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鴻:敦煌下南洋

2021-02-13 廬江草堂

2018年12月12日-16日,中國美術學院何鴻先生受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邀請講學《敦煌藝術之美》暨中國文化與旅遊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辦「絲路:文明互鑑的見證--敦煌藝術文獻展」開幕,這也是該展繼韓國首爾、馬爾他之後海外展覽第三站!

何鴻先生在開幕式上的講話:

 新加坡朋友太熱情,把我的鼻子烤冒煙了!這也是我為什麼佩戴一枚「絲綢之路」龜茲石窟的金屬徽章,因為金生水,「絲綢之路」需要水,水是文明之源!我也需要!

昨天我去了金沙酒店外灘,新加坡朋友問我哪裡來,我說杭州來的,哦,師父您是靈隱寺的嗎?這是一個關乎身份的話題,人有兩個身份:一個是職業身份,一個是血緣身份!血緣的身份不可變,職業的身份是可以改變的!
感謝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新加坡共和國大使館、中國駐新加坡旅遊辦事處!感謝中國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敦煌研究院、中國美術學院、感謝華章文化、China中國媒體等協力這次展覽的各單位和嘉賓!

獅子是智慧、勇敢有謀的代言!

新加坡也是一個「佛系」的城市,其名源於梵語「獅城」之諧音!新加坡當代藝術研究會會長蔡志禮博士說:新加坡和絲路有什麼關係,當然有:新加坡的「市場」用語,至今還是波斯語的諧音,這裡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中轉站!

在美麗的獅城、花園城市新加坡舉行這次展覽,將煥發時代光彩的新加坡和古老悠遠的中國敦煌藝術作跨越時空的嫁接,碰撞出美妙的光華:我們沒有選擇過多的色彩斑斕的敦煌壁畫,因為新加坡已有美麗明快的天際線、藍色、紅色、綠色、白色融成的彩色交晌曲讓人愜意舒暢,我們之所以選擇以墨線美麗的敦煌菩薩和金石藝術為主,為大家展示這一中國古老藝術最驚豔的部分,柔麗與剛毅完美結合的中國經典線性藝術之美,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此次展覽的主題是「絲路:文明互鑑的見證」敦煌藝術文獻展,其中有三個關鍵詞:絲路、文明、敦煌!絲路,它早已不是路,而是道,道路雖為一體,卻形而上下!絲路運輸的早已不僅是絲綢、瓷器、茶葉、香料、青金石、麵條等物質需求,而是依託佛教、民族文化交融等人類精神的偉大訴求,是穿透靈魂的思想大道!
而文明的互鑑又是通過各古老文明的獨立個性、文化品質和相互交流中產生共鳴的思想火花,有五千餘年歷史的中華文明正是兩千多年來與印度文明、希臘文明、波斯文明等相互觀照、融合、影響、互參而產生的偉大文明之一!絲路光華,今年正值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國家發展倡議五周年和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將古「絲綢之路」上的文明地域連成紐帶,尋找「思路」,煥發生機!2014年習近平主席在法國巴黎宣言中說:中國文化的復興需要佛教來擔當大任,這是對中國漢唐以來精神的回望,也是充滿文化自信的國家精神的體現!