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營養學?
1、古代中國營養學
營養中國古代營養學發展簡史:中醫學分科,始見於《周禮》 ,稱宮廷醫生分為食醫(飲食管理)、疾醫(內科)、瘍醫(外科)、獸醫。 認為食養居於術養、藥養等養生之首。兩千多年前:我國《黃帝內經.素問》 中即提出了「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膳食模式。
2、如何理解營養二字
在說文解字裡面,營是「謀求」的意思;養是「養生」或「養身」;合在一起就是:謀求養生。
3、營養在現代的完整定義
人體通過攝取食物經過消化、吸收和代謝、利用食物中對人體有益的物質,作為構建機體組織器官、滿足生理功能和體力活動需要的過程。營養學是研究膳食、營養素及其他食物成分對健康影響的科學。
所以食品營養學是研究食品和人體健康關係的一門學科,它使人們在最經濟的條件下獲得最合理的營養。
二、營養學解決什麼問題(學習營養學有什麼用?)
1、吃什麼?
學習營養學可以知道我們在生活中應該吃什麼,從而指導我們選擇合適的飲食習慣。我們吃的東西分解開來看,即微觀的看,就是營養素。選擇吃什麼,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營養素。
營養素是指食物中可給人體提供能量、機體構成成分和組織修復以及生理調節功能的化學成分。營養素包含兩類:宏量營養素和微量營養素。
(1)宏量營養素包含:
1)蛋白質: 胺基酸( 9種必須胺基酸);
2)脂 類: 必須脂肪酸2種;
3)碳水化合物: 單糖、雙糖、多糖、膳食纖維。
(2)微量營養素包含:
1)無機鹽: 礦物質(常量元素7種、微量元素8種);
2)維生素: 14種, A、 D、 E、 K、 B族、 C等
我們每天吃的東西,實際就是營養素的集合。那麼營養素都有什麼作用呢?營養素的功能十分強大,具體的說就是:
(1)提供能量: 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
(2)提供材料,促進生長和組織修復: 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
(3)調節生理功能: 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
如果你想選擇一個健康的生活,三大產能營養素在膳食總能量的比例應該控制在大致如下比例:
碳水化合物: 55 - 65%
脂 肪: 20 - 30%
蛋 白 質: 10 - 15%
同時,我們還要控制水鹽平衡,人體體液的pH一般在7.3~7.4之間,正常狀態下,人體自身具有緩衝功能可以保持體液的酸鹼平衡。如果膳食的酸性食物與鹼性食物搭配不當,可引起人體的酸鹼平衡失調。在日常的膳食結構中應注意酸性食品與鹼性食品的合理搭配。
2、吃多少?
選擇吃多少,就是日常馬上能用得上的營養學。如果你學習過營養學,就會有一個習慣,就是買食品的時候看看包裝袋背後的營養成分表,看清楚改吃多少,然後吃多少買多少。
日常生活中,我們還可以留意一下指標,指導我們的購買習慣。
(1)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 DRIs)是在美國的推薦膳食營養素供給量( RDAs)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組每日平均營養素攝入量的參考值。
(2)平均需求量(EAR)
EAR是根據個體需要量的研究資料制訂的,是根據某些指標判斷可以滿足某一特定性別、年齡及生理狀況群體中50%個體需要量的攝入水平。這一攝入水平不能滿足群體中另外50%個體對該營養素的需要。 EAR是制定RNI的基礎。
(3)推薦攝入量(RNI)
RNI相當於傳統試用的RDA,是可以滿足某一特定性別、年齡及生理狀況群體中絕大多數(97%-98%)個體需要量的攝入水平。長期攝入RNI水平,可以滿足身體對該營養素的需要,保持健康和維持組織中有適當的儲備。
3、怎麼吃?
簡單的說,我們要運用營養學知識做到吃的營養又安全。營養與安全涵蓋了糧豆 、蔬菜、水果、肉類、奶、酒和食品等6大類,在這裡就不一一講訴。怎麼吃就是選擇不同的食物,合理搭配,使營養均衡,既不缺乏也不過量。
三、營養對人群健康的影響
簡單的概括為以下五點:
1、營養缺乏:降低兒童的生存機會,影響兒童生長發育;影響妊娠期和哺乳期婦女的健康;人體對疾病的整體抵抗力下降;影響個人的學習和工作,降低生命質量。營養缺乏病:缺鐵性貧血、碘缺乏病、缺鈣致骨質疏鬆、蛋白質缺乏、維生素A缺乏、維生素B1缺乏等。
2、營養過剩疾病: 如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等
3、完善良好的營養促進健康
4、食物中毒
5、慢性損害、致突變、致畸形、致癌
總的說,目前存在的營養問題:營養缺乏與營養過剩共存,人們需要的是具體的營養指導,且極具有個體化。只有部分患有與營養密切相關的疾病的患者真正體會到了營養的重要性外,大部分對營養的認識尚不全面,吃飽、吃精仍是他們的目標。