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的很多年輕人特別懶,美國的學生不努力學習,很貪玩,想幹啥幹啥,但是美國的科技那麼發達呢?
最近我在思考這個問題,目前我能想到的大概是這樣的:美國的職業差距相對不那麼大,普通的體力勞動者收入也還行,過上小康生活是沒有問題的,所以他們很多人不願意有壓力,不願意那麼累的話,那主動的會選擇做一些「低端」的體力活,因為是他們主動做出的選擇他們,所以他們的心態也是不錯的,做體力活的也很享受生活的樣子。
你看美國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他跟我們的理解完全不一樣。我們的孩子包括我們大人都有一個理念就是找好工作掙大錢,或者是升職加薪做人上人,反正做啥事的目標好像都是要比別人強。
而在美國人的概念裡好像不是這樣的,他們好像並沒有太強烈的上進心,並不追求我們所謂的成功或者人上人。他們都很任性,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感興趣的事情,所以有些人就想著享受生活,甚至有些人選擇流浪。因為基本的生活是能保障的,而且職業歧視比較少。
有些人就對科技,對網際網路或者對it,對天文,比較感興趣,那麼他們很多在上學期間就開始鑽研這方面,當他們進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甚至放棄很好的大學的學業而輟學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種事情在中國是幾乎不會發生的,你看到有幾個名牌大學的學生因為創業而放棄學業的?非常少。
因為在中國你這個學歷還是很重要的,職業差距還是比較大的,貧富差距也是比較大的,而在美國這種發達國家,你即使沒有學歷,你即使做一個普通的體力勞動者,生活還是有保障的,小康生活是沒問題的。
我得出來的結論是什麼呢?就是美國從事高精尖高科技的那些人,他們是真的因為他們的興趣去做那些事。而選擇懶惰,選擇不上進的人,也是自己作出的選擇,他們就想過普通人的生活,壓力小,空餘時間多,生活也過得去,所以他們做所謂低端工作的和做高端工作的都是根據自己興趣,所以心態都不錯,沒有人覺得我自己做現在的這份工作很憋屈,我不願意做,這種情況比較少。
而我們從事高精尖的那些人,他們其實大多是被動的,因為努力學習,所以考上了好大學,所以進入了好的領域,從事了好的工作,但這裡所謂的好是在社會層面大家認為的好工作,他們大部分並不是因為興趣去做那個事情的,所以很多人即使混得不錯還是覺得壓力很大很焦慮,而那些做所謂低端工作的人他們做的也不開心,因為他們覺得那不是自己主動選擇,那是因為自己沒有能力做收入更高的工作,才被迫選擇的低端工作。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家過得都不開心,只有那些知足了的人看透了的人才會有一點開心,少了一些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