佛教是「絲綢之路」上傳播得最成功的文化形態,早已滲透在中國文化血脈中,並成為中國國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我們心中已有1600餘年歷史的敦煌莫高窟已經不是一座城池,也不是一個鋪滿壁畫和彩塑的石室,她早就超越了地理、歷史、文獻、佛學、藝術等的概念,而是一個代表人類心靈的符號和靈魂深處的追逐。在我的記憶深處,埋藏著兩方藝術淨土:一是敦煌莫高窟,一是西藏繪畫藝術,他們是重要的信仰載體和心靈澄澈。
我第一次接觸到美國考門夫人的著作,是20世紀90年代浙江美院讀書時,「似乎憂愁,卻是常常快樂的!」這是人類思緒的悖論,就像我們面對敦煌的悲涼而生發的愁緒,但身處其中,又是渴望和快樂的。考門夫人的《荒漠甘泉》解開了「心之鬱結」!
在沒有相機、Iphone甚至是BB機的年代,似乎已經忘了第一次去敦煌的情景,猶記柳園到敦煌的艱難,雖百餘裡,思緒的維度卻相當漫長,看著公路兩旁的慘景,這是一種憂愁,但心裡想著敦煌便是快樂。可敦煌本身的狀貌是永遠抹不去的:
沙漠、戈壁、蒼山、黨河、月牙泉、紅柳、花棒、梭梭、胡楊、杏果等交織著,這是江南沒有的景致,在浸潤了許久的綠意中似乎更渴望一種荒寒,這是人類心靈的自然調節和精神背負。還有一個美麗的敦煌身影也是抹不去的,日本女孩越智佳織。1984年她本要大學畢業後來敦煌莫高窟工作,卻不料夏天遭遇車禍,其母親將留給她的200萬日元費用捐給了敦煌做保護石窟之用。第一次在敦煌研究院謝成水先生的課上聽到:日本的一些藝術專業,將敦煌莫高窟作為必修課!是啊,一生要去一次敦煌,那裡有一個個守護孤獨和心靈淨土的文魂,去撫慰他們,瞻望他們!感念那一份文化的情懷!
常書鴻先生的好友、日本學者池田大作先生在《我的人學》序言中,引用中國四書之一《中庸》的話說:「道不遠人」。我們的「道」在何處?「道若無存,路不知在何方,人將往何處?」發端於漢代的「絲綢之路」,悠遠綿長,駝鈴聲聲!敦煌先民兩千年來打造的一座佛城,留待今人去回望!正如池田大作先生評價在敦煌莫高窟駐守了半個世紀的常書鴻先生「無私」,「無私」是人類精神的最高代言!
今天,我們依然能感受到雖殘破卻依然保存有45000平米的壁畫,3000餘尊彩塑的恢弘莫高軀體,6萬餘件「藏經洞」文獻雖然有五分之四在海外,但那個開此窟的唐代洪䛒和尚燦燦的智慧依然開示我們:中國不僅僅是一個供文明人士居住的地方,更是一個文明的國度。   夏日時分,躺在敦煌鳴沙山上,俯視月牙泉;夜漸漸深了,仰瞻碧落,流星一顆接著一顆,可忘情地等待莫高窟對面三危山的日出霞光!或許,這也正是1600多年前樂遵和尚的際遇!   
行走在敦煌,便誤進了漢賦和唐詩。詩性文魂、視際無極,是敦煌的望境;蒼勁荒寒、高古雄渾,是敦煌的詩域!敦煌本身就是一部厚厚的漢賦和一頁一頁的晉詩唐文。  每每去敦煌,耳邊除了風蝕聲、鳴沙聲、駝鈴聲、馬蹄聲,還有吟頌唐詩的朗朗鏘音!小時候不知敦煌在何處,總記得祖父在私塾中搖頭晃腦背誦詩文經典,熟讀的唐詩爽口即出: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現在應該改為「羌笛不再怨楊柳,春風早度玉門關!歡君少喝一杯酒,西出陽關有故人!」
謝謝各位親!
一一戊戌大雪中國美術學院何鴻於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

