莫高軀體,6萬餘件「藏經洞」文獻雖然有五分之四在海外,但那個開此窟的唐代洪䛒和尚燦燦的智慧依然開示我們:中國不僅僅是一個供文明人士居住的地方,更是一個文明的國度。 夏日時分,躺在敦煌鳴沙山上,俯視月牙泉;夜漸漸深了,仰瞻碧落,流星一顆接著一顆,可忘情地等待莫高窟對面三危山的日出霞光!或許,這也正是1600多年前樂遵和尚的際遇!
行走在敦煌,便誤進了漢賦和唐詩。詩性文魂、視際無極,是敦煌的望境;蒼勁荒寒、高古雄渾,是敦煌的詩域!敦煌本身就是一部厚厚的漢賦和一頁一頁的晉詩唐文。 每每去敦煌,耳邊除了風蝕聲、鳴沙聲、駝鈴聲、馬蹄聲,還有吟頌唐詩的朗朗鏘音!小時候不知敦煌在何處,總記得祖父在私塾中搖頭晃腦背誦詩文經典,熟讀的唐詩爽口即出: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現在應該改為「羌笛不再怨楊柳,春風早度玉門關!歡君少喝一杯酒,西出陽關有故人!」
謝謝各位親!
一一戊戌大雪中國美術學院何鴻於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
展覽分7個部分:美麗的敦煌粉本、敦煌拓片、敦煌舊影文獻、朝聖敦煌、敦煌壁畫五臺山圖、敦煌莫高窟南窟平面布局、敦煌文創!展覽互動有敦煌文化金石傳拓、秦川、安秋導演《敦煌畫派》紀錄片展播、高金榮老師《舞出莫高窟》紀錄片展播!其中,朝聖敦煌作品參展作者:謝成水、黃駿、臧志成、王燕、芮櫻、王闊、李豪婭、邵雯睿等。
一帶一路,文化先行,思想帶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見到了25年前在中國美術學院南山校區遊學研修的新加坡老朋友、新加坡美術總會前會長83歲高齡的何和應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