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次長安街大講堂:新中國70年發展的財政邏輯
全民閱讀
★★★★★
9月17日晚19:30,長安街讀書會聯合中國財政研究院、中國青年網等單位主辦的「新中國70年發展的財政邏輯」之抗「疫」公開課第二十三講大講堂,在長安街讀書會及其黨建、中直、京直、政法、企幹、援疆、健康、地方、媒體、出版、博士團、英才中心等分會微信群,並在新華網客戶端、人民視頻、央視頻、澎湃新聞、咪咕閱讀、中國知網、百度百家號、騰訊新聞、微博直播、搜狐視頻、今日頭條、抖音直播以及「青年之聲」等平臺同時播出,活動累計觀看人次106萬。本次活動邀請了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劉尚希,帶領各位觀眾破解新中國70年發展的財政密碼。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傅志華主持本次活動。
劉尚希院長指出,新中國70年發展的財政邏輯歸結為四個字,即公共風險。70年來,財政基於各個時期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對衝各種各樣的風險,以保證國家穩定發展,也即構建國家發展的確定性,從而使得我們的各項事業不斷推進,同時也推動制度不斷完善和創新。
財政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70年來在支撐國家發展的過程中,有著自身獨特的理論、歷史和實踐邏輯,這三方面立體交叉,相互交織形成了不確定性與風險邏輯、社會主義與人民邏輯、行為主義與創新邏輯。
一是發展的不確定性,背後的邏輯是風險邏輯。從國家發展的角度看,財政事關整體和全局,在國家發展面臨風險的時候,不斷防範和化解各種公共風險,是財政發展和改革的基本目標。財政是利益和風險調節的中樞,任何財政的變化實際上都是利益關係和風險分配的調整。財政通過利益關係和風險分配的調整,形成應對風險挑戰的治理結構。
二是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決定的人民邏輯。防範化解公共風險就是要防範全體人民所面臨的風險,要防範化解社會共同體所面臨的風險。在資本主義國家,資本邏輯是主導;在社會主義國家,以人民邏輯為主導。人民邏輯也是「人本邏輯」「以人為本」,發展的目的與發展的手段統一,也就是發展是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實現人民邏輯離不開財政,從「建設財政」到「公共財政」,再到「現代財政」,都要保護人民的基本的權利。
三是行為與制度背後的創新邏輯。國家發展的過程是行為主義的模式,即「摸著石頭過河」,通過不斷的改革推動創新,構建確定性,將國家發展風險降到最低。行為主義與創新邏輯體現為在實踐中創新,在學習中創新。「制度上的集權,行為上的分權」,反映出制度與行為的一種平衡。
劉尚希院長分別從「新中國財政的歷史準備階段、主導國家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支撐國家治理現代化」四個時期,詳盡闡述了國家面臨的主要風險,以及財政改革如何防範化解風險,注入確定性。
在風險全球化背景下,站在70年新的歷史起點上,財政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礎,要以推動整體性改革和發展為目標,以應對風險社會的不確定性為任務,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
在「提問互動」環節,劉尚希院長對網友提出的「我黨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哪些獨特的、行之有效且一以貫之的理財思想」「毛澤東主席關於『國家的預算是一個重大的問題,裡面反映著整個國家的政策,因為它規定政府活動的範圍和方向』論斷的現實意義」「新中國70年發展的三大邏輯間的內在關聯」等問題,逐一做了詳細解答。
《新中國70年發展的財政邏輯》是由劉尚希院長領銜的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科研骨幹團隊出品的一部力作,於2019年11月出版。自出版發行以來,廣受業內的關注和好評,既是一本中國當代財政史學方面的學術著作,也成為了系統內外各級領導幹部手中重要的財政知識讀本。本書以大歷史觀來洞穿新中國70年發展背後的財政邏輯,「以論為主,史論結合」,破解了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過程中隱藏的財政密碼。
相聚長安街,學習長安街。與智者一起讀書,與學者一起學習,與高者一起論道。長安街大講堂,以書會友,齊心抗疫!
(劉星月)
長安街直播
註:授權發布,本文已擇優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網、澎湃政務客戶端「長安街讀書會」專欄同步),轉載須統一註明「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出處和作者。
責編:邢深;初審:程子茜;覆審:李雨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