展覽分7個部分:美麗的敦煌粉本、敦煌拓片、敦煌舊影文獻、朝聖敦煌、敦煌壁畫五臺山圖、敦煌莫高窟南窟平面布局、敦煌文創!展覽互動有敦煌文化金石傳拓、秦川、安秋導演《敦煌畫派》紀錄片展播、高金榮老師《舞出莫高窟》紀錄片展播!其中,朝聖敦煌作品參展作者:謝成水、黃駿、臧志成、王燕、芮櫻、王闊、李豪婭、邵雯睿等。

一帶一路,文化先行,思想帶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見到了25年前在中國美術學院南山校區遊學研修的新加坡老朋友、新加坡美術總會前會長83歲高齡的何和應先生!

相關焦點

  • 何鴻:我與《敦煌畫派》(連載)
    何鴻教授(中)來敦煌攝製組探班(2014年8月)2012年11月我在杭州恆廬美術館主持「敦煌藝術文獻展」,2013年12月6日,甘肅畫院李文君老師邀請我去蘭州參加「敦煌藝術精神與當代美術創作」論壇會議,
  • 何鴻:絲路樂舞的前世今生
    「敦煌」早就超越了地理學、歷史學、文獻學、佛學等的概念,而是一個代表人類心靈的符號和靈魂深處的追逐。行走在敦煌,便誤進了漢賦和唐詩。詩性文魂、視際無極,是敦煌的望境;蒼勁荒寒、高古雄渾,是敦煌的詩域!敦煌本身就是一部厚厚的漢賦和一頁一頁的晉詩唐文。每每去敦煌,耳邊除了風蝕聲、鳴沙聲、駝鈴聲、馬蹄聲,還有吟頌唐詩的朗朗鏘音!
  • 張大千毀壞敦煌壁畫之謎
    在敦煌期間,張大千整理文物,為洞窟編號,臨摹壁畫276幅,這一切,均是在物質條件極端艱苦的情況下完成的。敦煌之行,開拓了張大千的眼界,對他的畫藝長進幫助甚大,其繪畫風格的變化,就是從敦煌之行後開始的。  張大千離開敦煌後,曾在蘭州舉辦過一次畫展,反響極大。年底回到成都,又於正月初一,借提督街一家銀行大樓舉辦「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展」,被譽為藝術盛事。
  • 「下南洋」:中國人走向世界的艱辛史
    中國人下南洋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改變個人或家族的命運。據1935年中國太平洋學會對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調查顯示,因「經濟壓迫」而出洋者佔 69.95%。那個時候下南洋的人,既有對未來充滿希望的人,也有在家鄉故土呆不下去的人。近代之所以出現「下南洋」移民浪潮,有深刻的歷史原因。
  • 丁伍號的下南洋新篇
    在這其中,印度尼西亞這個「千島之國」則成為閩粵人士下南洋的首選或中轉站,尤其是以堅苦耐勞而著稱的福建同胞更是在印尼書寫了大量白手起家、自強不息的傳世佳話。幾個世紀後的如今,隨著雅加達亞運會的舉行,又一個來自福建的團隊抵達印尼,試圖書寫另一段以印尼為中轉站、讓自身影響力輻射整個東南亞的下南洋佳話,而帶領這個團隊勇闖南洋的正是中國著名運動品牌、雅加達亞運會官方合作夥伴361°集團的執行董事、總裁丁伍號。
  • 敦煌豔陽下 | 朱麗麗
    飛機的舷窗下,祁連山觸目可及,雪白的山頭與蒼黑的山脊一路延伸,無窮無盡。地面一片蒼黃,都是戈壁。數年前沿著蘭州張掖武威一線去過一次敦煌,還可以看見戈壁上的漢長城遺留,一道低矮的土坯長城,將群雄爭鹿的狼煙時代隱藏於後,那是霍去病封狼居胥的所在啊,是匈奴人哀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得息;亡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的所在。當飛機降落在敦煌時,西北的豔陽撲面而來,真是豔陽啊!
  • 爾冬強:站在敦煌看吳地,站在異國望江南
    西域走馬,南洋行船。歷史影像學家爾冬強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便逐步進入攝影和文化歷史的記錄領域,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期,他更是下定決心沿絲綢之路勾勒吳文化的發展圖景。如今,他出走半生,歸來已成老船長。老船長跑的碼頭多,積攢的故事也就多。
  • 南洋咖啡南洋香
    相對於歐美咖啡連鎖店,新加坡也有自己品牌的連鎖店,如「亞坤」、「土司工坊」之類,這裡除了銷售南洋傳統咖啡、奶茶,還供應烤吐司麵包抹咖椰醬(kaya)、半熟蛋(加上胡椒粉、濃稠黑醬油拌著吃),可以說這個配套是新加坡的國民早餐。其實不僅是早餐,這樣的店,一整天都開,午餐、下午茶都可以來這裡。
  • 潮汕人為什麼要下南洋?
    繼續待中國估計是沒有活路,兩兄弟商量後,高祖父於是決定坐紅頭船直接下南洋謀出路,先去兄弟的越南生意檔口那裡避避風頭。在那個年代,對於非常重視傳宗接代的潮汕人而言,一般是不會讓單傳家庭的男丁直接下南洋,天涯海角,九死一生,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往往出國門的,絕大多數是破產農民、城鎮無業貧民,或者在家裡犯了事,甚至犯了法,才會選擇亡命天涯。
  • 故土與他鄉:執子之手,同下南洋
    而這背後,是他們一代又一代下南洋的祖先,用血淚和汗水甚至是生命做好的鋪就。▼中國人下南洋主要路線圖,西方人稱之為「The Great Diaspora of Chinese」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組織、大規模的下南洋,發生在唐朝末年的黃巢之亂,而後是崖山海戰南宋滅亡後,南宋遺民選擇南下逃亡,再然後是明末清初時期改朝換代的動蕩,以及隨後人口暴增後糧食的不足,都迫使沿海閩粵居民望海謀生。而近代的下南洋大潮,則始於17世紀大航海時代,當歐洲殖民者殖民開發東南亞時,大量華人勞工被當作「豬仔」,以新加坡等為集散地,被運送到南洋各地的礦場以及橡膠、甘蔗等種植園做苦力。
  • 南洋大兜蟲
    本屬有4個種類除了恩加諾南洋大兜(Chalcosoma engganensis)以外,其他三種則較常見。Chalcosoma chiron 種即俗稱的高卡薩斯南洋大兜,該種是Chalcosoma屬種重大的種類(最大體長記錄為133mm),其兇猛程度也是所有兜蟲之最。
  • 她故事 | 69年前的敦煌朝聖,她拍下了我們不曾看到的敦煌
    艾琳去往敦煌的道路並不輕鬆,她在甘肅蘭州下了飛機。當時中國的西北大地,還是大片荒漠或簡陋的農田。第98窟西牆第390窟北牆艾琳在敦煌住了下來,拍下了很多黑白照片。在她的照片裡,能看到她多次將鏡頭對準石窟壁畫中的女神。
  • 循跡奇聞:神秘的南洋降頭術(下)
    循跡奇聞:1960年盤錦龍三太子(上)循跡奇聞:1960年盤錦龍三太子(下)循跡奇聞:全國八大兇宅之首,廣州荔灣廣場循跡奇聞:北京朝內81號循跡奇聞:神秘的南洋降頭術(上)神秘的南陽降頭術(下)18:27
  • 南洋理工學院與南洋理工大學有何關係?
    相信一定有還人不知道新加坡除了南洋理工大學NTU外還有一個南洋理工學院NYP。兩者之間是什麼關係呢?南洋理工學院是南洋理工大學下屬的poly嗎?今天小編就來介紹一下: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Nanyang Polytechnic,NYP)。
  • 雲遊敦煌,數字時代下的文化傳承
    「除了「雲遊敦煌」小程序、「數字敦煌」等一系列線上「雲展覽」,我們還嘗試用音樂、遊戲、文創產品等形式,結合數字科技融合線上線下,讓古老的敦煌文化釋放新的活力,讓文物「活」起來,走進人們的生活,使其成為引領時代風尚、構築時代美學、滿足美好生活的新動能。」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說道。
  • 新生杯|南洋新生杯籃球賽
    第六周的星期一中午十二點半,期待已久的校級新生杯比賽南洋書院隊對戰啟德書院隊的比賽正式開始了。       剛一開始比賽啟德隊的11號選手便取得了「一血」,投進二分球,隊伍士氣高漲。南洋隊也不甘示弱,找準時機,帽下即將投籃的21號球員。緊接著球又被啟德隊22號斷下,雙方打了拉扯戰後,終於由南洋隊羅博宇精準二分進球。
  • 華人遠行的信仰,馬來半島驚現「敦煌」,霹靂州怡保城華人巖洞廟宇群被揭開神秘面紗
    怡保城俯瞰霹靂洞是全馬保存最多字畫的洞佛寺,這裡的石壁、牆壁留下書畫題詞數量過百,出自馬、新、泰、臺、港、澳、中國大陸等名家的手筆,可謂「洞天開霹靂、南國有敦煌
  • 說說近古四次大規模移民:闖關東、填四川、下南洋、走西口
    它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被稱為「四大移民」的——闖關東、填四川、下南洋、走西口。這四次移民,都有同名電視劇。但電視劇說的,都只是局部「故事」,跟下文所述,沒有必然的、直接的關聯。(三)下南洋所謂「下南洋」,主要指廣東東部潮汕地區的人去往「南洋」(東南亞)的移民事件。如果說,填四川是「官方主導」,那「下南洋」就可定義為「生活所迫」或「利益驅動」。要說「下南洋」,先得提一下更早的「宋元之徙」。
  • 瓊海人怎麼闖南洋?
    瓊海人怎麼闖南洋?兩個世紀前,瓊海就有人闖南洋了。到上世中葉,西方帝國佔領殖民東南亞各國,進行開發建設,需要大量勞工。海南在清末民初經濟凋敝,兵匪猖獗,民不聊生,早先出洋打工和經商都有錢寄回鄉置地建房,也帶親朋前往南洋,人們便嚮往南洋,便有人置船專做運人去南洋的生意。
  • 敦煌舞炫起「敦煌風」
    敦煌》總製片人何冀兵說:「我們到敦煌中學,就真實的感受到了飛天已經融入到了敦煌人民的生活當中,我們難以想像在一個中學生的課間操裡面竟然跳的是改編過的飛天舞,我們覺得這是在全中國,哪怕是全世界都是獨樹一幟的。」據了解,敦煌中學同學們跳的課間操叫《舞美敦煌》,是根據敦煌壁畫二次創作的,融入了敦煌壁畫中標誌性動作和造型,舞蹈時長4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